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丁耀亢:“按友諒功業,已成犄角,幾鼎峙矣。至其謀弒壽輝,是篡賊也。賊安能成大業乎?蓋天生此輩,為我太祖作蘊。鄱陽貫顱,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

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鬥爭風起雲湧,真正展露頭角的有許多軍閥,但走到最後的只有朱元璋一個人,那麼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發展極其迅猛的陳友諒。陳友諒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就能在長江以南拿下自己的一片江山,可最終卻由於鄱陽湖之戰的一招不慎而滿盤皆輸。究竟是他運氣不好還是其他的原因在作祟?下面我們就從諸多的角度以及陳友諒所做的幾件事入手,從性格缺陷上分析評判他的榮辱得失以及造成這種局面的具體原因。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殺掉第一人“老闆”倪文俊,陳友諒其心可誅

在1355年,陳友諒參加黃蓬起義而後加入了紅巾軍,此時的他並不受徐壽輝的直接領導,而是在徐壽輝將領倪文俊的麾下做一個普通的士兵,通過自己的不斷成長,他也平步青雲迅速成為將領。兩年之後,1357年,倪文俊有了自己的打算,想要背叛徐壽輝,但不料反叛行動很快失敗,所以他向黃州逃竄。他希望得到黃州陳友諒的支持,因為陳友諒此時已經是大元帥,可以收留倪文俊,並暫且保他的性命。可是倪文俊看錯了人,陳友諒並沒有給他面子,更不會講究當年的情面或者是知遇之恩,陳友諒果斷的殺掉了倪文俊,並且趁機吞併了他的軍隊,他還將自己的行動標榜給平章政事。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陳友諒發跡之前的局勢地圖

不同的學者對這件事眾說紛紜,歷史也沒有給出一箇中肯的論斷,但大多數學者和史料將陳友諒的這項行動視為趁火打劫,趁人之危。沒有人標榜陳友諒為擁護徐壽輝的忠臣,都將他的舉動是作為趁機增強自身勢力的不仁不義之舉。這是陳友諒第一次聲勢和實力的大幅增長,因為他吞併了倪文俊,塑造了自己所謂忠心耿耿勤王的美好聲望,並且這項聲望有利於他日後的發展。

把握契機迅速成長,卓越才能有所體現

一年之後,1358年,陳友諒開始南征北戰,此時他已經做好準備為自己謀求發展,並且他的著眼點是全國,而非成為一方霸主。所以陳友諒迅速地攻下了江西,兵鋒正盛的他連戰連捷,幾乎拿下了江西的絕大部分地區,並且每一場戰爭都成為他成長的重要契機。他從江西一路打到安徽,拿下了長江以南的最核心區域,聲望和影響力也大大增加。僅通過1358、59年兩年時間,陳友諒的軍事實力和地盤擴張了近三倍。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陳友諒發跡後局勢的犬牙交錯

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確認識到陳友諒發展的能力,無論是軍事指揮,還是在攻城略地方面的才能,都成為陳友諒能夠順風順水迅速成長的重要能力資本。陳友諒能夠把握住機遇是他個人的眼光和審時度勢的本領,因此,他在這方面具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這並不能夠成為他統一天下成就王道和霸業的最根本憑藉,因為他的性格缺陷使得他很難長遠發展。

猜忌趙普勝,生性多疑難得人心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趙普勝歷史形象

張廷玉:“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友諒、士誠起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於其所恃。跡其始終成敗之故,太祖料之審矣。”

1359年,陳友諒結束了自己第一輪的迅速擴張之後,拿下了池州,而此時朱元璋剛剛拿下安徽馬鞍山,與陳友諒距離較近,,二人同樣迅速成長,並且兵鋒正盛,這也預示著一場大戰在所難免。朱元璋先出手,他派遣常遇春帶大軍去攻擊駐紮在池州的陳友諒,而此時在附近觀望的軍閥勢力中,趙普勝實力最為強勁。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趙普勝雖是一名猛將,但他頭腦過於簡單,起初,他想要歸附於朱元璋,但又受制於局勢和形態的發展,他投降了徐壽輝,歸徐壽輝所用。由此可見,趙普勝雖然勇猛過人,但沒有靈活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用今天的話講——他只是一個執行者,而並非領導者,他沒有雄心壯志,只想稱霸一方獲取榮華富貴。

趙普勝投降徐壽輝之後,陳友諒便把他當“槍”用,想要憑藉趙普勝重新奪回被朱元璋攻陷的池州,並且順勢拿下朱元璋大本營馬鞍山。迫於趙普勝的鋒芒,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希望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離間趙普勝和陳友諒的關係,從而瓦解陳友諒的軍事企圖。朱元璋收買了趙普勝的食客,在軍中散步謠言離間趙普勝和陳友諒的關係。

而趙普勝此人也趾高氣揚,不懂得收斂,他總是在陳友諒使者的面前主動標榜自己對陳友諒的恩德,這種表現令陳友諒極為不滿,所以在同年,陳友諒特意以會師的名義趕到趙普勝所在的安慶地區,趙普勝還愚蠢的以烤全羊來迎接陳友諒,但不料,陳友諒剛剛見面就殺掉了趙普勝。

趙普勝之死不僅僅由於他自己頭腦過於簡單,也由於陳友諒過於猜疑,恰恰朱元璋利用了陳友諒多疑的性格離間了陳友諒的和趙普勝的關係,從而使得陳友諒失去了一員大將,這也限制了陳友諒暫時的發展,朱元璋此計策大獲全勝。

挾持並謀害徐壽輝,不忠不義之名坐實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1360年,執意要遷都龍興的徐壽輝不顧陳友諒的反對,下令大軍全部向龍興開拔。而此時,陳友諒表面應和同意,卻在背地已經有所預謀。徐壽輝的部隊前往龍興途中駐紮在江州,陳友諒待徐壽輝進入江州城之後緊閉城門,殺掉了徐壽輝的所有隨從和將領。隨即在1360年5月份,以江州為都城成立了自己的陳漢王國,他也趁機稱帝,要挾徐壽輝,繼續攻城略地。

要挾徐壽輝之後,陳友諒變得更加膨脹,飛揚跋扈的他趁機在採石磯地區暗殺掉了徐壽輝,隨後他在採石磯地區舉辦了自己的開國大典。從反對徐守輝到要挾再到最終殺害,陳友諒的層層深入。史實可見,這些不忠不義之舉並非是他的無奈之舉,而是早有預謀。

通過殺害趙普勝徐壽輝兩件事,我們便可順理成章地推斷出曾經他自稱殺倪文俊勤王只是為自己製造一個藉口,而並非對徐壽輝忠心耿耿。陳友諒做下這幾件“大事之後”,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陳友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雖然他善於審時度勢或把握機遇促成質變,但他的性格中沒有忠義二字,而是赤裸裸的見利忘義。不論是他曾跟隨的第一任“老闆”倪文俊,還是一直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徐壽輝,陳友諒都沒有放在眼裡,而是在需要之時就痛下殺手。再加上僅僅因為趙普勝善於標榜自己的功德,就因猜忌而殺掉趙普勝,更使得陳友諒失去人心。在痛下殺手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陳友諒的預謀和居心,因此,也不會有真正的有識之士死心塌地的跟隨陳友諒。可以說,陳友諒雖然取得了巨大發展,但這都是建立在以卑劣手段謀權篡位基礎上的結果,這樣做更大的代價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能為他效忠的人才。

自鳴得意失去理智,輕信康茂才

朱元璋:“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陳友諒站穩腳跟之後,他繼續想要向東發展,準備自己的死敵朱元璋進行較量。雖然陳友諒既已經下了決戰的決心,可他沒有做出決戰應有的充分準備。他沒能充分準備,並非因為他輕敵,而是因為他前期的勝利已經衝昏了他的頭腦,讓他失去了基本的軍事判斷。這也正是我們所謂的,“人不能躊躇滿志自鳴得意,要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否則便會釀下大禍”。陳友諒並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對待部下是以一種趾高氣揚頤指氣使的態度,並且不充分信任部下,總喜歡將手下大將的權利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不願意給予部下太多的自由。這也使得許多將領對陳友諒心生不滿,因為他們無法感覺到陳友諒對他們的信任,這也直接導致在後期的軍事征戰過程中,不會有太多人願意為陳友諒賣命。

迅速發跡迅速破亡,有才無德,多方面分析陳友諒性格缺陷

鄱陽湖大戰圖片還原

陳友諒不僅僅沒有為大戰做足準備,而且他還輕易的上當,不假思索的相信了寫信又騙他的舊友康茂才,陳友諒輕率地帶領大軍去會見康茂才,可最終進入的卻是朱元璋早已設好的圈套。許多歷史學者心生疑竇,為何征戰數十年的陳友諒在此時變得如此愚蠢和簡單,不僅沒有辨別這封信的真偽,而且未能做足準備,連自己的後路都被朱元璋所派遣的胡大海在上饒地區切斷。

這次會見康茂才失利,雖然是鄱陽湖大戰之前的牛刀小試,但恰恰反映出陳友諒在大戰之前的一種輕浮狂妄的狀態,這也很好的回答了歷史學者心中的疑問,因為陳友諒此時已不再是那個能征善戰,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而是一個驕橫浮躁,志得意滿,甚至得意忘形的愚蠢將領。

陳友諒用親身實例詮釋“性格決定命運”

谷應泰:“而不知友諒者,犯順多黑闥之風,歸命少竇融之智,盜竊空名,進退無據,抑亦人謀不臧,匪特天亡之也。”

這便是鄱陽湖大戰之前陳友諒的迅速成長和迅速膨脹。史學者說“年少不能太得志,會跌跟頭的”。這句話用於陳友諒身上再合適不過,僅僅出道十年,就通過自己的征戰小有所成,著實值得稱讚,但更加關鍵的是,他是否能夠穩步成長,保住自己的基業和江山。

正所謂,厚德才能載物,如果領導者和創始者沒有足夠的胸懷氣魄和良好的心性,那麼他的一夜暴富便同樣會在短時間內化為烏有。

縱觀歷史,真正能夠走到最後坐擁江山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性格,懂得仰望星空,並且腳踏實地的實幹領袖,而並非以趁人之危的方式取得小小成就後膨脹自滿、忘乎所以的投機取巧者。至於陳友諒的人世起伏,我們可以將他定義為能夠審時度勢、把握機會、擁有敏銳嗅覺的能征善戰者,也可以將他定義為只懂得落井下石,將忠孝節義拋之腦後並且沒有長遠發展眼光的卑鄙小人。因此,我們應在陳友諒的輝煌和沒落中吸取教訓,不斷的鍛造自己的脾氣秉性,不能讓性格成為個人終身發展的絆腳石。性格決定命運,這項原則亙古不變,並非只適用於那些開創江山基業的縱橫家,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我們。

參考資料: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國初群雄事略》

《大越史記全書》

《子不語/卷十/毀陳友諒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