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下足繡花功夫 紮緊制度籬笆 嚴格“四步法”精準管控“三返”人員

當前,面對全國疫情防控的膠著對壘狀態,紅寺堡區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把“防輸入”作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時召開指揮部會議專題安排部署,成立返程返工返校(以下簡稱“三返”)工作專班,制發工作預案、工作規程和工作制度,嚴格落實摸、審、檢、管“四步法”,下足繡花功夫,紮緊制度籬笆,精準、科學做好管控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截止目前,累計排查2月10日以來“三返”人員682人,其中集中隔離445人、居家隔離237人。

精細“摸”底數,提升網格摸排密度。

拿出“繡花功”,用好“數字化”,對“三返”人員的出行動態做到摸清問明、追蹤追訪。

一是強化返程人員摸排。明確32名處級領導包抓64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36個部門620名機關幹部包抓25個小區和臨街商鋪,靠前指揮、科學調度。組織303名鄉鎮幹部、407名村“兩委”成員和564名網格員,精確到戶到人搜索返程人群。對城區住宅小區人員進出實行二維碼及出入卡制度管理,並定樓、定房、定人繪製小區平面圖,實現大起底,提升精準度。同時,第一時間將數據信息與鄉鎮(社區)、企業、教育部門互通共享,確保排查環節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二是強化返工人員摸排。採取“一企一策”方式,明確7個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建立復工復產企業“兩表一書一報告”制度,即返工人員信息排查登記表、復工復產驗收表和疫情防控工作承諾書、返工人員行跡報告,及時準確掌握人員信息。按照“誰用工、誰管理、誰負責”要求和“延期、錯峰、分類、分批”原則,企業結合崗位所需,有計劃提出復工復產日期和擬返崗人員名單,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備,並督促擬返崗人員提前向居住地(暫居地)報告個人健康狀況和擬返程信息,提供近14天行跡報告,確保排查無死角、無盲區。

三是強化返校人員摸排。建立“三包”機制,按照局班子成員包學校、學校班子成員包教師、班主任包學生的模式,組織骨幹教師、班主任1531人,深入各學區“過篩子”式摸排外出師生數量,精準釐清外出師生在紅詳細住址、返紅日期、乘坐的交通工具等情況,並通過電話問詢、檔案查詢和信息共享完善“返校”名單,建立健全“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和“一校一臺賬、一人一檔案”。對校園保安、保潔員、廚師等人員實行“分人分策管理”,全部登記在冊、建立臺賬、確保底數清、數據準、情況明。

精準“審”軌跡,提升信息審核準度。

精準施策、靶向攔截,紮實做好“三返”人員信息審核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防控變數,確保回來前有準備、回途中有秩序、回來後有制度。

一是注重審核信息的“針對性”。在摸準摸清“三返”人員基本信息(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家庭人口、聯繫方式、交通工具、旅居軌跡等)的基礎上,重點對來自疫情較重地區的人員和返鄉人員、與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來自其他地區有不適症狀的“三種人”,對來自疫情較重地區以外無不適症狀的、與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一般接觸的“兩種人”,由鄉鎮(社區)、企業、教育部門建立臺賬、加以管控。

二是注重審核信息的“接續性”。對返紅的“三種人”“兩種人”,全部需持個人身份證明和輸出地的健康證明(含有無接觸史),分別由鄉鎮(社區)、企業、教育部門建立個人信息檔案,並主動加強與人員輸出地的信息互通和信息銜接,確保人員身體狀況、活動軌跡等信息不斷檔。對寧夏境內返紅的職工、師生等,也需持個人身份證明和輸出地的健康證明(含有無接觸史),嚴格實行登記報告制,一一對應進行信息查詢和審核。

三是注重審核信息的“真實性”。為確保不發生“三返”人員瞞報、謊報、漏報個人信息、活動軌跡,以及隱瞞發病史、旅行史、接觸史,或有發熱、咳嗽和其他不適症狀等問題,在加大交通卡口、住宅小區人員信息審核的同時,對疑似和不確定信息,運用“大數據”和航班、鐵路、長途客運售票系統等平臺,對“三返”人員行程軌跡進行信息採集,實現篩查、審核關口前移,從源頭上保證信息準確,為科學有序把好“源頭”、有的放矢精準“管控”提供真實的信息資料。

精確“檢”疫情,提升健康檢查強度。

堅持“三個齊抓”,即外防內防一齊抓、點防面防一齊抓、人防技防一齊抓,堅決防止一個人感染一家子、影響一圈子、涉及一大片。

一是突出抓好面上互檢。按照“內防擴散、外防輸入”要求,對來自寧夏境內“三返”人員,由鄉鎮(社區)、企業、教育部門分類對持有的身份信息和健康證明等材料再審核、再檢查,並與其居住地(暫居地)取得聯繫,由相關衛生機構再次進行健康篩查和檢測,如情況屬實蓋章確認並辦理出行相關手續,如有不適症狀按相關程序及時處置。在企業復工復產、學校開學上課前期,衛健、疾控中心和相關責任單位,每一時間督促協調落實測溫儀、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資,做到相機而動、應急處置、防患未然。

二是突出抓好點上聯檢。對現滯留地禁止人員出入或患流行性疾病的“三返”人員、家不在紅寺堡需集中住宿的“三返”人員,由相關鄉鎮(社區)、企業和教育部門備案;對有發熱、咳嗽、咳痰、乏力、胸悶氣短等不適症狀,與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未解除隔離和醫學觀察的“三返”人員,按照滯留地管控措施執行,管控結束後再行安全返回紅寺堡。同時,發動群眾積極反映應報未報、應查未查、應收未收、應控未控等,以及其他不遵守疫情防控工作規定的“三返”人員信息線索,經核實每條給予200元獎勵。

精心“管”輸入,提升全民管控力度。

採取全鏈條、閉環式跟蹤管控,嚴格落實“四個專門”,即有專門的領導幹部、有專門的醫護人員、有專門的管理團隊、有專門的服務保障,做到應管必管、應收必收、應治必治。

一是加大宣傳“管”。鄉鎮(社區)積極應對“三返”挑戰,通過廣播電視、自媒體發佈信息近3000餘條,廣泛宣傳《傳染病防治法》及各類疫情防控政策信息,全面普及科學防疫常識,教育引導“三返”人員主動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切實管住疫情人為傳播、堵死疫情輸入“匝道”。各企業採取“1+X”的方式,即一名管理人員分廠區、分班組、分工段建立微信群,及時通告疫情形勢和返工人員疫情防控注意事項,動態掌握返工人員個人信息、健康狀況和行動計劃。教育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教育雲平臺、校訊通等平臺,發佈《致家長一封信》《倡議書》等信息2400餘條,發放《預防手冊》《帶著健康邁入春天》等資料2600餘份,宣傳知識瀏覽量20.4萬人次,引導師生堅定戰勝疫情信心。

二是依法依規“管”。既堅持掃好“門前雪”,又全力保障“三返”工作,嚴格遵循“分類錯時、分層錯峰”和“不通知、不返回,不急需、不返回”原則,嚴格落實“三個一律”要求,即:境外批次返回人員“一對一”盯防,沒有接到返程通知的人員一律不得擅自返回;沒有相關健康證明或不如實申報個人事項的,甚至拒不配合“三返”工作要求的一律勸返;對核實“三種人”“兩種人”後需採取隔離措施的,一律安排專人全程接站接送至隔離地點,並做好相關手續交接。對返紅確認的“三種人”“兩種人”,及時建立“落地、接轉、隔離”機制,嚴格執行“四包一”制度,全程提供“四項服務”,確保依法防疫、安全防疫。

三是科學施策“管”。對復工復產企業實行“封閉式”管理,逐一建立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生產辦公場所,嚴格職工上下班測溫登記和車間、宿舍等場所無死角消殺防疫;保持工作場所通風換氣,保障洗手等設施正常運行,減少員工聚集和集體活動,加強員工集體用餐管理,全力做好醫務服務和規範垃圾收集處理。教育部門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全面做好“空中課堂”在線教學服務,確保了“停課不停學、離校不離教”。同時,建立教育局、學校、年級、班級、家長“五控”網格,嚴格實行“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餐飲區”消毒、衛生、人員等分區管理和錯峰報名、入校、就餐,嚴格落實晨檢、午檢、晚檢“一日三檢”,對週末返學學生定時、定人、定車、定卡,確保不發生人員聚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