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家怕誰多一點呢?

姜登輝


孩子怕誰多一些都正常,但一定要有一個會怕的人,如果父母都寵愛,孩子在家無法無天,就是對他最大的不負責,會極大的影響他的性格和以後的人生,我家孩子主要怕他的爸爸,爸爸的話的話像聖旨一樣,所以有效的限制了他的很多不好行為,而媽媽緩衝的角色很好中和了給他不好的感受,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超娃英語


我兒子6歲,2歲前由外公外婆在帶,2歲後我一個人帶,爸爸早出晚歸,雖然平時買東西我不同意的,爸爸都會答應他,但是他還是更怕爸爸。應該是和我相處時間長,知道我的脾性,而爸爸經常不在家,偶爾發起火來也挺兇。有時感覺孩子誰都不怕,所以有時故意挑戰我們的底線,白白捱了一些打[捂臉]


光影如夢A


來說一下,現在的我一兒一女。女孩4歲半,兒子準備三歲。一起上幼兒園都是在中班。平時在家女兒和我更親,兒子也不怕我。兩個都怕她媽媽多一點。也要看小孩的性格,有調皮點的,也有文靜點的,不一樣的。慈父嚴母,也有慈母嚴父的。[我想靜靜]





183平澤


孩子其實比家長聰明,他們會察言觀色,知道誰在家裡說過算數,誰有決定權。我家寶貝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我和她爸都在場時,永遠和我站一條線,她爸爸一個人領她出去,人家甜言蜜語給說的,她爸爸都捨不得多批評一句,所以說應該平時誰管的多一點孩子,對孩子嚴厲的那個人就是孩子怕的壞人吧


王家親寶


我偏向於孩子怕爸爸更多些,因為我就怕我爸,雖然我爸從小都沒打過我,動手打我的從來是我媽,而且我爸對我也很平和,但我就是對他有種畏懼感,就算我已經這麼大了,但是每次看到我爸不說話,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哪裡惹他不高興了,或者說是哪裡做的讓他不滿意了。

父親似乎天生就像座山一般,不善言辭,但是孩子有事,他就是頂樑柱,苦難都攬到自己生上。

如今長大了,卻又覺得爸爸很可愛,有時候也會像個孩子般生悶氣,所以我現在對父親應該不是怕了,而是敬畏!


北鼻駕到


孩子在家誰都不怕,在學校卻乖乖的?朋友家的女兒今年十歲,三年級了,小的時候還挺乖巧,這兩年脾氣變得很怪,在家誰都不怕,亂髮脾氣。但在學校卻是乖乖的,簡直就像兩個人。真不知道怎麼辦?學習上考試越難越考得好,越簡單越是考得馬虎,不用心。

這種情況很多小學家長都可能遇到:孩子在家裡誰都不怕,只要一去學校就乖乖的了。而且只聽老師的,只怕老師,只要一提老師,父母的要求都能乖乖地完成



筱付樂樂


個人覺得哈,這個應該是誰在家多一點,就怕誰吧!目前孩子她爸都是外出打工,和孩子接觸的時間很少,所以只要是回到家的時候,都是比較疼孩子,自然而然的,孩子就覺得爸爸疼,媽媽整天在家帶,就覺得兇了,慈父嚴母


開心影視劇


小孩在家裡怕誰,這跟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環境決定的,不一樣的家庭會出現不同性格的孩子,不一樣的家庭環境也存在不同的話語權。

第一種家庭,孩子在家怕爸爸的多一些。父親可能是個大男子主義,不管什麼事,都是他做決定,他在家裡有重要的話語決定權,一家人都要聽他的,或許有時候眼神就代表他的決定。生在這種家庭裡面的孩子,無疑對父親感受到震撼的力量。甚至有的孩子,如同老鼠看見貓一般懼怕看見自己的父親。

第二種家庭,孩子在家怕媽媽多一些。媽媽可能在家庭地位比較強勢,擁有強有力的話語權。這就導致所有人說話都得看她的臉色,生怕哪句話說錯了,惹她無休止的爭吵,使得親生孩子就怕她三分。生在這種家庭的孩子,面對強勢的母親,會使他安靜。

第三種,怕爺爺(奶奶),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父母對於孩子嬌生慣養。爺爺奶奶這時候就看不慣了,認為父母不應該慣著孩子。這時候爺爺奶奶對待孩子態度明顯不同於父母。這時候孩子就對爺爺奶奶有牴觸,甚至怕爺爺奶奶。

因此,根據每家的生活環境和成員性格導致孩子對每個家庭成員態度是不一樣的。



愛幻想的小阿狸


育兒專家媽媽課堂,有多年的教育經驗,跟您一起分享自己的帶娃經驗。

小孩子在家怕媽媽更多一點,因為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更嚴格,比如“不允許孩子看電視,不允許孩子亂扔垃圾,按時吃飯”等要求。

孩子對寵溺的奶奶更加親近,喜歡讓奶奶餵飯,洗澡。對爸爸的感覺居中。

總的來說,孩子一般都怕家裡管得最嚴的那個人,通常是爸爸,有時候是媽媽。兒子容易怕爸爸,女兒容易怕媽媽。不過,家裡存在一個管得嚴格的人是必要的,否則容易寵壞孩子,無法給孩子建立規則。


育兒專家媽媽課堂


好多家庭裡,孩子都有怕家長的情況。

有些可能是家長的個性使然,不怒自威;

但更多的則是受傳統養育觀的影響,認為父母的角色就應該有所差異,“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才能配合默契,所以有那麼多“虎媽貓爸”或“貓媽虎爸”教養模式。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在家裡怕一個人嗎?

家長對孩子有威懾力,養育孩子可能表面上會更“省事”: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讓有“威信”的人,對孩子一聲呵斥、一句反對,孩子立刻就能乖乖聽話,堪比有令行禁止的效果。

但是,一些爸媽知道自己不是讓孩子怕的那一個,就經常把“等你爸爸/媽媽回來收拾你”之類的話掛在嘴邊。可是有沒有想過:你越這麼說,在孩子眼中就越沒有威信。

更要注意的是:出現“怕一方”的情況,孩子會慢慢形成在父母面前的表現呈現巨大區別:

小虎今年六歲,就非常怕爸爸。爸爸工作很忙,在家裡的時間較少,但只要在家的那些天,平時生龍活虎的小虎就乖得像個“小奶貓”,吃飯不挑食,出去玩不亂跑,在家裡不亂扔東西,晚上到點就睡覺也不再吵著媽媽講5個故事……乖巧聽話得像是別人家的小孩。

然而,爸爸只要一出門,在小虎不怕的媽媽和爺爺奶奶面前,他馬上不再收斂,變回家裡的“小霸王”。

只怕父母“一方”的孩子,很容易在家人面前“見風使舵”,對他害怕的家人言聽計從,甚至討好;對不怕的家人,可能就表現得比較驕縱,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長此以往,孩子的言行就會有兩套標準。

當然,這也不能怪孩子,面對態度不同的家長,孩子大都會下意識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做法。

也有爸爸媽媽的要求都比較高,對孩子都很嚴格,孩子兩方都怕的家庭。嚴厲的家庭雖然標準統一,但也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孩子膽小,不自信或越管越叛逆等等。

當然,有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面前必須要樹立權威或威信,如果孩子連家長都不怕,那還怎麼管?

孩子的教育,遠遠不是家長樹立威信就能解決的,與其故作威嚴,不如讓孩子真正地信服自己,這種信服不是讓孩子產生怕家長的感覺,而是家長獲得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讓孩子信服自己,不如試試下面的方法~

在孩子面前態度要一致

現在的孩子受到的關愛多,通常是4個老人加上爸媽,6人一起教育孩子,意見不統一是常事。就算只有夫妻二人帶孩子,兩人也常有分歧,爭爭吵吵大多是因為孩子。

有的家長會讓孩子看到大人之間的意見分歧,甚至直接當著孩子的面吵起來,別看孩子小,他也能準確地發現大人之間的意見不一致。所以,如果多個家庭成員教育孩子,一定要事先揹著孩子面商量好,到底該如何管孩子,從小事到大事,制定統一的規則和標準。遇到分歧時,千萬不要當著孩子面爭吵,先壓一壓火氣,等孩子休息了再認真討論。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時,只有標準一致,孩子才不至於誰都不聽,或者搖擺不定。

和孩子保持長久的親密關係

經常聽到周圍有大孩子的父母說:“我家孩子小時候多聽我的啊,但現在到了初中,我說什麼都當成耳旁風,一多說兩句就關門,也不知道他天天在想些什麼。”

教育孩子,在小時候,可以靠家長的天然威勢,但孩子長大自主意識更強時,則靠的是從小培養起的親密關係。總依賴個人權威教育,不注重溝通交流的家長,孩子自然不放心對你敞開心扉。

期待孩子能夠無話不談,沒有別的妙招,只能在平時注意培養和維護親密的親子關係。這不是容易的事,但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很多家長的經驗是,和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注重平等關係,千萬不要居高臨下把孩子只當成孩子,而是當成大人來看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意見,相信孩子的能力。少一些訓斥,孩子也就沒那麼多逆反,會更加信任你。家長在教育中應該起到的是引領作用,而不是靠權威壓制孩子的作用。

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有的父母,一天到晚會要求孩子努力、優秀,而自己卻經常打麻將到深夜;有的父母,一天到晚要求孩子閱讀,自己卻一年讀不了一本書;有的父母,不讓孩子玩手機,自己卻一有時間就拿著手機捨不得放下。這樣的父母,怎麼可能讓孩子信服?

要做讓孩子信服的父母,爸爸媽媽還需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拿來蠻橫地要求孩子。

讓孩子背古文,家長即使不會背,也得熟讀了吧;讓孩子學游泳,自己怎麼著也得下水試一試,穿鞋站岸邊,孩子可不聽你瞎指揮;讓孩子懂得孝順,你先孝敬老人,他才更知道怎麼做。

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需要家長在陪伴孩子時注重的積累,雖然比一時地對孩子“大罵一頓”“大發雷霆”效果要慢,但堅持下去,親子關係卻會良性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