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今天,距武漢封城整整一個月。1月23日,這座千萬級人口的碼頭城市落入漩渦,從四面楚歌到八方馳援,無數的人合力,讓局面緩緩扭轉。

短時間內,疫情從武漢蔓延到全國。截至2月22日24時,新冠肺炎已造成2442名確診患者的逝去。此外,還有許多因為疫情而離開的人。在此,我們試圖記錄下那些被疫情叫停的人生。他們之中,有的是普通人,有的犧牲於抗疫一線,是醫者、志願者,也有令人痛惜的育人者……透過這些生平掠影,是每一個無比重要的人生。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仁心


在漩渦之中,他們是逆流而上的水滴。

封城之後,武漢市內公交系統也幾近中斷,醫務人員的通勤成了難題。何輝加入了志願者車隊,義務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他向家人解釋,有力出力。這符合他一貫善良熱情的個性,在整個大家族中,他也是頂梁出頭的那一個。家人見他的最後一面是在2月2日,同濟醫院的門診,被感染的何輝上了救護車準備轉院,他朝家人揮手,顯示出冷靜與堅強。3日晚,玉筍山殯儀館收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送來的“擺渡人”何輝的遺體,1965年生,死亡證明寫著“呼吸系統衰竭”。

許鵬出門前對兒子說,爸爸去打怪獸了。梳著帥氣的背頭,留一撮短鬚,他是英雄老爸,也是江蘇藍天救援隊機動隊隊長。他曾為阜寧風災、廣元沉船、玉樹雪災甚至緬甸、老撾、可可西里等地執行救援任務。2月7日起,他在天河機場一處應急倉庫負責向各大醫院發放來自全球的抗疫捐贈物資。2月10日,在運送物資的途中,沒有躲過一場意外的車禍。大鵬高飛,魂歸藍天。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許鵬 (圖源:姑蘇晚報)


2005年,武漢人俞關榮意外喪子,這是他決心成為施救者的緣由。他愛好冬泳,2010年,發起成立了長江救援隊。這十年,他在長江、漢江、東湖,救起過至少幾十名落水者。他是個敬畏生命的人,不抽菸不喝酒,朋友圈簽名寫著“健康第一”,平時可以在水下憋3分20秒,肺活量驚人。他的微博取名為“大磉”, “磉”即是柱子底下的石礅,寓意堅固平穩。因為新冠肺炎,他逝世於2月6日。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俞關榮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普通人


更多的武漢人,他們過著最最普通的生計,每日被瑣事佔盡精力。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年年如此,這個新年原本也當如此。

1月28日是武漢市民江壽昌的七十大壽。那時距武漢封城已經5天,女兒江曉輝還是設法訂了個蛋糕,她和父親生日只差3天,爺倆一同慶生。他是一名技術員,後來患了喉癌,挺了過來,轉為後勤。日子滿了下來。自從中風後,他不怎麼出門,就待在家裡看警匪片、戰爭片,維持著波瀾不驚的晚年。但人逢壽辰,畢竟是歡欣的一天。江曉輝心懷信心,父親69歲也熬過,70歲生日也過了,一定還有很多時日。然而三天後,他發起高燒,後來被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10日,心跳停止,未曾壽昌。

長久以來,林紅軍在鄱陽街上經營一爿小賣部。武漢中心醫院的職工大多數是他的老主顧。他們習慣去他店裡賒賬,值夜班時買個夜宵。這個黑臉老闆,有一張笑眯眯的面孔,爽快地幫忙送貨上門,收發快遞。小賣部是他的生意,也是他的住所。他守著醫院,誰也不知道他是哪天被感染的。從1月31日起,他倒在一張臨時病床,勉強維持著,得不到有效救治。一直到2月9日,他才排到一張床位,而當天傍晚,病情惡化,搶救無效。為這位沒來得及深交的老友,武漢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蔡毅寫道:“我們都是小人物,在這場疫情的洗禮下,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著生離死別。”

邱鈞的離去更讓親友無從接受。雖然年過七旬,但一直是健身達人,還曾獲得過健美冠軍的榮譽。十幾年前,他的老伴過世,因為健身的愛好,老年生活並不寂寥。老爺子的日常,就是到公園和健身房去鍛鍊,他擁有傲人的肌肉,從不吝於展示,這是他對抗衰老的證明。即使1月23日封城那天,他也按平時習慣,去往公園鍛鍊。1月24日他開始感到少有的身體異樣,11天后確診新冠肺炎入院。住院3天后,匆匆離世。家人知道,畢竟72歲了,再強健的肌肉,也耐不住歲數在這了。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邱鈞(圖源:鳳凰網)


曲巧明是2月6日走的,死前意識已經不清,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家人還記得他意氣風發的樣子。年輕時,他在武橋重工做工人。硬骨頭一個,喝了酒便犯渾。老伴楊來雲常細聲細氣地嘆說命苦,怎麼嫁了這樣的人。老了脾氣似乎好些,學著做北方面食,在自家天台侍弄花草,養只狗。再後來,中了風,聽力和腎都出了問題,漸漸動不了了。六年來,一直躺在床上,天天靠兒女翻身,搞這搞那。兒女難免有怨氣,和老頭吵。但該做的義務,經受的苦,是始終認下的。原本,他只是患上普通肺炎,1月16號由家人急忙往協和急診室一送,他們沒有防備交叉感染的知識。事後想來,新冠病毒也許就是從這裡潛入老人的脆弱身體。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2010年的春節,曲巧明、楊來雲和女兒一起包餃子

餘明也是當了一輩子工人,2000年退休。偶爾有人家讓他幫忙的活兒,他就接。他老實,話少,和老伴都是樸素的人,退了休也起很早出去買菜。他們是最最典型的普通老百姓,沒什麼特別的愛好,大部分時間就是坐在家裡看電視,在小區裡溜達,聊天。大年初三,他沒覺出異樣,但兒子為保險起見,給父親量了體溫,果然中了招。家人帶他去了社區醫院,拍了片子,發現雙肺感染,被確診為病毒性肺炎。2月10日,他在去往火神山醫院的路上,落下此生的最後一口氣。

劉志英是建國後第一批水電工程師,青年時代曾支援邊疆,在西藏拉薩水電二隊工作。妻子胡梅跟著他入藏,在拉薩當過赤腳醫生,做過財務會計。1970年,兒子劉剛在拉薩出生。1979年全家回到武漢。劉章英是家中主心骨,是個通透明白的人,帶領著小家蒸蒸日上。多年來,夫妻兩人感情甚篤。胡成梅也是個堅強的女人,輕易不願在家人面前顯示脆弱。最後走的時候也是,靜悄悄的,在家中臥室沒有發出聲響。悲痛的劉志英向兒子預言,老伴離開,自己的精神也垮了。三天後他離世。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醫者


當哨聲在夜空響起時,李文亮已經離開。他發出疫情預警,彰顯出可貴的誠實。被感染後,還惦記著康復後再上一線。他離開後,人們翻遍了他的微博,拼湊出這位醫生平時的面貌,他喜歡美食,是個數碼控,每條微博下方都燃起小小的蠟燭,紀念這位不以勇敢自居的眼科醫生。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紀念李文亮


在李文亮之後,另一位倒在一線的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李文亮或許能叫他一聲“學長”,兩人同求學於武大。武昌醫院為武漢市第一批接收發熱病人的定點醫院,劉智明曾戴佩著一級防護設備進入過ICU,裡面躺著多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事後他的同事分析,感染或起於當時。他的妻子蔡利萍也是一線護士長,日夜不分地收治病人,丈夫倒下後,她只能靠微信追問——我能去陪你嗎?我去陪著你好嗎?要我照顧你嗎?不用,他答。他躺在ICU,白茫茫的病房,煩躁,缺氧,虛汗不止,打了呼吸機後一度好轉,認為自己該是死不了。就在幾天前,他也是一線上的一員,身為院長,統籌調度,24小時待命,時間仍是不夠。最終情況沒按預想的走,醫者終難自醫。2月18日,劉智明走了。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劉智明


被疫情叫停的還有一場永不到來的婚禮。彭銀華是武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和妻子本打算正月初八舉行婚禮。情況有變,他們達成共識:疫情不散,婚期延遲。之後,他請纓參與抗疫。他是呼吸內科醫生,必須直面一線患者。他一度連續撐了兩天兩夜,其間收治了40多位病人。在高強度的狀態下,抵抗力毫無預警地下降。1月25日新年第一天,彭銀華入院, 2月2日,樂觀的他還在病房擺出V字形手勢,讓為自己輸血漿的護士拍照留念。他是做好凱旋的準備的。2月20日,心願未了的彭銀華離開人間,抽屜裡還放著沒來得及派發的喜帖。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同事在紀念彭銀華(圖源:新華社)


在湖北鄂州,許德甫是頗有名望的老中醫,長於診治肝膽脾胃病。他用藥簡便廉驗,藥到病除,網上甚至流傳著他所開出的藥方。他雖然已退休,但又被鄂州市中醫醫院返聘為專家,每週坐診,有時也出義診。年前,病人量增多,大家總說他的號千金難求。這對於63歲的他,同樣也是身心的雙重挑戰。許德甫的感染路徑至今不明,逝世於2月13日。一位叫夏敬明的市民賦詩送行——“瘟疫眼無珠,好人不長生”。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許德甫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天職


毛樣洪的倒下是個意外。他是福建浦城縣仙陽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鎮衛生院唯一一位副主任醫師、全科大夫。浦城縣被稱為福建“北大門”,對全省防疫來說,是定要扼守的地理位置。大年初一,輪到他值守高速檢查站監測點,從16時到24時,登記車輛信息,檢測乘車人員體溫。他當晚只吃了一碗泡麵,對付對付的意思,兒子在家中等他,妻子在外地工作,此時也在返鄉的路上。下午出門前,他換上一身新衣,問兒子帥不帥,晚上21時許,一輛失控的車撞向了他。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毛樣紅的最後一餐是一盒泡麵


這半個月來,清晨5點,蔣金波身著紅色制服,戴一隻淡藍色醫用口罩,拎著防護設備箱,裡面裝有防護衣、隔離衣、面瓶、面罩、口罩、鞋套、手套。這是他出門前的行頭。他是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疾控中心的醫師,疫情期間,負責在隔離病房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到達醫院清潔區後,他打開設備箱,一一換上,接著走入瀰漫著新冠病毒的隔離病房。疫情爆發的二十多天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與這裡的病人一一詢問、核實調查病例的基本情況、發病就診經過、暴露史,確定密切接觸者和可疑暴露者。這樣的工作節奏持續了十五天。如果不是1月28日,因勞累過度引發的心肌梗死,讓他停歇,不知道他還會這樣運轉多長時間。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蔣金波(左一,圖源:經濟日報)


急性心肌梗死也帶走了村醫王土成。他是河南省長葛市下屬新王莊村村醫。河南的硬核防疫,拆解來看,是千萬水滴的彙集。其中的鄉村防疫,更是緊要環節。需要王土成做的太多了。一一調查村民的健康狀態,測量體溫,指導消毒,在群裡轉發防疫知識,反覆呼告。屏幕裡翻下來,都是他在刷屏,讓人似乎能聽得到他在那頭聲嘶力竭地喊。從2005年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證後,他一直留在新王莊村衛生室工作,為兩千多村民解除大小病痛。被發現時,他靜靜地躺在這方陋室的休息間。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新王莊村衛生室(圖源:人民網)


正月初一,宋英傑與父母在家中留下合影,他身著熨帖的黑風衣,父母則穿得紅火喜慶,新春第一天本就該這麼打扮。這是一個不甚富裕的家庭,以種植檸檬樹為生。宋英傑是“90後”,家中小兒,粗眉細眼,精瘦幹練,本科畢業後在湖南省衡山縣下屬東湖鎮馬跡衛生院工作。這是他加入抗擊新冠肺炎團隊的的第一天,負責在高速路口收費站對過往車輛人員實施體溫檢測。當地缺乏人手,也兼顧物資分發,來回都是這樣瑣碎而消磨體力的活。11天后的凌晨,他交班後回到宿舍,心源性猝死悄無聲息地帶走了這名年輕人。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宋英傑和父母(圖源:衡陽晚報)


同事們還記得徐輝走進辦公室輕緩的關門音,低沉的講話聲。她是南京市中醫醫院的副院長,新冠肺炎防治組組長,種種決策,依賴她的拍板定奪。這段日子,即使回家後,電話依然一通接著一通,丈夫只記得她焦灼的語氣,大致能想象妻子每日面臨的繁重局面。2月6日早上,同事唐暮白聽徐輝提起,腳腫了。他勸說她去做個B超檢查,她沒有去。晚上,因疼痛難忍,她終於決定打一通告假的電話。那是她生命的最後一天。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徐輝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育人者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1957年畢業起,留校任教。他說,喻園有我栽下的樹。此話不虛,他進校時是校園初創期,他們一幫年輕學生都要參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1996年,段正澄帶領團隊研發全球首臺全身伽馬刀,大大提高殺死腫瘤細胞的精準性,降低對正常器官的損害。這項發明已在全國上百家醫院推廣。2月15日,段正澄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當日,華中科技大學公佈,學校的“征程助學金”系段正澄先生用自己的百萬元獎金匿名捐助設立。他一生所為一事,以己之力,福澤他人。

離開的師者還有武漢同濟醫院教授林正斌。他是一名低調的器官移植專家。1983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醫療系,後赴日本金澤醫科大學留學。他行事低調,謙和待人,說話細聲細語。從事器官移植專業30餘年,是國寶級專家。今年他62歲,退了休,本是頤養之年。同事推測,大概率是體內觸發的“炎症因子”風暴帶走了這位教授。平日的他身體不錯,沒有什麼基礎病,理應有悠長的時日享受平靜的晚年。

在灰暗的背景下,錯落有致地擺放著鮮亮繽紛的水果。日常之物,透過藝術家的筆法下,呈現出莊重平和的生命感。這是劉壽祥的代表作《鮮果》。他是中國當代水彩畫界具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1981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師範專業並留校任教,直至2018年退休,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2月13日,他被新冠肺炎掠去生命,而他的作品和藝術精神將會永生。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劉壽祥


每一位在這個冬天離開的人,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 鏡相

結語


因感染新冠肺炎以及抗擊疫情犧牲的還有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醫生肖俊、武漢協和江北醫院醫生夏思思、泰州市人民醫院醫生薑繼軍、武漢武昌醫院護士柳帆、湖北電影製片廠導演常凱、華科大教授紅凌、一線民警王春天、潘繼明、何建華,交警鄭勇,輔警王愛蘭,基層幹部姜娜、黃和豔,政府職工李光劍、社區醫生宋雲花……我們無法一一道盡所有離開者之名。

我們在渡過漫長的冬天。前方是什麼,必定要勇敢走過去,親身驗證。不能猶疑,也不能喪失意志。此處有痛苦,也有勝利。

唯有戰而勝之,才能告慰每一個在冬天離開的人,他們都曾熱氣騰騰地,活過。

本文綜合參考了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紅星新聞、南方都市報、經濟日報、新京報、荔枝新聞、健康時報等媒體報道

* 為保護隱私,文中餘明、柳志英、胡成梅為化名


採訪 / 王迪 實習生 胡雅婷

撰文 / 劉成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