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啥意思?這幾天有啥講究?

農夫也瘋狂


農村農民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俗語流傳下來,這些俗語大多數都與農業農事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為古時候的農村,咱們農民只能靠著農業農事生產來獲得滿足一家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收入,那時候種地又只能通過老一輩的經驗來做,為了能夠將這些經驗代代相傳,才會有如此多的關於農村農業種植的俗語。題主所說的這句就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其意思您且接著往下看。

三月怕三七

這前半句俗語的完整意思是:三月怕三七不落雨。所謂的三七並非是指這個月的三七二十一天,而是指得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這三天,這三天如果不落雨會使得咱們農民種植的莊稼沒有什麼收成。這是因為三月是咱們農民從事農業農事生產的關鍵時期,此時期如果不下雨,莊稼就比較乾燥。於此農民種植下的農作物,就可能因為前期供水不足而枯萎。

三月份正是溫度上升的季節,恩施地區有著“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鑽土”的俗語,其實就從側面證明了三月份氣溫回暖這一事實。但我們農民知道種植莊稼光有合適的溫度是不夠的,還得有適宜的溼度,於此三月這三天下雨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月怕初一

這後半句俗語的完整意思是:三月怕初一落雨。古代的農民通過對天氣和氣候的觀察發現,如果四月初一下雨,那麼整個四月的雨水都是比較多的。三月份咱們農民需要的是溫度和水分,但在四月份要的則是溫度和光照,這個時期如果雨水較多,那麼勢必會導致溫度的下降;再者雨水會遮擋部分陽光,也會降低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光照,不利於咱們農民獲得高產。

尤其是今年暖冬下的倒春寒,更是可能使得部分農村地區在四月份依舊發生凍死和枯死的現象。

當然現在農村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古時候強得多,但咱們農民也不能對老一輩所流傳下來的俗語不聞不問。具體來說得結合當地農業農事生產的實際,採取有利的措施來提升農田上的產量和質量,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愛茶者九號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原來這是古人總結的一句天氣方面的農諺,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估計大家聽了完整的句子,對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就擔心在四月初一的時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這些還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氣,如果在農曆四月十二的時候下雨了,那就表示這個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後期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一直將要持續到小麥收割時,這樣顯然對於小麥收割是不利的。對於種植過小麥的農民來說,在後期的時候是最怕雨水的。在農曆的四月份,冬小麥的生長也處於關鍵時候了,正是需要陽光的時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麥的授粉、成熟都會受到影響,而麥子長得不好,那麼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飽飯了。

在農曆的三月份為什麼怕不下雨呢?這個時候是很多的農作物播種的關鍵時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正好貫穿了整個三月份,春播農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這樣才能發芽、生長。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個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這對於春播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尤其是對麥子返青也不利。老話常說,春雨貴如油,就凸顯了農曆三月份降雨對於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該播種的農作物都播種了,農民也不用擔心出現乾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現連續的降雨天氣。因為在農曆四月份的時候,正好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了。立夏節氣一到,溫度升高了,雷雨天氣也增多了。而這個時候如果降雨過多,那很容易就發生洪災害。而這樣不僅夏收農作物會受到影響,春播的農作物也最怕水淹了。畢竟在過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好收成就好,而天氣不好,那收成就會受到影響。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如果農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後面的雨水比較充足。尤其是在農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後期的天氣雨水多,這樣對於夏收的麥子來說,確實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總結的這句農諺,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這也是古人在過去長期農耕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聽村裡的一些老人常說,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就是依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準確性還是蠻高的。農夫認為,雖然今天的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農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傳下來的這些農諺,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至少在過去曾發揮過作用。今天是農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節氣了,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支持


乾坤書書


對於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農村俗語究竟是啥意思?其實這是農民在長時間的農業生產當中總結出來關於天氣情況的農村俗語,也就是說的農曆3月份最怕逢期的日子,這三天農曆的4月份最怕初一的這一天。究竟為什麼農民最怕這4天的時間呢?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三七”是什麼意思?這個37的意思就是指的農曆的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的時間。3月4月是指的農曆的3月4月,並不是指的我們所說的陽曆的3月4月。初一也就是指的農曆的四月初一了。

每年的3月4月都是人們最忙的時候,也就是農民搶種搶收的時候,因為天氣會逐漸的變暖,對於一些植物開始發芽開花結果,對於越冬的農作物開始拔節、抽苔、開花、結果。用農村一句俗語來說:“二月清明花不老,三月清明老了花。”從這句俗語裡大家就可以瞭解了,3月的天氣是多麼暖和了,人們就開始忙著種莊稼了,畢竟已經到了春暖花開,桃花滿山的時候。

在農曆3月一般到了清明節前後,這樣人們在種莊稼的時候必須要多一點雨水,否則乾旱的天氣是不能夠種莊稼的。所以農民最怕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話就能夠種好莊稼。如果初七這一天不下雨,就盼著到十七下雨,十七不下雨,就盼著到二十七這一天下雨,結果要都不下雨的話就是非常的害怕的,因為沒有雨水種莊稼都難呀,畢竟春雨貴如油。畢竟過去人民靠的主要是天下雨才能夠種莊稼,如果天不下雨的話,沒有現在的這麼好的水利設施,可以進行灌溉種莊稼。

到了農曆的4月份就是穀雨節氣的前後,這個時候的天氣非常的暖和,而且雨水也非常的多,畢竟暖溼氣流和冷溼氣流互相交替碰撞的時候。而且在穀雨前後基本上是越冬的農作物小麥、油、豌豆等農作物開花的季節,這時候這些農作物有的屬於風媒花。如果說遇到了大雨的天氣就會使得花授粉比較的少,造成了顆粒不飽滿,甚至癟粒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到了農曆的四月初一農民就最怕會下雨的,一旦這一天下雨有可能整個4月都會下雨。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氣候決定的,溼潤性季風氣候向北移,畢竟南方這個時候屬於梅雨季節。


總之,通過以上簡單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了。而對於這句屬於農民的兩怕,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天氣的狀況,3月被期盼著雨水多一些好種莊稼,4月份兒期盼著雨水少一些利於農作物開花授粉。所以一些俗語從表面上不好理解,但是其寓意深刻,主要是用這樣比較內涵深奧的俗語讓人們更能夠記住這些俗語,也是為了朗朗上口記得住,所以在總結這種天氣狀況的時候,期間省略了好多的詞語。這就是我國的農耕文化的瑰寶,這也就是我國農村文化的精髓,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農村屬於對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是極其有利的。


三農一姐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許多老百姓都是靠著農耕為生。在古時那種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對天氣的好壞,降水的多少都非常的重視。經過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摸索,總結出來許多很實用的諺語,一直流傳至今。



這其中有一句與農耕天氣有關的諺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它是什麼意思呢?

三月怕三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每年農曆的三月裡,農民最怕碰到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這三天,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我國,農曆三月是農耕播種的季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這個時候,種田之人都非常渴望三月裡的雨水。因為在三月下雨,對農民的意義非常重大,假若整個農曆三月沒有降雨的話,勢必會影響耕種。種子播種之後,如果得不到雨水的灌溉,對種子的正常生長肯定是十分不利的,並且對農民當年的收成與生計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很有可能就會是顆粒無收。

因此,在整個農曆三月中,下不下雨便成了他們最為擔心的事,這就是“三月怕三七”的由來。



四月怕初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農曆四月怕洪澇,如果初一下雨的話,那麼在四月的一整個月裡,連續陰雨天氣的可能性極大,有可能產生澇災,這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該播種的作物基本已經播種完了,這個時候的氣溫開始回升了,並且也最容易出現持續的降雨天氣。古人通過觀察發現,如果在四月初一這天下雨了,那表示後面的雨水就很多。而這個時候雨水偏多,就很有可能會出現持續的降雨天氣,這樣不僅會導致春播的作物被淹,甚至還會發生山洪災害。

在我國,小麥的種植還是比較多的,如果四月份雨水太多太大,那小麥的生長就將受到影響,因此會大量減產,所以在民間就有了“四月怕初一”,這一說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總結出來的這些農諺,是人們在長期農耕勞作中,實踐經驗的總結,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主要就是依靠這些來農諺來預測天氣的。雖然到了現代,農民已經不再都是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流傳下來的這些實踐經驗的總結,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感謝您順手關注點贊。


李易陽風水命理


在以前農業種植技術很落後時,農民幾乎是靠天吃飯,所以農作物產量的高低,決定了一家人的命運。人們為了更好的預測未來的天氣,老農們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了很多關於天氣的俗語,比如今天咱們要說到的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幾天有什麼講究呢?

三月怕三七的意思是,如果在農曆三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下雨的話,那麼就會影響到莊稼的生長。雖然已經過了立春節氣有一段時間了,由於我們這裡是北方,現在我們這裡的氣溫依然很低,距離栽種農作物還有一段時間,一般到了農曆的三月左右人們才可以新一年的耕作。俗話說得好,春雨貴如油,對於農民來說,在耕作時期來幾場透雨最為關鍵,尤其是以前農民靠天吃飯,如果春天不下雨的話,耕作就會受到影響,剛種植的作物少了雨水的滋潤,不僅會影響成活率,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如果在農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有降雨的話,農作物有了雨水的滋潤,便可以茁壯生長,收成也有了保證。

再來看一下四月怕初一,這句話的意思是農民害怕從四月初一後開始下雨。農曆的四月就已經到了立夏節氣,這個時候農作物正處於快速生長階段,雖然農作物生長離不開水,但是卻害怕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從農曆四月開始,農作物已經到了生長中後期,此時遇到長期的陰雨天氣,便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如果在農作物到了收穫時期時,長期的降雨天氣還會影響農作物的收穫,所以才會有四月怕初一的說法。

農村中流傳的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根據生活和勞作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影響。不過很多關於天氣的俗語有很強的地域性,並不是所有的俗語都適合全國所有地區。你們那裡有“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說法嗎?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悠悠鄉村路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古代農耕社會農人總結的天氣諺語。

我們都知道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天氣預報,而過去又以農業為主,主要靠天吃飯。

經過世代農人觀察認為:進入三月份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相反進入四月份最怕初一這天陰天下雨。

(注意這裡指的是陰曆三、四月份,古代沒有陽曆一說)。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因在於農曆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正處於清明和穀雨之間,恰春暖花開春種時節。

諺語有云:“穀雨前後,種瓜種豆”,此時正值北方播種棉花和種植蔬菜時期,我們都知道種子發芽生長離不開水分和溫度,三月份天氣轉暖而雨水顯得彌足珍貴。

“春雨貴如油”這句話有雙重意思,一是老天爺惜水如油捨不得下,二是雨水對植物的重要性。

春天雨水確實不充沛。假如初七不下雨,就會影響播種下的種子發芽率,造成出苗不全。

當十天過去,假如十七還不下雨,小苗得不到雨露滋潤,就會旱死一部分。

假如十天過後,農曆三月二十七依然不下雨,今年收成肯定受到影響。

三月份初七、十七、二十七不下雨,不僅春種作物受到影響,就連過冬返青的小麥也會受到影響。

小麥正值起身、拔節生長期,沒有雨水滋潤同樣會造成減產,要知道古代沒有電力和水井灌溉。

進入四月份,小麥到了授粉灌漿期,假如四月初一下雨,古人認為整個四月份將是多陰雨天。

僅是初一這天下雨不是問題,問題是就怕授粉時總是下雨陰天,影響小麥授粉就會造成小麥籽粒空癟歉收。

所以說古人最怕四月初一下雨,初一下雨預示整個四月份雨水多。

綜上所述,農民都盼望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假如天公作美,該下雨時下雨,不該颳風時不颳風,農民何愁不豐收。


秉燭讀春秋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這是古人總結的一句天氣方面的農諺,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估計大家聽了完整的俗語,對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就擔心在四月初一的時候下雨。

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類似的還有“四月十二淋鴉毛,大小二麥水裡撈。”、“三月初一下一陣,多半黃篾打穀囤”、“四月初一雨,農家要受苦”,表達的意思就是三月要下雨,四月要天晴。三月為什麼怕三七?句子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話,那麼這個月乾旱的可能性就較大,這三天恰巧將農曆三月分成四個部分,深刻含義就是農曆三月怕乾旱,要適當下雨才能保證收成。農諺“三月初一下一陣,多半黃篾打穀囤”也是表達的這個意思,三月初一下點小雨,那麼這一年的糧食收成就會很好,要提前置辦秋收的穀倉。由此可見,三月下雨還是蠻重要的。

為什麼說“四月怕初一”那又是什麼意思呢?農曆四月初一一到,說明我們的“立夏”節氣就要來到了,而今天5月6日正是“立夏”節氣農曆四月初二,“立夏”來了就代表著夏天也來臨,這就告訴農民朋友不會在有冷空氣襲擊我們的農作物了,而且四月份開始我們種植的農作物也在加速的成長,同樣這段時間農作物需要大量的陽光,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如果這段降水連連對農作物會產生影響外,對北方地區後期有可能會出現乾旱現象,但要是“立夏”今天陽光明媚接下來的天氣便會風調雨順。

不過這些農諺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地區限制的,並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用這種說法,有些地區在立夏時節,對於雨水還是非常渴求的,因為如果雨水不好的話,土壤墒情不佳,就無法播種!





小強的精彩生活


我想說,人吶,沒有那個歲數,他還真知道的不多。回答問題若一味的憑猜怎能讓觀眾學到知識?

此題講的全是避諱下雨日,怎可把三七說成是盼雨日呢?

此語的概況是和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幹。或是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一樣的對應道理,且都存在時間對應觀念。

三月裡,農人最怕三七日下大雨,三七為當月三旬下雨旬頭,三月裡哪一天下雨都不怕,就怕下到下雨旬頭上。

三月是要雨,但不可過多。有一場透墒雨麥子即可豐收了。俗語說麥喜八,十,三場雨,從種上到收不需雨多,只要有三場透墒雨便可解決問題。三月下一場雨,一是可供麥子打飽灌漿,二是可供農人造場打麥。至於春種,菜已種完了,而穀子,棉花等只要清明與穀雨之間下一場雨即可解決問題。所以三月裡是不需要雨水多的。

三月裡,一場雨足矣。晴天越多越好,麥子最需要此月的光照時間:拔節快,灌漿需日溫而有利於四月初的小滿。三月裡無論雨下到哪個七上,都是下雨旬頭,容易產生連陰雨天,不利於麥子的灌漿,授粉與飽滿,甚至會連陰到四月裡,對小麥會產生一定的病害,倒伏和減產。

四月怕初一。民間俗說:大月怕初一,小月怕初二。每月的初一或小進的初二若下雨,前半月必無好天。而每月的十五若下雨,後半月必無好天,這是千年驗證之俗。但其它月的初一十五下雨並不可怕,因為不太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而四月則不同。因四月麥子不需要雨水了。若初一下雨,前半月無好天,麥子小滿打飽和坐麵粉實受影響。所以初一下雨最不吉利。但初一隻主前半月,不會產生絕收,尚不可怕。怕就怕在四月八與四月十二上。因為四月八多為小滿節前後,但民間視四月八和十二為小滿下雨旬頭日,此二日最可怕。但初八尚可。主一旬連陰雨。但十二則主一月連陰雨。民間俗語叫初八下不可怕,就怕四月十二下。俗說十二雨溼老鴰毛,麥從水裡撈,即是十二是個下雨旬頭,且主一月。是說連陰雨不亭,麥也收不成,田塊易積水,收割難,拉著難,打場難而安秋更難。是以農人最盼三月三七和四月初一初八十二天晴啊!


福自福地來wjf


“民以食為天”,農耕時代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裡不打糧食,就沒法生存。莊稼要有一個好的收成,必然與天氣的變化有關。所以,歷代勞動人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總結出了很多關於天氣變化的諺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就是農曆三月和四月間天氣變化的情況。

三月怕三七

三月指的是農曆三月,三七指的是三月裡: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那麼三月到底為什麼怕三七?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明這個時候最適宜春耕播種,初七、十七、二十七這個時間一段有穀雨和清明兩個節氣在裡面,老人說這三天是下雨的日子,如果這三天沒雨,整個三月的雨就難了,三月無雨就意味著天氣乾旱了。

立春後的季節,萬物復甦,到了清明前後,充足的雨水,才能保障莊稼有一個大豐收。三月裡不下雨農作物就無法播種,返青的小麥沒有雨水的滋潤就得不到生長,麥子也不會豐收。都說“春雨貴如油”,三月里人們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個日子不下雨,所以才有三月怕三七之說。只有三月裡雨水充足莊稼才會豐收。

說完了三月下雨的重要性,再說說農曆四月。

四月怕初一

這句話說的是,四月裡害怕初一這天下雨。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月裡風調雨順,播種下的糧食作物,特別是小麥都在瘋長,小麥在這個季節需要的是陽光的照射,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因為到了五月底六月半小麥就要進入收割階段。雨水大了就會出現倒青,延緩成熟,下雨刮風的天氣還可以造成倒伏,造成小麥減產。根據以往的經驗,人們發現進入四月,如果初一這天下雨,就會造成四月裡雨水勤,那樣的話可就麻煩了。所以才說:“四月怕初一”。

華北北部,還有一句俗語“不怕初一下,就怕十五陰”。說的是,雖然怕四月初一下雨,但是假如初一真的下了雨,也不如十五下雨更叫人害怕,那樣就代表四月的後半月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並將持續到小麥收割,這樣對於小麥收穫非常不利,甚至小麥都會泡了湯。

過去人們以農業為生,天氣雨水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老百姓才總結了一套關於天氣的看法。今天天氣預報精準的指導著現代人的農業生產,過去的俗語難免會失去準確性,但仍值得我們去借鑑。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依舊與我們的農耕生產息息相關。

以上是@那些舊時光為大家分享的俗語文化,謝謝大家閱讀,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那些舊時光


“三月怕七月,四月怕初一”是古代農耕社會農民總結的一句氣象諺語。

我們都知道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沒有天氣預報。在過去,農業是主要的工業,我們依靠天氣為食物。

通過一代又一代農民的觀察,相信3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不會下雨。相反,在四月,農曆正月初一將是陰雨天。

(請注意,這是指農曆三月和四月。)。在古代,沒有陽曆)。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正月初一”的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因是農曆三月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在清明和穀雨之間,正好趕上春花盛開。

俗話說:“雨前雨後,種瓜子豆”。此時,北方正在種植棉花和蔬菜,我們都知道種子的萌發和生長離不開水和溫度。三月,天氣轉暖,雨水寶貴。

“春雨貴如油”有兩層含義。一是上帝把水當作油來珍惜,二是雨水對植物的重要性。

春天雨水不夠。如果第七天不下雨,就會影響播種時種子的發芽率,導致出苗不全。

十天過去了,如果不下雨,幼苗得不到雨水和露水,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死於乾旱。

如果十天後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會受到影響。

如果3月7日、17日和27日不下雨,不僅會影響春作物,還會影響冬後返青的小麥。

小麥正處於拔節期。沒有雨水,也會減產。我們應該知道,古代沒有電和水井灌溉。

4月份,小麥正處於授粉和灌漿階段。如果四月一日下雨,古人認為整個四月都是陰雨天。

只在新年第一天下雨不是問題。問題是怕授粉時總是陰雨連綿,影響小麥授粉,造成小麥籽粒枯萎、敗育。

因此,古人最怕四月一日下雨。四月一日的雨表明四月有很多雨。

綜上所述,農民們期待著一個天氣好的好年份。如果天氣好的話,下雨的時候應該下雨,不是颳風的時候,也不是颳風的時候。為什麼農民擔心收成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