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生活在網絡時代的我們,為何要回頭學兩千多年前的《論語》?


序言:生活在網絡時代的我們,為何要回頭學兩千多年前的《論語》?

地球人都知道,知識是在不斷演化的,一百多年前的高端知識,放之今天怕是一錢不值了,更甭提是兩千多年前的知識了。

《論語》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最初是刻記在竹簡上的,那時候連紙張都還沒有發明出來。為什麼叫《論語》?因為這部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集體編撰的,他們整理孔子及賢人弟子在傳播儒學過程中的相關言行,彙編成書,“論”是編撰的意思,“語”是指言行。

孔子被稱作“聖人”,他集周禮之大成創立儒學,樹“有教無類”的民間講學新風,教育出三千弟子,當中賢者七十二。孔子的儒學,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故又被尊為“至聖先師”,長久以來享世人的香火膜拜。

然而,若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孔子的知識體系,早已是陳腐不堪了。

譬如說,孔子不知道地球是一個球,以至於被“兩小兒辯日”的問題難倒了,而這對現代人來說,是基本常識。

——孔子周遊列國,遇兩小兒爭辯。一小兒說:“我認為太陽初升時離我們近一些。因為太陽初升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一樣小,這不是近看大遠看小的道理嗎?”另一小兒說:“我認為太陽中午時離我們近一些。因為太陽初升時我們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我們感覺像被灼烤,這不正是近而熱遠而涼的道理嗎?”兩小兒請孔子裁判,孔子慚愧的說:“我不知道答案啊。”

又譬如說,如果我們能夠考問孔子算術問題,不用太複雜,基本的四則運算即可,他多半會瞠目結舌。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只會使用棍子一樣的算籌,進行簡單的計算,稍為複雜一點的運算方法,還沒有發明出來……

從這些方面看,孔子的文化知識水平,恐怕還比不上現今的小學生。

那麼,生活在網絡時代的我們,每天接觸的是紛繁數字信息,星河燦爛的太空遨遊觸手可及,有必要回過頭去學習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嗎?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嗎?

……………………

有人這樣說,我們當前的教育,沒有培養出國人的文化自信,缺乏民族凝聚力。

《論語》的內容博大精深,包含著諸多的典故、至理格言與人生智慧,堪稱知識寶藏,是一個豐富而精練的傳統文化知識系統,正是理想的傳統文化教材。因此,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學習《論語》,以形成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

更有人認為,孩子學習《論語》等國學典籍一段時間後,言行舉止產生極大的變化,若再輔以傳統的琴棋書畫教育,那麼就可以培養出國人的真正精神和氣質云云……

實話說,這些說法我並不贊同。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已經形成地球村的格局,國際交流頻繁而緊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使用標準的電子設備獲取信息,使用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以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繫,甚至連我們使用的簡體字,也正在向更直觀的顏文字進化……。然而偏有這麼一些國人,抱殘守缺,提倡與時代逆行,強行要求我們的孩子,去學習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意義晦澀的成語典故,以與時代脫節為代價,來體現所謂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凝聚力。其用心,可誅也。

《論語》我們確實需要重新進行學習,但不是上面的原因。

………………


序言:生活在網絡時代的我們,為何要回頭學兩千多年前的《論語》?


孔子創立儒學,是希望建立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友愛互助、安居樂業的大同世界,這是儒學的“仁”。

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儒學理念,都是為實現“仁”而設立的基石。譬如說,孝者,其作用是以家庭為單位,培養民眾對上位者的敬重態度,使之形成溫順的品性,社會因而和諧;悌者,從小培養長幼有序的理念,使之不會刻意犯上作亂,社會因而有序;忠者,培養竭誠盡責的職業操守,使之勇於任事,社會因而高效運轉……

《論語》記載的這些儒學理念,自古以來便被稱為美德,其能教化民眾,使之彬彬有禮、敦厚可親,能跟所有人和諧相處、相敬相愛。

現代人的文明程度及知識水平,誠然遠超古人,但是,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知識之間,是不劃等號的。

現代社會講求素質教育,卻誤把增長知識當作提高素質,把技能教育當成素質教育。在學校,老師教的是書本上的量化知識和應付考試的能力;出來社會,上司和前輩教的是工作上的經驗與各種實用技能;我們的道德水準,那是以不做一個壞人為要求的,從來沒有人真正教過我們,如何修養自己的品格,如何讓自己的靈魂變得高貴而美好……

於是,現代社會的道德水準每況愈下,以尖酸刻薄為榮,以醜化他人為娛樂,不敢幫助孤弱老人等亂象頻生……

現代社會需要美德,這就是我們重新學習《論語》的原因。

………………

故而,《論語》我們首先要學習的,是美德。

譬如說,上面提到的“兩小兒辯日”例子。面對兩小兒難以回答的問題,若是換做現代人,多半會仗著長者身份,倚老賣老的進行說教,說什麼小孩子不要吵架,馬上回去好好讀書云云,藉此矇混過去,並對這種行為美其名曰機智。

因為現代人的觀念,承認自己無知,是一種示弱,是一種自我的矮化,因此會想方設法的進行化解,並把化解的手段,視作聰明才智的體現。然而,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或許可以視作小聰明,但跟真正的智慧無關,也並非美德的體現。

弟子遍天子、被譽為聖人的大人物孔子,對兩個無名小兒的難題,老老實實的說,“我不知道答案”,這才是智慧,這才是美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論語》記載的美德,也是知行合一的人生態度。

《論語》以培養各種美德為根本,其教化理念是,每多一個人擁有這些美德,社會就會美好一分,離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會接近一點。因此,即使被浩蕩的時間長河沖刷了兩千多年,《論語》的價值並未流逝,反而彌發珍貴。因為它記載的,不是具有時效性的知識,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改變社會的遠大志向。但是,成為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擁有高貴的靈魂,讓人生更美好,讓社會更和諧,則是我們所有人的希望,而這正是美德的作用。

………………

美德的學習,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習美德,形成習慣;第二個層次是堅守美德,形成風骨。

第一個層次比較容易理解,按照《論語》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便是了。

第二個層次,則是美德的極致體現,需要非比尋常的勇氣來捍衛信念。

古人的很多行為,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難以理解的。

譬如說,“不食周粟”——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被周武王所滅,忠於商朝的貴族伯夷與叔齊,發誓不吃周朝的任何糧食,於是二人生生餓死了;譬如說,“尾生抱柱”——春秋時期的尾生,與女子相約於橋下會面,尾生先到,女子未至,這時忽然發起洪水,尾生抱著橋柱不肯離去,最終被溺斃;譬如說,“綵衣娛親”——楚國隱士老萊子孝順父母,到了七十歲還常身穿五色彩衣,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這些事例,現代人會得覺得非常不可理喻,甚至是愚不可及。事實上,這是古人在儘自己的能力,踐行”忠”“信”“孝”等美德,並非是他們不長腦子,而是他們認為,在生命中,有些東西比生命本身更值得守護……。

這些事例,是美德第二個層次的外在呈現。

當然,美德的第二個層次,並不適合大多數人踐行。在這裡列出來,其實是想說明,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無數古人以超乎想象的勇氣,守護著自己信仰的美德,“有所不為,有所必為”,“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氣貫天地、俯仰無愧的行止,書寫下一頁頁光輝感人的歷史……今天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民族之魂,就是由這些美德組成的。

………………


序言:生活在網絡時代的我們,為何要回頭學兩千多年前的《論語》?


《論語》我們其次要學習的,是日常行為規範。

在《論語》當中,孔子是以身傳言教的方式,總結出各種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互動的規範。儒學的後來者,只需要按照這些規範去做,就能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用一種有修養有規矩的方式妥善處理好,漸漸溫養出君子作風。

譬如說,我們怎樣做才算是孝順,供養父母還不夠嗎?——《論語》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不要以為讓父母衣食無憂,就是盡孝了。你家中的阿狗阿馬,你也會好好的餵養。所以,為人子女必須打心底敬重父母,否則父母就和阿狗阿馬沒有分別了。

又譬如說,怎樣做才能令自己每日都有所進步,漸漸達成理想?——《論語》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會從三個方面進行自我反省:一、對待工作,我有沒有做到竭誠盡責?二、對待朋友,我有沒有做到信守承諾?三、學到的知識,我有沒有進行有效的運用?

再譬如說,我改如何去看清一個人的本性?——《論語》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說,先看這個人曾經做過什麼事,再分析他做這些事的動機,然後觀察他對這些事所持的態度,那麼這個人的本性就顯露無遺了。……

現代人營營役役,行事偏於急功近利,《論語》所記載的這些溫潤而合乎道德的行為規範,正好貼合現代人的需求,能夠妥善指引我們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和諧處理人際關係,大大提升個人價值,使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順當。

………………

在《論語》當中,我們最不需要學習的,就是晦澀的文言文,以及各種古代生活習慣。

每當看到有孩子搖頭晃腦的誦讀《論語》,滿口之乎者也,甚至穿著漢服招搖過市,我就忍不住心生悲哀。這些孩子沒有更合適的教材了嗎?他們小小的腦袋,真能理解那些晦澀的句子嗎?他們日後會滿口之乎者也的跟人說話嗎?……

我們學習《論語》,是希望成為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擁有高貴的靈魂,與人和諧相處,實現更加美好的人生。

然而,若是滿口別人聽不懂的之乎者也,溝通起來都費勁,別人怎麼跟你和諧相處?搖頭晃腦的讀書動作,在古代或許是一種文明優美的姿態,但是在現今社會,則是怪異和神經質的行為,甚至還象徵著愚昧,這樣做能培養出高貴的靈魂嗎?寬袍大袖的漢服,作為節慶祭祀時的禮服,自然是美好的,若是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就談不上什麼莊重好看,只能算是特立獨行的奇裝異服,這樣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嗎?……

凡此種種,不會令我們的人生更美好的,便是《論語》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的糟粕,應當被拋棄。

而且,學習《論語》需要一定的生活體驗,不是說把《論語》背誦幾百遍,就能夠掌握裡頭的道理。《論語》的學習之道,是一個通過調整社會關係與日常行為準則,來提升內心狀態的過程。就是說,必須要經歷孝敬父母,誠信待人、盡忠職守、好學自強、知錯能改等既定行為,讓內心得到足夠的滋養,漸漸成長為“溫良恭儉讓”的仁人君子,成就美好人生。

故而,《論語》並不適合我們的孩子學習,至少要高中生以上,才有足夠的閱歷與心智進行理解學習。否則,就只是白白背誦了一腦子拗口晦澀、一無所用的文言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