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導讀:《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繼李連杰版本的《倚天屠龍記》之後,市場上又出現了其他版本的翻拍劇,但是群眾似乎都不待見,即便是聽到原導演王晶再次翻拍這部劇,也都提不起興趣,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翻拍”二字。在多次期待翻拍劇,結果一拍就是毀經典,如此循環往復,“翻拍”反倒成了一種諷刺。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本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詞彙,為什麼演變至今,充斥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情呢,因為這些年翻拍市場上沾染的“惡習”,和能力的侷限性,賦予了這個詞一種特殊的意味。

缺乏誠意,只是為了“蹭熱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翻拍”就出現了,或許早期的時候導演只是為了能夠加入自己的感情和主觀思想,通過對這部作品的其他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展示給觀眾,但是後來卻變成了一種“蹭熱度”。從《笑傲江湖》到《還珠》,有哪一部的翻拍是真的融入了自己的見解?全都是照葫蘆畫瓢,隨便找一些演員演一下,然後藉著原作的名氣,打出“我們做的不比經典差”的旗號去割韭菜,其實作品當中都是東拼西湊或者直接照搬原著,完全沒有任何的誠意。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缺乏創新,抓不到觀眾的“癢癢肉”

當然,也有一些導演真的下功夫了,他們對劇本的專研,對演員本身演技的要求,對道具場景佈置的苛刻,甚至花費的拍攝時間不比原著少,但是翻拍出來的作品就是沒人買賬。只能說劇組缺乏編劇方面的人才,自身能力受限,對待一部作品,去翻拍的時候,總是不能抓住原劇中的“爭議點”,譬如,《西遊記》中和唐僧一起取得真經的到底是不是孫悟空,這一點就充滿了爭議,翻拍的時候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吸引觀眾的思考,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原封不動的翻拍。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那麼既然“翻拍”很難再出佳作,不能超越經典,為什麼還要翻拍呢,豈不是浪費人力、物力,這有必要嗎?雖然翻拍存在著很多不足,但是經典的作品需要翻拍。

原劇就是經典,翻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

翻拍難出佳作並不就意味著現在的導演不行,只能說以前的老演員們太優秀了,所以屢屢翻拍都不能做的比原著還好。翻拍其實也是一種精神,明知道原著就像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山,但是依舊不能抵擋別人攀登的心,無數次的翻拍並不是毫無意義,這是現代導演對經典的無畏和抗爭,是一種進取的精神,從這一點來說,翻拍就必不可少。而新版《射鵰英雄傳》的成功,證明了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文化存在溝壑,翻拍才是橋樑

由於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在一部作品傳入其他國家後,翻拍就成了文化傳遞的紐帶。《步步驚心》在翻拍的過程中,刨除了一些國內文化,又添加了一點其他的文化元素以及現代信息,最終成了韓國版本的《步步驚心·麗》,這樣一來,不僅使這部劇更容易被當地觀眾接受,同時多樣化的元素也使這部劇發生了精彩的碰撞。

《倚天屠龍記》被翻拍,經典一翻就成爛劇,還有必要再翻拍嗎?

翻拍的目的並不都是為了打破傳說,有時候也是一種硬性需求。而且經典影視作品作為觀眾心目中的那抹硃砂痣,不論後面的劇拍的再好,都無法與之相比,所以翻拍想要取得之前那樣的好成績,簡直難於上青天。

觀眾對待這些翻拍劇也應該多一些包容之心,不要總拿來和之前的經典著作相比,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文化形式,以前能拍出經典劇,現在依舊可以,有時候並不是現在的劇組不行了,而是觀眾的內心太過固執己見,打破思想的桎梏,仔細瞭解一下翻拍劇,其實也沒那麼差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