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我說真話但不違法


慈禧在歷史上多留下奢靡、專權、誤國的人物形象,其實她的為政舉措對中國近代化進程起到了關鍵作用,只不過慈禧是以維護滿清統治為最高目的,而非以中華民族的利益出發,故而成為世人唾棄的目標。縱觀晚清至民國的華夏格局,要說慈禧最大的歷史貢獻,那就是她主導的新政,可以說辛亥革命後的華夏新氣象便是由慈禧打下的基礎。而且在其統治之下的中國,至少是一個統一政體,而非後來的軍閥割據,致使民不聊生。



說到改革,由慈禧主導的便是洋務運動與立憲新政。放眼整個清末時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所採取的變革一直未間斷過,洋務運動以甲午戰爭失敗而宣佈破產;隨即慈禧放權,讓光緒搞了一場維新變法,隨著譚祠同密謀袁世凱兵變敗露,慈禧再次收回大權;再當八國聯軍將慈禧趕出紫荊城時,她終於接受了改變政體的憲政,只可惜慈禧未等憲政成型就與世長辭,否則辛亥革命是否能成功還未可知。

洋務運動

現在亦有一種說法,認為洋務運動其實算不上是改革,只是清朝力圖自救的一種方式,它未從根本上改變清朝政體。這個說法確實如此,清朝的洋務運動是在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後被動推起的,西方國家掀起的殖民戰爭熱潮侵害了清朝的利益,故而清朝被動的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洋務運動起初提出的口號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體西用”,但這並非真正的近代化,西方國家的近代化是以資本主義取代封建專制,是完成了哲學範疇的歷史發展潮流,而洋務運動並不算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它依舊是封建專制下的東施效顰!


但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在“自強”的口號下推動了近代化軍事工業進程,在“求富”的口號下推動了近代化民用工業進程,隨著新式學校、派送留學生出國學習,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慈禧在1861年通過辛酉政變掌握了清朝最高統治權力,這時的慈禧大力扶持洋務派,不排除維護自身統治的目的,但在這種不改變政體,又能夠達到富國強兵的變革中,慈禧應當是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出發點的。

在整個洋務運動中,慈禧的用人眼光獨特,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坤一,放眼整個清朝,這些人皆是人中俊傑、曠世奇才,他特別注重人才的培養,對開辦新式學堂以及派遣留學生從不吝嗇,對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輸送了大批新式人才。在這場運動中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中國也曾被劃為世界列強行列,但這些虛無縹緲的稱號改變不了封建專制的弊端。甲午海戰的完敗表面上是軍事裝備的問題,實際上是清朝腐朽統治下,以中華民族的利益來換取了滿清統治的穩定,故而海戰敗、朝鮮敗,兩敗則求和,絕無持久戰的計劃。


立憲新政

在光緒搞維新變法時,就對清末政體提出過改變策略,只是在當時看來,確實操之過急,加之兵變敗露,終被慈禧鎮壓。慈禧真正認識到政體的弊端是在庚子年的屈辱大鍋以後,當時的時局已不容她再堅持帝制傳統,祖宗的規矩體質要麼改變,要麼連江山一同拱手讓人。故而她才開始接受多種新政措施。

在這場意外洗心革面的變革中,慈禧領導並支持了諸多切合時弊的施政舉措。在教育人才方面,於1901年9月4日,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這是一個由下至上的完整的新式教育體系,對於清朝新式人才的培養真正落實到了體制層面。同年8月29日,下令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令各省效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培養新式軍官人才,與此同時裁汰舊軍,在全國範圍編練“常備軍”,這是中國近代軍事防備人才的搖籃,包括後來的北洋軍閥、民國將領,諸多人才是由這個時期培養萌芽。1905年9月2日,徹底廢除了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1906年,慈禧下禁纏足令,中國婦女由此解放,此後,慈禧大辦女子學堂,讓女子獲得了接受同等教育的權利。1909年,慈禧下令以美國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華園修建清華學堂,也就是今天的清華大學。

“今朝廷銳意圖強,亟應申儆國人鹹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著定限十年以內將洋土藥之害一律割除淨盡。”——慈禧

在經濟方面,1903年9月7日,慈禧核准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進一步促進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徹底打破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經濟格局,是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慈禧特別重視鴉片危害國家經濟的時弊問題,特意針對鴉片入侵催促政務處出交應對策略,頒發旨意後針對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鴉片傾銷嚴格控制,有限抵制了白銀外流和西方資本侵入。


政治方面,1908年,慈禧頂住守舊派壓力,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著定了一個為期9年的立憲時間表,其中包括省諮議局選舉、資政院開院的時限,以及1917年召開國會,實行憲政。可是規劃總是好的,只是慈禧等不到新政實行的那天,她在1908年11月與世長辭,將大清扔給了一個三歲的娃娃,導致清廷群龍無首,各省督撫至此擁兵自重,行憲時間表也就此成為一紙空文,倘若慈禧得以殘喘十年,恐怕清朝的國運不會草草結速。

綜上,我認為慈禧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洋務運動和憲政改革,這是救亡清朝的兩次嘗試,第一次嘗試雖以失敗告終,但成果顯著,是清朝國力增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的重大支撐;而憲政是慈禧改變觀念,頂住祖制壓力進行的一次自救措施,雖然她的出發點仍是維護滿清統治,但她無疑是促成了後來辛亥革命後的中華新面貌。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宮遺聞》、《動盪中的中國》


棍哥觀史


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臭名昭著的,但是一個歷史人物在一定的時期內既有功勞也有苦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慈禧太后的功,也就是對中國近現代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其一,讓新疆沒有被分裂勢力分裂出去,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要是此時慈禧太后聽從了李鴻章的建議,恐怕現在中國的疆域版圖不是一隻雄雞,而是一隻殘雞,要是新疆沒有被收復,則西北門戶大開,則中國四面皆受威脅,何談發展經濟。

其二,推行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道路,洋務運動是近現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改革的運動,是一場在封建專制體制下維護皇權的改良運動,但是在甲午戰爭打響之後,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

其三,推行新政,對兵、商、學、官、法等多方面改革,新政對清朝的統治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治標不治本。

其四,廢除科舉制,大力支持興辦新學堂,派遣留學生,禁鴉片,廢除了延續了近六百年的纏足陋習,使女性不在受到壓迫。

其五,興辦女學,從這項改革中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有意提高女子的思想文化教育,而且側面反映出女性的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南柯多萌


請您歇會,波仔來答!

慈禧在歷史中一直都是很有爭議的一個人物,大家對他的評價大多都是貶義的,但是作為一個掌握清朝政權幾十年的一個女人來說 ,就沒有一點貢獻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有,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十惡不赦,大逆不道的!還是有歷史貢獻的!

第一:推行洋務運動,富國強兵。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以及和太平軍作戰過程中,認識到了西式武器的巨大威力,執掌兵權的漢族大臣開始陸續建立一批兵工廠和重工業,開始了洋務運動。而後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主的洋務派陸續建立起我國第一批重工業基地,並聯閤中央的恭親王奕欣上書清廷,支持洋務運動以富國強兵。剛發動辛酉政變登上政治舞臺的慈禧為了拉攏漢族大臣,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全力支持洋務運動。

無論慈禧支持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但作為清帝國的實際掌權者,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確實是我國近代化的開端,這一舉動在封建時代是難以想象的,也體現了慈禧作為帝國掌舵人的魄力與遠見。 

第二:重用漢臣。

眾所周知,清朝自順治帝坐鎮北京以來,幾乎所有帝王的權臣都是八旗子弟。比如說索額圖、鰲拜、傅恆、和珅、慶桂和肅順,即使有備受恩寵的漢臣,那也是漢八旗的旗人,並不是普通漢民。

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廷君主的這種選擇性,我們都可以理解,也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比如說當初太平天國在南方勢如破竹,曾國藩組織湘軍進行對抗。這邊八旗子弟節節敗退,全靠湘軍孤勇撐著。按理說道光帝應該馬上重用曾國藩啊,結果他得知湘軍的勇猛之後,立馬就派了個八旗子弟空降湖南,兼任兩湖總督,節制曾國藩,目的已經不言而諭。

直到慈禧掌權,她不管湘軍眾將領是否是八旗子弟,一視同仁,全部論功行賞,由此走出了一大批漢族重臣和將軍,這在清朝開國兩百年以來是破天荒的。所以我們看到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左宗棠,他們封侯拜將、坐擁武英殿大學士,成為了清朝自立國以來的官職最高的權臣。

全面放權給漢族大臣(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讓他們在大清朝第一次有了統領地方和要害部門的權利,並且同意洋務新政,讓清末的政治,經濟,軍事面貌短暫的煥然一新,當然這主要是漢族大臣的功勞。但如果沒有慈禧的首肯,漢族大臣也沒有用武之地。正是這些漢族大臣的重用,最終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

第三:實行“新政”,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行政制度的改革。裁撤或合併一些有名無實或職能重複的衙門。創設了一些新的官署,最重要的是將總理衙門改組為外務部,改變了沿襲千餘年的傳統的六部建置,而且品級高於其他各部。此後還設立了前所未有的商部、巡警部和學部(教育部)。

軍事制度的改革。裁汰綠營十分之二三,取消武舉,命各省創設武備學堂。設立練兵處,控制各省的新軍,光緒三十二年併入陸軍部。改革的目標是按西方模式,建立一支強大的新式軍隊。

教育制度的改革。頒佈《學堂章程》,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完備的教育法規。學堂有普通學堂和專業學堂。改書院為學堂,命各省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學堂的管理、課程設置和考試方法完全是從西方引進的。1905年明令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

法律制度的改革。中國的法律制度起源甚早,直到清代,還沒有適應工商業發展需要的民法和商法。為此,制訂了《商會簡明章程》、《大清商律》、《公司註冊章程》和《礦務章程》等等。同時,參照西方的法律修訂了《大清律例》。

慈禧新政,無論從深度和廣度說,大大超過了被她一手扼殺的,戊戌變法,這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但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僅僅是實行這些新政而不改變國體,是不能使國家富強的。於是,便有了變更國體的議論。而這種議論,也來自地方實力派。

其四: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  

1901年9月4日,出現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佈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鴉片這東西荼毒了人們的心智,無論男女,吸食之後全部精神萎靡不振,每一個人都像是大清朝的一個縮影,毫無生機,慈禧支持禁菸這件事,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她本來就十分厭惡鴉片,以前吸食不過是為了迎合咸豐的愛好罷了,她本人對此深惡痛絕!

另外,慈禧還利用美國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華園修建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利用其餘的退款建女學、新學等。除了興辦女學,還提倡廢除延續了近六百年滿漢不能通婚的政令以及禁止吸鴉片。

其五:下禁纏足令,興辦女學  

1906年, 慈禧太后下禁纏足令,開中國解放婦女之先河。她親自過問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使之得以昭雪,赦免經不起嚴刑拷打、作偽證的小白菜一死,嚴懲浙江巡撫以下與案有關的貪官汙吏300多人。

之後在慈禧默許之下,全國開辦女子學校,教授新學,並逐漸風行於開埠較早之上海、廣州等沿海城鎮。慈禧之舉代表了當年倡導開啟中國女學興辦之門先行者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普遍為維新派開明官僚與士紳所接受。儘管它與男女平等、婦女徹底解放的距離仍相差甚遠,依然與根深蒂固的幾千年封建傳統道德觀念相左,受到擁有強大勢力封建衛道士的強烈毀謗和抵制,但女子興學卻如同星火燎原般蔓延開來。

最終:

慈禧在破敗的清朝晚期,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歷史性的開明決策之後,晚年的慈禧思想慢慢固化,沒能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不管怎樣,對於一個封建女性,作出如此決策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歷史是無情的,幾年之後,清王朝就被革命黨人推翻了。鐵腕太后的種種努力,都不能挽救清室的覆亡。

關注【波仔談歷史】,討論中華大地不一樣的歷史趣聞!


波仔談歷史


慈禧太后最大的歷史貢獻?這條題問得好,很多人答不上來。也答不正確。所謂歷史貢獻,不是侷限於一時作定論,而是從長遠眼光看問題,就是用今天的眼光回看慈禧執政的利和弊。

清東陵 慈禧陵

慈禧是有歷史貢獻的。她有一個歷史貢獻就被偉人稱讚!

從清王朝的統治立場看,慈禧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內亂,她是有大功的!曾國藩再能幹再牛逼,也是慈禧領導有方啊!

慈禧的畫作

鎮壓維新變法,算不算有功於社稷?算。歷史真相是:康梁變法,只有口號,若干綱領,並無切實可行的辦法!最糟糕的是,變法搞了幾天,康有為黔驢技窮,竟然提出邀請日本退休的首相伊藤博文來華擔任大清國變法總顧問!由伊藤博文主持變法實施,還要將大清國和日本合併,共同發展!(有史料明確記載康有為邀請伊藤博文擔任變法總顧問的事件)

慈禧的畫作

慈禧為何鎮壓康梁變法?就是恨透伊藤博文!是甲午戰爭慘敗使得清朝衰落,其罪魁禍首正是伊藤博文!康有為如此出軌悖逆,教壞皇帝瞎胡鬧,還提出將中國與日本合併共同發展,所以慈禧大怒,下令鎮壓維新變法,抓捕康梁!所以康梁走去日本避難!

從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來說,慈禧鎮壓康梁變法是正確的舉措!

慈禧執政最大的敗筆,是處理義和團舉棋不定,措施不當。開始是鎮壓,後來聽說列強要擁戴光緒帝復職,逼迫她退休!所以她就拉攏義和團抗擊列強!這樣的結果很慘,被列強打破北京城,強佔太和殿、乾清宮!慈禧和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避難!

慈禧的書法

以上所說的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康梁變法,都是侷限於一時的歷史事件,並不能看做長遠的歷史貢獻。其執政失敗就更不用說了。

慈禧的畫作

但從長遠眼光看歷史問題,慈禧確實有一份歷史貢獻,那就是頤和園。因為頤和園今天還在賣門票!給北京市旅遊業帶來蠻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北京頤和園

毛澤東主席從西柏坡進入北京,先在頤和園的雙清別墅居住。當時毛主席在頤和園就說:“慈禧最大的貢獻就是修建了頤和園。如果不建這個園子,那些錢也被敗光了!”

從長遠眼光看,毛主席這個評論是正確的。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慈禧太后還是對中國有所貢獻:貢獻一.支持收復新彊領土,當時有兩派意見,一派以李鴻章為首認為新彊人煙稀少,是一個不毛之地,並應該放棄,當時支持者甚眾。一派是以左宗棠為首主張出兵收復新彊,理由是新彊是西北門戶,一旦失守,會影響到內地,當時慈禧太后作出了英明決定,支持左宗棠收復新彊,使我們中國地圖有了一個大公雞屁股,如當時慈禧太后支持李鴻章,那大屁股就會在人間蒸發,後果不堪設想!

貢獻二.下達了禁纏足諭旨,並得到落實響應,在此之前,前任皇帝也頒佈過,收效甚微,但慈禧太后強力支持下,收效甚廣,廣大婦女欣喜若狂,終於可去纏足之苦,大有重獲新生之喜!

貢獻三.支持洋務運動,推行新政改革。重用李鴻章和張之洞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的開始。在洋務運動自強成果的支持下,朝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貢獻四.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頒佈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慈禧還利用部份庚子退款在清華園修建學堂(今清華大學),利用其餘的退款建女學.新學等。除了興辦女學,還廢除滿漢不能通婚的禁令以及禁止吸鴉片!

以上四點就是慈禧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慈禧在歷史上的肯定!


張文禪


慈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一直以來都被大家給忽略了。而說到這個貢獻,大家可以想一下身為漢人的袁世凱是如此從一個小兵崛起,最後位極人臣到達可以逼迫清帝退位地步的?除去他自己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什麼?歷史的進程麼?並不是,而是慈禧的重用漢臣。

眾所周知,清朝自順治帝坐鎮北京以來,幾乎所有帝王的權臣都是八旗子弟。比如說索額圖、鰲拜、傅恆、和珅、慶桂和肅順,即使有備受恩寵的漢臣,那也是漢八旗的旗人,並不是普通漢民。

當然了,雖然很氣憤, 但是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廷君主的這種選擇性,我們都可以理解,也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比如說當初太平天國在南方勢如破竹,曾國藩組織湘軍進行對抗。這邊八旗子弟節節敗退,全靠湘軍孤勇撐著。按理說道光帝應該馬上重用曾國藩啊,結果他得知湘軍的勇猛之後,立馬就派了個八旗子弟空降湖南,兼任兩湖總督,節制曾國藩,目的已經不言而譽。

直到慈禧掌權,她不管湘軍眾將領是否是八旗子弟,一視同仁,全部論功行賞,由此走出了一大批漢族重臣和將軍,這在清朝開國兩百年以來是破天荒的。所以我們看到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左宗棠,他們封候拜將、坐擁武英殿大學士,成為了清朝自立國以來的官職最高的權臣。

所以我們再回到整個事件……沒有慈禧,晚清四大名臣不可能坐到那麼高的位置,也就是說李鴻章也許不會這麼被重用,那後世就不可能有袁世凱了,更不可能讓袁世凱這個漢人有那麼大的權力,於是……

這才是慈禧最大的貢獻啊,那就是給溥儀留了一個逼迫他退位的漢族權臣。

<strong>


三觀粉碎機


1860年,慈禧25歲。放到現在25歲大多剛參加工作2年,還未經歷世面。這一年,對慈禧來說非比尋常,對老邁的大清國也非比尋常。

就是這一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燒燬了圓明園,大清咸豐皇帝帶著後宮和文武大臣逃往熱河。

這後宮之中就有慈禧。此時的慈禧已經是懿貴妃,為咸豐帝生了唯一的皇子,地位尊貴。

咸豐算的上一個銳意進取的君主,上位之初清洗了軍機處,隨後壓制貪腐,重用漢臣。

但他也是悲催的皇帝,繼位之初恰逢太平天國席捲南方,跟著西方列強入侵。咸豐體弱多病,又遭多年國事辛酸,熱河逃亡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咸豐死在了熱河行宮。

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對權利極其敏感的人,會意識到這是風起雲湧的關鍵時刻。慈禧就是就是這樣的人,雖深居後宮不經世事。但她對權利的敏感似乎是天性。

咸豐臨死前安排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輔助同治皇帝,是為贊襄政務大臣。

同時給皇后和皇太子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八大臣擬的政今需要蓋章才能生效,而這兩枚印章實際由慈禧保管。

慈禧攛掇慈安太后提出一起垂簾聽政,對手八大臣自然強烈反對。

熱河行宮的大殿上,雙方怒目僵持,脾氣暴躁的軍機大臣肅順咆哮大罵,同治小皇帝嚇得尿了褲子,慈禧跟著慈安哭哭啼啼。太陽西垂之時,八大臣最終妥協,表面答應了垂簾聽政。

同時慈禧派遣心腹把穩的人,潛回北京,聯絡拉攏恭親王奕訫。為什麼找奕訫呢,奕訫是咸豐的弟弟,為人聰明幹練,早年是咸豐爭奪皇位的競爭者。

咸豐當了皇帝后,奕訫受到排擠打壓,很不得志。這次英法入侵,咸豐出逃就沒帶著奕訫,而且留他在北京和英法和談。

奕訫明白局勢中的厲害得失,果斷站到慈禧這邊,支持政變。他幾次申請到熱河奔喪,終獲准許。

奕訫到熱河表面奔喪,實則是要和慈禧密議政變的細節。同時還不能讓八大臣警覺,所以奕訫低調平和。隨後奕訫返回北京,他和慈禧密定在北京動手。回到北京,奕訫籠絡了兵部侍郎勝保,從而掌握京、津一帶兵權。

不久咸豐靈柩啟程回京,隊伍浩浩蕩蕩向大路而行,前進緩慢。慈禧只陪著靈柩走了一天,就以新皇幼小為由,奔小道回京。

也是天意,陰雨不斷,道路溼滑,咸豐靈柩隊伍盡然晚了4天才到北京。

慈禧提前回到北京,其實就大局已定了。他立馬召見了奕訫,發動政變。

對手難道不知道慈禧是個威脅?他們只是沒想到威脅這麼快變成現實。最後八大臣中3人被處死,其他或革職或流放。

這一年慈禧25歲。

慈禧一共搞了三次政變,除了這一次,還有後來的甲申易樞和戊戌變法。每次都是雷厲風行、技法純熟。把權利牢固掌握在手中,眾觀古今,這樣的女強人不多。

要論對歷史的貢獻,比起她鞏固權利的手段,就差遠了。慈禧政治生命從頭到尾都是被列強揍著走的,偶爾強硬一下,比如庚子國變,向11國列強宣戰,最後被揍的差點死在西安。要說對歷史的貢獻,支持左宗棠,最終收復新疆算一個。


代康


在當下,提到慈禧太后,很多人會想到“禍國殃民”、“誤國”這些詞,但是實際上,從當下的角度來看待慈禧太后統治下的清朝,確實可以認為慈禧太后時代的清朝腐朽、落後、無能,但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會發現慈禧太后為清朝起到了“延年增壽”的作用。並且,慈禧太后對歷史是具備貢獻的。

一般來說,慈禧太后對後世最大的貢獻,就是保住了新疆,這要從慈禧太后掌權初年說起。

辛酉政變

慈禧太后的老公咸豐帝是一個守舊的皇帝。雖然早在道光帝時代,大清國就已經被英國打敗,但咸豐帝並不認為清朝有任何不足之處,至於鴉片戰爭的戰敗,只不過是清軍沒發揮好而已。

反倒是慈禧太后看出了端倪。因此,咸豐死後,慈禧太后勾結當時清朝內的開明人士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權力。

此時大清國正沿著覆滅的道路狂奔:外有英法聯軍問題沒解決,沙皇俄國也蠢蠢欲動,而內部,太平天國已經摺騰很多年了,並且西北的一些民眾也準備起事。倘若清朝按照咸豐帝的施政路線繼續走下去,同治帝估計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

洋務運動

於是慈禧太后將希望寄託在開明派身上,鼎力支持開明派主導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下,大清朝有了近代化的陸軍、近代化的軍事工廠,並且財政稅收方面,也因為和洋人打交道太多,而找到了新的創收項目。

於是,清軍很快平定了內地的太平天國等叛亂。而對後世影響最深的,則是這一背景下的收復新疆。

西域魔咒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始終面臨著西域魔咒。

漢朝雖然統治過西域,但是漢對西域的統治維持不過百年左右,就因為中原的內亂而不得不放棄西域。

唐朝強盛時期,盛唐也將西域納入大唐版圖,但是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西域再度脫離華夏版圖。

明朝強盛狀態下,也僅僅是冊封哈密地區的土著政權為哈密王,龐大的西域,依舊不在明朝的統治之下。

直到清朝乾隆帝時代,清朝和準噶爾蒙古的百年戰爭結束,西域才重回中原王朝的版圖。

而內地的動亂,無疑讓西域再度找到了脫離中原自立的機會,並且,沙皇俄國和大英帝國,也插手於西域脫離清朝自立的活動。

收復新疆

此時對大清來說,雖然因為洋務運動的影響,內部動亂已經平息,但是,大清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而朝廷的財力則較為有限,因此如何處理西域問題?清朝內部出現激烈爭議。

其中有主張放棄西域的。理由包括上文:歷朝歷代都是守了西域百餘年而被迫放棄,如今西域,外有英俄加持,加之大清財力有限,不如及早放棄西域。

也有主張收復西域的,理由則是英俄不比歷史上割據西域的勢力,如果西域丟了,漢地外圍屏障也會陸續丟失,到時候,大清國會被瓜分豆剖,亡國之日指日可待。

慈禧太后經過權衡,做出決定:大清即便是砸鍋賣鐵,也要收復西域。

就這樣,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以及西征清軍的浴血奮戰下,新疆得以重回華夏懷抱。倘若當年慈禧太后一念之差,認同放棄西域的理論,那麼,今日玉門關外是誰家天下,還真是未知數。


藤樹先生


談到慈禧太后大多數人都不會把她和“貢獻”這兩個字掛鉤,都說她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毀了大清,禍國殃民。今天來說慈禧太后有什麼最大的歷史貢獻不是來為慈禧太后洗白的,對於慈禧太后我覺得她是一個教會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去客觀的評價一個人,是人就有對錯慈禧太后也不例外。

一、慈禧太后的貢獻

說道貢獻慈禧太后一定是有的,畢竟身為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權者,很多事沒有慈禧太后的拍板是絕對幹不成的。

說一個最簡單的就是“百日維新”,大家都知道“康梁上書”推行維新變法,最終不過百日酒以失敗告終,譚詞同慷慨就義。唯一留下的成果就是“京師大學堂”但是如果沒有慈禧的准許你覺得,單靠光緒一人能開啟“維新變法”嗎?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後的失敗只是光緒過於急功近利,打壓老臣提拔所謂的“年輕官員”準備來一次大換血,而慈禧的打壓並不無道理,首先老臣們在慈禧面前告狀,而新近提拔上來的“年輕官員”空有一腔熱血,再加上光緒急於上位想削弱慈禧太后的勢力,和康有為找到袁世凱,誰曾想袁世凱最後跑到慈禧太后告密,慈禧肯定坐不住啊!

慈禧太后也能看的出大清王朝大廈將傾,也想重現帝國輝煌,她也不是什麼都沒做,支持興辦學校,支持洋務運動……

美國的庚子退款就被拿去建了清華學堂,也就是今天的清華大學,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務運動,曾國藩、張之洞的人開辦工廠,種種跡象表明,慈禧太后也想讓大清國變得強大,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最終觸及了慈禧的底線,就是推翻帝制,慈禧是絕對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

二、慈禧在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說慈禧有最大貢獻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但是這事還真的有。

那就是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有人一直說收復新疆和慈禧太后有什麼關係?是左宗棠親自收復新疆不是慈禧太后跑去收復新疆,但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軍隊那裡來的?9600萬兩白銀那裡來的?還不都是需要慈禧太后的首肯才能批的下來。

自古以來,很多朝代都對邊疆地區或者海岸線地區不是很重視,當然在清朝也不列為,當時左宗棠要收復新疆時有很多人認為不值得,都認為那片土地沒有什麼收益,但是依舊有人有很強的領土意識,慈禧在面對列強基本都是用割地賠款解決的,但是在對新疆問題上,沒有二話國土不容侵犯。

而且新疆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貧積,而是物產豐富更是我國西北邊陲的門戶,在任何方面都十分重要所以,慈禧在處理李鴻章主導的海防還是左宗棠主持的邊防,有很仔細的思考,最終決定派左宗棠全權處理收復新疆的事宜,並且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光緒二年八月,劉錦棠及其部將一舉收復了烏魯木齊,十一月,天山北路收復被了,左宗棠趁熱打鐵乘勝追擊,分兵三路於光緒四年的一月二日,除了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之外,新疆全部被收復不能不說這次勝利和慈禧太后的支持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認為慈禧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支持就是最大的歷史貢獻了。

慈禧太后的一生過大於功是沒有爭議的,我說這麼多不是為了洗白她,就一個女人而言,在自己最美的年華里失去丈夫,到了中年失去兒子,本想安安靜靜過好晚年到頭來還是和養子反目成仇,不論政治慈禧絕對是一個命運悲慘的女人。


無筆


長久以來,我們對慈禧太后的評價都因為她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行為而以負面的評價居多。但是在負面評價居多的慈禧太后身上,我們也要看到她的功績。沒有人是壞得一塌糊塗的,在慈禧太后的身上也是具有一定的閃光點的。

雖然我們常說慈禧太后喪權辱國,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喪權辱國的統治者,中國才得以推動艱難險阻的近代化歷程。

事實上,中國的近代化歷程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在這條滿是荊棘的道路上,首當其衝的難題就是頑固派的阻攔。以洋務運動為例,興辦洋務是慈禧太后取得政權後支持的第一項重大政治舉措。

但是就是這樣一項促進中國發展的運動,卻遭到了頑固派的阻攔,特別是洋務運動裡面的學習西方的主張,更是遭到了頑固派的猛烈抨擊。如當時的大學士倭仁強調 “以忠信為甲冑,禮儀為幹櫓”的方策治國,而且還說:“欲求制勝,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強,必謀之禮儀之士”,一副復古守舊的姿態。面對這些思想守舊的頑固派,正是慈禧太后的力排眾議,洋務派的改革才得以維持下去。

1867年的同文館爭論,正是慈禧太后全力支持洋務運動的真實寫照。當時因為同文館之天文算學館招收科甲正途人員一事引得洋務派與頑固派兩派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面對這樣的爭吵,慈禧太后一方面對洋務派大加讚賞,另一方面又強烈地斥責了頑固派說:“朝廷設立同文館,取用正途學習,原以天文算學為儒者所當知,不得目為機巧。不過借西法印證中法,並非舍聖道而入歧途,何致有礙於人心士習耶?著毋庸議”。正是有了慈禧太后的“保駕護航”,洋務運動才得以順利地進行。

除了支持洋務派的態度之外,慈禧太后在中國近代化歷程當中也有付諸行動。正是在慈禧掌權的這段時間,漢人得到了重用。慈禧太后之前,滿清政府的用人制度是“重用滿人,防範漢臣”,慈禧一上臺之後,改變了之前的這種用人制度。先後重用曾國藩兄弟、李鴻章、左宗棠等漢臣,也正是在這些漢臣的幫助下,國家一度呈現出“中興”的氣象。

派遣留學生與廢除科舉則是慈禧太后推到近代化的另一手段,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慈禧太后就同意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計劃。近代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是當年出國留學的幼童之一。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因為其“八股取士”的弊端,而導致了知識分子思想僵化。為了適應近代化的人才需求,1905年慈禧太后下令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部。中國近代教育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正是慈禧太后的這一舉動促進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晚年的慈禧太后為了維護滿清政府的統治被迫推行憲政改革。1905年,面臨國內日漸高漲的政治改革的呼聲,慈禧太后派出了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 1906年7月,她宣佈實行“預備立憲”,並且表示出極大的變法決心,要求官員認真負責,落實改革方案。

除了推動中國的近代化之外,慈禧太后也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古代中國是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正是如此女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但是在慈禧的默許之下,全國各地開辦起了多家女子學校,特別是廣州、上海等開放時間較早的通商口岸。禁止女子裹腳也是慈禧太后維護女權的一大主張,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廢除在中國延續了近600年的纏足陋習,開解放婦女之先河;並廢除了滿漢不能通婚的舊政令。

雖然在慈禧的手中,中國喪失了大量的國土。但是她卻保住了一塊至關重要的領土,那就是新疆。19世紀中後期,沙俄政府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的西北,為了搶佔中國西北,沙俄政府暗地裡支持阿古柏從事分裂西北邊陲。在左宗棠的一再堅持、勸諫之下,慈禧太后將有限的國防軍費交付給了左宗棠。最終在左宗棠的率領之下,阿古柏戰敗,西北地區得以重回華夏。收復新疆,也是慈禧太后身上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