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河苦


樂毅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不是因為他資格水平不夠,而是因為他比四大名將還要高一等,位列武廟十哲之一,戰國四大名將水平太低,無法和他同列。

而什麼人才能位列武廟十哲呢?首先就是要軍政雙全,文韜武略都要夠水準,其次就是沒有大的道德缺點。所以,武廟十哲分別是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沒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的份兒!


千古名將英雄夢


“戰國四大名將”的稱呼,主要來自於《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其中的“起翦頗牧”說的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沒有樂毅。

(樂毅)

實際上,樂毅的功勞絲毫不亞於上面的四位。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樂毅以弱伐強。無論是白起、王翦,還是廉頗、李牧,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他們國家非常強盛的時候。白起處在秦國向六國發起總攻的時候,王翦處在秦國收割六國的時候,廉頗時期的趙國,差不多是當時七國中最強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頗比較接近的時代。而樂毅的燕國,本來就是一個弱國小國,剛經歷了被齊國滅了的悲劇,只不過燕昭王在趙國的幫助下,重新復國。也就是說,當時的燕國是相當弱小的,而齊國是相當強大的。

其二,差點滅掉齊國。戰國末期,除非到最後關頭,戰國七雄中,要一鼓作氣差點滅掉別的國家的,幾乎沒有。白起百戰百勝,但他只打了長平一戰後,就沒有再往前推進了。後來秦王讓他繼續進攻趙國,而他認為,趙國是不可戰勝的,因而拒絕再打,如果他很聽話,說不定他就打敗了。廉頗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則主要功績在打匈奴,當然也沒有把匈奴給滅了。王翦雖然滅了多個國家,但那是在最後關頭,沒有可比性。樂毅以弱打強,卻還把強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的,這種戰功,“戰國四大名將”都是不具備的。

(王翦)

既然樂毅的功勞毫無亞於這四位,為什麼他卻沒有進入“四大名將”的行列呢?

一、樂毅有善始無善終。

樂毅帶著燕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個成就固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在攻打最後兩座城池的時候,樂毅卻停頓不前。

樂毅停頓不前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為了收復齊國人心,讓他們歸順燕國,不能採用暴力,只能“德化”。用“友好”“德行”這些東西來感化齊國人,從而讓齊國人自願放棄剩下的兩座城池,投降齊國。

樂毅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異想天開的。最終的結果是,樂毅給了齊國很大的喘息機會。同時,燕昭王沒能挺下去,中途去世。燕惠王上臺,齊國有效地離間了燕惠王和樂毅君臣的關係,讓燕惠王懷疑樂毅,從而撤換他。

樂毅被撤換後,燕軍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一座一座地失去了,相當於是燕軍白打了一場。燕軍之所以會勞而無功,表面是上替換樂毅的騎劫能力太差,但實際上也是樂毅腦袋斷電,自掘墳墓,才會出現後面的悲劇。

(田單)

二、樂毅明忠誠暗不忠。

說樂毅明忠誠,是指他躲到趙國去以後,趙王讓他率軍攻打燕國,但他拒絕這樣做。雖然燕惠王試圖殺他,但是燕昭王對他有恩,他要是率軍前往攻打,就是一種不忠誠的表現。樂毅的這種做法,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操就曾表揚過他的做法,並且表示,自己將以樂毅為榜樣。

但是,且不說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而樂毅的做法受到的爭議更大。因為他最後階段,留下兩座城池不進攻這一點,雖然他說是從人心上考慮,但是他的做法,讓人感覺他所要收買人心的目的,是為他自己。是讓他在齊國擴大影響力,從而使他能夠順利在齊國稱王。

事實上,表面上是田單用了反間計,離間了樂毅和燕惠王的關係。但是,樂毅要是沒有私心,不來這麼一招,也沒人離間得了。

再說了,燕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的時候,他立刻就往趙國逃跑。心中無冷病,不怕吃西瓜。樂毅這種行為,正是他有私心的表現。

(李牧)

三、樂毅不影響歷史進程。

“戰國四大名將”中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行動,都對歷史進程有深遠的影響。白起讓趙國一蹶不振,從此再無國家可以與秦國爭鋒。廉頗指揮邯鄲之戰勝利,延緩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往後延續了30年。李牧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王翦更不用說了,統一了六國。

不過,樂毅因為打了一場虎頭蛇尾的戰爭,戰爭前後的態勢,沒有任何改變。國家強弱的形勢,也基本上沒有變化。

綜上所述,樂毅雖然讓人驚豔一時,卻只是像個流星,一閃爍就消失了。沒有持續性,沒有影響力。沒有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中,也是正常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儘管已流名百世,但樂毅依然是戰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一個人物。

樂毅伐齊,軍事上的表現只能算“良好”。但樂毅的實際功勳,遠比“下齊七十二城”要大!

由於史料對樂毅的作為記載較為分散,許多不在《史記.樂毅列傳》中。

神來之筆的外交術,燕國的救命恩人

樂毅入燕前,他就已經救了燕國一命。

前314年,齊宣王滅燕,有獨霸天下之姿。

受到威脅最大的,自然就是成為鄰居的趙了。


當時,趙武靈王雖已即位,但還沒有變法,趙國實力還很弱。因此,趙武靈王雖然很不爽,卻有些無可奈何。

此時,正在趙武靈王身邊的樂毅提出了史詩級的外交謀略:

1、敵強我弱,我們肯定搞不過;

2、結好齊國。我們用河東之地交換原屬燕的河北之地。我們少了土地紛爭,和齊國親密!

3、趙和齊交好,會直接威脅中原腹地。諸侯們一定會爭相拉攏我們,一起對付齊國!

果然,楚、魏等國紛紛主動結趙,共謀存燕。

齊國在巨大的外交壓力下,被迫退出了燕國,燕國復活!


此事中,樂毅的表現,不讓蘇秦、張儀。

被忽略的變法家

沙丘之變後,樂毅離開了趙國,輾轉回國後,終於來到了讓他功成名就的燕國。

入燕,樂毅被拜亞卿,開始主持燕國變法。

遺憾的是,史料對樂毅變法的具體舉措沒有詳細記載。

但是,樂毅變法的成果卻是顯著的:遭到齊國嚴重破壞的燕國成為“殷富之地”,士卒“樂秩輕戰”。(《史記.燕昭公世家》)


有了實力基礎,燕國有了伐齊的基礎!

被忽略的外交妙招

儘管燕國變法後實力得到增強,但比之齊國還是有不小差距的。

要伐齊,還是要縱橫之術,尋找盟友!

對於燕國聯合各國伐齊,歷來人們都把功勞算在蘇秦兄弟身上。不過,樂毅的作用依然不可忽略。


蘇秦兄弟的做法,主要是忽悠齊王犯傻,離間齊國與各國的關係。

但這還不夠,還是需要有人能牽頭組織大夥!

燕國自己不能跳出來組織:他就在齊國邊上,一旦被察覺,分分鐘直接捱打。

由秦、楚出面也不合適。秦、楚已經足夠強大,中原諸侯十分忌憚。而且,如由秦楚發起,齊國警覺,不會繼續犯傻!

樂毅找到了趙國。


樂毅出使趙國,和趙國達成了一致,由趙國出面牽頭,聯絡各國。

就這樣,在樂毅、蘇秦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五國伐齊的外交基礎已經達成!

盟軍主帥,高明的利益分配法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多少聯盟在將勝之時,因利益分配問題,一鬨而散,甚至反目成仇。

五國聯軍,濟西一戰,齊軍主力被殲,到了利益分配之時。


盟軍主帥樂毅作出了令各方滿意的分配方案:

1、重金酬謝秦、韓;秦得到陶邑。

2、魏得到宋國大部分宋地。

3、趙得到濟水以西之地。

各軍“各取所需”,燕軍繼續深入伐齊。

這種分配,使聯盟合作圓滿完成,剩下的,就是滅齊之戰了。

治齊之術


樂毅伐齊,在齊軍主力被殲的情況下,下齊七十二城,卻無法打下最後的莒、即墨。坦率地說,這樣的表現只能算是“良好”。

但樂毅卻表現出了政治家的傑出才幹。

由於當年齊國滅燕時,在燕燒殺

擄掠,燕人恨之入骨,因此,在燕攻入齊地後,報復心極強,出現了大面積的燒殺、掠奪。

樂毅深知,伐齊的目的是為了在齊建立有效通知,讓齊成為燕國的一部分。因此,採取了一系列安民政策,拉攏、爭取齊國人心。

1、禁止侵掠,對齊人以禮相待;廢除齊閔王時期的暴政,輕徭薄賦。拉攏人心,齊民喜悅。


2、祭祀齊桓公和管仲,以示對齊文明、歷史的尊敬;減少齊人的“殖民心理”。

3、分封二十多個燕邑給齊人,讓齊國貴族也參與到“燕齊合併”的紅利中。

經過這一段治理,燕國在齊國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統治。

後來,齊地出生的諸葛亮,一直把管仲、樂毅放在一起崇拜,可見:在齊人心目中,齊敵樂毅,與齊相管仲擁有同等崇高的地位!

遺憾的是,樂毅這種高度靈活的治理方法,需要國君的絕對信任!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猜忌,誤中離間計,撤掉了樂毅!


幾十年精心策劃的滅齊大業,功虧一簣。

讀史時,我們總是會對每個歷史人物貼上鮮明的標籤。轟轟烈烈的征伐之功,常常就成了鮮明的“人物標籤”。

可是,歷史人物往往是複雜的,標籤,並不是歷史人物的全部!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前段時間剛看完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對這幾個人都有詳盡的述說。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確實都是戰國時期軍功顯赫的人。戰國四大名將最早來源於《千字文》,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騁丹青”,受《千字文》的影響,四大名將也就逐漸深入人心。而樂毅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千字文》為什麼沒有選取樂毅呢?

首先,《千字文》為南朝梁時期的周興嗣編纂,“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受個人主觀影響,周興嗣可能對“起翦頗牧”四個人更加讚許。

其次,“起翦頗牧”都屬於戰國後期,他們身處同一時代,確實是那一時期最出色的四位將領,《千字文》手押韻影響,必須是四字一句,而樂毅所處時代稍早,可比性方面差些,於是就選取了同一時代的四位強者。

第三,“起翦頗牧”四人中,兩個屬於趙國,兩個屬於秦國,我們都知道在戰國後期,就屬秦國和趙國最為強大,樂毅功成於燕國,而燕國可以說是極弱多年,俗話說“敗軍之將不足言勇”,樂毅雖然取得了極大的個人成就,但是燕國還是沒能趁機強大起來,相比與帶領國家走上強盛的“起翦頗牧”,難免讓人唏噓。

第四,樂毅伐齊確實戰功顯著,而這也算是樂毅一生最大的成就,可是樂毅不是率領燕國獨自完成這一功績,二是率領五國聯軍共同伐齊,這就難免造人口舌,說樂毅是借五國之功。

第五,《千字文》中說的很明確,四大名將“用軍最精”,這四個人都是比較純粹的軍事人才,而說起樂毅呢,給人一種儒將之風,政治色彩更濃烈些,而五國合縱也是在樂毅的促成下完成的,這憑藉軍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從這一點來說,樂毅伐齊在某種意義上更歸功於他的政治能力,而非軍事能力。

名將太多,而入選的也只能有四位,我想我們並不能因為樂毅沒有入選,就覺得樂毅相比這四位來說要差,我想這些人都算得上居功至偉,確實沒必要非要分個高下強弱。


大耳朵金絲猴


在戰國時代,除了我們廣為熟知的起、翦、頗、牧這“四大名將”外,其實還有其他傑出的名將,比如趙奢、樂毅、吳起等,他們的軍事水平也同樣出眾。不過綜合來看,四大名將確實是戰國芸芸將星中,最為出眾的存在。因此,樂毅還真的比不上他們!

“戰國四大名將”就是按軍事成就來評的;

一直以來,我們所流傳的“戰國四大名將”說法,其實源自於《千字文》,其中對四者的描述是這樣的: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下面,我們不妨簡單瞭解下“四大名將”各自都取得了哪些輝煌軍事成就:

1、白起;

白起應該可以說是“四大名將”之首的存在,人稱“人屠”的他,征戰三十餘年,陷城七十餘。

伊闋之戰,白起大破魏韓24萬聯軍;伐楚之戰,大破數十萬楚軍,並一舉攻陷楚都郢城。

而畢生的成名之作,就莫過於著名的長平之戰。最為人類古代歷史上戰況最慘烈、規模最大的殲滅戰,此戰秦趙兩軍共計投入達百萬之眾(秦軍60萬,趙軍45萬),耗時兩年之久。最終,白起一戰全殲趙軍45萬主力,重創趙國,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石。

據統計,白起一生共殲滅百萬敵軍,而整個戰國期間,所記載的戰死數量不過兩百萬人。也就是說,白起一人就獨佔了一半。所以,“人屠”這個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2、王翦;

在秦始皇橫掃六國的統一戰爭中,除最弱雞的韓國外,其餘五國,都是由王翦和其子王賁率軍蕩平的。因此,王翦乃秦始皇統一天下過程中的頭號功臣。

就憑“攻滅五雄”這顯赫的軍事成就,王翦在戰國中的地位,就不遜色於白起。

3、廉頗;

廉頗早在五國伐齊之戰中,就因一舉攻破齊國重鎮陽晉,而揚名天下,威震諸侯。之後,在為趙國征戰四方的過程中,廉頗更是接連取勝,打得往日的中原霸主魏國幾乎無招架之力。

最後,在長平之戰中,廉頗在野戰中不敵秦軍。當他通過以守代攻之策,還是成功的拖住了六十萬秦軍長達兩年之久,也不失為一代名將。

4、李牧;

李牧長年坐鎮趙國北境,抵禦匈奴。在趙破匈奴之戰中,他率軍一舉殲滅10萬匈奴大軍,致使匈奴數年不敢南下。之後,李牧接連攻滅襤國(今河北蔚縣北)、東胡(今內蒙古東部),逼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威震塞北。所以,《千字文》中那句“宣威沙漠”,指的就是李牧!

相比之下,樂毅的成就就明顯不如前四者了;

實際上,樂毅除了在伐齊之戰中,一舉攻破齊國七十餘城外,就再無其他傑出的軍事成就了。

再說,樂毅“破齊七十餘城”,咋看之下很厲害,實際在只是借力打力的結果。因為,五國伐齊,樂毅當時所率領的是五國聯軍,而他只是名義上的聯軍主帥。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其它四國軍隊的支持,光靠樂毅和手底下的燕軍,壓根就不是齊國對手。



這些歷史要讀


戰國四大名將的提法,來自南朝梁周興嗣所寫的長韻文《千字文》。

用今天的話來說:

《千字文》就是我們的小學和初中綜合性教科書

戰國四大名將在《千字文》中的詞語是: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周興嗣為什麼只寫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而不提及吳起、樂毅等人呢?原因很簡單——這是一篇教育小孩子讀書識字的教材——押韻就非常重要,小孩子就非常容易朗讀和記憶。

宋徽宗所寫的草書千字文


這裡順便說下中國歷史上的小學教科書:

最早的是李斯和趙高所撰寫的《倉頡篇》、《爰歷篇》;漢代就有較多了: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期有《埤蒼》、《廣蒼》、《始學篇》。

《千字文》最早創造的人是三國時期的鐘繇,只是在西晉的戰亂中被毀。於是王羲之自己重新寫一篇,只是王羲之字雖然寫得好,但文章做得不好,文理和押韻都不好。

南朝梁武帝時,為了教育後代,梁武帝下令殷鐵石從王羲之的碑石字跡,拓印出1000個不重複的字出來,然後讓周興嗣用這1000個王羲之拓印字跡去編造成為有意義的句子。周興嗣用了一夜的功夫,就編成了,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四字一句,合計250句,合計千字,內容卻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倫理等,完全是一部綜合性教科書。

因此,樂毅不能成為進入《千字文》成為四大名將,只能怪他爹媽沒有給他娶個好名字,或者怪王羲之幹嗎不多寫幾個毅字!


戰國四大名將不如武廟十哲正式和隆重

唐玄宗開元19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置太公尚父廟,供奉11位歷代武將:太公望為主祀,張良為副祀,還有其餘9人。在每年的中春和中秋進行祭祀,規格和孔廟祭祀一樣。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進行了一些改動:尊太公望為武成王,和孔子,成為一文一武的代表,因此被簡稱為武廟;太公望作為主祀在中間,張良等10大武將分列兩旁:

左列:秦國白起、西漢韓信、三國諸葛亮、唐朝李靖、唐朝李勣

右列:西漢張良、春秋齊國田穰苴、春秋吳國孫武、戰國魏國吳起、戰國燕國樂毅


樂毅雖然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卻在武廟十哲之中。武廟十哲是國家正式的祭祀,每年都要祭祀,評定考慮更為全面。比起為了押韻而拼湊的戰國四大名將,更讓人有嚴肅感和尊重感。

白起、韓信、樂毅,都因為長平之戰、垓下之戰、五國伐齊而改變整體局勢,三人都是實戰大家;

田穰苴、孫吳、吳起 ,實戰成績固然斐然,但更重要的是三人都是兵法大家:《司馬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赫赫有名。

張良、諸葛亮,一代軍事謀士,幾乎無人不識!

李靖、李勣,除了戰功赫赫之外,最主要的特點是他們不參與內部派鬥(玄武門之變),就是純粹的保家衛國、開拓疆土的武將,簡單說就是忠誠而讓人信任的職業武將。

這就是唐朝時對胡人、漢族庶族之人在武將方面的引導:要做這樣的將軍:

一戰而天下安;

一法而天下揚;

一計而天下定;

以忠以戰而無他。


最後,樂毅是否在《千字文》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列無所謂,進入武廟十哲才更有含金量。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燕國作為一個小國,國力相比較大國而言肯定不算太強,燕國有段期間爆發戰亂,給自身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損失。

齊國趁火打劫進入了燕國的境地,並且屠殺燕國百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給燕國帶來巨大的創傷。在趙國公子成為燕昭王期間,燕王看中了樂毅此人的聰明才幹,可謂是“伯樂識馬”樂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足智多謀。

樂毅本是趙國人,但由於他的才幹受到燕昭王的賞識,被邀請入燕,得到了重用。就這樣樂毅就輔佐了燕昭王,為燕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在他的生平中卻沒有成為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讓有些人感覺匪夷所思,那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來了解下。

其實在燕昭王登基以後,對齊國當年的做的事情心懷不滿,所以想要抱負齊國。他勵志圖興,重用賢才,樂毅就是這個時候,燕王重用的一位賢才。

樂毅來到燕國,全心全意的輔佐燕王,為燕國的發展出謀劃策,燕國的國力才進一步得到提高。而當時的齊國驕傲自大,以強欺弱,引起了周圍國家的不滿。

燕昭王認為這是報復齊國的好機會,於是就詢問樂毅,樂毅說到,需要聯合其他國的力量,僅燕國的力量是不足以打到齊國的。就這樣,他們聯合起來攻打齊國,最後齊國打敗。最後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攻打下齊國的七十座城池,這些土地最終全部成為燕國的郡縣,可想而知,樂毅當時是有很強大局觀的。

但這個大功卻依舊沒有讓他成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呢?這還是得從樂毅的軍事才能上講起。其實樂毅的的軍事才能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樂毅在軍事上的亮點很少,在他打的戰爭中,只有一戰比較高光,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但那場戰役畢竟是統領五國攻打齊國,打的是一場順風戰,五對一,最主要有強大的秦國一起參與進來,這場仗想輸都難,因此他並沒有充分體現出他的軍事才能。


樂毅比起其他四個來,即趙國的廉頗、李牧,秦國的白起、王翦可參考的戰役實在有限,他們四個都是打過硬仗的,可參考的,有價值的大戰役太多了。而樂毅顯然在這方面是沒有的。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樂毅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也是有原因的,名將是要看在戰場所取得的功勞的,而這四人似乎個個都比他要體現的多一些,不過這也和後來燕王猜忌有關,使他的軍事才幹不能得到更好展現,並不能說明樂毅不行。

雖然沒有成為四大名將之一,但樂毅毫無疑問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所取得成就無可比擬。因此,在唐代,他被列入武廟十哲之一,而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也只有吳起、白起而已,這相比四戰將似乎規格更高些。


夏目歷史君


提起戰國的四大名將,相信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都是很熟悉的,這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他們每個人的戰績都是很輝煌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將領就不優秀,事實上,戰國時期的優秀將領是很多的,今天我們說的樂毅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經帶領燕國和其他幾個國家的聯軍奪走了齊國七十座城,在當時的名氣很大。

樂毅本來是趙國人,他從小就很聰明,還特別喜歡研究兵法,因此長大後就被人舉薦去當官。不過當時趙國情況很不妙,連國王都在行宮裡被人圍困餓死了,因此他就決定離開趙國,去投靠其他國家。恰好當時燕國被齊國打敗了,燕昭王一心想向齊國復仇,到處招攬人才,於是樂毅就來到了燕國。

他在燕國的時候,燕昭王對他十分客氣,因此他就被燕昭王打動了,留在了燕國。燕昭王也知道他十分有才能,對他十分重視,還讓他當了亞卿。

當時的齊國非常強大,不僅擊敗了燕國,還把楚國趙國這些強國給打敗了,因此齊湣王就很驕橫,得罪了不少人。燕昭王看到這種局面,覺得報仇的時機到了,於是他就找樂毅商量攻打齊國的事。當時的燕國是很弱小的,而齊國卻是有名的強國,於是樂毅就告訴燕昭王,攻打齊國不是不可以,但是最好要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齊國,不然單憑燕國一個國家的力量,無異於以卵擊石。

燕昭王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找到那些被齊國打敗的國家,商量著一起攻打齊國。因為燕國是發起這場戰爭的人,再加上樂毅又很有才華,所以最後就由樂毅指揮聯軍攻打齊國。

事實證明,燕昭王沒有看錯人,樂毅的確是一個軍事天才,他先是指揮聯軍打敗了齊國的主力,讓齊王不得不狼狽逃走,接著又帶著大軍深入齊國腹地,奪取齊國的那些城市。他帶著大軍在齊國打了足足五年的仗,佔領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市,在讓齊國損失慘重的同時,也讓燕昭王報仇雪恨了,而他也憑藉這一輝煌的戰績,成為了當時的名將。

可能有的朋友就會問,既然樂毅這麼厲害,為什麼他沒被選為戰國的四大名將呢?在小編看來,主要是因為樂毅這一仗是帶領的幾個國家的聯軍作戰,而戰國四大名將在打仗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國家的軍隊作戰。因為當時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討伐齊國,所以就有人覺得,樂毅之所以戰績這麼輝煌,能拿下齊國這麼多城市,是聯軍的力量強的緣故,跟樂毅這個指揮的關係不大。在這些人看來,聯軍的實力在那裡,即使把樂毅換成另一個將軍,結果也不會差太多。

而且樂毅指揮的這次戰爭雖然打敗了齊國,讓燕昭王報仇雪恨了,但是卻並沒有改變燕國的國運,燕國仍然是那個弱小的國家。而四大名將都曾經靠戰爭改變了自己國家的命運,可以說是書寫了歷史。就說白起和王翦吧,他倆一直都在為秦國效力,為秦國統一天下出了很大的力氣,要是沒有他倆,說不定秦國就不能統一天下了。而廉頗和李牧則是一直替趙國打仗,幫助趙國抵禦秦國的進攻,如果沒有他倆的話,說不定趙國早就滅亡了。所以就歷史上的影響來說,樂毅也是稍微遜色於四大名將的。

再加上古人對忠誠看的很重,四大名將都是對國家忠心耿耿的那種人,從沒有過二心,而樂毅卻對個人利益看的比較重。他先是為了得到重用從趙國來到了燕國,後來被燕昭王猜忌,在燕國混不下去了,又重新回到了趙國。所以他從不會死忠於某個國家,而是看哪個國家的君主看重他,他就去投奔這個人。雖說我們也能理解這種行為,但是比起四大名將對國家的赤膽忠心來說,他的圓滑自然就落了下風,所以古人在評選戰國四大名將的時候,就沒把他選進去。

雖說樂毅沒被選進戰國四大名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打仗上沒四大名將厲害。小編覺得,如果樂毅帶著燕國的軍隊跟四大名將對戰的話,估計也是不會落於下風的,畢竟他可是能打敗如日中天的齊國,拿下齊國七十座城的人啊。

可惜燕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的實力都遠超燕國,所以樂毅最終還是沒能得到與四大名將正面對壘的機會,讓我們見識到他真正的實力。


無筆


據我國古代《千字文》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裡也就是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包括戰國後期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秦國的白起、王翦成為四大名將毋庸多言,一個斬首百萬,一個幫助滅掉六國。再說說廉頗、李牧。趙國通過“胡服騎射”,成為唯一能夠挑戰秦國霸強的大國,同時湧現了像廉頗、李牧等名將。趙惠文王時期,廉頗破齊軍、取安陽,尤其是在長平大戰時堅守了長達三年。趙孝成王時期,廉頗在“壯丁盡死長平”的局面下,以20萬兵大破燕軍60萬。

<strong>

李牧早期在北方邊境就能大破匈奴,收服林胡。趙悼襄王時期,李牧破燕,取武遂、方城,趙王遷時期,李牧大破秦軍,並多次阻止了秦國發動的統一戰爭。李牧冤死後,趙國很快被滅。

廉頗、李牧的功績雖然無法和白起、王翦相比,但在整個戰國,仍然是非常耀眼的。相比之下,樂毅的功績就少的可憐。

《資治通鑑》載:

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

樂毅入臨淄,取寶物、祭器,輸之於燕。

樂毅以五國之兵(還包括秦國),打敗齊國,仍然有齊國的莒城、即墨兩城未投降。在秦國奪取河西、河東等地時,都是立即在當地實施改革、歸化,和近代拿破崙奪取意大利時將法國大革命理念迅速在意大利傳播一樣;

而樂毅進攻齊國時,攻城略地,取寶祭器,未能採取有效措施歸化齊地人民,導致最後齊國田單復國,功敗垂成

僅此一戰,再無其他記載。因此可以說,樂毅實在很難和四大名將相提並論,甚至比不上龐涓、田單、魏無忌等人,因此不可能成為“四大名將”。


安若凡


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準確地說,是戰國末期四大名將,並沒有把戰國中前期的名將算在內。其實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將星最為閃耀的時代,除了以上四人外,還有許多。例如魏國之吳起,齊國之孫臏、匡章、田單,燕國之樂毅,秦國之樗裡疾,趙國之趙武靈王、趙奢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等一的名將。

在這些名將裡,有一個人特別為後人所推崇,此人便是樂毅。

樂毅是戰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原是趙國人,是魏文侯時代名將樂羊的後代。由於出身將門之家,他自小便刻苦研究兵法,富有謀略。不僅如此,他也是一位道德素養很高的人,年輕時就以“賢能”聞名於趙國。後來,有人把樂毅推薦給趙武靈王,成為其麾下的一名參謀人員。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被趙成、李兌害死,當時國內無人敢為其喊冤。樂毅不想與弒君者共事,便離開趙國,前往魏國。後來出使燕國,受到燕昭王禮遇,遂留在燕國。他幫助燕昭王打點軍事上的事務,而這正是燕國軍力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樂毅的主張下,燕國聯合趙、秦、魏、韓,共同伐齊,而燕軍是伐齊的主力。樂毅率領燕師入齊,兩戰兩勝,殲敵五萬人,重創齊國的軍事力量。之後,他聯合其他四國聯軍,在濟水、秦周兩地復大敗齊軍。

有人以為樂毅伐齊,主要是藉助五國之力量,其實不然。秦、韓兩國由於與齊國不接壤,戰鬥的動力不足,早早就退出戰爭。剩下三國,魏國主要攻略宋地,趙國主要攻略河間,燕軍主力則直搗齊都臨淄。

就憑燕國自身的力量可以攻破臨淄?

樂毅的計劃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部將更是紛紛反對。因為當時齊國可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連秦國都得敬畏三分啊。

別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樂毅卻認為是可能的。沒有人相信燕國的軍隊可以攻下齊國的都城,怎麼可能呢?但樂毅並不這樣看,他分析說:“齊王以伐宋之功而沾沾自喜,心驕氣傲,自以為智慧天下無雙,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暴戾,百姓怨忿。如今我們剛擊破齊國的精銳部隊,如果乘勝追擊,民眾必然會起來造反,這樣一來,齊國是可以征服的。如果不乘勝追擊,日後齊王要是悔悟從前的過失,痛改前非,安撫百姓,那麼我們就無能為力了。”

三十年前,燕國亡於齊國之手;三十年後,樂毅要逆轉乾坤,一雪燕國之恥辱。

樂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是逐城逐地爭奪,而是採取蛙跳戰術,大膽從齊國城池間穿插而過,直接向臨淄挺進。齊湣王並未意識到臨淄城面臨的危險,他顯然還自認為是強國中的強國,對戰場上的一系列失敗並沒有去深刻反思,也沒有從其他地方緊急調軍隊入援臨淄。當樂毅的軍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抵達臨淄城下時,齊湣王這才慌了。

樂毅一鼓作氣攻下臨淄城,齊湣王落荒而逃。攻陷臨淄的消息傳到燕國後,燕昭王欣喜若狂。燕昭王親自動身前往濟西,慰問前線官兵,設宴大慶。同時,封樂毅為“昌國君”,並授權他繼續指揮三軍將士,征服齊國的其他城邑。當初燕昭王伐齊時,肯定沒有想到竟然可以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伐齊之戰的第一階段,即燕國出兵至攻克臨淄城,史書所敘頗詳。但到了第二階段,即樂毅如何逐一掃蕩齊軍據點,則史料缺乏。人們通常的印象是,樂毅僅僅花了數個月的時間便攻略齊國大部分的土地,僅剩下即墨、莒等幾座城池未能攻下,《資治通鑑》即是採納此說。然而此說令人狐疑不解,既然樂毅能在數月內征服齊國絕大多數土地,何以在之後五年的時間裡,不能攻克即墨與莒城呢?這似乎不能體現樂毅的水平吧。

筆者認為,樂毅並非是僅用數月就掃平齊國,而是用了五年時間,才擊破齊國絕大多數的反抗力量。其實在《史記》中的《樂毅列傳》中就寫得明白:“樂毅留循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倘若不是燕齊苦戰五年,那麼試想想,其他諸侯國能眼睜睜地看著燕國吞併齊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諸侯國之所以並不干涉樂毅,是因為在這五年裡,燕、齊仍在不斷地戰鬥,各國就樂得坐山看虎鬥,讓這兩個國家去相互消耗實力。

公元前279年,即燕國伐齊的第六年,齊國的土地多數已落入樂毅之手,他攻佔了七十餘城。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未被攻陷,即莒城與即墨。莒城是齊國政府所在地,即墨則是齊國東部最重要的軍事據點。

莒城與即墨的抵抗十分頑強。大約在公元前284年或283年,燕國兵團便發動對此二城的進攻,但耗時一年多也未能攻破。樂毅改變戰術,把軍隊駐紮在距離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監視兩城的一舉一動。在此後三年裡,燕軍也多次進攻,可仍然未有實質性進展。到了公元前279年,齊國其他軍事據點基本上都已淪陷,樂毅加大了對莒城與即墨的攻擊力度,他把右軍、前軍的主力調到莒城前線,把左軍、後軍的主力調到即墨前線。

齊國的形勢已是空前嚴峻,大的城池只剩下莒城與即墨,而這兩座城池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莒城與即墨是是齊“五都”中的二都。五都包括臨淄、高唐、平陸、即墨和莒,前三都已經淪陷。由於這兩座城池久攻不下,樂毅身上的壓力很大,於是他確立先集中力量攻克即墨的戰略方針,如此一來,即墨的生死,便直接關係到齊國的存亡。

在這個節骨眼上,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過節,他懷疑樂毅久攻莒城/即墨兩城不克,實是故意放水,目的是想自立為齊王。於是,燕惠王撤掉樂毅總司令之職,派一位名叫騎劫的將領頂替樂毅,並召樂毅回燕。

樂毅知道自己被懷疑了,他沒回燕國,而是去了趙國。

樂毅伐齊之前,齊國與秦國並列為第一等強國,而燕國則是七雄中最末流的國家。以最弱國擊破最強國,這個奇蹟,只有樂毅做到了。後來諸葛亮想效法樂毅,以弱破強,但是他就做不到。在樂毅離開後,同樣還是那支軍隊,突然變得不會打仗似的,被齊國人大舉反撲,最終不得不徹底退出齊國。由此可見,樂毅的作用是何等之大。與後期四大名將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