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的中国心


北大人的中国心

北大人的中国心

北大人的中国心



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却保留了下来。


后来中国大地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北大一直屹立不倒。


2018年,北大迎来120周年校庆,彼时彼刻,北大人的自豪溢于言表。


然而,2019年,北大人过的并不是很舒心,牟林翰、吴谢宇、冯仁杰等人的所作所为,实打实的让北大“火”了很多次。


网络上攻击北大的言论甚嚣尘上,北大一时间灰头土脑。甚至周围许多朋友见到笔者会问一句“你们北大校内真的这么乱嘛?”,我只能压制住内心的怒火去耐心的解释这只是个例。


但无论别人怎么黑北大,无论北大发生了哪些变化,北大的内涵与精神从未变过,这是刻在北大人骨子里的东西。


在2020年的这场疫情中,北大人身先士卒,诠释了百年名校的底蕴,彰显了北大人的责任担当。


01

国士无双钟南山


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父母皆为医学界专家。


1960年,钟南山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


1960年-1971年,钟南山在北医放射医学教研组工作,说来有缘,这也是笔者当年读书的专业。


之后钟南山便一直在广州工作,但十多年的北大生涯,足以让我们尊称他一声“校友”。


2003年,SARS肆虐,谣言令人心惶惶,此时钟南山主动面向公众,以院士之名担保“非典”可防可治。


在抗击非典的一线,钟南山身体力行,查房,值班,高强度工作。


北大人的中国心

▲钟南山在一线


在“非典”病因的学术领域争论中,钟南山以科学精神争一个“真相”。当“衣原体”之论似乎成为权威说法时,他坚持认为病原体是病毒,置个人荣辱得失于身外。


2003年,钟南山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写到: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


之后,当H1N1、H7N9等病毒威胁到公众健康时,钟南山都主动站出来面对人民,担任发言人角色,向下普及防卫知识,向上建言献策。


2018年,钟南山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又当选“最美奋斗者”。


在人们看来,这位老院士已经功德圆满,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忙碌的人注定难以闲下来。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突袭中华大地,在武汉政府与第一批中央专家组没有让疫情得到得当处置的情况下,84岁高龄的钟南山奉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曾在非典时期做出突出贡献,如今重回公众视野,无疑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十七年后的再出征,他年轻不再,已显苍老,但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充沛精力,以及敢做敢言的国士之风。


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明确了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的区别,也肯定了人传人的传播途径,既能稳定大众情绪,也能提高大众防范意识。


北大人的中国心

▲钟南山接受白岩松采访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钟南山无数次的面对公众传递相关信息。禁足在家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学历高低,财富多少,都对他的发言期待满满,希望能够听到什么好消息或者什么预防的好办法。


坊间流传着一个段子,“何时能动?钟南山说能动才能动”,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甚至家里广信谣言的老人,在钟南山辟谣后都会选择相信他的话。


这种信任由何而来,无非是其所作所为令人敬佩,令人尊重。比较之下,为何钟南山得到拥护,某些人备受质疑?仅仅是大众容易被人误导吗?恐怕更要去考虑自身处理问题的方式。


大众虽有时会犯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能拎得清谁是国士,谁是国贼的。


北大校友钟南山,与屠呦呦、王选、于敏等优秀校友一样,在国家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总是能够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既是工作职责,更是家国情怀。


02

“白衣天使”北大医疗队


了解北大的人应该知道,在北京,北大有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口腔医院、北大六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钢医院等附属医院,为北京以及全国的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北大医学人,既可以是平日里的白衣天使,也可以是危难之际的救火英雄。


北大人的中国心

▲北大医疗队


1月26日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60名医护人员、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队与其他兄弟医院共同组成国家医疗队抵达武汉。


2月1日,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亲自带队,第二批医疗队驰援前线。


2月6日,北大医学再次派出20位队员,组成第三批抗疫医疗队奔赴前线,支援战友。


2月7日,北大医学334名白衣战士集结完毕,逆行出征,赶赴湖北。


至此,北大医学总计427名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不惧危险冲锋在前。


驰援武汉,机场道别时,医疗队队员王光杰与爱人王益勤深情相拥,隔着口罩吻别。


北大人的中国心

▲临行吻别


2019年刚领证的付雪莹与张立鹏手牵手送别,心怀不舍却毅然决然。


北医三院葛庆曾参加抗击非典斗争,17年后仍义无反顾,再度出征。


北大人的中国心

▲再次出征的葛庆


北大医院王颖在前线度过了她的28岁生日,收获了生日祝福后,她穿上“战袍”再次走入病房


北大人的中国心

▲王颖在前线度过28岁生日


人民医院暴婧医生不让同事在其防护服上写名字,而是写上“不怕”,希望患者们看到了,能不再害怕。


北大人的中国心

▲防护服上书写“不怕”


元宵节,全家团圆之际,医疗队成员仍在前线高强度工作。


情人节,大家在家中恩爱或者“云恩爱”的时候,有些队员却只能把小爱埋在心底。


北大医疗队,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有目共睹,使命感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深知小别离是为了大团圆,值得我们尊敬、点赞!


03

全球北大校友在行动


北大医疗队在前线冲锋陷阵,他们身后的北大校友们也在全力支持。


全球北大人,身在四方,心在一起。疫情出现后,日本校友会、新加坡校友会、湖北校友会等校友协会,新东方集团、银丰生物集团等校友企业迅速行动,先后捐款捐物,驰援武汉。


2月8日,北京大学校友会发起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倡议书,面向全球校友组织募集医用口罩,以解决湖北地区口罩短缺的问题,这一倡议得到了全球北大人的响应,纷纷行动起来。


北大人的中国心

▲全球北大校友“百万口罩行动”倡议书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球北大校友已向湖北捐赠口罩超过25万个,有一部分是直援北大医疗队,为一线北大人提供安全保障,但更多的则是捐给了同样需要口罩的同胞们。


北大以色列籍留学生高佑思在1月底动员各方力量,集结了一批医用物资。2月9日,这批包括了10万只口罩、5万双医用手套、7000套医用手术衣的物资,跨越7400公里,经过海关等重重磨难,送达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而这仅仅是筹集物资的开始,之后他仍在继续帮助中国。


北大人的中国心

▲北大以色列籍留学生高佑思援助中国


还有一群北大人扎根基层,阻击疫情。政府管理学院16级毕业生李亚东,是一名湖北选调生,他铭记“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院训,积极参与隔离点建设、市场监管等任务。离开燕园,变的是身份,但不变的是北大人的使命和担当。


2月14日,2001级北大校友施慕莹来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捐献血浆,她也是首位自愿捐献血浆的康复患者。她表示这是爱的接力,因为自己和家人在感染后,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帮助,这时候主动站出来,是责任的呼唤。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北大校友,从未忘记北大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04

北大青年在行动


疫情发生后,丁倩、柳凌华等北大学生决定联合其他高校学生发起援助湖北的行动,并将行动命名为高原鹅”,短时间内,国内外276所高效的876名青年学生积极响应。


医学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13名师生奋战在分析全国疫情工作一线,支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北大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佘金燚,主动请缨加入到街道疫情防控队伍中,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像他一样成为志愿者的北大学子,全国各地还有很多。疫情面前,北大学生迎难而上。


北大人的中国心

▲北大志愿者佘金燚


2017级药学院直博生黄雨佳,主动向在医院工作的父亲“请战”,征得父母同意后,她穿上防护服,走近人民医院感染科,加入到抗疫的队伍中。


北大人的中国心

▲黄雨佳与父亲并肩作战


北大青年学生,一直都是中国学生群体的一面旗帜。尽管他们被许多人认为是天子骄子,也被许多人中伤喜欢闹腾,但在国家民族有困难的时候,北大青年学生从来都是最先发出自己声音,最先有所行动的那一批青年人。


除以上这些外,抗疫的战线上,还有许多北大身影。


北大可视化研究团队发布各类疫情动态分析图,北大智库为防控新冠肺炎建言献策,学校将慕课等资源向社会分享,“大直男”医学部甚至将北医出版社的教科书的电子版共享出去,也不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盗版横行问题。


总而言之,全球的北大人,在国家困难时刻,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防疫的支持,对祖国的热爱。也在向社会宣告,北大人没有白白占用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为社会做贡献,北大人从未忘记身上的使命。


05

北大人的“精神自由,兼容并包”


近年来攻击北大的人不在少数,的确北大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也出了一些败类,但每次有点事就能被黑的特惨,恐怕也是许多人想要借此故意去抹黑一个国家的高级学府吧。


我在北大校内BBS论坛会看到一些校友吐槽北大公关水平太差了,不仅有所成就后难以让大众知道(去年两院院士新晋名单中,北大排名第一,中国青*报报道时,竟然将医学部从北大划分出去,将清华评为第一,还大肆渲染),每次出点不好的事都会搞得全民皆知,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相反近年来某校的舆论风向就比较正,咱也不知道是人家一汪清水清澈透底,任谁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出杂质,还是出了事情被完全压在校园传不出去,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其实大家的吐槽反而验证了北大是国内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府。正是因为北大百年来的校风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所以校内论坛会为了芝麻大点的事经常吵成一团,所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才会被传出校外,最终传到大众耳朵里,引发社会舆论风波。


北大人的中国心

▲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如果北大也像有的学校一样严格控制校内声音,动辄以处分、开除学籍处置,将学生管理的井井有条,规规矩矩,那么今后社会上也许就听不到批评北大的声音了。因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会烂在校内,传递出去的都是那些伟光正的东西。


但那是真正的大学,真实的世界吗?有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影,世界上哪个角落没有丑恶与肮脏呢?选择只表现真善美,掩盖假恶丑,还是选择比表现一切,交由世人评判,反应的便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若是学校里都不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社会就更难容忍不同声音存在。


疫情期间漏报瞒报的官员,只夸不批的媒体,走的不就是选择性表现的路线么,这种行为最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大家都看到了。报喜不报忧,最后带来的就是满城风雨!


北大一直提倡“兼容并包”,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在北大,只要有理有据,学生可以投诉食堂,投诉老师,投诉领导。


来北大百讲做讲座的嘉宾,有人会得到掌声,但也有人会得到嘘声,北大的学生不在乎主讲人是谁,在乎的是讲的东西如何。


北大人的中国心

▲于丹在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


北大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但学校依然没乱,北大精神依然得到了传承。


尽管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校方也加大了对学生的控制力度,但许多做法其实是折中。


学校的管理者,有的时候真的很难做,下面是学生要思想自由的呼声,上面是有关部门的压力,心中还有北大精神的鞭笞,在此情形下。抓大放小,是他们所能做的极致了。


毕竟在对待马会等敏感事件的时候,校方已经给了很大的缓冲区,不得已的时候才开始采取强硬措施。这并不是校方不爱学生,而是在各个衙门的权利体系中,他们也是四面楚歌,有些事情的后果,真的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的。这要是搁在隔壁,马会还没点苗头就会被按下去了。


所以我在此也想请一些同学思考一下,在这种权利平衡之下,校内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的,如果学生不考虑形势,一味诉求,那么只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校方顶不住上面压力采取强硬措施,二是校方顶住上边压力然后被撤职,换个外来的和尚好好管教。


相对来说,北大的校园文化在百年来是发生了变化,但是根基仍在,“兼容并包”精神犹在。


因此,北大既受得起称赞,也经得起批评,北大人也应如是,官员,媒体,民众,社会也应如是。看得见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变的更好,掩盖问题只会积重难返。


06

北大人的中国心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北京大学青年学生联合其他高校青年学生开展爱国游行示威运动,人群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法科学生谢绍敏写的“还我青岛”四个字的血书也挂在天安门前,令人触目心痛。学生的号召迅速引来了其他阶层的参与,在此之后,“五四运动”风暴席卷全国。


北大人的中国心

▲五四运动


1950年国庆,北京大学游行队伍高举旗帜走过天安门广场。


北大人的中国心

▲1950年国庆


1981年,中国男排取胜,将代表亚洲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赛。祖国为他们的胜利沸腾了,那天半夜,北大的同学们走出校门举行欢庆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喊出了当时举国上下奋发图强的豪迈心情,激发了亿万中国人的强烈共鸣,形成一股激励人们上进、奋斗报效祖国的滚滚热流。


北大人的中国心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1984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打出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经典一幕。


北大人的中国心

▲“小平您好”永恒经典


2009年国庆,北大师生方阵组成“我的中国心”。


北大人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


2019年国庆,2232名北大师生组成“凝心铸魂”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再次喊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北大人的中国心

▲国庆70周年中的北大人


一路走来,从百废待兴,到巨龙腾飞,躬耕不辍的北大人,与新中国一直同行。无论兴衰沉浮,北大人永远走在前列,塑造经典。


无论别人怎么去批评北大,怎么去批评北大学生,都不能否认北大人不变的中国心。


有人说我们争论,我们难管,我们清高,我们桀骜,但谁都不能否认,我们真的很爱自己的国家,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北大人一定不会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