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視劇耽誤了原著的《倚天屠龍記》

受影視劇的影響,大部分金庸劇迷會把《倚天屠龍記》的重點放在周趙殷韓四女爭夫之上,尤其是張無忌對待感情優柔寡斷的性格,讓這份糾結的情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但細觀《倚天》原著就會知道,這絕不是一部只知兒女情長的武俠小說,只不過在影視劇的演繹編排之下,讓這樣一部足見眾生相的宏觀之作,定調為四女爭夫的小情小愛被大眾所認知,未免太過遺憾

在《倚天》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七俠之義、愛子之情、敬父之心三種情感,所有主線的發展和主要人物的存續都寄託在這三種情感之下。在這三種赤純至極、超越人倫天性的情感對比之下,四女爭夫顯得何其淺薄。

武當七俠——兄弟之情,無人再出其右


這可能是武俠小說之中所能描述的最好的兄弟情誼。書中有兩個細節,初讀不以為意,再思之,心酸之情猶如蓄洪潮水初洩,在不覺之間令人潸然淚下。

其一便是張四俠張松溪十年草灰蛇線,伏下三樁恩惠化解龍門鏢局滅門之仇。當張翠山夫婦十年後從冰火島返回中原之時,武林各門各派齊上武當山,逼問謝遜及屠龍刀的下落。但在這些討說法的人當中,唯獨少了最理直氣壯的苦主——那群為龍門鏢局報仇的人。

這是因為,這些要為龍門鏢局報仇的人,事先就已經被張松溪擺平了。

很多不讀原著的人不太瞭解四俠張松溪,影視劇的改編基本上都對他一筆匆匆帶過,扮演這位智謀無雙張四俠的人也從不是什麼娛樂圈有名有姓的帥哥,觀眾對他的記憶點近乎於無,不能不說是改編的一大遺憾。

因為他不僅是武當七俠中的智商情商雙擔,更是展現武當七俠情義的一個重要承載。

在張翠山生死不明的十年裡,張松溪為了化解張翠山身上的不白之仇,十年來明察暗訪,等候機會,看似機緣巧合,這其中花了多少心血,費了多少心思,又豈是短短几句話能夠輕描淡寫帶過的。性情直爽如莫聲谷並沒有聽出這其中的深意,但張翠山剛聽完張松溪所說的就立刻哽咽了。


被影視劇耽誤了原著的《倚天屠龍記》

2003年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 | 張三丰及弟子

第二個細節,則是周芷若於少林屠獅大會上大展神威,連戰武當俞二俠和殷六俠。

俞蓮舟心知竭盡全力也無法從周芷若的鞭圈中脫困,但他愛護師弟,想要以身試鞭,拖時間好讓殷梨亭能夠看出周芷若鞭法之中的門道。可殊不知殷梨亭也是這麼想的,“寧可自身先攖其鋒,好讓師兄察看她鞭法的要旨,當下不肯遞劍”。於是一個以命試鞭,一個卻不肯遞劍。

書中這兩個細節可謂將武當七俠彼此互相扶持、無條件的包容理解、並肩作戰、不問生死的情義描寫的淋漓盡致。

此後的金庸作品,縱然也有隻為一諾奔走一生的江湖情義,但卻總是少了幾分七俠之間那種全然一體、不問生前身後名的味道。


謝遜——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冰火島上,張無忌一聲啼哭,喚回了謝遜發狂的心智。謝遜聽得張翠山夫婦要將孩子認他作義父,無不感慨的說,我的孩兒若不死,今年也有十八歲了。

其實謝遜在走上覆仇之路之前,也曾經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他為孩兒取名無忌,大有讓其逍遙一生無所畏忌、天下任我行之意。當然,憑藉謝遜的實力,以及當年明教四大法王、左右使者俱在的全盛時期,謝遜將一生衣缽傳於其子,讓他在江湖上橫著走並不是一件很難達成的事情。

但父母之愛子,當為其計深遠。謝遜並不盼望其子成材立業,只盼他一生無忌,足見其愛子之深。

冰火島上,謝遜將這份豁達厚重的父愛轉而寄託給了張無忌,將自己未能撫育孩兒長大成人的遺憾和痛楚轉移到義子的身上,還把平生所學武功心法盡授予他。當十歲的張無忌踏上中原的土地時,看上去還只是個武功一般的毛頭小子,但實際上活脫就是一本行走的武林秘籍。

少時無忌,老而不悔。

謝遜為張無忌所取的名字,註定了謝遜後半生都在為這個名字中寄託的“盼他一生無忌”的美好願望所奔走。這也正是金花婆婆能夠輕而易舉地從冰火島帶走金毛獅王謝遜的原因。無他,唯愛而已。

而當謝遜明白過來這是金花婆婆的騙局之後,他也只是淡而決然的離開。

“你不肯為我探訪無忌,那也由你。謝遜唯有重入江湖,再鬧個天翻地覆。”說罷揚天一聲輕嘯,縱身而起,從西邊山坡上走了下去。


被影視劇耽誤了原著的《倚天屠龍記》

朗聲舊版《倚天屠龍記》


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抱著屠龍刀垂手而立,耳邊是靈蛇島北邊刮來呼呼的風聲,但他心裡卻早已做好了要重新再與整個江湖為敵的準備。

金毛獅王謝遜,何其英雄的一生,滿門被屠他沒有低頭,人心向背他沒有低頭,人生中唯一一次低聲下氣放下屠刀,只是為了他的義子無忌能夠真的無忌一生

張無忌——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倚天》之中,除了倚天屠龍的暗線之外,還有一條貫穿全書的明線——張無忌尋父。

除了在冰火島上的十年,張無忌此生從此失去了和父母至親共聚天倫的機會。張翠山夫婦自刎武當山之後,張無忌在練成九陽神功的前十年,都在被江湖中人追殺逼問義父謝遜和屠龍刀的下落,而在練成九陽神功之後的人生,卻都在為找尋義父、解救義父而努力。

趙敏僅憑一撮金毛就能將張無忌從喜堂帶走,賭的不只是張無忌遵守江湖信約,更是張無忌的一片淳淳孝心。

張無忌可以說是一個平生無大志的人,他受情勢所迫當上了明教教主,在明教掀起的全國各地反元起義展開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卻對屬下發下重誓表示自己絕不做皇帝。

他有著冠絕江湖的武功,卻一點也不想做天下第一。他有四位紅顏知己,卻一直對她們四人的感情猶豫不決。

縱觀全書,張無忌唯一清晰明白的表現自己的慾望的一次,就是以畢生所學,換取義父謝遜的平安


被影視劇耽誤了原著的《倚天屠龍記》

2003年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 張無忌與謝遜父子重逢

少林寺上,張無忌三闖金剛伏魔圈,拼盡全力營救謝遜。張無忌已經從那個對自己的義父滿腔孺慕之情的小小少年,變成了與義父謝遜齊肩甚至超越了其成就的所在。

《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

張無忌在幼年之時,受謝遜教養之恩,當他終於成長為一棵能夠為他人擋風遮雨的大樹之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盡所有,回報謝遜的教養之恩。

金庸曾經遺憾把張翠山之死寫得過於潦草,因為那時他還不懂得張三丰百歲之際痛失愛徒的消沉哀痛,只草草寫道,“翠山,翠山,你拜我為師,我活到一百歲有什麼用?武當派名震天下又有什麼用?我還不如死了的好!”

而數年後,當金庸嚐到痛失愛子的苦澀之時,卻在新版《倚天屠龍記》中的後記重新寫道:

“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如今,終於輪到我們來感受這一番人間真實。金庸雖斯人已逝,但襄陽還有紀念先生的煙火,婺源仍有為先生樹起的路牌。其情猶在,其義仍傳。與其說金庸的逝去是一次故人的辭去,不如說這只是一次“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短暫江湖拜別。

正如《神鵰俠侶》第四十回華山之巔中楊過所言: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