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的報刊、書籍印刷還處在”鉛與火“的鉛字印刷時代。

當時的報社印刷廠每天都要面臨巨大的工作量,僅僅是一份《新華日報》,每天的用字量大約在3萬-4萬。

師傅們工作的鑄字臺溫度可達上百度,他們除了要忍受滾燙的炙烤,還要忍受震耳欲聾的機器噪音和有毒金屬鉛對神經造成的傷害。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新華日報》鉛字印刷場景

然而80年代之後,“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推廣應用,不但消除了鉛毒汙染,降低了能耗,而且出版週期縮短了80%,出版品種大大增加,印刷質量也有顯著的提高。

至此,中文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大步跨進“光與電”的數字化時代。

這位改變了中文印刷業的發明家,就是王選。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2006年2月13日,王選辭世,北大未名BBS上有這樣一條留言:

“只要你讀過書、看過報,你就要感謝他,就像你每天用到電燈要感謝愛迪生一樣。”

老一輩科學的堅守:連續40個小時不休息,只為了國家的工作做得更好

1954年,王選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

那時,數學被看作“科學王冠上的明珠”。在眾多名師的教導和自身的刻苦訓練下,王選養成了紮實的計算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大二下學期分專業時,王選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他出人意料地挑中了當時的冷門專業——計算機。

1958年,剛剛畢業的王選參加了北大研製“紅旗機”的計劃。研究過程中,王選埋頭苦幹,他曾經連續40個小時沒閤眼。

但由於長時間工作加上飲食不規律,最終王選的身體被拖垮了,他不得不回家休養。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在家中繼續工作的王選

“同志們,永別了。”

在火車站,王選的一句玩笑讓同事們潸然淚下。大家連忙安慰他,以後還能做些翻譯資料的工作,也是為科研做貢獻。

聽到這些話的王選十分苦澀,自己多年求學鑽研,尚未實現遠大的抱負,此後就只能做一個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廢人了嗎?

王選不甘心,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科研道路,邊治病,邊鑽研。

中國人不能研究出自己的新技術?王選:別人這樣說,氣得我吃不下飯

197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選聽說了“748工程”,其中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

當時美國的報刊印刷已經全部採用電子排版,而中國還是人力鉛字印刷。

如果能將計算機技術引入漢字印刷,勢必會在我國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這項研究的前景和價值都難以估量。

然而漢字印刷面臨著一個難題:在信息存儲上,英美等國採用點陣的方式,即用無數的小點來描述字符。英文只有26個字母,但中文卻有上萬個字!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英美早期計算機

如果所有漢字都用點陣來表示,以當時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根本承受不了。

這時王選腦子裡出現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起曾經學習數學時的“矢量算法”,也就是是用線段(筆畫)來描述字形。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王選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夜以繼日地研究設計,並且開創性地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部分王選研究激光照排系統的手稿

1979年,英美等國突然宣佈要來中國展覽他們的激光排照機,雖然這些產品還不能進行漢字排版,但是國內的一些報紙、印刷工廠等紛紛決定引進。

甚至有工作人員甚至毫不客氣地對王選說:

“人家都有現成產品了,你們還搞什麼?”

王選氣得吃不下飯,再次埋頭苦幹,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大家咬牙堅持著,並給系統起名“華光”,意為中華之光。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王選正在展示激光照排技術

在這樣的困境下,當記者問起激光照排系統研究中最大的苦惱是什麼,王選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

“最大的苦惱是,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超過外國產品,不相信淘汰鉛字的歷史變革能由中國人獨立完成。”

為了爭這口氣,從1975年到1993年,王選把18年的時間都花在研製激光照排系統上。

最初在研製的過程中,他們的條件十分簡陋,只有一臺計算機。而且由於每次開關機都會損失一些零件,他們只好不關機,晝夜研究。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領導人參觀激光照排系統

1981年7月,激光照排原理性樣機順利通過了鑑定,並先後在新華社和《經濟日報》成功投入使用,你知道這個技術有多好用嗎?

《經濟日報》用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對34000字的報告進行排版,僅用20分鐘。

其他大報召集一批最熟練的鉛字排版工人,花費了三四個小時就掌握了這門技術。

王選鼓勵青年:在計算機行業不斷進取

曾經有人問王選:什麼是你最高興和最痛心的事情?

王選答:

“看到年輕人‘出彩’是最高興的事,方向錯誤或管理不善而浪費優秀人才的青春年華則是最痛心的事。”

拒絕英美現成產品,北大教授花18年讓中國獨立完成了淘汰鉛字變革

作為北京大學最知名的計算機教授,王選總愛到學校的機房轉悠,和同學們聊天。

他還專門準備了一本名冊,上面詳細地記錄著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求學經歷等等信息。

王選認為,教師對於學生,並不是要手把手教學,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選擇有挑戰性和研究前景的項目。

他說,青少年應該積極參與既是市場需求,又有學術研究價值的項目,把市場競爭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