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四天之间,把40万支库存全清空了”谈起这一点,商海沉浮多年的石女士至今依然不敢相信。

  2020年的开场,对于4年前就自主研发小为纳米重复可洗口罩的负责人石女士而言,充满戏剧性。

  武汉封城之前,疲惫不堪的她刚无奈地结束成立了四年的口罩公司。尽管拥有世界首创的纳米纤维膜过滤技术,但口罩的微薄利润依然无法填补前期的巨大研发投入。公司持续亏损,陆续投入的750万元资金如沉海底,整个团队苦苦熬了一千多个日夜之后,只能正式宣告解散。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但明天和意外,总是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继钟南山院士发布不明肺炎“人传人”消息和武汉封城之后,一切忽然来了个急转弯。

  那些天印象最深的是电商平台上24小时持续不断下单的“叮咚”声,“几乎没有停顿,销售爆仓”。当天,部分已经返回老家等待过年的团队成员被紧急召回北京,所有人投入了一场疯狂的打包发货混战之中。 不吃饭、不睡觉,连续72个小时依然打不完包裹。

  “这真不是人干的活,不想卖了,我们捐赠出去吧!”石女士马上给熟悉的几家医院和机构电话沟通捐赠事宜,然而,在大家的概念里“纳米重复可洗”的口罩,对防疫没用,结果想拿来捐赠都捐不了。万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卖。正值春节,北京招不到专业的打包的工人,石女士叫上家中所有亲人、身边朋友以及北京化工大学的师生们,全力投入奋战,终于在大年三十下午四点,打包完所有快递。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小为口罩公司跌宕起伏的戏剧化转折只是那几天全国人民开始疯狂抢购口罩的一个缩影。在这场全民战疫之中,起死回生的口罩企业不在少数,但对于一直苦苦坚持以自主研发技术另辟蹊径的小为纳米口罩而言,这场转折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我最初坚持研发这款口罩,并不只在于赚钱。”石女士坦言,自己是个要强的人,做生意除了商业目的,也得有些情怀。

  早在2015年,北京的冬天被雾霾笼罩之时,石女士看着仍在上小学的女儿被戴口罩憋得红扑扑的脸蛋,生出了自己研发一款更优质高效口罩的想法。当时的她对这一行业并不了解。市面上多是美国标准的3M口罩,仿佛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商业标准。而国内并无其他替代方案和核心技术。

  凭着对家人的关怀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她开始寻访更优质的口罩方案。多方走访后,带着属于她的热忱和信心,开始考虑成立自主研发的口罩品牌。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这个拥有全球首创的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纳米长纤维过滤核心技术的团队,跟她在这里有了交集。

  这支拥有150余人的科研团队,在长江学者杨卫民教授的带领下,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00余项,授权196项。并历经12年,研发出世界首创的“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过滤技术”,突破了纳米纤维膜含有毒溶液以及无法量产的两大世界难题,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因而,拥有全系列知识产权,共64项国内及国际发明专利。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小为口罩首席科学家 杨卫民 教授 长江学者


  静电纺纳米纤维这项技术,也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不惜重金投资研发的前沿科技,它能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如例如气体过滤、液体过滤、吸声防噪、生物医疗、能源电子、航空航天、农业防护、战争防护、食品安全、化妆品、纳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一个是世界前沿等待落地的技术,一个是国内亟需优化的市场空白。一拍即合的默契成为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2016年,石女士注册成立北京为了民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打小为口罩的研发和销售。事实上,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这是一场口罩核心技术的革命。不同于传统的熔喷布,小为口罩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滤膜,由2000层静电纺丝纳米长纤维滤膜层叠而成,具备高过滤高透气的特性,可以冲洗后重复使用。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然而,在疫情发生之前,这种新技术并未引起关注,也因此埋下了隐患。

  在2020年春节期间,经历了若干个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的打包和发货之后,小为口罩库存全部清空。原本以为可以暂时歇会儿的石女士万万没想到,铺天盖地的谩骂随之而来。

  由于国内市场向来认可的是N95及相关标准的口罩,对纳米纤维膜的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收到货之后的顾客认为与平时常见的3M口罩不同、开始质疑口罩的防护效果,在电商平台上以“发国难财”、问候祖宗十八代等激烈言辞表达被欺骗的愤怒,退货订单纷纷砸来。应接不暇的售后电话让团队又气又急。 对于纳米纤维膜的认知匮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划开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百口莫辩。”团队的小伙伴们在经历了极度的身体劳累之后,心灵又开始饱受摧残。 “怎么跟顾客们解释呢?也没法儿每个电话里都说一遍这个技术原理。”负责售后的何先生说起这一点无可奈何,“大家以前对口罩的关注不多,这次一下子来得太密太猛,一个一个宣传教育效率太低。

  这是石女士扭转口罩亏损后的面临的另一大困境,也是当前国内市场亟待填补的认知空白。

  一般来说,传统口罩都是使用熔喷布短纤维作为核心滤材,让细颗粒物被静电吸附,从而达到防护效果,缺点是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也造成了口罩供应紧张的局面。而小为口罩靠的是在100万千伏高压静电场喷射而成的2000层纳米长纤维物理过滤,这种长纤维水冲洗后仍然可以保持过滤特性,实现对病毒、细菌、花粉等0.075微米以上颗粒物的高效低阻过滤。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事实上,小为口罩已经通过新国标GB/T32610-2016中最高级别A级检测,对油性、盐性颗粒的过滤效率都超过95%,实现病毒全防护。此外,其超强的透气性让呼吸阻力低于78帕,减少戴口罩对人体肺泡产生不良的影响。

口罩企业“回春记”:四年亏损四天扭转

  小为口罩通过新国标A级检测


  尽管优点不少,但由于缺乏市场习惯和官方渠道宣传,在顾客眼里,这类口罩依然因“不入流”、“无法有效防护”而屡受质疑,难以受到认可。

  如今,围绕口罩的抢夺战依然每天都在进行,人们也开始把更多注意力投向新技术口罩。这个让无数口罩企业起死回生的冬天,也成为石女士想要努力抓住的“春天”。

  “一场疫情,让口罩企业起死回生,也希望能填平国内技术和国外技术之间的鸿沟,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口罩芯。”石女士感慨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