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事物發生矛盾的判斷時,怎麼去取捨對待事物的本質?

道空間


以事實為依據,做判斷。

思想都是可能有片面性的。但現實是實際存在的。

出現思考的矛盾和對立,是正常的情況,人本就不是一塊獨立的鐵板。人的思維是複雜的。

出現矛盾時,是因為似乎你的幾個思路都有道理,都有一些東西作為依憑,各有所長,取捨不了。

解決的方法有二。

一是暫時放下,等一等,過一些時間,一些新的東西讓你看見就會改變你思考的天平,自然會有決斷。

第二,是必須要抉擇時,沒有時間再拖,那就靜心,選你直覺中出現的那一個,那是你最想選的。

如果以後還有時機改變想法,當然可以依實際再做判斷。

如果以後不能改變,那就秉承一個思考,不後悔,但做總結。

不後悔,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並無挽回的餘地。後悔是徒勞的。

做總結,是為了給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增加一個理性和思考的砝碼。

事後的思考和總結,也是人進步的依據。


踏雪無痕5141815


這個問題有點兒哲學的意思。其實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遇到一些矛盾。有些矛盾比較突出,能夠引起你的注意。但有些矛盾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的給忽略掉了。

一般來講,如果我們需要對矛盾的結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或要有一個理性的分析,這樣處理對複雜突出的矛盾還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還是撇開哲學上的一些說教。結合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說明更有說服力。比如,孩子的學習遇到了困難,上進心不足、目標不夠遠大,或者說有厭學的這問題。 我們能否用一個矛盾的理性分析和處理辦法去嘗試著解決呢?我覺著很有必要。

一般來講,矛盾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他們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於我們遇到的各種矛盾中,也是矛盾存在的前提條件(學過哲學的都知道)。孩子的厭學是矛盾的表象。矛盾的對立性則體現在做好孩子、還是做壞孩子兩方面的糾結。這種糾結會加速孩子的情緒波動,產生焦慮。從而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受到影響。其實從心理學上來分析,也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取捨難題會加速形成焦慮的情緒障礙。

對矛盾的統一性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我們找出孩子產生厭學的原因。也就是說厭學總是有他對立面的問題,在這種思維認識的指導下,我們應該找出厭學的對立面在哪裡?厭學是一種情緒,說到底就是焦慮的情緒影響到了學習。問題找到了,我們就從孩子如何通過學習找到愉快的情緒,從這個思路出發、解決問題就有了依據。

建立自信心也好,產生愉快也罷。我們最終要拿出解決問題得辦法。

學習可能遇到了困難,大多是受情緒的干擾和影響造成了學習內容上延後。及時補課可能是一個辦法。之所以說是可能,因為它未必有效。有些還是需要通過環境的影響,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和愉快的心情。在欣賞和讚許的環境中,孩子易受到鼓舞產生愉悅的心情。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把指責和埋怨掛在嘴上,更不能跟著孩子一塊兒著急產生焦慮情緒,要通過自己的行為,比如眼神讚許的神態,給孩子一個調整情緒的環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可以找到一些讓我們高興起來的要素。比如父母自我欣賞做了一頓好飯,炒了一個好菜。在品嚐中也可以通過徵求孩子的意見,達到構建愉悅的目的。當然也可以通過檢查孩子的作業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孩子能夠準確地說出他的問題,找出不會做的內容。家長也可以很欣賞的說你真行,你能找出原因這就是你的成功。這樣做的目的一來可以找出孩子學習困難的的真正原因。二來可以緩解焦慮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請記住,鼓勵在孩子的成長中是萬萬不可缺少的,儘管有時孩子與我們的家長期望有點差距。

回到題目,怎麼去取捨對待事物的本質?這句話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取捨的問題,二是對待的問題。從上述孩子厭學這個問題當中,我們可以得出取捨的結論。那就是採取積極的正面兒的引導辦法,向積極的方向轉化;矛盾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本質就是願做好孩子還是做壞孩子的對立問題。同樣這句話也適用於家長,但願家長能夠做到心平、心靜、心和,理性、理知、理解。

都說哲學是智慧的學問,是研究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哪兒都能用上,這話一點不假。


上善苦水


大腦中能同時保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並且可以獨立行走。這是一流的智慧。

這個世界99%都是灰色地帶,有矛盾的結論是正常的。

建議收集更多的信息來輔佐,驗證你目前的結論。

突破自己現有的思維框架,嘗試從不同角色生存的人去理解這個事情。

你的性格決定你的社會關係。

你的人格決定你與實際的關係。

你在成長的過程中是被寫入了一些參數和代碼的,儘量不要被這些因素影響。多角度觀察,可以嘗試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有時候我們貌似有很多選擇,如果帶入到具體的場景,就會有諸多限制條件。怎麼去取捨?沒有人給你答案,你可以去參考類似的案例。然後自己思考。


蘭亭互聯網建材


對自身而言,存在的必要性,利弊得失。


一休在中國


這能識別一個人的三觀,底線是不影響他人,不危害社會,最大限度的利巳


孫榮蓉


面對並想辦法解決,沒辦法解決就放棄


不和汙言穢語對話


分清主次,重輕,緩急即可!


鄧恩周


尋找雙方的共同切入點進行系統認識和全面分析與掌握事物發展的動力和規律。


天籟人2


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