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惹孩子生氣了,你會給她(他)道歉嗎?為何?

蒙尊0919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都是彼此的第一次,我們是第一次當父母,他們是第一次當孩子。

我們和孩子是平等關係,唯一不同的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們擁有對孩子養育和引導教育的職責。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們更沒有權利惹他生氣,還以成人自居,不給他道歉。

因此,如果我惹孩子生氣了,我會給他(她)道歉。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在他小的時候,需要成人的照顧。成人一定不可以小看孩子,覺得他小,就可以用身高、力量、權利、金錢、閱歷來“收拾”他們。

分享一個身邊的事情:

鄰居小劉是位老師,對教育非常重視。有一個兒子叫毛毛,今年八歲了,孩子也特別有禮貌,見人都主動問好,我們都很喜歡他。

有次,劉老師的同事帶著5歲的兒子來他們家做客。結果呢,兩個男孩在一起玩玩具,毫無意外的出問題了。

同事五歲兒子捂著胳膊,哭著說,“毛毛打他了”,劉老師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毛毛打了一頓,還把毛毛關到房間,不讓吃飯。

晚上劉老師愛人回來,毛毛才對毛毛說,是那個孩子看中了毛毛的玩具,而那個玩具是爺爺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毛毛不給,那個男孩就撒謊,說是毛毛打他了。

劉老師打毛毛之後,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對,毛毛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平常也很喜歡小弟弟妹妹。雖然從愛人口中知道,是自己錯了,但是作為父親,實在拉不下臉,就沒有給孩子道歉。

自此之後,毛毛對父親的態度很冷淡。有事從來不會給父親說,據說孩子小學畢業後,參加的科學實驗比賽都是自己報名,自己去的,還是得獎後,下發通知時,父親才知道。

我不知道劉老師不問是非,暴打孩子的那幕,在毛毛心中究竟會存多少年?何時才能解開誤會?但是那道痕跡永遠都在。

假如,劉老師在時候,知道自己錯了,和毛毛單獨聊聊那件事,道個歉,孩子對父親的愛永遠都不會少,父子距離也不會疏遠。

父親在孩子心中高大的形象肯定還在,或許孩子一直也在期待父親給他道個歉吧!

多年後,毛毛長大後,在教育自己孩子時,肯定會告訴自己,遇事一定要先問清楚,一定不要隨意收拾孩子,如果自己做錯了,一定會給孩子道歉。一定不讓當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重演。

因此,如果你惹孩子生氣了,建議你給他(她)溝通事情的經過,並和他道個歉,握手言和,這樣更有利於雙方的溝通和信任。


辛桐寶寶


會呀!我家剛剛一歲多的寶寶,那天我在遠程辦公,攝像頭開著呢,她突然跑過來要我抱,我當然沒辦法陪她玩,只好喊姥姥抱走了。事後呢,這孩子氣的不理我了,看到我就指著門,媽媽走![捂臉]

然後我只能死乞白賴逗她玩,哄高興了再道歉,再講道理。

孩子雖小,卻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也有情緒,有被關懷被尊重的需要。家長們都學著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人吧。


睡著的水dd


如果我惹孩子生氣,我會道歉的。

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渴望著長大,覺得長大了,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爸爸媽媽也不會約束我們了,自由自在我,想幹嘛就幹嘛,多好啊。

如今我們長大了,可是現實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今我們的孩子也正處於我們小時候的狀態,雖然新生代的爸爸媽媽會接受高等教育,接受很多新生事物,養成了不懂就問度孃的很多好習慣,但是對於現在的孩子,我們會有很多搞不定的時候。

不知什麼時候,就把孩子給惹著了,他開始又哭又鬧,孩子的哭鬧只是一種情緒的展現,有時候他哭鬧的原因或許是我惹他生氣,又或許他是覺得這個顏色不好看,這個蘋果不夠大等等很多因素。

1、如果是我的原因,把孩子惹生氣了,我肯定會給孩子道歉,並且會蹲下來面對面和說:“對不起,寶貝,剛才是媽媽對不起,你能原諒我嗎?”會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2、當孩子因為原則問題而僵持不下,而我沒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把孩子弄得又哭又鬧的時候,我會等孩子心情平復一些後,我會過去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會很生氣,同時也會就我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而給孩子道歉,會說:“對不起,寶貝,媽媽確實不應該衝你發火,但是你剛才的行為是………………”

3、當孩子因為客觀因素而生氣時,可以說是無理取鬧了,就晾在一邊吧,一會兒也就好了,



彤媽育兒路


我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這個年齡的孩子很活潑好動,對啥都充滿好奇心,說道理他理不理解還是要看他當下的心情,心情好的時候你說啥都聽,心情不好啥也聽不進去,所以跟他相處的時候不能一直以媽媽的身份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評判他。

雖然我不能像那些育兒專家很會教育孩子,但是我一直都覺得孩子要從小培養正確三觀、自主能力等。我跟他一直以來都是以朋友的身份相處,我們一起瘋一起玩,同時我也會一直鼓勵他要有自己的思維意識,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選擇的一切後果自己承擔(必要的我也會陪他一起承擔)。有時候在遊戲或者生活中我惹他生氣了,我會很真誠的跟他道歉。如果他是錯誤的我也會先說我惹你生氣了我道歉,待他情緒穩定了再跟說明他的錯誤,然後要求他跟我道歉。畢竟我是第一次做媽媽,他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共同成長吧!!!!!!


沉浮就是一生


會道歉,最近我家有句常說的話,是兒子經常說的再然後我和他爸爸也學著說了,就是每當我覺得我兒子犯錯了我教訓他的時候他總是說你這樣說話不好聽,你好好說話!我就會立馬冷靜下來想到自己確實過了,我就會向他道歉並且好好說話,而他每次都能聽進去!後來我和他爸爸也學會了這句話,並且生活中經常有趣的運用,比如有時他爸爸說話大點聲我就拉著他的衣角說你這樣說話不好聽你好好說話,然後大家都忍不住笑了!有時我確實會忍不住對他發脾氣這樣不好,我會努力改正跟兒子一起成長[大笑]


陪你讀繪本


雖然我母胎solo至今,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對教育孩子的思考🤔。

小的時候,我特別討厭大人,因為他們總認為我們是孩子,甚至枉顧我們的權利。所以我特別想長大,都說人最終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那有時候可能也像我這樣,是自己想要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但長大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趨勢,只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別人童年也像我這樣迫切。

我有一個比我小11歲的弟弟,隨著我們共同的成長,我也時不時地對他進行一些教導。可我並不是單純的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覺得這是很偷懶的行為。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孩子並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況且你不得不承認,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你並不多麼瞭解他們。

對於孩子,我們相處的相處模式應該是平等的,一提到惹孩子生氣,我想到的情形,無非是批評帶來的生氣和為滿足孩子慾望帶來的生氣,這些生氣都是由於不能很好的溝通帶來的。所以我特別主張平等的相處模式,這樣能互相瞭解,也增添了理解。而惹孩子生氣,我覺得就是一個建立平等關係的開始。該道的歉要道。


涼君科技


會不會給孩子道歉還是要看具體事情!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了,就應該批評!這是做家長必須得事情!但如果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的問題我會給孩子道歉!

生活中我是個急脾氣,孩子是個慢性子這樣就難免有摩擦!我很誠懇的跟我的孩子聊過,當孩子不容易,要做很多應該做卻不想做的事情,想做的而又不能做!可做家長也一樣,不要責怪我們,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家長!在我們家,我們始終告訴孩子,我們只是比他有多點經驗而已但在這種家庭關係中都是第一次,我們只是想要成就彼此不留遺憾而已!做家長的還是該批評教育的就批評教育,該表揚的絕不吝嗇!


羞羞的麥豆


我是一定會道歉的。因為我教育我女兒犯了錯誤一定要先道歉,既然你是這樣教育孩子的,那肯定就要家長自己先做到能讓她標榜的每一點。孩子就像大人一樣,生氣了需要人哄,誤會了需要理解。否則的話,你拿要求她做到的基本禮貌,自己卻沒做到,對孩子的身心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湘妹子小葉子


會的,有的教五週兒子學習,教半天他還是不會,我會衝他發脾氣,有時候還會打他,明知到應該停止,換個思路,可是就是較真,越不會我越生氣,兒子越不會。等整個人冷靜下來,我會跟兒子道歉,兒子問會很大度原諒我。


幽默的小幸運c5


如果我惹孩子生氣,我會找機會跟他一起分析生氣的原因,如果他生氣是因為任性、無理取鬧,那麼作為父母就沒有必要跟孩子道歉,但如果是因為家長無意間的語言,傷害到孩子,那就應該跟孩子道歉。

傳統觀念中,孩子是附屬品,養兒防老,父母之命的老話都是在反應這種關係。而現代社會里我們更接受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不是居高臨下,而是追求平等。胡適先生說:“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塗的給了他一條生命。我們糊里糊塗的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我對他只有抱歉,決不居功,決不市恩。”

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夫妻、父母關係當中,往往只在強辭奪理,沒有學會說“我為我剛才不禮貌的行為道歉”,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沒有學會道歉這一課。會不會道歉能夠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處理問題的形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我們聽說過很多父母的語言暴力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比如會聽到“真沒用”,“畜生”,“笨蛋”等詞語出自父母的口中,這種詞語對人格尚未定型的孩子影響是巨大的。孩子們會出於本能的愛父母,即使父母打罵孩子,孩子早期也不離不棄,直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為了逃避給自己帶來創傷的原生環境,有可能會選擇遠離父母。比如有個北大畢業的孩子,選擇十二年不見父母,這種傷害將伴其一生。

而父母如果儘早認識到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創傷,主動跟孩子為自己不當的言語和行為道歉,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便會得到緩和。但如果父母嘴硬,只認為是孩子錯,即使打罵孩子也不認為自己錯,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孩子可能也會把這種行為轉移到他的行為中。比如我們會看到某個鄰居家的孩子會罵別的小朋友髒話,罵完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有一天突然發現他爸爸也是這樣罵他的,就會感覺孩子好可悲。

如果我們存在語言暴力或者動手的情況,父母是要為這種行為跟孩子道歉的,只有道歉才能讓孩子瞭解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隨便辱罵他人,毆打他人是損害名譽權和破壞社會治安的犯罪行為,而這種行為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不可以的。如果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惹孩子生氣,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學會向孩子道歉。一句道歉對父母來講沒什麼大不了,但對孩子來說就能改變他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要記住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本文作者“晶媽”家有個猴年馬月生的男孩兒Oliver,在經歷備孕、懷孕、生產後,決定自己邊帶娃邊工作,經歷養育孩子的全部過程,也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不僅按聯合國建議給孩子母乳到2歲,還幫助孩子完成幼兒園全勤紀錄。關注頭條號 。將與您分享育兒的親身經驗及對育兒見聞、家庭成長的思考,歡迎評論、提問,轉發分享。(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