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大氣磅礴,縱橫萬里!為什麼他能寫出這樣的詩?

7個習慣指路


李白的詩磅礴大氣這和其所處的環境是分不開的。

唐朝是中國曆朝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朝代,一個國家的強盛是靠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來提現,硬實力包含了政治,軍事,科技等等影響力,軟實力則是從文化層面體現了國家的影響力。

硬實力是物質層面,軟實力是意識層面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決定存在。

唐朝已經很牛,開元盛世又是唐朝國運最強盛的時候,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自然會有一種站在時代尖端的優越感,在這種優越感下產生的作品必然代表了時代巔峰,任何時代的巔峰所產生的文化必然大氣磅礴,氣吞萬里如虎。




石頭1974


一說起大詩人李白,千百年來,從我們牙牙學語還不會寫方塊字開始,便會背頌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古詩。從小到三歲小孩能朗讀到古今的詩詞大家一直在討論研究看似簡單的二十個字的深刻內涵,這就足以說明李白的神奇和偉大。那麼李白為何能寫出如此大氣磅礴、縱橫萬里的詩和成就"詩仙"的歷史地位呢?

盛唐那個偉大時代造就了"詩仙"這座詩峰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李白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大包容的盛唐,也是從古體詩走向近體詩(格律詩)的偉大變革時代,更是詩歌邁上頂峰的最佳歷史階段。唐詩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標籤和文化符號。詩歌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詩歌融入普通百姓的方方面面,無詩歌不歡,無詩歌不聚。正是當時的經濟繁榮而不均衡、政治開明又黑暗、社會穩定又藏危機、官場等級而更多變等種種矛盾,為大批文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創作沃土,更為廣大墨客創作提供了廣闊舞臺。

李白(701年-762年)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群星璀璨"詩人輩出的大時代,據《全唐詩》記載,整個唐朝流傳收錄的就有四萬八千九百首。可以說詩仙所接觸的詩人,都是歷史上一等一的"高手",好比一群在珠峰上論劍的高人。"李杜"之名耳熟能詳,什麼詩中的仙(李白)、聖(杜甫)、佛(王維)、鬼(李賀)、魔(白居易)、狂(賀知章)、豪(劉禹錫)等等,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彼此一出口不光是成詩,更是不朽的名詩。詩仙李白可謂高手中的高手,頂峰上的明珠!

特別的人生經歷和閱力成就了"詩仙"桂冠

李白雖然說生活在盛唐,但此時的鼎盛卻暗藏著危機,也即將由盛轉衰,除了歌舞昇平,李白晚年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戰火紛飛危機,這對大唐王朝是一場巨大考驗,而李白不可避免也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逃難求生和牢獄之災,這對詩仙更是一次晚年人生的巨大打擊,不過也是一種歷練。加上性格豪放直爽,看不慣官場上的黑暗,其仕途上也一直不得志,才能上得不到施展,心中的抱負無法實現,滿腹經綸和才華也惟有通過詩歌去表達和釋放。再就是詩仙遊遍了祖國的名川大山和名勝古蹟,樂於廣結天下朋友,其山水情懷和愛民思想為創作詩歌積累了素材;其博學多才和精通儒釋道為底色底氣,借仙境表達自己的理想追求。正如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以詩抒懷遣興,借古評今。

李白"詩仙"外號最早出自賀知章的誇讚,稱之為“謫仙人”,意思就是從天上貶謫下凡的“仙人”。其詩也確如此,如:把廬山的瀑布,看作“疑是銀河落九天”;把黃河的水看成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把自己的心思不是傾訴朋友,而是“我寄愁心與明月”;以一首《夢遊天姥山吟留別》把凡間的無奈與仙境的美妙、現實的不如意與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淋漓盡致,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天賦異稟和浪漫樂觀性格生就了"詩仙"美名

無論是得意時的人生歡歌,還是遭遇人生的打擊,在詩仙的詩歌裡,永這表現出一種樂觀和浪漫。我想這與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能在陽光燦爛下看到黑影,在黑夜裡看到光明的未來,在夢境中看到人間天堂,在濁酒或豪宴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和人生的艱難苦樂。他與詩聖杜甫可以說是一見如故,互相惺惺相惜。杜甫的詩歌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風,詩中體現和表達更多的是燈光四周的黑暗和陰影,以及陰影中所透出的苦難。無論是何種表達方式,兩人所成就的詩歌都是那個時代的孤峰,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當然,李白的詩歌成就,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外,也離不開他與生俱來的天賦異稟。據史料記載,李白五歲便能背頌小學的識字課本,十五歲就有多篇詩賦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流傳,並得到廣泛好評。

如果說杜甫的詩可學可作為教課書的話,那麼李白的詩絕對不可複製,也學不了,我們只能用來膜拜。因為得道才能成仙,詩仙已得道,我們普通人沒有"得道"又怎麼會學得了呢,所以只能仰望而己。

詩仙的天賦來自西域的腹地,視野裡永遠是“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明淨、高遠、澄澈,我們有誰能如此脫俗呢?他的天賦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境裡,其詩大多與酒、月亮和仙相連,後人又有誰能達呢?他的天賦在“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江湖世界裡,其豪氣霸氣又有幾人能及呢?他的天賦在不畏權貴的“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肆意灑脫上,其言行又有幾人能做得到呢?他的天賦在“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的雍容華貴上,我們有幾人能如此超凡呢?

結束語

總之,詩仙李白的成就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盛唐成就詩仙李白,詩仙築就盛唐文化高度。他是盛唐時代最獨特的文化代表人物。他的詩歌影響並指引著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詩歌的發展進步,也必然會影響並走向未來!


石潤居


李白的詩大氣、奔放,想像力豐富,手法誇張比喻恰當。比如"白髮三千丈"、"日照香爐生紫煙"等等。

李白的詩之所以為大眾追捧稱讚,與他的努力、遊歷見識的豐富、詩詞的浪漫流暢、手法老辣多變等原因是分不開的。他之所以能寫出大氣磅礴、縱橫萬里的詩詞,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努力學習

李白年輕時曾被送到私塾學習,經過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已學得差不多了就貪玩了。有一天遊玩時碰到一個老婆婆在石頭上磨鐵棒,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呀?老婆婆說要磨成一根針,李白說那得磨到什麼時候呀?老婆婆說,只要下苦功夫,再難的事也能做成。李白聽了以後頓悟了,從此更加努力學終成大家。這就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二:遊歷積累生活

李白學成後就到處遊歷增長見識,雖然有一段時間做了官,得到皇帝的賞識,但他過不慣宮廷生活,受不了官家的約束,留下一句"我輩豈是蓬蒿人,就繼續遊歷去了。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為了學習知識,行路是增長閱歷。文學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光有生活沒有知識,只能寫流水賬;光有知識沒有生活積累,只能閉門造車,也寫不出高於生活的好作品,二者是相互輔相承的。李白的遊歷就是積累生活的過程。如果他不到廬山,怎麼知道日照香爐生紫煙,而不是生白煙呢?怎麼寫得出飛流直下三千尺呢?

三:與他的劍客生活而形成的性格有關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個劍客,他的劍術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長期的劍客生話養成了李白大氣、豪爽的性格,這在他的《俠客行》中充分的體現出來。如果沒有俠客生活,李白也寫不出活靈活現的俠客形象。正是俠客生活培養出俠客的性格,使得李白的詩大氣磅礴、縱橫萬里。

總之,李白豐富的知識底蘊、深厚的生活閱歷,以及大氣豪爽的性格,使得李白寫出的詩大氣磅礴、縱橫萬里,造就了詩仙這個稱號。



8232354703122老三屆


“青蓮居士”李太白

約生於公元701年,於762年逝世。

人稱“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譽為“詩仙”。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李白詩勢之所以大氣磅礴,縱橫萬里,原因有三。

一、其人爽朗大方,喜歡交朋友。

李白自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以來,結識好友無數。

比較出名的有杜甫、孟浩然、王昌齡、趙瑕、賀知章、劉長卿、高適、魏萬。

還有汪倫《贈汪倫》、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裴圖南《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韋冰《江夏贈韋南陵冰》

韋良宰《經離亂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蔡雄《書情贈蔡舍人雄》。

其他的朋友更是數不勝數。

二、愛飲酒作詩。

“酒中仙”,半醉半醒半神仙。

“解萬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素愛酒,酒後須作詩。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 李白《結客少年場行》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 李白《行路難·其一》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 李白《客中行 》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三、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

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15歲時,於天下第一劍士處學習劍術。20歲,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學習縱橫術。

年少成名,不羈瀟灑。

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在20歲以後,李白遊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蹟。

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希望建功立業。同時受老莊思想影響,也希望功成身退。

二者兼備,奈何懷才不遇。

後受賀知章舉薦,步入宮門。奈何在帝王眼中,仍不過區區玩文弄墨之人。

再後來因為過度的批判現實,出動當權的利益,招人誣陷,被貶出宮。

縱觀李白一生,可謂: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尋李白》


風雨流不盡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歷來被人們稱為“詩仙”,聲蜚四海,譽滿人間!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的詩常用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

我們切看他的《望廬山瀑布》中的句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黃河落九天”。這種誇張誰能寫出來。表現了瀑布的大氣磅礴!還有《贈汪倫》中表現朋友情深的句子“桃花譚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他的七絕達到了無人能達的高度!

“李白斗酒詩詩三百,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在這裡讚美的是李白的傲骨,不為高官所迷惑。李白之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顆燦爛的明珠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據《潛確類書》中記載: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李白被老太太的精神所感動,發奮力。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他還說過,“上察玄古,中觀人世,書禿千兔毫,詩裁兩牛腰”。這都說明李白的勤奮刻苦用功,苦心鑽研,腳踏實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李白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造成了他的詩歌的特點,大氣磅礴,縱橫萬里,熱情奔放。











蘇北一醉


其一,大唐盛世,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疆域遼闊,國防鞏固,民族和睦,在當時世界上是無比繁榮昌盛景象,李白詩詞必然受此大環境影響。

其二,李白的詩與其爽朗大方的性格有絕對關係,李白性格磊落颯爽,平衍曠蕩,浪漫灑脫,並且李白愛飲酒交友,到處遊歷名山大川,這種豪邁的性格造就其汪洋恣肆,大氣磅礴的詩詞風格。

其三,李白鍾愛黃老學術,其詩詞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李白那種逍遙於四極,俯瞰於天下,任精神自由往來,任靈魂野馬馳騁的氣勢與莊子不謀而合。

其四,李白是家境優渥,其家中經商,並且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可以說李白既是富二代又是官二代,這種原生家庭對其詩詞必然也有影響,“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便是證明。

以上四點拙見,請批評指正。


每日一句智慧語


“詩仙”是後人對李白及其詩歌成就的盛譽和評價。

在唐代,李白的“仙風道骨”便早已聞名遐邇,為世人熟知。在朝為官的著名詩人賀知章,自身也才華橫溢、名滿天下,可他看到李白的《蜀道難》後,卻驚為天人,欽佩萬分,贊其為“謫仙人”。

李白是個天才型的偉大詩人,他那耀眼奪目的才華就猶如《將進酒》中所寫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般肆意奔騰“飛流直下三千尺”!又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那般隱逸天外。

李白所具有的“仙人”品格,主要體現在於他的思想無拘無束,才情奔放,意氣風發,“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仕途不如意,報國無門,但是他不管身處何種人生境況,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都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有志之士。他不懼權貴,放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不畏世事艱險,任何時候都勇往直前,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旺盛的生命力,笑傲世間的不公。“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聖猶不遇,小儒安足悲?”,李白終其一生,都孜孜以求地追求為國獻身立功、為民請命濟蒼生的政治理想,他的詩歌充分體現了他的滿腔才華和抱負,至今讀來仍讓人動容不已,深受激勵!

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創作,自然與其所處的時代,尤其是其人生經歷和學識思想密不可分。那麼,又是怎樣的時代背景、人生底色和學識積澱造就了李白呢?

唐朝是中國中古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全方位繁榮發展的時代。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劇烈激盪、相互衝擊、融合的重要時期,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統,多民族的雜居往來,絲路的興盛,兩漢時被定於一尊的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格局有所改觀,外來佛教的本土化,本土宗教道教的興盛,整個社會呈現出的一種豐富、多元又相對包容的開放風氣,賦予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個體自主性覺醒和個人發揮才智的空間。及至盛唐,這種特定歷史條件,因緣際會地奠定了誕生富有鮮明獨特藝術的堅實基礎(如“唐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和張旭的草書,繪畫方面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等)。所以,可以說,盛唐成就了李白,李白也只能屬於盛唐!

此為其一。其二可以從李白的身世經歷來進一步瞭解。

對於李白的出生地,現在大家都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當時屬於大唐帝國的安西都護府管轄的碎葉城(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是個華胡雜居之地。他五歲那年,其父帶著全家返回內地蜀中定居。李白父親的姓名史書上稱之為“李客”,意思是姓李的客人,由此可見李家屬流寓之人,並沒有所謂真正意義上的故鄉。

由李白的身世以及他年輕時“散盡千金還復來”的豪邁,可見李白家較為富裕,既不是世家大族,也並非傳統的耕讀之家。而這樣的家庭出身,使得李白並未像杜甫那樣的傳統文人那樣接受儒家思想的嚴格教育,雖然他也熟讀儒家經典,但顯然,李白的涉獵範圍更為龐雜廣泛,他曾自述“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贈張相鎬》)這裡“六甲”指的是古人計數所用的六十甲子之類的知識,“百家”就是諸子百家的各類雜書。

李白深信道教同時又受到當時西域胡族文化的影響,加之其所定居的蜀中也是多民族雜居之地,民風勇武,李白自然也深受當地南蠻文化及豪俠習氣的薰陶。此外,李白除了讀書學習,還喜歡廣交朋友,暢遊名山大川,還曾熱衷於學道求仙。因此,李白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淵源較為複雜,骨子裡也因而少了許多所謂世俗正統的羈絆。

如此種種,可見李白除了儒、道之外,他對縱橫家、神仙家、佛教等思想都有所關注和吸收,這無疑也成為了他決不盲從任何權威,堅持追求自由思想和獨立意志的內在動力。清人龔自珍在《最錄李白集》中說:“莊、屈元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這幾句話對李白的評價十分精準。確實,李白的詩歌,除了用典寄情,還擅於瑰麗詭譎奇特的想象、聯想,體現了不懈追求自由境界的超凡脫俗。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像李白這樣精神自由奔放、思想遺世而立又積極入世的詩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後世詩人有能學“詩史”杜甫而詩名流芳者,卻再也沒有能以學“詩仙”李白而揚名立萬的。

李白常常自比大鵬鳥,例如《上李邕》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大鵬鳥,是《莊子》中自由精神的象徵,而李白不就正是詩國中獨來獨往的“大鵬鳥”麼?因而,具有“大鵬鳥”風格氣質的李白,所作的詩歌自然是大氣磅礴、縱橫萬里的!


豬豬316


我所見到的李白:手裡總是灑壺高懸,頭後仰,走路前腳不搭後腿,暈暈乎乎。

有句話叫酒壯慫人膽,一個成天喝的醉醺醺的人,跟本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他有什麼不敢說的,所以嗎,口出狂言!吟出來的詩氣勢磅礴,縱橫萬里。


平平淡淡9090441058016


像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這首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何等的氣勢和激情,情景交融。以前認為這是一首勵志的詩,誰知是一詩勸酒的詩,能把勸酒寫到這種境界,那也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啊!


7個習慣指路


這要從李白所生活的時代、人生經歷和思想性情等方面來回答。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獨立的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詩人的時代風格和精神風貌。盛唐詩歌的氣來、情來、神來,在李白的樂府詩、歌行詩和絕句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充滿著澎湃的激情,神奇的想象,大膽的誇張,氣勢浩瀚,變幻莫測,意境明麗,美不勝收。可以說,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一、李白所生活的時代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政治、軍事強大,文化、經濟繁榮的一個朝代,我們通常把它與漢代並列,稱為“漢唐盛世”。而文學的發展通常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唐朝相對比較開放,唐代的詩人對人生普遍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國力的強大,為士人開闢了一條寬闊的人生道路,唐代的詩人有著更為恢宏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們自信狂傲,自恃甚高,恃才傲物,李白更是其中的代表。李白所生活的時代主要是盛唐,所以李白也是盛唐詩人的代表。唐代的史學、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也有很大的發展,而這些藝術形式又反過來影響詩歌的發展。唐代盛行讀書山林、漫遊、入幕之風,這都對李白影響巨大。而唐代也是一個儒釋道融合的時代,這些習俗和思想都對文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這樣的偉大時代,孕育出偉大的天才詩人。李白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而李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成為了唐詩的男一號。眾星璀璨,明月獨圓。

二、李白的人生經歷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還是一個謎。李白大約五歲的時候,他們的家從中亞碎葉遷居到綿州昌隆縣,李白可能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有足夠的文化和教養,早年受過良好的教育,這為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白少年時代深受道教的影響,而這幾乎伴隨他的一生。15歲的時候,李白學習了劍術,蜀中的任俠風氣也深刻地影響了李白。大約18歲的時候,李白隱居大匡山讀書,跟從趙蕤學習縱橫術。所以李白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隱居、漫遊、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俠中度過的。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23歲的李白遊歷了峨眉山。在渝州,他寫下了《峨眉山月歌》,開始展現濃烈奔放的情感。第二年,李白東出夔門,遊洞庭,登廬山,至金陵,過維揚,達越中,。西遊雲夢,經襄陽,至汝海。不久,在湖北安陸定居下來,在這裡,李白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婚姻。李白以安陸為中心,開始了他的干謁與漫遊生活。從江夏、襄陽、洛陽,北上太原,南下隨州,然後又回到洛陽。後來李白西入長安,但是結果都是大失所望。他看到了官場的黑暗,心中滿是憤慨與不平。離開長安後,李白再次漫遊,從兩宋到洛陽、襄陽。後來,舉家遷居到山東任城,然後隱居徂徠山。這些經歷雖然沒能實現李白的理想和願望,但是卻增長了李白的人生閱歷。天寶元年(公元742年),41歲的李白終於有了機會,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這是李白一生當中最為得意的時期。但是傲岸的李白不能為朝中權貴所容,所以他再次遭受打擊。在天寶三年,以“賜金放還”的名義離開長安。這時的李白思想複雜,悲慨不平。既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又關心國家命運、積極入世,渴望建功立業。他寄家東魯,南下吳越,北上薊門,近十年的漫遊都帶著這種複雜的心情。安史之亂的時候,李白正在廬山,永王李璘奉唐玄宗之命,出兵東南,經過九江,李白以為報國的時機來臨。入永王幕,慷慨從軍。但是這個時候肅宗李亨在靈武繼位,以叛亂罪討伐永王李璘。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獄,長流夜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寄居南方。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出征東南,李白又想從軍報國,但是因為生病,無奈前往當塗。第二年,李白病逝於當塗,享年62歲。李白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李白的一生也是充滿悲劇的一生。他才華橫溢,不為人世所有所容。他一心報國,卻不被權貴賞識。

三、李白的思想性情

李白功名心很強,有著強烈的寄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積極用事,努力進取,充滿理想化的色彩。但是他既看不起死讀書的儒生,也不願走科舉入仕的道路,也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於“平交王侯”“一匡天下”,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但是,在現實當中,卻不斷地遭受失敗。失敗導致李白常常陷於悲忿不平、失望之中,但是他始終堅持這樣的理想,又始終保持著自負自信,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他把盛唐詩人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高度的昇華了。李白也深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影響,對神仙境界充滿幻想。道家信仰給了他一種極強的自我解脫的能力,他的不少詩也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而其實是坑在內心深處藏著對於人身自由的嚮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李白太渴望不受約束的逍遙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脫的氣質都來源於這樣的一種思想基礎。李白號稱詩仙,他的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狂傲不羈,不受任何何約束。所以他的詩充滿神奇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大氣磅礴。

四、李白的詩歌成就與影響

李白的樂府詩、歌行體詩、絕句在後世、民間的影響力都非常的大。李白大力創作擬古樂府,他的樂府詩另出新意,能曲盡擬古之妙。李白的樂府詩偏重於主觀抒情,能體現出李白創作發行無端、氣勢壯大的個性特色。也就是你說的“大氣磅礴,縱橫萬里”。李白的《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都體現出李白的常人無法模擬的個性特色。李白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融入樂府詩的創作中,形成了行雲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種奔騰迴旋的動感,句式參差錯落,韻律跌宕起伏,達到了任隨性情為之所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境界。不僅感情一氣直下,而且還以句式的長短變化和音節的錯落來顯示其迴旋振盪的節奏、旋律。使得氣勢突出,力度呈現出豪邁飄逸的詩風。李白擅長五絕和七絕,他的絕句境界清新內蘊,飄逸瀟灑。他的爽朗性格、自由自在的氣質,反映了他的絕句裡都形成了清新飄逸的情思韻味。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擅長七絕,而兼長五絕與七絕的只有李白一人。在唐代李白的詩歌與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被譽為“三絕”。在中晚唐時期,李白就已經具有了很高的地位。李白的詩歌對後世的影響巨大,他的非凡的自信,他的獨立的人格,他的凜然風骨,他的瀟灑風神,都吸引著無數的詩人。蘇軾、陸游都深受他的影響。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李白有著不可替代的不朽的地位。

總之,李白的詩歌創作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它氣概豪邁、情懷激昂,氣質灑脫不羈、傲視獨立。感情汪洋恣肆、噴湧而出,想象變幻莫測,氣魄宏大,想象力豐富,語言清新、明快、爽朗,脫口而出,不加雕飾,透明純淨,炫彩奪目。人格高潔、不肯苟於世俗的李白以才力和氣質寫詩,他的主觀隨意、浪漫想象的詩風是常人無法學習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