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父母會拿“我這是為了你好”,來傷害孩子們的內心?

僥倖8979


家庭教育的實質就是父母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轉交給孩子,完成生活經驗與行為習慣的傳承。父母使用”我這都是為你好”,是出於強者保護弱者免受傷害,核心是沒有我的保護你會受傷,是基於保護孩子而做出的最快、最有效的處置方式。或許會表現出不信任孩子能夠生活自理、對孩子的成長能力不信任,但它卻是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常見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那麼,為什麼父母會拿“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管教孩子呢?

學習引導

保護孩子的出發點只能以“我”為中心出發

“我”是生活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個人都是以“我”的方式參與到社會生活中的,“我”是每個人的中心和全部,離開了“我”社會生活將失去顏色和意義。保護孩子的成長,從自我認知的角度是最簡便、高效的方法,也就是以“我”對社會生活的基本認知為基礎。

人類生活的本質是以“經驗主義”為中心的,每個人或者群體都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歷來判斷未來的事物發展趨勢,制定相應的應對辦法。學習活動的核心是學習前人總結下來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是“站在巨人肩上成長進步”,是借鑑社會已經成熟的智慧改善自己的生活、生產。教導孩子同樣如此,作為家長借用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孩子總是好過無厘頭的任由孩子自由生長。所以,編寫教材的專家基於自己對生活的認知編寫,老師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教學,父母自然更多以“我”為中心管教孩子。

生活技能引導

家庭教育本質是傳遞生活經驗和習俗

家庭教育是在自然生活狀態下對孩子進行的成長教導活動,根本就是傳承家族傳統、家庭生活經驗和習俗。家庭教育是為孩子授漁的活動,也就是教導孩子養成基本的學習成長的基本方法,家庭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家長示範、孩子模仿,進而習得獨自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培養的是孩子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智慧,養成飲食習慣、作息習慣、瞭解基本的為人處世、瞭解地域生活道德習俗......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讓家庭變得更親密、更和諧、更像家庭,它是生活情感的依託之地。當一個孩子生活經驗貧乏的時候,他做出的選擇,容易極端化、簡單化。但如果生活經驗豐富,他就會知道該怎麼化解矛盾。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作為父母,應該做最擅長的生活教育、應該回歸初心重視家庭建設,讓家庭生活充滿魅力,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環境。

互聯網時代,電子產品是家庭教育中最為頭痛的事情,一方面,父母自己離不開電子產品之類的生活工具;另一方面,為了孩子保持良好的視力又需要孩子與電子產品保持距離。加上眾多教育機構將網課、視頻教程,學校組織網絡學習打卡,或許是時候考慮轉變互聯網輔助教學的時候了。

人生的學習成長不同於飢渴時所攝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溫飽的感覺,學習獲得的是人們曾經的生活經驗和習俗,是為今天的生活儲備能量。“學以致用”是用昨天獲得的經驗或技能處理今天所面臨的生活問題。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緩慢的,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學習,孩子所有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為孩子二十年之後獨自生活、獨擋乾坤打基礎。時光永不停歇的向前進,生活時刻都在發生變化,適應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隨機應變”,家庭教育就是給予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就是引導孩子學會應對生活的挑戰,教導孩子應對千變萬化世界的能力。

學習陪伴

家庭教育就是“你在,故我在”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家孫雲曉教授說:“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改變自己,你只有改變了自己,你才能改變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成長導師,影響孩子的終身成長。家庭教育的實質是父母“言傳身教”,“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心性習慣、為人處事等生活最基本的方面。“父母教導孩子,與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無關,而是需要從我做起“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成長、成才實質是改變自己,只有自己的行為習慣變好了,你才能教導出好孩子。

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父母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父母用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父母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孩子與成人的區別身體上是個子的大小,思維上就是有無社會生活經驗積累、是否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社會經驗,對新事物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作為評判依據的“參照物”。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所以,“我這是為了你好”就成為了管教孩子最便利的工具,它也不一定會傷害到孩子。相反,它還能成為高效教導孩子成長的幫手,如果不這樣難不成管教孩子時都向外尋求幫助或者讓孩子自覺?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我有一個10歲的孩子,他祖母答應給他一本郵票簿作聖誕禮物。可是過了很久她也沒有給他,也不再提起,孩子也不放在心上。

當小夥伴來看他的禮物時,他一件一件把收到的禮物拿出來給他們看,還加上一句:他很詫異,似乎也奇怪我怎麼會問這樣問。

“祖母既然答應了,就等於我已經得到了啊。”

我不再說什麼,免得傷他的信心。

一個月過去後,郵票簿仍然沒有著落。一天,我想試試他的信心,就對他說:

“喬琪,我想祖母已經忘記了。”

他堅持說:“不,媽媽,她決不會忘記的。”

那懷著深深信賴的親愛的小臉,顯出很正經的樣子,好像要辯服我似的。過了一會兒,他又現出了喜悅的神色。

“媽媽,你想我好不好寫一封信去謝謝她的禮物呢?”

我說:“我不替你決定,你可以試一試。”幾分鐘之內他就把信寫好,並且寄出,回來時還唱著歡樂的歌。不久回信來了,裡面寫著:

“我親愛的喬琪:我並沒有忘記我對你的承諾——一本郵票簿。我想照你合意的樣式去買,可是在本城買不到,所以就到紐約城去函購。寄到以後一看,仍不對,所以我又到芝加哥去函購了。——你所愛的祖母。”

他臉上帶著勝利的氣概,對我說:“媽媽,我不是告訴過你嗎?”

他心裡從來沒有疑惑過,這就是“在無可指望的時侯,因信仍有指望”他深信郵票簿一定會來。他信他的祖母,所以不久信心就變成了事實。


孫老蔫吧


我是一點拾貳,與你分享。

從你的問題上看,你覺得有些父母說“我是為了你好”是傷害了孩子的內心,實際是想擺脫父母“愛的綁架”。

擺脫“愛的綁架”

在我做媽媽前,和題主有著相似的煩惱。高考那年,我想去外地讀書,想讀另一門專業,可是父母不同意,終究未能成行。我那時想,“為什麼不可以?”父母也會說“我是為了你好!到了外地誰去照顧你?一個女孩多不安全!你選擇這個專業更穩妥!”因為,從小乖到大,那時候也叛逆不出來。但,這些埋藏在心底的小想法,會一直不停地冒出來,不知不覺中與父母之間容易形成隔閡。

《小歡喜》你大約也是看過的,劇中的女孩喬英子有個嚴厲的媽媽(陶虹飾)也會經常說,“我是為了你好!”後來英子受不了抑鬱了。

作為孩子,我們常常想父母為什麼要愛的綁架!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我做了母親以後,突然發現,不知不覺中,我也開始本著“為了你好”的想法去替寶寶做選擇。因為在我眼裡她真的太小了,1米的小人兒如何面對這偌大的世界,沒有我她如何去面對。

如今,她正在第一個叛逆期,她要求自我,總想自己做。我才突然發現,原來她就是原來的那個我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吃著同樣的食物,共享同一空間,但性情、年齡、閱讀、社會觀察的視角等,都會導致我們形成完全不同的人生想法和態度。

未來如何,沒有人能預測,有的只是選擇。父母為孩子做的選擇,大多是依據現有的經驗。這份經驗孩子沒有。父母沒有的則是永遠陪伴孩子的時間。所以,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不論這個選擇最終如何,終究要承受的是孩子自己。

若真想為之計深遠,不應是包辦或“為了你好”的綁架,而是讓她獨立,並擁有承擔後果的勇氣和強大的內心。

也許,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出生後,就是與父母“分離”的開始,教會她如何獨立生活,才真的為他們計深遠。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龍應臺《 目送》


一點拾貳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拿“我這是為了你好”,來傷害孩子們的內心?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還真是很多,他們為孩子無私地奉獻了許多,無論是精力上,金錢上,這些父母的確是很令人稱讚,但是這些父母為什麼要說:“我這些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呢?你說這句話是想讓孩子回報你嗎?回報是需要孩子自己自然而然的來感悟到,而不是你強加給他,讓她必須回報,這樣說,是不是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

對孩子來說,一旦說了這句話,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孩子一旦聽到這句話以後,就會覺得父母對我這麼好,我不能出錯,我必須要回報父母,帶著這樣壓力的孩子,他們就會負重前行

知道嗎?孩子一面要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競爭的壓力,還要承受不能辜負父母的壓力,小小的肩膀,你讓他承受這麼多,他還是個孩子呀

所以我不贊成家長這樣說,這句話永遠不要說出口,讓孩子輕鬆上陣,在學習上也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要讓他有自由的發揮空間,這樣孩子才會潛力無限,而且有自信心,無論你的孩子考第一名,還是考最後一名,他都是你最優秀的孩子,你認為他是優秀的孩子,他就會照著優秀的孩子去做。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關注我大道至簡,隨時和你分享我的思想火花


大道至簡6666666666


我能回答為什麼有些家長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的理由來傷害孩子的內心。

首先我們來分析,“我這是為你好”這個句式,句子的開頭是“我”也就是在家長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上,來做出自己以己度人,以自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strong>“在為你好”的這個過程當中,是以家長為主體,以自己為根本,站在自己自我的立場上面,做出來的對孩子的語言或者行為。

把孩子拿來跟別人的孩子比較,成為了中國家長的習慣。因為比較帶來的焦慮就成為了中國家長“以愛之名”的種種行為源泉。中國家長常犯“以愛之名”的錯誤。

中國家長很多是長時間處在焦慮當中的。

就像著名的海淀家長,這一群家長,在他們的童年時期,不上輔導班兒,會玩兒卻成績優異。以優異的成績,突出的專業技能,獲得了紮根海淀的資格。原本想給孩子和自己一般幸福的童年,但是隻要一進入到幼兒園,甚至在孩子剛一出生之時起,便開始進入到一個無形的快速奔跑賽道。幼小銜接時,孩子的英語詞彙量達到1500還忐忑於自己給孩子的早期英語教育打下的基礎不夠好。處於中國精尖金字塔頭部,殿堂級的人群,尚且對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大的教育焦慮,更何況我們普通人。

我們可以嘗試來換一個句式就是:你怎麼怎麼這樣,我感覺怎麼怎麼樣。

也就是,家長換一個角度,可以學習,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面,在孩子的先導行為之後做出客觀的評價,並且向孩子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悠悠樂淘淘


不是父母這句話傷了孩子的內心,而是題主的題目傷了天下父母的心!從古到今,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成才,生活幸福?從十月懷胎,到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當牛做馬一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不是為了孩子好?父母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既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情關切,也是父母對自己人生目的表白。如果這樣說是傷害了孩子們心,那是否應該這樣說___我們這一倍子就是不讓你好!孩子這下該高興了吧?

我們承認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年齡,文化,理解能力上存在差異,在教育批評孩子時,有時不被孩子所接受,甚至造成父母與孩子感情隔閡。但這種情況多數都發生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兒女結婚後,有幾個父母能管得了孩子的事),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關心才形成的。這時的孩子,由於缺乏社會生活的歷煉,三觀未立,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期,父母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加強教育和管理是必須的,絕不能因為怕傷了孩子心,而撒手不管。子不教父之過,幼不教老來苦。古人之訓,尤未過時。


碧野56


我不盡贊同這個說法!

其實又有多少人吃了沒聽“我這是為你好”的虧呢?這些其實很多時候就真的是父母輩的肺腑之言,他們拿一輩子換回來的經驗!

還記得那個年少輕狂、不愛讀書的你嗎?還記得那個早戀被騙的你嗎?還記得那個愛玩遊戲的你嗎?還記得那個離家出走的你嗎?還記得那個投資失敗的你嗎?。。。哪一個場景不是有這句話提醒過你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


芬莎說


我覺得父母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孩子的,父母認為只有他們的才是對的,如果孩子不聽,就會很生氣,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用“為你好”來壓迫孩子聽他們的話,時間久了,孩子可能聽話了,但變得內向自卑了;也可能孩子還是不聽話,但脾氣也會變的暴躁起來。



筱元的育兒生活


“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是孩子他媽最熱門的一句話了吧,中國的媽媽們有誰不是頻繁得在使用這樣的語言呢?

但是很多負面的結果也可以說深層次的原因就在這裡。尤其是孩子。

小孩子的內心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各種渴望,絕不是隻有孩子他媽世界裡,想要強加給孩子的那點狹隘思維。中國媽媽心裡的孩子,就應該成為她們心裡的理想樣子,而不是去尊重作為孩子他自己的個性存在,懂得因材施教這樣的媽媽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本人認為這就是道德綁架。她們以為把孩子生下來以後,把他們培養長大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以後她自己可以得到某種依靠,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虛榮而已。

這種潛意識裡的文化糟粕是中國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積垢,我們經常可以聽見某某學生因不堪各種壓力而選擇自殺的痛心案例。很大程度上就是這類文化糟粕帶來的結果。

作為孩子來說,就完全靠自我本能去抵擋這樣的重壓,性格內向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傷害,結果是很難想象的,現在社會上的問題家庭,問題孩子太多了,我們作為父母來說真的需要深刻反思呀。


快樂宿主


我覺得父母說是為了孩子好是每個父母的真實心聲,如果拿這句話去抹殺父母的真心我覺得就太不公平了,父母親走過很多路,歷過許多事,人生感悟肯定比孩子們足,他們所希望的,所想的,所焦慮的正是不想自己的孩子去受他們所受的“苦”,或者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焦急了些,歸根結底還是希望在未來的世界裡孩子們能過的好,但是父母們也忘記了孩子們是一個個體,一個有思想的,主意的,情緒的,又對什麼都好奇的個體,不是父母親的附屬品,有些事,有些苦,有些彎路不經歷是不懂也不理解的。

這就像孩子在前面拼命的往煙花炫爛處跑,父母在後面拼命的追,因為他們知道那是海市蜃樓,因為自己經歷過,苦口婆心得想讓孩子別白忙一場,白累一場,但孩子們覺得什麼事情都有不確定性,都有可能,對父母的話覺得不理解,甚至厭煩,這就會形成一種僵局,雙方對會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

其實父母如果願意陪著孩子一步一步的慢跑,在長跑的過程中再給孩子們一些人生感悟,孩子也會容易接受來自父母的提醒,也更能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

年輕人覺得父母跟不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腳步,那就請你們偶爾停下自己的腳步向後看看,父母在自己身後努力跟上自己的樣子,傾聽一下父母的心聲,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父母們也能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