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趁著超長假期,被關在家裡的vivi在瘋狂補劇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這幾天重看了去年的熱門綜藝《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由大S、小S、范曉萱、和阿雅四個好姐妹一起到緬甸去旅行。四姐妹從《姐妹們的聚會》之後,其實很難聚到一起。時隔20年,她們終於有了一次“少女們”的旅行。

無疑,旅行是治癒的,即使是一個人的旅行也會讓自己對整個旅途打開心扉。在旅途中,我們常常可以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

而當好姐妹們聚在一起,深入談心絕對是首選。

小s說到從前,在年輕的時候,幾個姐妹就很難聚到一起,因為范曉萱很忙,好不容易有了時間約一下,可是曉萱還常常會臨時打電話跟她們說,“我今天北風吹”。

其他人根本聽不懂的暗語,大S和小S卻非常能夠理解曉萱的感受,從來不覺得臨時爽約的范曉萱多麼無禮,甚至不開口多問一句,就只是說,沒關係,那就約下一次。

“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什麼是“北風吹”?

大S說,“北風吹”代表一種空虛感和疏離感,北風吹的意思是,當北風吹起的時候,就是我離開你們的時候,它代表我很難過,我需要一個人靜靜,一個人慢慢消化。

這個詞,在當期播出之後,迅速上了熱搜榜。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但太少人可以像范曉萱這樣,直面這種情緒,承認它,並與它共處。

大部分人的選擇,是隱藏,然後告訴所有關心我們的人,甚至我們自己,“我沒事”。

這是什麼?是強迫自己“情緒正確”。

今天,vivi 就想跟大家聊一聊,“情緒正確”這件事。

“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什麼是情緒正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從肆無忌憚無所畏懼的小孩兒,被規範成了一個正確的人。我們不僅要做正確的事,連情緒正確都變成了一個人長大的標誌之一。我們必須學會忍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像帶上面具一樣每天在自己臉上畫成嘴角向上的笑臉。

“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社會大環境不斷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向上,女人常常被要求不要總是“無理取鬧”,員工被要求無視剝削、努力奮鬥,甚至癌症病人必須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

市面上也開始不斷推出“控制情緒”的付費課程,公眾號上潮水一樣出現了一堆文章,類似於“成年人的世界,早把情緒戒了”“美好的人生,從學會管理情緒開始”……

這樣的大環境造成了什麼?

我們反而越來越不會面對自己的情緒了,我們只會強行控制。當消極情緒發生時,我們通常不會去想辦法疏導自己的情緒,只會悶在心裡,因為大環境在告訴我們,堅強、無畏是通往成功的路,我們好像一下子失去了難過的資格。

心理學家Susan David曾經說過自己的小故事,她年幼時,父親因為癌症病危,她在返校前親吻了父親,跟父親告別。父親去世時,家裡的生意運營不下去,大量的債主上門追債,可她在學校平靜地上課,笑容依舊。每個同學來問候她,她都回答:“我很好!”因為她覺得,沒有人會有興趣去聽她說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但她開始在沒人的時候,用暴飲暴食來麻痺自己。

我們很多人在面對壓力也好,變故也好,悲傷也好,第一反應都跟Susan一樣,想要偽裝成沒有受傷的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我們不相信有人願意聽我們說消極的故事和感受;

第二,我們覺得即使說了,除了讓身邊多一個人擔心,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第三,我們身處的環境本身,就要求我們這樣做。

毛不易在參加《拜託了,冰箱》第5季的時候說過,進入娛樂圈之後,他承受了很多以前沒有過的壓力。很多人說他胖,說他醜,罵他耍大牌,甚至罵他的作品都是抄襲,他也因為這些煩惱過,難過過。

他在最開始的時候,還是會跟朋友傾訴的,但他很快發現,他的傾訴除了讓身邊的朋友變得擔心,他的煩惱絲毫沒有減少。更何況他已經是這群朋友裡,發展得最好人,他的這些煩惱,反而讓其他朋友羨慕,他的傾訴就好像變成了一種炫耀。

“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為什麼我們被要求情緒正確

因為大部分人理所當然的認為,積極的情緒,包括開心,滿足,幸福……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是對的情緒,而焦慮,悲傷,憤怒等等一些消極情緒,都被大家認為是不該發生的,甚至有一部分人會因為出現消極情緒,而感到自責,覺得自己心裡不健康。

情緒本身,其實是不分對錯的

不管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都是在我們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對我們至關重要。

那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消極情緒是錯的呢?

這大概是因為,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就像我們看到好吃的就忍不住靠近,看到危險情況就本能地逃走一樣。我們對於開心、愉悅這樣的感覺感到舒服,就想要保持,對於悲傷、焦慮等情緒感到痛苦,就想要遠離。

但想要遠離,也不代表它就是錯的。消極情緒往往也會帶給我們不小的力量

比如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是在面對比較有難度有挑戰的事情時發生的,因為自信不夠或者沒把握做好,所以感覺到焦慮.。

如果我們長時間沒有感受到焦慮,那有可能說明我們的日常生活進入了單調乏味的循環。

有些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刻意保持一定的焦慮感,才可以保證作品的進度和質量,所以適當的焦慮,不僅可以提升效率,還可以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再比如憤怒。

一提起憤怒,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都是謾罵、打架鬥毆,甚至犯罪等等,但有研究表明,其實只有10%的情況下,憤怒才會導致暴力事件。

大部分時候,我們感到憤怒,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或者自己在實現目標的時候遇到了阻礙,而這個時候,憤怒可以讓我們有勇氣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去努力爭取自己的利益。

在《消極情緒的力量》這本書中就提到過,適當的憤怒,不但不會讓我們失去控制,反而可以增進樂觀性、創造力和表現力,對主導談話和應對變化也有幫助。

過度控制和壓抑消極情緒,反而會讓消極情緒不斷累積,最後的結果,要麼是爆發,要麼是抑鬱

“情緒正確”是一種暴政

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該做的不是控制情緒,而是接受,讓情緒成為自己行為的導向。這是什麼意思?

拿憤怒來說。

憤怒本身,並不是我們在事件中發生的原始情緒。也就是說,一定有一個原始情緒的發生和積累,才會觸發憤怒產生。

舉一個小例子。

比如上週,我要去閨蜜的城市面試,出發前發現火車票和旅店都訂不上,然後我讓閨蜜跟我一起想辦法,結果說到一半,她說她要去看電影,就扔下我不管了,我發消息也不回了。直到兩個小時後,我自己已經花高價解決了問題,她才看完電影出現,然後問我:“說到哪來著?”

然後,我就沒有再理她。

本來她去看電影是一件小事情,那我為什麼會生氣?

首先,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要去她的城市,人生地不熟,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起來很困難,她沒有陪我解決,讓我突然有一種孤獨和無措。

另外,面試的事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這個時候她因為一個電影把我丟下,讓我覺得我沒有這個電影重要,所以感覺很失落和委屈。

最後,在這之前,十一長假的時候,我就跟她約過見面,那次我們跟公司請假,千里迢迢跑過去赴約,結果我在麥當勞枯坐了整整7個小時,她才姍姍來遲,原因是,她媽讓她做的家務沒做完。但當時我雖然生氣,也覺得理由莫名其妙,但是難得見面,不想剛見就吵架。

之前的事情和這次她看電影造成的氣憤,直接導致我非常憤怒。

但是憤怒並沒有讓我失控,我羅列出我覺得憤怒的最主要原因:我很在乎這個朋友,但這個朋友並不在乎我。

然後,我把自己的這個感覺告訴了這個朋友,這樣她可以給我一個反饋。如果她在意我,某些問題是我誤會了,可以解釋清楚。但如果我想的沒錯,那麼這個朋友就沒必要繼續相處。

也就是說,當我們產生了某種火山噴發式的劇烈的消極情緒,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情緒準確地寫在紙上,我們要告訴自己,我感覺到我自己有……的情緒,因為……

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它往往指向脆弱的自己,而脆弱,恰恰是我們最不願意承認的,這並不容易。

就像Susan David說的那樣,我們走在路上,終有一天會意識到別人看不見我們;我們對孩子嘮叨,終有一天意識到,那個曾經沉默的孩子,開始自己面向世界;我們是健康的,直到被診斷出疾病而受挫……

我們接受我們會產生的所有負面情緒,因為

我們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有情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