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血緣關係具體是怎樣的?

遠古大熊貓


明朝皇帝的血緣關係很清晰,傳承有序。

大明王朝存國263年,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到明思宗朱由檢止,共歷17帝(有說16帝,沒有計算明代宗朱祁鈺),皇位一直在朱家子孫中傳承,只是其中有嫡有庶,甚至有藩王(嘉靖皇帝朱厚熜)入京繼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太祖,在位三十年,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制定了大明朝的傳承製度,甚至還為後世子孫規範了行為準則,專門為皇室朱氏子孫寫了一本《皇明祖訓》來確保皇權的傳承和保障子孫的生活。

明惠宗朱允炆

朱元璋死後,其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稱帝,他在位時間很短,只有四年的時間,登基初年就急於削藩,後被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下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

朱棣奪了朱允炆的皇位後,明朝的皇位傳承從嫡長子朱標一系傳到了庶子朱棣一系。朱棣是明朝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明朝的整個政治格局和國土疆域基本是在他手上打下來的,編撰《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建立最大的功勳。

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朱棣死後,仁宗繼位,他開啟了“仁宣之治”的大明盛世,他在位時間很短,只有九個月,但是他對明朝的貢獻卻不小,為建文舊臣平反,釋放建文舊臣遺孤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做了十年的皇帝,這十年是大明最為清明、強盛的十年,國富民強,“仁宣之治”的繁華局面基本都是明宣宗朱瞻基實現的。朱瞻基是明朝太平皇帝中少有的賢能之君。

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嫡長子,朱瞻基死後,朱祁鎮歲數很小,朝中有明宣宗留給他的“三楊內閣”輔佐,英宗前期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繁榮發展。朱祁鎮但是寵信太監王振,最後爆發“土木堡之變”,成為明朝唯一一個被俘虜的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恥辱。

朱祁鎮後來在“奪門之變”中復辟成功後殺害了保衛北京的忠臣于謙是其人生最大的敗筆,但他廢除了明朝建國以來規定的人殉制度,也是其人生唯一的亮點。

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是被史書刻意遺忘的大明王朝有為之君,臨危受命,登基護國,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於沒有兒子繼承皇位,導致其兄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

明憲宗朱見深

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庶子,朱祁鎮死後,朱見深繼承皇位,他是明朝唯一一個兩次當太子的皇帝。朱見深為政還是很賢明,為忠臣于謙平反,勵精圖治,很有作為。但是明朝西廠也是在他手上發展起來的。

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是朱見深的庶子,他是明朝皇帝中最有能力的皇帝,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是明朝皇帝中非議最大的皇帝,史官對他的評價不高,但是他在皇帝位上並沒有做出很多濫殺忠良,擾亂朝綱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來說,朱厚照是被史官黑化了。

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是明朝唯一一個藩王入京的皇帝,他是朱厚照的堂弟,明世宗是明朝皇帝中最自私,又最善使權謀的皇帝,整個朝政基本都操縱在他手中,他在位時間很長,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是在嘉靖朝。

明穆宗朱載坖

朱載坖只在位6年時間,他當皇帝期間,攝於明世宗朱厚熜的餘威,中規中矩,更何況朝中有高拱、張居正等能臣,他基本上不操什麼心。

明神宗朱翊鈞

萬曆皇帝在明朝皇帝中也非常出名,一是萬曆朝有著名的改革家張居正,二是他長達二十年不上朝,三是他的定陵是唯一一個被國家主動發掘的明朝皇帝陵。對了,他還是明朝唯一的瘸子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

泰昌帝非常的短命,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他在朝期間唯一出名的就是“紅丸案”,他就是吃了仙丹駕崩的。

明熹宗朱由校

天啟帝時期,明朝已經走到了尾聲,在他手上太監魏忠賢保持朝政,朝中黨爭劇烈,而天啟皇帝醉心於做木工,史稱“木匠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

崇禎朱由檢是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沒有兒子,讓朱由檢繼位,他就成了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是個很勤奮的人,他也想扶大廈將傾,可惜大明王朝實在是千瘡百孔,氣數已盡,他又在當位期間策略失誤,導致明王朝覆滅。


沉墨I方之城


明朝皇帝血緣關係一點都不混亂,從二世祖朱棣開始,一直都是朱棣一脈直系傳承,比起宋朝簡單得多,下面這幅圖一目瞭然。

(▲ 明朝帝位傳承關係圖)

1,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朱標命不好,死得早,朱棣對朱標感情很深,又特別喜歡朱標的兒子、大孫子朱允炆,於是便立朱允炆為太子。在還有很多兒子的情況下,立孫子為太子不是明智之舉,也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2,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各方面跟朱元璋很相似,既有野心也有實力,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削藩,朱棣趁機打出“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經過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推翻侄子朱允炆,自己登基為帝。

3,朱棣繼位後,一度在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搖擺,後來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順利繼位,但朱高熾也不長壽,做了不到一年年皇帝就駕崩了,由長子朱瞻基繼位。


5,朱瞻基做了10年皇帝傳位給長子朱祁鎮,朱祁鎮搞出了恥辱的“土木堡之變”,被蒙古人俘虜,于謙等人在皇太后首肯下,擁戴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

6,朱祁鈺想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但沒想到朱祁鎮後來被蒙古人送回來,他又不想把皇位歸還給哥哥,就把朱祁鎮囚禁起來。一些野心家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朱祁鎮復位 ,此時朱祁鈺已經病重,大明王朝出現“兩個皇帝並立”的奇葩現象,不過朱祁鈺很快就死了,朱祁鎮繼續當皇帝,他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兩次登基為帝的皇帝。

7,朱祁鎮死後,傳位給長子朱見深,朱見深寵幸萬貴妃,嬪妃給他生的兒子都被害死,朱見深偶然臨幸一個宮女,才生下兒子朱佑樘,在後宮中被太監和宮女秘密撫養長大,後來才見到父親朱見深,朱見深立朱佑樘為太子,死後傳位給朱佑樘。


8,朱佑樘是個仁慈的明君,他在位18年,去世後傳位給長子朱厚照。朱厚照以愛玩著稱,他在位16年卻沒有留下一個兒子,死後由皇太后做主,選定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嘉靖皇帝。

9,朱厚熜十分聰明,擅長權術,他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的皇帝,僅次於明神宗萬曆皇帝。嘉靖駕崩後,傳位給三子朱載垕,是為隆慶皇帝。

10,朱載垕縱情女色,在位6年便因病去世,傳位給三子朱翊鈞,這便是著名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敏感超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在位48年,已經到了明朝後期。

11,朱翊鈞去世後,長子朱常洛繼位,是為明光宗。明光宗繼位不到1個月,便因著名的紅丸案暴斃,傳位給長子朱由校,便是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天啟皇帝。

12,天啟年間,明朝內外交困,國力漸衰,朱由校無力振興,在位7年去世,由於他沒有兒子,便由明光宗的五子、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

13,崇禎帝試圖挽救大明命運,但明朝已經病入膏肓,他無力迴天,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後滿清入關,入主北京。

(▲ 明朝帝王世系表,含在位時間、年壽)

此後,明朝文武大臣還擁戴明朝宗室建立流亡小朝廷,無足輕重,不再贅述。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明朝與南明共歷二十帝,皇帝數量很多,而且有數次世系轉移,如果不是專門去了解的話,確實很難梳理清晰。在此我們以世系方式為大家梳理一遍,讓大家能快速知曉明代諸帝血緣關係。


明朝極盛版圖

一、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傳位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

二、惠宗:朱允炆,太祖長子朱標子,年號:建文,其後代被作為建庶人幽禁。

第一次世系轉移:太子朱標系→燕王朱棣系

三、成祖:朱棣,太祖四子,推翻侄子朱允炆承繼大統,年號:永樂。

四、仁宗:朱高熾,成祖長子,年號:洪熙。

五、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年號:宣德。

六、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親征瓦剌被俘,年號:正統。

第二次世系轉移:宣宗長子朱祁鎮→宣宗次子朱祁鈺→宣宗長子朱祁鎮

七、代宗:朱祁鈺,宣宗次子,英宗朱祁鎮之弟。朱祁鎮被俘後繼承大統,年號:景泰。

代宗無子,朱祁鎮奪門之變後復位。年號:天順。

八、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年號:成化。

九、孝宗:朱佑樘,憲宗三子,年號:弘治。

十、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年號:正德。無子。

第三次世系轉移:憲宗三子朱佑樘系→憲宗四子興王朱祐杬系

十一、世宗:朱厚熜,憲宗四子興王朱祐杬長子,武宗朱厚照堂兄弟,因武宗死後無子繼承大統。年號:嘉靖。

十二、穆宗:朱載垕,世宗三子,年號:隆慶。

十三、神宗:朱翊鈞,穆宗三子,年號:萬曆。

十四、光宗:朱常洛,神宗長子,年號:泰昌。

十五、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年號:天啟。

第四次世系轉移:光宗長子熹宗朱由校→光宗五子信王朱由檢

十六、思宗:朱由檢,光宗五子,熹宗朱由校之弟,因為熹宗所信愛繼承大統,年號:崇禎。
南明


第五次世系轉移:神宗長子光宗朱常洛系→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系

十七、南明安宗:朱由崧,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長子,思宗堂兄弟,北京城陷後思宗諸子離散,由大臣推舉朱由崧為帝。年號:弘光。

第六次世系轉移: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系→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系→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系

十八、南明紹宗:朱聿鍵,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八世孫,弘光帝死後,由大臣於福建推立。年號:隆武。

十九、南明紹武帝:朱聿鐭,紹宗朱聿鍵之弟,隆武帝死後被大臣於廣州推立繼位。年號:紹武。

二十、南明昭宗:朱由榔,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之次子,紹宗死後被大臣推立繼位。年號:永曆。

永曆十六年,永曆帝於昆明被吳三桂所殺,明亡。

明朝與南明共計二十帝就介紹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河洛雜談


明朝皇帝的血緣關係不算複雜。

明朝總共276年,先後有16位史學界公認的皇帝。不包括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等。

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位皇帝:朱元璋死後傳位給孫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當了四年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朱棣自己當了皇帝。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第四位皇帝:朱棣的長子明仁宗朱高熾。

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明宣宗朱瞻基。

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明英宗朱祁鎮。

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因為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人俘獲,于謙等大臣擁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為新皇帝。

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明代宗朱祁鈺去世前,臥床不起,又沒有兒子,大臣石亨等人把被明代宗朱祁鈺軟禁的明英宗接出來重新當皇帝,明英宗去世後,長子朱見深即位。

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也是活著的長子,明憲宗去世後,作為太子的朱祐樘即位。

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的獨子,明孝宗去世後即位。

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後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弟弟,大臣們只好將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從封地湖北鍾祥接到北京即位。

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明穆宗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兒子,明世宗死後,明穆宗朱載垕作為他唯一在世的兒子順理成章繼承皇位。

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明穆宗朱載垕的大兒子,在位48年。

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朱翊鈞的長子,在位29天。

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

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就是明朝末代皇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五弟,明熹宗去世後,沒有兒子,皇位給了唯一的親弟弟朱由檢。

16個皇帝,分別有4對兄弟,兩對親兄弟,兩對堂兄弟:即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仁宗朱高熾,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這兩位是堂兄弟。兩對親兄弟: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檢。12代人,16位皇帝,276年。


坐看東南了


其實並不混亂,明朝皇帝從朱棣開始,全都是他的直系子孫,只不過中間有幾個不是父子傳承的,具體的見下圖。

(1)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

朱允炆的帝位並不為朱棣所承認,因為朱棣是奪位,如果承認朱允炆的話,那麼朱棣就沒了合法性了。

朱元璋(洪武)--朱棣(永樂)--朱高熾(洪熙)---朱瞻基(宣德)是父子傳承的。

(2)朱祁鎮---朱祁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

朱祁鎮和朱祁鈺是兄弟倆,因為朱祁鎮被瓦剌捉去,朱祁鈺便做了皇帝,等到朱祁鎮回來之後,又把皇帝寶座奪了回來,朱祁鎮也不承認朱祁鈺的帝位。

朱祁鎮(正統/天順)---朱見深(成化)---朱祐樘(弘治)---朱厚照(正德),這是父子傳承的。

(3)朱厚熜---朱載坖---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

朱厚熜(嘉靖)---朱載坖(隆慶)---朱翊鈞(萬曆)---朱常洛(泰昌)---朱由校(天啟),這是父子傳承的。

朱由檢(崇禎)和朱由校都是朱常洛的兒子。


師明禮


大明皇室帝系傳承,相對於其他王朝,算是很簡單明瞭,世序轉移的情況出現較少,父子傳承是主流,但是也有為數不多的幾次帝系旁移,下面詳細地敘述。

大明雖然是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所建立,實際的帝系也應該從太祖開始算起。但是各王朝都有立國後追贈祖先的傳統,太祖也不例外。

雖然朱氏往上數代,都是貧苦小民,籍籍無名,但是並不影響太祖尊崇祖先的意志。他拒絕了文臣提出的“尊朱熹為祖”的意見,大氣地宣佈“予本淮右布衣,受天命奄有社稷,非賴祖宗也!”對於攀附先代名人,根本不予理睬。

太祖尊崇祖先,最遠也只能追溯到五世祖:南宋中晚期的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史書上記載朱仲八是南宋末年人,按二十五年一代人計算:根據《御製皇陵碑》所述,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太祖之父朱五四去世時,是六十四歲,那麼朱五四應該生於1280年左右。往上推論,太祖之祖父朱初一應大致生於1255年左右,太祖之曾祖朱四九應該生於1230年左右,太祖之高祖朱百六應該生於1205年左右。而朱百六的父親就是朱仲八,這樣推論,朱仲八大約生於1180年左右,其在世時間大致是南宋中晚期。)

古時封建王朝,立國後追尊先祖,或是上溯三代,或是四代,也即追尊至曾祖、至多到高祖。所以太祖建立大明後,只追尊至高祖朱百六,身為高祖之父的朱仲八,就沒有福氣被後世子孫尊崇,進入大明太廟接受供奉了。

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建立大明後,按例尊崇祖先,追尊高祖朱百六為德祖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為懿祖恆皇帝;祖父朱初一為熙祖裕皇帝;父親朱世珍(朱五四)為仁祖淳皇帝。這就是大明建立之前,追尊的皇室源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一歲的太祖駕崩。皇太子朱標早於太祖去世,所以大明皇位歸於太子的次子----皇太孫朱允炆,即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惠帝)。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經歷了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與建文帝之間的“靖難之役”後,獲勝的燕王革除建文帝年號及地位,奪取大明社稷,登基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此後成祖五度北征漠北,修建北京城,收伏安南,修建永樂大典,遣鄭和六下西洋,文治武功,威名遠揚。大明國勢,在成祖手中,臻於極盛。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於第五次北征韃靼途中,病逝榆木川,年六十五。隨駕文臣楊榮臨危不亂,封鎖消息,並親自率人抄小路返回京師,以成祖遺詔令,使皇太子朱高熾順利繼位。這就是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次年,仁宗改元洪熙。

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去世,時年四十七。身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突破自永樂年間起,就覬覦皇位的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之暗殺,二十日內疾馳四千裡,及時返回京師,繼承皇位。即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年號宣德。

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粉碎漢王朱高煦的謀反作亂,穩固了皇權。之後,採取修養生息措施,恢復永樂以來損耗過度的國力,使得大明繼續保持強盛國勢。宣宗與其父仁宗在位時期,被史書讚譽為: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僅僅十年的宣宗去世,年僅三十八。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以明年為正統元年。這就是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

英宗幼年繼位,少年時朝政為太皇太后張氏及仁宗、宣宗留下的老臣楊榮、楊士奇、楊溥等維護,太皇太后及三楊治國有方、相得益彰,所以正統初年大明國勢不衰,與仁宣時並無二致。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此後三楊也逐漸凋零,英宗寵宦王振藉機攫取了朝政大權,肆意妄為。大明國勢因此漸衰。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王振的唆使下,年輕的英宗不顧諸臣勸阻,一意孤行,御駕親征瓦剌。王振於期間橫加干涉發號施令、使得明軍進退失據,首尾不顧,終於導致“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精銳覆滅,英宗本人被俘,大明社稷幾乎傾覆。

危急時刻,在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奮力措施下,在京朝臣以皇太后的名義,奉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組織抵抗,擊敗瓦剌入侵,終於使得大明江山得以平安。朱祁鈺即大明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景帝),年號景泰。

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將英宗釋放回朝,代宗尊英宗為太上皇,南宮安置。此後因皇權的殘酷性和人的自私心,使得原本關係極好的兩兄弟逐漸產生隔閡,並導致翻臉。

因代宗太子早逝,自己沒有其他兒子,所以諸臣建議立英宗長子為太子,致使代宗大怒,處置懲罰諫言大臣。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重,朝中以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為首的內外諸臣,為謀求更大利益,鋌而走險,私自至南宮,迎太上皇直驅皇宮,並奪取宮門,使英宗得以重登皇位。這就是“奪門之變”。

之後,英宗殺害於謙,廢黜二十八歲的代宗為郕王,並暗害重病的代宗。並於當年即廢“景泰”年號改元“天順”,這是大明第二次當年改元(第一次是成祖將建文四年改洪武三十五年)。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重登皇位,經歷過風雲變幻、大起大落的皇帝逐漸穩重、成熟。當年的奪門“功臣”,被一一剪除,一批幹練、忠誠的官員被提拔重用。英宗在他第二個皇帝任期內,總算是有了一些帝王風範。

天順八年(1464年),三十八歲的英宗去世,死前遺命“廢除人殉制度”,這也是他為天下所作的最值得稱道的好事。皇太子朱見深繼位,成為大明第八代皇帝----明憲宗,年號成化。

成化元年(1465年),明軍平定廣西大藤峽之亂,俘獲諸多亂民家眷,送入宮中成為僕役。而大明的歷史,也將因此改變。

成化五年(1469年),偶然檢視自己私房內庫的憲宗,遇見了在此擔任女史、管理賬務的宮女紀氏,對於她的管理工作十分滿意,並因此欣賞,從而臨幸紀氏。而紀氏正是五年前,被遣入宮為僕役的大藤峽所俘女子。

之後,紀氏因此有孕,併產下一子,為躲避憲宗寵妃萬氏迫害,將小兒暗中藏起,直至六年後,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才得知自己已有這個皇子。之前擔憂無子的憲宗大喜,立即給這個兒子取名朱佑樘,並立為皇太子。而太子生母紀氏,不久即暴卒,傳言為萬氏所害。

之後十多年,皇太子依靠祖母周太后庇護,躲過多次萬氏陷害,逐漸長大。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四十一歲的憲宗去世,皇太子終於得以承繼大統,成為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次年,孝宗改元弘治。

孝宗為人謙遜平和,對於諸臣尊敬信任,治理國家寬厚仁愛,所以弘治一朝,是大明有史以來,君臣關係最為融洽的時候。國家因皇帝的以身作則、簡樸平和,國力得以恢復,而孝宗也獲得了“弘治中興”的美譽。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十六歲的孝宗英年早逝,獨子、皇太子朱厚照毫無波瀾地繼位,成為大明第十代、也是最讓文臣頭痛不已的皇帝----明武宗。

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繼位不久,即寵幸宦官劉謹,使得朝廷大權盡被其掌握,從而干預朝政、弄權擅為,危害社稷。雖然之後劉謹被除,但是武宗頑劣嘻哈,先後又寵幸錢寧、江彬等佞臣,使得大明江山一片烏煙。期間又有宗室蠢蠢欲動,發動叛亂。幸好有朝臣李東陽、楊廷和、王守仁、楊一清等勉力支撐,國家不至於崩潰。而武宗也並不是殘暴昏庸之君,尚能在朝臣規勸督促下有所作為。所以正德一朝,大明尚能維持,並北擊韃靼,南滅寧逆,保持社稷穩定。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十一歲的武宗去世,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以楊廷和為首的文臣,按照祖制兄終弟及、倫序當立原則,迎立封藩湖廣安陸的憲宗第四子、孝宗之弟興王朱佑杬(諡號獻,稱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為帝,繼承大明皇統,成為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次年改元嘉靖。

嘉靖元年(1522年),少年老成的世宗,為了尊崇生父,展開了與文臣們曠日持久的爭鬥,即“大禮議”。在這一事件中,看似勢單力薄的世宗,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毫不示弱,堅決不妥協,並以與實際年齡不符的成熟手段,分化打擊文官集團,最終大獲全勝,奉生父為“睿宗皇帝”,入太廟祭祀。

世宗在位時,崇敬道教,舉辦法事,精力多用於此,並導致後期連續二十多年前不舉行朝會。但是世宗為人深沉、權術嫻熟,牢牢掌握大權,駕馭群臣,並不是完全不理朝政的昏庸之君。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世宗的皇孫出生,取名朱翊鈞,這就是日後的明神宗。而之前三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遙遠的遼東、邊牆外的建州左衛(今遼寧新賓),左衛首領家的長子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努爾哈赤。這樣的微末小事當,世宗然不會知道。而六十年後,他的子孫們,才知道“努爾哈赤”四個字,意味著什麼。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駕崩,時年六十一。因為“二龍不相見”的讖言,而一輩子都沒有太子名號的世宗第三子裕王朱載垕得以繼承皇位,成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年號隆慶。

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即位後,即提拔自己藩邸的舊臣高供、張居正等,參與朝政,並修復世宗在位時的弊政,改革朝局。

在皇帝的支持下,輔臣們先後達成與韃靼土默特首領俺答汗的“隆慶和議”,恢復北疆安寧,及落實“隆慶開海”,解除海禁,使得沿海貿易大大發展,從而使大明在嘉靖年間岌岌可危的財政狀況大為緩解。而穆宗,也因為這些成績,被稱為“垂拱而治之君”。

隆慶六年(1572年),繼位不過六年的穆宗去世,年僅三十六,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接過皇位,這就是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次年改元萬曆。

萬曆元年(1573年),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及內宦太監馮保的配合下,神宗的老師、內閣輔臣張居正得以主持實際朝廷大權,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一條鞭法”即是集大成者。

在十年的主持朝政期間,以張居正為首的諸臣們實施了多項改革措施,開源、去冗、強兵、清田,大明朝廷因此財政充裕、國力得以增強,國勢不墜。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神宗因之前其管教自己太過於嚴厲,又自奉奢侈,所以產生逆反報復心理,追削張居正所有官銜待遇,並抄家。而張居正的改革成果,也人亡政息。萬曆十五年(1587年)之後,神宗逐漸怠政,又因立太子之事,與朝臣發生激烈矛盾,君臣互不相讓。之後神宗因無法壓制群臣,不能得遂心願,乃至消極對待,近三十年不上朝,對於政務基本不理(軍國大事除外),導致朝政荒廢、綱紀鬆弛、國勢頹敗。

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年),在神宗關注下,明軍出戰朝鮮,擊敗了侵朝倭寇,維護了宗主地位,這也是大明最後的輝煌。此後,繼續怠政的神宗,一如既往地荒廢朝政,萬事不管。而當年那個遼東建州男孩努爾哈赤,已經成長起來,並在三十餘年裡,逐漸統一建州各部,彙集了力量,並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立國於赫圖阿拉(新賓縣老城),國號“大金”,即後金。並在之後連續攻克大明遼東各城,於薩爾滸一戰擊敗明軍四路圍攻,消滅 其中三路,遼東震動。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五十八歲的神宗去世,而此時的後金,已經席捲遼東各地,對於大明造成巨大威脅。這些神宗已經看不見了。

而戰戰兢兢了二十年的皇太子朱常洛,也終於登上皇位,成為大明第十四代皇帝---明光宗。

光宗登基後,以明年為泰昌元年。他預備一改神宗怠政風格,親歷親為,對外收復遼東,對呢內革除弊政。但是天不假年,繼位二十九天的光宗,還沒有來得及真正跨入自己的“泰昌”年,就在“紅丸”疑案中,匆匆離世,年三十八。這也創造了大明皇帝在位最短記錄,即使是全中華歷史,也能排第二位。

光宗長子朱由校,都沒來得及成為皇太子,就被推上前臺,成為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明熹宗。

熹宗繼位後,以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後為泰昌元年,這樣就不用以明年為泰昌元年,而後年自己才能改元。這也是大明第三次當年改元。次年,熹宗改元天啟,建立自己的年號。

天啟元年(1621年),熹宗即安排自己的親近宦官魏忠賢掌控內廷。魏忠賢以皇權為後盾,打擊以東林黨為主要目標的文官集團,消滅政敵,鞏固皇權。而對外,在遼東與後金持續交戰,互有勝負。至天啟四年(1624年),魏忠賢已基本將東林黨主要人物消滅殆盡,完全掌握朝政(也有熹宗在背後支持的原因),號稱“九千歲”。

天啟七年(1627年),在一場詭異的乘船遊嬉中,熹宗落水,並導致生病,然後病重,最終駕崩,時年二十二。

在去世前,熹宗親召唯一在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入宮,鄭重地對他說:“吾弟當為堯舜之主”,從而將皇位傳於朱由檢。而朱由檢,就是大明第十六代,也是最後一代皇帝----明思宗,年號崇禎。

自崇禎元年,至崇禎十七年(1628-1644年),思宗在位期間,國內農民起義與外部後金內犯無時不在,大明局勢危急,日甚一日。雖然後金首領努爾哈赤在天啟六年(1626年)於寧遠之戰中受傷去世,但是之後的後金政權愈加強盛,先後五次破邊牆入寇,大明損失巨大。而起於陝北的農民起義也因天災人禍的逼迫而愈演愈烈,席捲大半個北方。

內外交困的思宗,焦頭爛額,十數年不得安寧,時時處於身心俱疲地步,確實是迴天無力。

崇禎九年(1636年),後金改號“清”,繼續加大對於大明的攻擊。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軍於松山之戰中擊敗最後的明軍重兵集團,併吞遼東。崇禎十六年(1643年),農民軍先後攻佔陝西、寧夏、甘肅、河南、四川等地,摧毀大明地方統治,建立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軍自陝西向京師進攻,一路勢如破竹。三月,抵達京師外城。三月十八日,破京師內城。十九日,走投無路的思宗萬念俱灰,於皇宮北煤山自縊身死,年三十四。

大明自洪武元年,至崇禎十七年,歷經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英宗重祚-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十三世皇統,十六代皇帝,十七朝社稷,二百七十六年江山,至此完結。


伯虎42


歷史上無數次造反都是說得比唱得都好聽,什麼天下為公,什麼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什麼耕者有其田,無人不保暖,剷除人間不平,可是說穿了都是一個樣,打江山,自己坐,天下還是為一己之私。你見哪一個皇帝打下江山讓給了別人,除非是刀架在脖子上,都是自己的嫡系子孫才能坐江山,享受世襲待遇。

那時候皇帝的妃子們不配備司機保鏢,宮裡能出現在她們面前的都是如真包換的假男人。只要沒有假太監混入,嬪妃們生的孩子都是老朱家的,沒有外人的血緣,純正的朱元璋後人。

所以這乞丐皇帝打下江山一代一代往下傳,血緣是不會亂的。

真要有嬪妃出軌了,那就不好說了。可那時候沒有DNA鑑定,不能妄下結論。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後,才知道當皇帝的感覺就是爽,那是叫花子根本就不能比的兩種境界,所以朱元璋處心積慮要選好接班人,把江山千秋萬代傳下去。

按照千百年來的接班人制度,原則上都是立嫡長子為接班人,自己的大兒子朱標就理所當然成為朱明王朝的繼承者,可是朱標嬌生慣養,是溫室裡的幼苗,儘管皇宮裡每天山珍海味,營養全面,還有保健醫生不離左右,但免疫力太差,先天不足後天也補不上,早早就去世了。

所幸朱標雖然走了,還留下了珍貴的種子——朱允炆,朱元璋就嘔心瀝血培養孫子繼承自己的家業。

朱元璋知道孫子一沒有什麼從政工作經驗,二沒有根基,三沒有黨羽。將來接班會遇到不小阻力,於是朱元璋就面面俱到把孫子從政的絆腳石全部清除,給孫子留下了一條平坦大道,只等著自己一蹬腿,孫子繼承皇位了。

朱元璋忘了那句話,堡壘最容易打內部攻破。外來的威脅消除了,內在我威脅卻忽略了。兒子到底比孫子厲害,兒子朱棣趁著侄子年輕軟弱可欺,就違背了老朱的遺志,向侄子發難,朱允炆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帝還是太嫩,論狠論手腕都玩不過叔叔,還是輸給了朱棣叔叔,沒有完成爺爺交給的光榮使命,不但丟掉江山還丟了性命,變成冤鬼去爺爺那裡訴苦去了。

朱棣不管三七二十一當了皇帝,安排侄子去見了閻王,還對外說侄子是玩火不小心玩死,這樣自己的接班就成了天經地義的。

朱棣費這麼大的周折當了皇帝,當然就不會捨得把江山讓別人奪走,重蹈老子朱元璋的覆轍,朱棣就培養穩健老練的大兒子朱高熾為接班人。朱高熾順利接班沒有辜負老爸朱棣的期望,有條不紊地繼承了皇位,可是這朱高熾也是個苦命的貨,儘管幹到嚥了氣,但只幹了八個月的一把手,就把江山傳給了兒子朱瞻基。

都說富不過三代,皇帝的種子繁衍多了也會變成變異,就會變成壞種、孬種,朱瞻基不是壞種也不是孬種,但卻是顆平庸的種子,整天就會愛護小動物,把聰明才智用到了蛐蛐身上。可嘆吃香喝辣的朱瞻基免疫力也不行,比老爸朱高熾還少活了十歲,37歲就與世長辭、告別了皇帝生涯,只當了十年皇帝。

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是個裝逼皇帝,他想打腫臉充胖子搞御駕親征,去跟瓦剌軍隊過招,結果被瓦剌軍隊打出紙老虎原形,當了俘虜。

皇帝被抓,裝逼裝到了家,這大明航船沒有了掌舵人,情急之下於謙和大臣逼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代理皇帝,組成看守政府。這樣一來似乎朱棣的種子就亂了,血緣就亂了。可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年之後朱祁鎮也許感動了上天,這貨並沒有跟南宋徽欽二帝那樣坐井觀天到最後,而是被瓦剌人釋放了。

俗話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臥薪嚐膽的朱祁鎮等到了機會,在軍隊高官石亨的支持下發動了軍事政變,結束了弟弟朱祁鈺的代理皇帝任期。

朱祁鎮也是個短命鬼,37歲就撂挑子,接班人是朱祁鎮的長子——明憲宗朱見深。

這廝是個情種,有戀母情結,愛上了比他大得多的保姆,封為萬貴妃,萬貴妃是個罹患不孕不育症的可憐人,怕自己失去愛情,就害死了老公和別的嬪妃所生的孩子。也是不該朱見深絕後,朱見深歪打正著,在一個宮女那裡走私成功,帶了私貨,得以長大成人。

這私貨就是太子——明孝宗朱祐樘。這系出旁門的朱祐樘很有皇帝命,當了18年皇帝,可惜也是短命,35歲就見了閻王。

朱祐樘的接班人明武宗也是準太子朱厚照,在位16年,是個好皇帝,在打仗時候跟士兵同吃、同住、同玩,還能打勝仗。在位期間,在大臣協助下誅劉瑾,平定安化王暴亂、寧王造反,還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小王子,且對老百姓非常仁慈,多次開倉賑災免賦。可惜就這樣一個好皇帝,由於太愛玩,在一次潛水運動中淹壞了身體,只活了30歲。

接下來該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場了。

他就是那個讓宮中所有女人都心驚肉跳的矢志不渝追求長生不老的皇帝。就因為這些個荒淫惡趣味,惹得宮女們合謀害他,差點被勒死。

嘉靖死後自己的三兒子明穆宗朱載垕接班,他是朱祁鈺之後最短命的皇帝,只當了6年。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還有一位皇帝在位太短,比如明光宗朱常洛,他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這位一月天子實際上在位還不到一個月,他是明神宗朱翊鈞嫡長子。

朱由校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16歲即位,在位七年。明熹宗朱由校吃仙丹吃丟了性命,年僅23歲。

朱由校死後,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也就是朱由校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由檢登臺,他是大明王朝破船的最後一個舵手,大明王朝的送終人。


歷來現實



明惠帝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孫(朱標之次子)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四子

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長子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熾長子

明英宗朱祁鎮是朱瞻基長子

明景帝朱祁鈺是朱祁鎮弟(朱瞻基次子)

明憲宗朱見深是朱祁鎮長子

明孝宗朱佑樘是朱見深三子

明武宗朱厚照是朱見深長子

明世宗朱厚璁是朱厚照堂弟(朱見深之孫)

明穆宗朱載垕是朱厚璁三子

明神宗朱翊鈞是朱載垕三子

明光宗朱常洛是牛翊鈞長子

明熹宗朱由校是朱常洛長子

明思宗朱由檢是朱由校弟(朱常洛五子)



注:圖片來源網絡


百花爭豔只為你


大明王朝於公元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創立,享國276年,歷十六帝。洪武皇帝死後,即位的十五位皇帝中,雖然都是朱元璋的血脈,也大多出自燕王朱棣一系,但在血緣關係上卻並非一脈相承。

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這一點毋庸置疑。在朱元璋本意之中,是想要讓長子朱標繼承皇帝之位。可天不遂人願,白髮人送黑髮人,朱標竟然英年早逝,先朱元璋而去,這一下就大亂了朱元璋的全盤部署,也未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伏筆。

建文帝朱允炆(1398~1402在位)

朱元璋的繼任者是明惠宗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嫡長子,在朱標去世之後,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順利繼承皇位,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如果未來不出意外,明朝的皇位應該在懿文太子朱標這一脈傳承。

只可惜建文帝只當了短短四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親叔叔趕下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1042~1421在位)

永樂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受封燕王,是建文帝的親叔叔。

建文帝即位之後,便力主推行削藩之策。

燕王朱棣坐鎮北平,手握重兵,自然不能為建文帝所容。或許是單純的為求自保,或許就是蓄意謀反,朱棣於公元1399年起兵,打著“靖難”的旗號,走上了爭奪皇位的道路。

這一仗就打了三年之久。

公元1402年,明惠宗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兵陷南京,建文帝就此失蹤。

一個月之後,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成為了日後大名鼎鼎的永樂皇帝。從此明朝的皇帝之位,就在朱棣一脈中傳承。

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

朱棣死後,由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只可惜朱高熾即位不到一年,便因病去世,廟號仁宗。

朱瞻基作為朱棣欽定的皇太子,在朱高熾死後順利繼承了皇位,在位雖然是有十年,但卻開創了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為數不多的英明之主。

朱瞻基死後,其長子朱祁鎮即位。

到此,算是祖孫四代一脈相傳。但也就是在朱祁鎮在位期間,皇位的傳承出現了一些變化。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隨著土木堡之變的發生,英宗朱祁鎮一戰成擒,做了瓦剌部的俘虜。大明皇帝被擒,朝局一時動盪不堪。

國不可一日無主。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擁立了朱瞻基次子,朱祁鎮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景泰皇帝。朱祁鈺在位期間,擊退了瓦剌部的入侵,成功穩定住了大明的朝局,為明朝國祚的延續做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

但皇帝權力讓朱祁鈺迷失了分心,不但將返回北京的朱祁鎮軟禁了七年之久,還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改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眼見皇位的傳承到轉到朱祁鈺一脈,可天公不作美,不但讓朱見濟夭折,還在短短七年之後,就讓朱祁鈺一病不起。

見此情形,便有人動了投機之心,重新擁立英宗朱祁鎮即位,史稱“奪門之變”。就這樣,明英宗朱祁鎮重新拿回了皇位,皇位的傳承也就重新回到了朱祁鎮這一脈。

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

英宗朱祁鎮死後,由一度被廢的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

憲宗死後,其長子朱祐樘即位,是為明孝宗。孝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於政事,是大明朝一度重現繁榮,史稱“弘治中興”。

孝宗死後,其長子朱厚照即位,便是歷史上評價極為複雜的正德皇帝。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崩逝於豹房,享年三十一歲,並沒有留下子嗣。

朱祐樘這一脈,到朱厚照這裡就算斷了,只能再從宗室之中尋找即位者。

明世宗朱厚熜

明武宗朱厚照的繼任者,便是明世宗朱厚熜,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的生父,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但由於前面兩個哥哥早夭,朱祐杬排行在二,僅在孝宗皇帝朱佑樘之後。

也就是說,朱厚照與朱厚熜之間,屬於是表兄弟的關係。

按說兄終弟及的說法,朱厚熜即位倒也說得過去。從此明朝的皇位,就在開始在朱祐杬一脈中傳承。

穆宗朱載坖→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嘉靖皇帝死後,又歷四帝,傳至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都是一脈相傳。

可惜天啟皇帝駕崩之後,並沒有留下子嗣,只能由光宗朱常洛第五子,信王朱由檢即位,也就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

結語

所以綜上所述,其實大明皇帝血緣關係並不複雜。

只在朱棣奪位,和朱厚熜即位之時,發生過血脈世系的變更。但整體來講都是燕王朱棣一脈,當然也都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後人。

唯一悲劇的就只有太子朱標一脈了。

不但自己英年早逝,無緣皇位;就連兒子好不容易上位,也被人奪了。

真是想哭都找不到地方。


盜帥夜留香YE


明朝雖然不是一脈相傳的,但是傳位一點不混亂。其中有祖死孫繼(朱元璋→朱允炆)、殺侄奪位(朱允炆→朱棣)、兄擄弟繼(朱祁鎮→朱祁鈺)、兄終弟及(朱厚照→朱厚熜、朱由校→朱由檢),其餘的多是父死子繼。

下面我們一一講述明朝歷代皇帝的血緣關係。

1.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2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繼位後開始進行削藩,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發動“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明朝長子朱標系的傳位方式斷絕。

2.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但卻是最不孝的兒子,他發動戰爭殺了朱元璋親定的繼承人朱允炆。此種繼位方式是“殺侄奪位”,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從朱棣開始明朝皇帝的世系就歸屬朱元璋四字繫了,朱元璋為燕王一系取的字輩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名字以金、木、水、火、土循環。

3.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

這一時期的皇位傳遞比較明確,朱棣傳位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在位一年病逝傳位給長子朱瞻基,甚至朱高熾得立為太子都是因為有個好兒子朱瞻基的原因,朱瞻基從小被祖父朱棣寵愛。

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雖然僅僅統治明朝11年,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朱瞻基傳位長子朱祁鎮,朱祁鎮繼位時年僅九歲,開始時國事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後來張太后病逝,“三楊”去位,太監王振掌權。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和太監王振親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後來被放回,但被弟弟關在南宮長達8年。

4.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當上皇帝算是個偶然,但是朱祁鎮親征讓其監國,誰知朱祁鎮居然被俘了,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幼,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為帝,後來打贏了北京保衛戰,迎回了哥哥朱祁鎮。

但是朱祁鈺害怕丟失皇位,禁閉朱祁鎮,廢掉朱見深太子之位,後來朱祁鎮趁朱祁鈺病重,在徐有貞和石亨的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再次登基為帝,並廢朱祁鈺和殺害於謙。

5.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

“奪門之變”後,明朝皇帝重回朱祁鎮系,二次登基後仍立朱見深為太子。天順八年,朱祁鎮病逝後朱見深繼位,朱見深是一位有戀母情節的皇帝,他最愛年長自己17歲的萬貴妃,還差點因為萬貴妃而絕嗣,後來萬貴妃年老生不出孩子之後,朱見深的妃子為其生下多個皇子,後來萬貴妃病死,朱見深對其情深沒多久亦死去。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從小為了防止萬貴妃下毒手,六歲才敢與父親朱見深相認,母親和保護他的太監都相繼被害。後來萬貴妃因年長生不出孩子,就放肆的讓朱見深生孩子,朱佑樘後來繼位為帝,他扭轉了父親給他留下的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江山,使得明朝得到中興,史稱“弘治中興”。

朱佑樘是個好皇帝,卻不是個好父親,因為自己從小缺乏父愛和母愛,所以他一輩子就只愛一個女人,而且特別溺愛皇太子朱厚照。以至於朱厚照繼位後胡作非為,算得上是荒淫無道的昏君,但是他能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朱厚照在皇位上躁動16年駕崩於豹房,死後無子,所以明朝皇帝又再一次轉系了。

6.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照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搜尋到了適合繼位的興獻王朱祐杬(yuán)之子朱厚熜。

7.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

嘉靖帝朱厚熜在位初期,通過“大禮儀”逐步掌握了皇權,他善於玩弄權術駕馭百官,在民政上寬以待民和減輕賦稅,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不過他後期他崇信道教和寵信奸臣嚴嵩,弄得朝政紊亂,明朝國力開始衰退。

朱載垕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三子,雖被封為裕王,但因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後來因兩位長兄早逝而成為儲君,繼位後施行新政,明朝國力有一定的恢復,不過明穆宗因好色而早亡。

明神宗朱翊鈞以太子身份繼承大統,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死後朱翊鈞倦於朝政荒於政事,長達20年不上朝,不過主持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自他開始關外的滿人崛起。

明光宗朱常洛是最不幸的太子和皇帝,因其母出身微賤,朱常洛不受明神宗喜歡,以至於遲遲不立作為長子的他為太子,甚至在立為太子之後還想廢掉他和謀害他,好不容易等到繼位後,卻因為吃紅丸而死,在位僅一個月,年號還是追用的。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比較奇葩的皇帝,因為其父不受寵愛,他從小就缺乏好的教育,他最擅長做的是木匠活,在位期間寵信大太監魏忠賢和乳母客氏,明朝政治腐敗,關外戰情嚴峻。明熹宗在位七年,後來落水生病,在此期間他還服用“仙藥”,最後身亡,死前指定五弟為繼承人。

8.明熹宗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崇禎帝繼位後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他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此時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對內崇禎帝無法平定李自成等人的起義,對外他又不能防止滿人後金的進攻。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他認為“君王死社稷”,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滅亡,此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反抗滿人的入侵,歷經四帝一監國。

9.南明的四帝二監國。

最後用一張圖來簡述。

崇禎帝殉國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先後監國和登基,年號弘光,不過弘光政權僅支撐一年,南京就陷落,弘光帝被俘。

弘光帝被俘後,其堂叔潞王朱常淓曾短暫在杭州監國,不過他寄希望與滿清和談,杭州城破後被俘,押至北京後與朱由崧等九王俱被殺。

1645年8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雖有心北伐,但受制於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鄭芝龍脅迫其降清,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明朝後來各諸王爭立,魯王朱以海於1645年8月在紹興稱監國。1646年12月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在位僅四十天清軍佔領廣州,紹武帝朱聿鐭被俘自縊殉國。

西南地區起義軍和明朝官僚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此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不過後來抗清軍隊面和心不和,永曆帝在1661年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朝統始亡。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