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最後孫儷在門縫間看到了什麼?為何表情如此驚恐?

用戶107953968810


【這是運用了水墨國畫裡的留白手法,讓觀眾去猜想境州的最終結局】

《影》是張藝謀2018年的作品,豆瓣7.2分,對於大導演張藝謀只能算一般般的分數,當然比起《長城》的4.9那已經是翻身了。這部電影是鄭愷、鄧超和孫儷主演,其中鄧超一人分飾兩角。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一段架空歷史裡,講的是沛國的故事。鄧超演的子虞是沛國的大都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兵權在握。為了保命,子虞有一個影子替身,長相、身型皆一致,子虞被敵國大將楊蒼重傷發作,身型大變,他不想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便啟用了影子。國君、臣子、影子、妻子,故事就在他們之間展開,誰是誰的棋子,誰是誰的影子。

其實當看到影子設定的時候,沒有看到電影就已經能大概猜到故事的主要矛盾,本尊和影子在互換中總是會有失衡的時候,影子有一天總會希望自己成為真實,而退隱幕後的本尊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影子。

看到了開頭,你大概就能猜到了結尾,就這部電影本身的故事性來說,並不是很強,也並不很吸引人。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樣都是被那充滿味道的電影海報所吸引,一看就知道是張藝謀的作品,其它不說,但是電影畫面絕對是槓槓的。

張藝謀不單單用了水墨國畫的形,還用了水墨國畫的神

水墨國畫可以說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裡的永遠的瑰寶,小時候學國畫的時候,老師第一件事告訴我們的就是國畫講究的是神似。比如如果用國畫的手法去畫花鳥魚蟲,筆觸非常的簡潔,如果細看其實和真實是有差距的,但是當畫卷展開之時,你覺得裡面的花鳥魚蟲卻是“活”的,這就是所謂的“神似”。

1、張藝謀用了水墨國畫的形來展示畫面

在《影》這部電影裡,張藝謀只用了2種顏色黑和白,又只保留了2種顏色肉色和血色。這種畫面處理讓《影》的每一幅畫面都如同國畫的畫卷中一般。

比如電影的開端,群臣覲見的一幕,後方遠處的水面和山巒,就跟畫卷裡的山水是一樣的,這是一個發生在水墨國畫的畫卷裡的故事。

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影片的製作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

主要演員的服裝主要就是兩套,一套黑白二色的外衣和一套純白的內衣,再也沒有其他顏色了。

文官和武官的朝服也是一樣,文官是黑白灰,武官是在黑白的基礎上增加了鐵的顏色,依然是接近黑白的色澤

整部電影都發生在綿綿的雨水之中,雨水進一步把整個環境降了幾個灰度。而地面基本都是深灰色的磚,並且都是溼漉漉的感覺。即使是沛國的皇宮,整體都是深灰色,不帶一抹嫣紅。

這種色彩的運用讓觀眾感覺每分每秒都處於畫卷當中,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不得不說這種在畫面上花大功夫的路子觀眾還是受用的。

2、張藝謀不僅僅用了水墨畫的形,還用了水墨畫的神去講故事

1、對沛國朝堂的畫面描繪,非常寫意

沛國的朝堂之上,其實也就文武百官還有點像上朝的樣子,整個內環境是非常寫意的。朝堂的兩邊是王的字畫,天子背後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屏風,上朝之時長公主和王還可以對話。

這就不是完全按照一般的朝堂設定來做的一個環境,寫意為主,極大地增加了戲劇感。

2、在境州的兩國交戰,濃縮成了一個巷戰畫面,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這個跟張藝謀以前的風格有比較大的變化,沒有搞大陣仗。這次只是幾十名死士對戰800人的軍隊,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這一幕的戰鬥畫面坦率的說很好看,但是它就像水墨畫一樣,觀其神就好。不要去糾結真實的東西,比如雙方的對戰規模,比如沛國的兵器沛傘的真實性問題等等。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寫意的畫面,側面去反映一場謀略之戰而已。

3、大量的留白

有人說這部電影有時候會看不懂,比如孫儷飾演的小艾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看向了門外,她到底看到了什麼,其實這個是張藝謀留給觀眾的“白”,觀眾需要自己去想象。

朝堂上的一幕,王死了,子虞也死了,境州最終以大都督的身份製造刺客刺王的假象,會成功嗎?王千源飾演的田戰作為王的潛伏者會支持他嗎?這一切都是謎,沒有人知道。

再比如在這個沛國裡,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這個國家的子民,從頭到尾出現的都只有王宮和大臣以及士兵,其實這也是一種留白。

所以整個故事就像一幅一幅著重描繪的畫卷的拼接,中間的空白部分是需要觀眾自己的去腦補的,或者也不需要補,空著就挺好。

正是因為張藝謀運用了水墨畫的神去講故事,也讓這部電影變得更加的有韻味。你看完電影,會停頓在那,似乎多了些畫面裡沒有的東西,但是它就在那裡,讓你可以細細品味。

關於演員,可能是美中不足

1、關曉彤演的長公主青萍和吳磊演的楊平,坦率地說是扣分項

不知道這兩位的選角是不是資本運作的結果,反正挺讓人失望的,整個班底最弱的兩人就是這兩位。關曉彤的臺詞讓你感覺就是一位少女穿越到了那個時代,而吳磊演的楊平毫無虎將之子的風範。

楊平就不說了,畢竟戲份不多,但是關曉彤演的青萍其實在故事裡的戲份一點都不少,是一個非常有自己主見的公主,和王之間的兄妹情,演好了其實是加分項,可惜了。

2、鄧超和孫儷合體,真不是好事

坦率的說鄧超在《影》裡面的表現,可以說是鄧超近期最好的表現了。他一人分飾兩角,子虞的那種退居幕後隱藏於斗室,逐漸的心理扭曲,境州的那種從奴僕逐漸發展成為了人主的人性反轉,鄧超都演得入木三分。

“娘娘”孫儷的演技也是有目共睹的,小艾在子虞的本尊和影子之間的逐漸迷失,在陰謀和善良之間左右搖擺不定,包括最後從門縫看向殿外的眼神和表情,都可圈可點。

本來兩個演員都演得非常好,但是一旦合體,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減分的,而且是嚴重減分。因為只要他們兩一起出場的時候,大腦根本不受控制地跳戲,一下就想到他們是夫妻,整個故事的代入感大打折扣。

這就好比有人說如果一個演員經常上綜藝,其實是自毀前程是一個道理。一旦一個明星經常上綜藝,當觀眾看到他出現在影視片裡的時候,往往很容易跳戲,已經分不清那個是演員裡的角色還是綜藝裡的角色。

鄧超和孫儷的情況有點相似,無論他們演技再怎麼好,一看到就會想起他們經常在社交平臺上經常分享他們一家人的幸福照片。這種信息是讓人十分跳戲的,其實個人認為孫儷的角色換一個女演員來演,這部電影還可以再加分,因為鄧超的演技在這部電影裡確實可以用炸裂來形容,應該可以獲得更高的評價。

結語

張藝謀的《影》融合了水墨國畫的形和神,在畫面感上和敘事方式上,我覺得都算是一種有趣的突破。而在劇情上的留白,更是給觀眾留下了足夠的耐人尋味的空間。唯獨在演員的選角上,似乎還是有那麼一點不盡人意,如果能不用流量,鄧超孫儷夫婦僅用一人,個人覺得還可以更好。


十三盤娛樂


1.有人說小艾從門縫看到田戰殺了影子,我們看一下這張截圖

出門時影子拿著刀,田戰空著雙手,從之前也可以看出田戰根本不是影子的對手。再看一下影片最後給到田戰的鏡頭。

田戰當然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並沒有很憤怒,其實不管是主上贏還是都督贏,田戰得到的好處都是升級成都督。再看一下影子看田戰的眼神

有示威,你不可以把真相說出去,也有暗示,我同樣可以讓你升級為都督。

2.小艾看到真的主公出現,殺了影子。

細想想,其實也不可能。以當時的情況,影子拿著劍,跟前是田戰,其他文武百官都站的很遠,你要讓主公站出來,殺了影子或命令手下殺了影子,必然會有很大的動靜,而小艾跑起來周圍明顯是很安靜的。

最後請相信,國師真要有這種安排,之前針對主公的影子肯定會有暗示的。

3.小艾被鎖起來了,會和其他人的屍體一起被燒掉。這個只要細看就會發現根本不可能,看這張截圖

小艾一隻手準備拉門環,而另一隻手按在門上,證明她還沒有想好,或者說還沒有下定決心,下決心幹什麼呢,我們後邊再說。

另外還有一點影子製造面具殺死主公的現場就說明他沒有準備要放火燒了現場,其實他也完全不用害怕,因為真實的都督還沒有他像都督。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小艾到底看到了什麼?當鏡頭給到小艾時,她站起來開始往外跑,同時做了一個動作,就是把那個香囊扔了,她為什麼要扔呢,原因就是害怕,害怕影子,她才從恐懼中反應過來,下意識的就扔了影子塞在她手裡的香囊,怎麼說之前都只是同情,只看到他可憐的一面,現在一下子看到人性的陰暗面,當然會害怕,想要告發,當她準備打開門時看到外邊的情況讓他停止了開門的動作。我們再看一下小艾的神情

第一張是吃驚第二張是在思考,並不是一直很吃驚,看到死人復活的那種吃驚程度,那麼她看到了什麼呢?她看到了在田戰的帶領下其他文武百官開始奉影子為王,她意識到這時候就算去揭穿也已經晚了,所以才有了第二張截圖中的表情,她在下決心,隱瞞事實,從此把影子當子虞,畢竟這盤棋裡沒有女人的位置。


非戲生


看見了什麼,都是猜測的結局。但不管是什麼結局,小艾的驚恐都來源於人性。

這種窺探從電影的開始,到電影的結束,首尾呼應,這是一種探索,直指人心。

當皇帝被殺死,都督被殺死時,小艾已經嚇到了。因為她不知道也不敢相信,事情竟然是這樣的。



尤其是當境州還給她那個裝藥的布袋時,令小艾更是驚恐。那個布袋裡裝的藥,曾經是救境州的藥,而如今,布袋被血染紅,境州給還給 了她。那麼,此刻的境州已經不需要她的庇護了。

那麼,境州會不會像殺了都督那樣殺了她呢?她是唯一目睹了真相的人,而且她的丈夫就在她眼前被殺死。原本境州是屬於被保護的對象,是可憐的對象,就在一瞬間一切都變了。

她該怎麼說?境州被將軍帶領的人殺了,或者是境州告訴大家主公被殺了,而他殺了那逆賊,再把將軍殺了。這些都是境州一人說,而小艾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可是不管是如何的結局,都是人性的改變。面對權利,面對仇恨,面對恩怨,人有時候在特定環境之下,都是本能。

正如《繩王》裡的那樣,人是最獸性的。人的獸性,很可怕,比真正的猛獸還可怕。因為猛獸沒有謀略,不會偽裝,不會有情感的利用。



比如,歷史上多少王位之爭,皆是血淋淋的上位啊。說的好聽,是為了天下太平,為了百姓,可真的不是為了那至高無上權利?有些君王上位,不惜手足,甚至是自己的兒女也能下手。

有話說自古帝王最薄情!其實,不是帝王無情,而是身在那個位子,太多人對這個位子有想法了。所以,只能如此。



有時候,看見一些醜惡的人,其實沒有必要嗤之以鼻,人人都是如此,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下,有沒有激發而已。

所以,不管結局是什麼,小艾最驚恐的還是對於人性的驚恐。驚恐於她自己的內心,驚恐於境州的改變,驚恐於她丈夫在境州殺死王以後殺境州,驚恐境州殺了他丈夫。

原本境州是要死的,正是她的溫暖,令她竟然活了下來。

時光匆匆可怕,最可怕的還是人心的變化!


無心浪味仙


在張藝謀的這部《影》最後的結局是孫儷一臉非常驚恐的看向門外,但是最後導演採用的是開放式的結局,沒有明說最後的結局究竟是什麼。對此,很多觀眾都非常好奇,究竟孫儷最後看到了什麼,電影最後的結局究竟又是什麼意思?

在最後孫儷扔掉了荷包,之後一臉驚恐的跑到門前的時候,可能她是想要告訴別人事情的真相。可是當她跑到門口的時候,這一幕就像是,她偶然發現原來子虞每天晚上都能夠看見她和境州的動靜,包括那天晚上和境州的親密行為也被子虞看見了。所以,孫儷最後這一幕的驚恐其實就是起到一個前後呼應的作用。

另一個構想是或許後來境州把子虞殺了之後也有了一個影子,甚至有人說其實順利最後的一幕就像是電影的開頭,而這其實就是一個死循環的電影,而這就是子虞之前說的,如果沒有真身的話自然就沒有影子。但是境州說,即便沒有真身也有影子。所以孫儷才會重複的從門縫中看著原本的影子變成另一個子虞。要知道人其實是會變得,白的會變成黑的,黑的也有可能會變成白的,真真假假也說不清。

影片是以孫儷飾演的小艾極度複雜有恐懼的眼神開始,而最後又以這一幕結束。其實這就是在表達小艾在猶豫要不要開門時的一個眼神,想要表達的是她經過抗爭之後的妥協,同時也是對於自身慾望交織的愧疚還有也是對於未知的一種恐懼,也代表了她內心深處那蠢蠢欲動的一種慾望。可以說,孫儷最後的眼神是屬於非常完美極具深意的。

我想她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想通了什麼,一想夫君主公均死,自己再無靠山,影子為王自己是僅幾人知道真相,性命再無安保,慌亂出逃欲予告發,二想,都督是哪個都督重要麼?自己一介女子,乃無姓之人,擁影為王,認影做夫,自己不再是都督夫人,而為後。固沉靜至此。再說田戰,他洞察真相,不過真相重要麼?漫天煙雨下,識時務者為俊傑,影一個眼神給你:以前我是你的都督,今後我還是你的都督。田戰心領神會,都督為王若可,影為王若何,正反今後都督是田戰人也。

歡迎收藏關注,謝謝!





每日優秀影視劇


昨晚才在網上看了整部電影,說實話,很驚豔,而且細思極恐有沒有。但是這個問題只是關於孫儷,那就只說一下孫儷吧!孫儷扮演的小艾,其實是極其聰明的人,同時用白話來說,不像其他人一樣都是一肚子壞水。她可憐境州,母愛氾濫一般愛上了他,後來和他發生了關係,同時被丈夫發現,她後來也知道丈夫發現了她的出軌,同時知道丈夫不會放過她。鬥琴那段,應該就是小艾向丈夫表明了決心吧!關於最後,小艾在大殿門縫裡看到了什麼讓她吃驚呢?個人猜測可能原因有二,她只能將錯就錯去外面告訴別人境州所說的都是真的,但是其實群臣之中有一個人是知道境州是假都督的,那就是田戰。境州唯有殺田戰滅口以封其口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小艾在門縫裡看到的,一個可能是看到田戰之後突然想到事情可能會敗露,便大驚之下不知所措,留也不是,出也不是。第二個可能是看到境州在外面直接試圖擊殺田戰,如果田戰死了,她驚訝的只會是境州的手段殘忍。而如果境州被田戰殺死,那小艾自己的性命也就不保了,這樣她看到境州被田戰殺死,自己會更害怕。

以上是我個人理解,有不同的觀點歡迎指正。


電影真探


因為害怕 所以被驚嚇

電影中的小艾都害怕什麼人和事呢?我們從淺入深講起!答案自見分曉。

1、害怕境州

因為他變了,他不再是那個一心想回家見自己老母親的忠孝境州。他母親死了,他從小到大心靈的寄託沒了。他這次回來是要保命、要復仇、要把這些年失去的一次拿回來!這個境州不是她愛過的境州!

而兩人已有肌膚之親,又互生情愫,假夫妻可做真夫妻,何談去怕他?除非······

猜想一:知道真相的田戰殺死了境州,小艾的命運已自知。

可仔細想想又不對,小艾這樣的女人是不懼生死的,死反而是她的解脫。而這個變了的境州也不是她想要的,被田戰殺死他或許在小艾看來也是他最好的歸宿!

2、害怕沛王

沛王從前面的委曲求全到後面的運籌帷幄的轉變,使得小艾對著沛王更生怕意。一國之君如猛虎,何況是藏得如此深的猛虎。除非······

猜想二:真身沛王出現殺死境州

大都督能有影子,何況是藏得如此深的沛王?沛王能知道大都督密室而派人殺他,可知田戰一直是他忠實的部下,那堂上的射箭只是一齣戲罷了—— 一能向世人展示我這沛王無能,區區兩三丈也不能射中!二是向世人告知自己與田戰決裂,其實是讓田戰徹底打入大都督內部,因為他知道大都督必將啟用田戰!(這在荊州之戰後他奔赴戰場看自己妹妹遺體可以看出,至於公主為什麼能去到戰場,原因也在於此!不過多闡述。)


可我仔細想之,小艾的最終結果無非也是死!大不了隨著自己夫君和境州一起去了,死又有何所畏懼?

3、害怕大都督

自己已和境州有了肌膚之親,而這一切還是當著大都督的面!大都督真是綠的發光!士可殺,不可辱,何況還是如此高傲的大都督?

最終猜想:有一種死叫生不如死!大都督不止境州一個影子

大都督能有境州這個影子,就不能有第二個?大家別忘了,電影名叫《影》,雖然猜想二看著也符合,但劇中影子都是圍著大都督的,擁有兩個影子的大都督或許更加符合電影名。其實,在生活著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同時有多個影子的現實!

小艾不知道大都督有兩個影子,因為大都督藏得最深,連自己夫人也沒告訴,所以她驚嚇。

而真正大都督可能不僅殺了境州,還有田戰!一個影子境州扮他約戰楊蒼奪錦州,一個影子扮他刺殺沛王,還識破了一直忠孝沛王的田戰!

此時,真正的大都督主宰了沛國。小艾的命運是什麼?難道盼著大都督冰釋前嫌?難道大都督會輕易賜她一死?

無論哪個猜想境州都必死!屌絲實在是難逆襲,此刻心痛境州幾秒鐘!


最後這個猜想你怎麼看?(*^__^*) 嘻嘻……

虛空道影


很多人看了《影》之後覺得看不太懂。看不懂就對了,張藝謀這次擺的局真是太大了。《影》中沛王、子虞、境州三人之間的博弈,最終以境州險勝而結束。不過,這是個開放式的結局,孫儷飾演的小艾在門縫裡看到了外面發生的事情。

從孫儷如此驚訝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一定看到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場景。這個場景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境州死了,另一種是境州大開殺戒了。第二種可能性有,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了,不過可能性稍微小一點。

第一種,境州被殺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那麼境州為何被殺了呢?在宮廷裡,沛王與境州的一番對話,表達了他對影子的理解。從沛王的言談中可以判斷,他應該不是真正的沛王。真正的沛王並沒有出現,而是在暗中。

從一開始,這個局就是沛王自己設的。田戰陪著沛王演了一場戲而已。從最終田戰帶著沛王妹妹的屍體回到沛王身邊可以看出,這場戰爭表面看是都督打的,實際上是沛王要打的。他不過是一直韜光養晦罷了。

戰爭結束後,沛國勝利了,軍隊掌控在沛王的手裡,那麼子虞就可有可無了。於是,沛王派人殺掉了子虞。隨後,讓子虞的替身做替死鬼。最終,替身被殺,沛王出來,昭告天下,同樣重新做王,指點江山。只不過,他的妹妹是回不來了。

在沛王的計謀中,妹妹並不是一個棋子。遺憾的是,妹妹無意中做了棋子。從沛王連妹妹都不告訴可以看出,他是個老謀深算的人,而不是個簡單的昏君。如果妹妹不魯莽,沛王照樣可以利用子虞與境州的關係,拿下境州,進而稱霸天下。

從這角度分析的話,在整個《影》的故事中,原本唯一的成功者是沛王,然而他因為失去了妹妹也成了失敗者。這是一場沒有任何勝利者的鬥爭,所有人都成了十足的失敗者。那為田戰也將因為自己知道太多而早晚被殺。權力就是如此,冷血,恐怖,冰冷,讓人膽寒。





電影世界的旅行者


看完《影》的人,都在思考它的結局。

小艾(孫儷飾)趴在門縫上向外望去,露出了驚恐的表情。

第一種可能,直觀來說,境州(都督的替身“影子”)殺了王和子虞,他應該會自立為王。但是,私以為這種可能性極小,因為當境州殺了王和子虞的時候,小艾是眼睜睜的看到了,所以她應該對境州自立為王有心理準備,絕對不會看到境州以都督身份自立為王而驚恐不已。而且,如果真的如此,那未免太過簡單,不符合這樣戛然而止的結局。可能性評價不超過10%…

第二種可能,田戰(子虞手下戰將)殺了境州,自立為王。這種可能是有的,並且符合令小艾驚恐的情節。首先,田戰知道都督和影子的存在,但是他並不效忠於王,因為子虞跟他說過,收回境州後,讓他做都督,而他還是跟從了子虞,說明他不忠心於王。而影子境州遇到他後,跟他說,以前他是都督以後他也是都督,而他也並未告知子虞,說明他不忠於子虞。那麼他不忠於任何人,說明他是有野心的。由此可見,他在殿外等影子境州殺掉了王和子虞,然後公佈境州的身份,殺掉境州,擁兵自重,自立為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電影中的鏡頭最後也給到了田戰,不立於群臣之中…這種可能性,大多數人也想得到,但是這個答案,卻並不是我心中最為符合老謀子的算計的結局。

第三種,境州出了殿門後,殺了田戰,封死了大殿,火燒沛宮。從小艾驚恐的表情中知道一定是發生了什麼,那麼就有境州殺了田戰的可能性,因為最後知道境州的身份的人,只有田戰和小艾了。這種結果的依據:1 小艾驚恐是由境州殺田戰 2 境州在最後把那帶血的荷包還給了小艾,境州情滅心死 3 小艾最後發瘋一樣跑向殿門,而試圖開門而未果,是什麼讓小艾突然想要跑出去,跑不出去趴在門縫裡觀察的呢,應該是大火吧。因為起火,就可以燒掉子虞那張跟境州一模一樣的臉,還有最後知情的小艾。當然,不支持這種情況的情節是,境州把王和子虞屍體擺好了,如果想燒掉,沒必要再擺了。但是,如果小艾因為驚恐而遠離境州,導致境州心態變化,想燒掉最後的秘密,也不無可能。

第四種,是我認為最為細思極恐最為縝密的可能性!死去的王是跟境州一樣的替身,真的王在境州出了大殿後,現身殺了境州,繼續統治沛國!!!

論據如下:

首先,片頭說了,王公貴族多用替身,那麼作為二把手的都督子虞都能尋到替身,王就更有可能更有理由有替身了。更別說他是被一個權傾朝野的重臣搞得夜不能寐的王了。

其次,電影中提到子虞說打境州需要三枚棋子(影子.王.田戰),田戰在大殿與王翻臉,而王卻放過他,他沒有權勢滔天卻敢於欺君罔上,那麼就可以猜測是王故意把他送到子虞手裡,讓他完成任務的。這一猜想在打下境州後須臾,王就出現在了境州的情節中可以印證。王是知道他們所有部署的,並不是朝堂上境州告訴他的,單獨決戰。而且公主能跟隨去參戰,那麼內鬼就只能是活到打下境州的田戰,公主跟著他的人馬才能順利見到、殺掉楊平。而且只有田戰告訴了王,都督要殺他,王才能先下手去都督府殺了子虞啊,讓子虞毫無準備,並且利用子虞部署拿下境州…

再次,王曾提過棋子理論,而且也說了因為子虞寢食不安,由替身最後承擔這個“小範圍秘密聚會”是有可能的,王既然能看出境州是影子,也能將魯大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還忍心說出令其妹為妾,說明其心智過人,也具備帝王家的冷血權謀。境州如果答應了提議,當然一切順利的皆大歡喜,假如境州不答應呢?境州就是不想替代都督,反而殺了王,自立為王。王怎麼會沒有想到這一層呢,怎麼會把自己置身險境,提防自己的重臣,就不提防他的影子了嗎?根據人物性格的多疑和心機,有可能死的是王的替身哦。

最後,還是小艾驚恐慌亂的表情,小艾經歷過了境州殺了王和子虞的過程,甚至目睹了境州將寶劍刺入王的身體,這時候,小艾應該是嚇到麻木的,但是她好像意識到了什麼不對,為什麼沒人進大殿,看向外面的時候,又驚恐萬分。我猜想她是見到真真切切死在她面前的王又活生生的站在了她的面前,境州被拿下殺掉,王迅速穩定住了局面,這樣眾大臣也無需進殿查看殿內的情況了。


好奇放映室


結局處,小艾的眼神是由惶恐(不是驚恐)轉變為堅定,試想一下,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讓她放下心來打定了主意。我覺得無外乎是境州掌握了局勢,這裡面小艾的行為就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她從殿內的惶恐情景中猛然想起境州走出門外存在著被識破是都督影子的安全威脅,她需要立馬跑出去提醒境州並守護境州,當她跑到殿門處正要拉開殿門時通過門孔看到門外的局勢並沒有她想的那麼糟,不過她還是惶恐的看著田戰,生怕他當眾戳穿境州的身份,當她看到田戰遲遲沒有要戳穿境州的行動時,便漸漸放下心來,從而打定了與境州共榮的主意。第二種:她在殿內的惶恐情景中猛然想起自己的殺夫仇人境州正走出殿外,她要跑出去質問他並當眾戳穿他為夫報仇,可當她跑到殿門處正要拉開殿門時通過門孔看到境州掌握了局勢,更不可思議的是境州還被擁立為王,她頓時心生主意要與境州共榮。不過從前面的鋪墊來看(情節1:小艾在密室發現可以偷窺到房間的暗孔。情節2:子虞質問小艾自己使用影子是對是錯,小艾迴答做了就不要後悔,而且小艾要與子虞合奏一曲。情節3:殿內,境州佈置妥當案發現場後,走向小艾並拿出荷包安撫小艾,此時小艾的神情由驚恐轉為惶恐),基本上可以排除第二種可能性。


stylite90


《影》結局中,孫儷飾演的小艾一臉驚恐的看向門外面,之後就沒有任何交代,沒有說小艾到底看到了什麼。導演給觀眾們一個開放性結局,讓觀眾們自己遐想。

那什麼事會讓小艾如此意外且惶恐不安呢?一定會是一件預料之外的事情,第一種可能那就是境州自己稱王,一代替身不僅弄虛作假,而且還掌控了最高權力,這一點讓小艾沒有想到,一個卑躬屈膝的影子竟然翻身為王,足以看出慾望完全埋沒了境州。

第二種可能那就是田戰親手殺死了境州,因為田戰知道境州是替身的事情,所以當境州出門後,田戰已經知曉了大殿內所發生的一切。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大殿內死去的沛公也是影子,在境州出門後,沛公的真身現身,並命人就此殺死了境州。

當小艾跑到門口的時候,那一幕像她發現在境州出發決戰的前一晚,兩人歡好的場景被都督看到了,所以才有開頭的那一幕與結局的這一幕前後呼應。 影片的開始,就是小艾那充滿驚恐的眼神,而結尾又回到到了這個熟悉場景中,這時的觀眾們才頓時明白。原來小艾在猶豫開不開門時的眼神,傳達的是抗爭之後的妥協。

是慾望交織的負疚、是對未來的恐懼和未知,更是最心底那蠢蠢欲動的慾望,可以說,這個眼神的深意很完美,也讓影子這個曾經的傀儡成了最後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