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容提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三原色,它們彼此融通、交相輝映,凝鑄成改革創新的中國精神、引領時代的中國價值、氣勢磅礴的中國力量。邁入新時代,需要我們繼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理想信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強基固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就要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核心價值觀是維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紐帶,是一種文化立足於世的最根本的東西。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和發揚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適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契合,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的榮辱觀念是中華兒女做人行事的重要準則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自我修養和社會和諧。在長期探索實踐和文明傳承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構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價值體系,為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了強大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在中華傳統的道德體系中,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的榮辱觀念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支撐,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它始終不曾磨滅,成為指導中華兒女做人、行事的重要準則。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據稱為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對儒家德育思想精髓的總結,其內涵經理論闡釋和群眾實踐後,不斷豐富。所謂“孝”,指孝順父母、長輩,也包括盡忠國家之“大孝”;所謂“悌”,指兄弟間的手足之情,泛指朋友間的情誼;所謂“忠”,指忠君忠國愛民;所謂“信”,指人與人交往要講信用,做到“言必忠信,行必篤敬”;所謂“禮”,是指為人行事講禮節,不失禮、不逾矩;所謂“義”,指做人做事要有正義感,扶危濟困,助人為樂;所謂“廉”,要求為官為政廉潔奉公,不徇私枉法;所謂“恥”,即以做違背道德法紀之事為恥,要自尊自重,潔身自好,正所謂“知恥近乎勇”。這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價值內涵卻十分豐富,不僅涵蓋了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觀,也包括個人如何處理自己與社會、國家關係的價值觀,對於指導、規範當今時代人們的行為與觀念仍有重要意義。這些重要的道德操守,是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根基,為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道德資源和精神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以儒家倫理為根基的傳統美德,不能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而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煥發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發展振興,不能割斷歷史與文化的根脈,也不能脫離時代與文明發展的潮流。只有創造出反映時代進步潮流的先進思想文化,才能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抓住發展機遇。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最偉大的夢想和追求,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具挑戰、最為艱鉅的使命任務,需要先進思想文化的正確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馬克思主義以其堅定的人民立場,以其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實現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真理觀與價值觀的高度統一,在近代以來各種思想主義的競爭博弈中脫穎而出,成為指引中國思想文化發展、中國社會前進方向的燈塔。在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和科學真理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偉大勝利,在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輝煌進程中,創造了感天動地的革命文化、昂揚奮進的先進文化,形成了當今時代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當今時代的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當今時代的中國價值,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當今時代的中國力量,就是全體人民匯聚起來的智慧和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有機結合的產物,它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成為激發億萬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強大精神指引。要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需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來抓,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馬克思主義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根本指引。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規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方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真理觀、價值觀、方法論,才能科學借鑑人類文明積極成果。

馬克思主義既是科學的世界觀、真理觀,也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道德觀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思想道德基礎。馬克思主義在為無產階級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中發揮出強大的真理威力,同時又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著正確的價值引領。比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不僅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而且集中反映著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貫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的一條主線,回答了“人為什麼活著”“怎麼做人”等根本問題,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最高境界。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並從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著手作出戰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反映我們黨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要把過去長期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健全完善起來,形成長效機制。比如理想信念教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等等。實踐證明,這些方面都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重要途徑和實踐載體。

要完善法律政策體系,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再好的理念,再先進的觀念,缺乏制度規範、政策保障,得不到貫徹落實,也是枉然。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

要以開放的胸襟、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紮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也是面向世界、吸收各國文明精華的結果。它同其他一切先進思想文化一樣,也要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當前,要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制度建設,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為團結帶領全體人民實現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目標任務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汪亭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