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感覺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相反有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

奔跑的小輝哥


其實官僚世家出生的皇帝也有殺功臣的,只是由於朱元璋這個乞丐出生的皇帝對功臣的殺戮空前絕後,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本來平民皇帝就那麼幾個,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平民稱帝往往會大開殺戒,這個命題實際上是錯誤的。

一、被誤解的平民皇帝劉邦並未大殺功臣

人們往往把劉邦和朱元璋並列,說兩人大殺功臣,但是劉邦實際上是被冤枉了。

劉邦誅殺的功臣並不多,劉邦稱帝后,封王封侯者達141人,這些功臣中,著名的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

功臣中韓信、彭越、英布被殺,但這三人都曾經被封王,在楚漢爭霸中相對獨立,劉邦對這三人很是忌憚。還有個趙國相國陳豨,他後來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兵敗被殺。

總體看來劉邦殺的功臣還真不多,主要也就這幾個,劉邦這個人是個很大氣和寬容的君主。

二、劉裕、朱溫也沒有殺功臣

除了劉邦、朱元璋,平民皇帝比較出名的就是劉裕和朱溫了。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他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劉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劉裕自稱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實際上這是成名後附會的,他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是個標準的苦孩子。劉裕這個人也是很暴力的,先後殺死了6位皇帝,即楚國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國譙縱(對外稱王、對內稱皇帝)、後秦姚泓、東晉司馬德宗、司馬德文。

但是史書上並無劉裕殺戮功臣的記載,對手下很不錯。

朱溫,代唐稱帝,直接促成了唐朝的滅亡。他早年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後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被唐僖宗賜名“全忠”,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天祐元年(904年),朱溫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朱溫父親死的早,家境貧寒,他的母王氏就帶著他們兄弟傭食於蕭縣劉崇家。他為人殘暴,手很黑,曾一次性殺光了唐朝的宦官。朱溫史書記載殺過個別的功臣,比如李勇,但是很少,連李世民不也殺過功臣嗎,整體而言朱溫如此殘暴但是對功臣還算不錯。

三、朱元璋殺功臣確實空前絕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殺功臣確實空前絕後,創了記錄。

按史料記載,朱元璋生前基本將功臣一網打盡,最著名的就是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洗功臣,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殺。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於途中。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處死,爾後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 藍玉下獄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經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盡,間接導致了明太祖死後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將。

結語:可以看出平民出生的皇帝愛殺功臣是個偽命題,只是出了一個朱元璋,實在是影響太惡劣,讓人有一個錯覺,就是平民皇帝都有這個行為,實際上上面舉的劉邦、劉裕、朱溫這些著名的平民皇帝也沒有大殺功臣。

實際上沒有殺過開國功臣的皇帝是幾乎沒有的,一些人非要那這個給所謂貴族唱讚歌其心可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何等顯貴,祖父李虎是八柱國之一,那麼李淵不照樣殺掉了劉文靜、闞稜、杜伏威這些牛人,朱元璋大殺功臣都是稱帝后多久了,李淵可是屁股都沒有坐熱,這個又怎麼說呢?



我家的貓叫皮蛋


按通常的說法,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一般都不會殺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們,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對駕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會鳥盡弓藏。相反,窮人地痞出身而當皇帝的人,喜歡兔死狗烹,主要是因為他們道德品質、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這種說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扯淡。從某種意義上說,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麼殺功臣,並不是他們的道德品質更高,只是因為他們不需要。

因為,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備非常強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們在打江山時,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們的親人。

而且,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們在起兵造反時,通常都擁有強大的軍政力量,也就相當於自帶的基盤非常強大,這也就導致外人和他們合作時,只能淪為他們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們在起兵時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們這個軍政集團,就是我們家的。



舉個最簡單例子,李淵晉陽起兵後,最核心的權力者是四個人。第一個是51歲的李淵,他是大元帥;第二個是28歲的李建成;他是左軍元帥。第三個是19歲的李世民,他是右軍元帥。第四個是14歲的李元吉,他是中軍元帥。

在這四個人之下,擁有獨當一面權力的統帥,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兩人,但他們兩個也都是宗室成員,至於什麼李靖、秦瓊、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這些人下面的將領而已,根本不具備挑戰李淵皇權的能力。

事實上,當時李淵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這兩種:一種以前就是跟著李淵混的,李淵原本就是他們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們高貴,他們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淵分庭抗禮;

第二種是後來被李淵俘虜,或是投降李淵的人,他們以前的地位,雖然有些人比李淵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淵相提並論,但是他們畢竟是被李淵俘虜或是投降李淵的,哪有資格敢與李淵相提並論。

在這種背景下,李淵自然不需要幹鳥盡弓藏的事情。因為,大唐帝國真正的權力,都在自己的兒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大唐帝國皇族之間的鬥爭,那可謂是相當的慘烈。

還有趙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於劉秀,所依靠的是劉氏皇族和他兩個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著對臣子下死手。



再反觀劉邦、朱元璋起家時,因為他們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強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異姓臣子,讓他們作為統帥獨當一面,在這種背景下,這些臣子的勢力自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劉邦、朱元璋的權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劉邦、朱元璋的人,他們起點、出身,他們都不比劉邦、朱元璋差勁,而且起兵後,這些人常常就是獨當一面的,所以他們和劉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標準的合夥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這種背景下,指望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承認,天下就是劉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難度實在有點大。既然如此,他們不大開殺戒,怎麼能保證一世二世萬世的相傳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之所以會出現“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而那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的現象,這與道德品質、心胸格局沒有任何關係,主要就在於帝國的權力在誰的手上。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會對臣子下殺手;但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皇帝兒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會對這些親人下殺手。


我是趙帥鍋


我們仔細分析趙匡胤和李世民、朱元璋的時候就會發現朱元璋和這些皇帝明顯不對路。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對於那些官員該殺的殺一個都不含糊,而那些原本就是是官僚世家的人,他們當了皇帝之後,對於手下的臣子是愛護有加。

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朱元璋的電視劇當中,見過這樣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這一段對話可能是導演不經意之間安排出來的,但是對於整個劇情而言有著非常大的連續性。

馬皇后想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主意,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這個主意之後,就跑到劉伯溫的面前去炫耀這個主意,炫耀來炫耀去問劉伯溫,你覺得這個主意是誰出的?

劉伯溫聽了之後趕緊跪在地上說:是不是馬皇后、是不是胡惟庸、是不是李善長?

劉伯溫問了一個圈之後,朱元璋說:這就是我出的主意,你怎麼就是不相信我呢?你怎麼就是覺得這些主意,非常聰明、非常好的辦法不是我出的呢?

劉伯溫聽了這句話之後跪在地上,連頭都不敢抬,整個臉上都是汗。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對話,在這個對話當中,我們能夠看到朱元璋的心裡面有一種感情,這個感情就是自卑。

自卑的情緒無以復加,而且朱元璋的自卑情緒的演化過程中慢慢有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極端。

帝王之術不一樣

首先,甭管是趙匡胤當皇帝還是李世民當皇帝,他們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位極人臣,他們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享受過很大的權力。

因為他們之前就已經擁有過,所以在面對更大權力的時候,能夠保持理智,能夠始終剋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而更多的時候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當官的,知道當官的門道,甭管你是文官也好還是武將也好,都知道這裡面有一些東西,水至清則無魚,所以他們也不會對所有的官員斬盡殺絕。

朱元璋從小就是乞丐出身,而且落魄了,突然之間當上了皇帝,對於手中的權力掌控幾乎達到了極限。

再之後朱元璋就開始疑心疑鬼,總是覺得有人要害他,然後覺得有一些臣子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合格,於是就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殺戮。

我們只能說帝王之術在一定程度上是:這些皇帝在沒有當皇帝之前,他們的身份地位決定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地位有別

舉個例子吧,比如你原本就是一個手握大權的重臣,然後稱帝,你的忠臣,基本原本就是你的下屬,也就是說,在你稱帝之前,上下尊卑都已經確定了,不過是大家都往上提了一點,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只要不犯忌諱,就很少殺忠臣,因為從一開始你的權力,名聲等各方面都在對方之上。

但從草根崛起的就完全不同,想必大家都知道,一般皇帝登基之後,都會造一些輿論,證明自己登基稱帝的重要性,比如什麼神龍入夢而生皇帝,什麼生下來的時候,天上彩雲環繞,什麼自幼就與常人不同之類的。

但這樣的人,隨著他一起崛起的,一部分人是泥腿子,以前草根朋友,這些人對他知根知底,什麼祥雲環繞,什麼異於常人,當初一起偷雞摸狗以為我忘了,他心裡也明白,所以自然覺得這些人跪拜時眼光異樣。至於另外一些,以前的位置還在他之上,這樣的人恐怕未必真正心服,現在這樣的人也很多,既然乞丐流氓都能坐上龍椅為什麼我不能,所以這樣的皇帝,他和重臣並非一開始就是上下級關係,地位和階級穩固,這使得他缺乏安全感,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他會除去覺得會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存在。


葉飄刀


這個題目只要解釋清楚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也就回答清楚了。

劉邦沒有殺過忠臣,他的基本班底那些豐沛子弟一個一個活的好著呢!他殺的基本是原六國舊貴族出身的人。

所謂“窮人地痞”稱帝的也就這兩個人了唄!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忠臣呢?

朱元璋要廢除相權,廢除相權,廢除相權。重要的事說三遍。

李善長,胡惟庸,劉基,藍玉等人要反對的也不是朱元璋,他們既不敢,也理解自己沒有本事反對朱元璋,他們只是要做丞相。

尤其李善長,胡惟庸和劉基這三個讀書人,范仲淹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嘛!

三個人既然有機會輔佐朱元璋治理天下,拯救天下蒼生,第一反應當然是好好工作了,讀書一生,以良相名垂青史,夫復何求?

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

可是,其中一方認識不到這一點,反而竭盡全力的去試圖把“丞相工作”去做好!

等於去和朱元璋搶權,所以朱元璋殺人!

為什麼湯和能善終?因為湯和連縣官都真心實意的不想幹,不要說什麼勞什子宰相了。

為什麼沐英能善終?因為沐英對於永鎮雲南的富貴非常心滿意足,從來也不打算“拯救蒼生”,服務全天下。

以上不是評價好壞對錯,只是要找準矛盾點。

說“感覺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很容易舉出反例的:

李世民“玄武門兵變”完全可以不殺人的,把人抓起來也可以呀!李淵不就是沒有殺嗎?親手殺死自己的哥哥可比殺忠臣要心狠吧!

康熙削三藩可對不起人家吳三桂這個大清忠臣呀,吳三桂從關外一直打到雲南省,功勞多大呀!

這個問題設置的前提不成立,歷史上沒有“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忠臣”這個事實。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和創業過程不同,官僚世家稱帝過程手下的人原來就是自己的手下,一開始上下級關係很明確,你的手下不會造你的反,而窮人稱帝手下原來和自己是平等的,有時候甚至還要高,骨子裡就有反意,隨時有機會都會造反的,這和一個人在單位上是一樣的,你的同事在資歷相同的情況下成為了你的領導,你會服氣嗎?他會怎麼對你呢?


果醬701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官僚世家稱帝的真的不殺功臣嗎?我猜題主問的應該是開國皇帝對比,而且殺的不是忠臣是功臣吧。不然每個朝代皇帝殺的忠臣可太多了。

我們來看看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是否殺過功臣吧:

最著名的殺功臣的開國皇帝是劉邦和朱元璋,這也是題主作為窮人地痞稱帝殺功臣的代表吧。

好,我們來看看其他的:秦始皇曆史記載確實不殺,但是從全國統一到滅亡短短十幾年。秦朝一大票功臣最後只剩章邯了。劉秀不殺功臣,但你看建國後他的功臣是如何的謹小慎微。晉武帝不殺是因為他爹、他伯父已經殺的差不多了。

《隋書》記載:“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不知道楊堅開國前算不算官僚世家。侯君集和張亮不知道算不算大唐開國功臣。更多的例子不用再舉。

殺與不殺不在出身

所以你看不是說官僚世家稱帝就不殺功臣,而窮人地痞稱帝就大開殺戒。殺與不殺,完全是看帝國統治的政局和當時的具體情況。與皇帝是否出身貧寒沒有關係。

比如秦始皇能掌控功臣,自然就沒有必要殺功臣,秦二世一看我在位很多人不服氣。那我就把不服氣的人都殺了。劉邦所殺的功臣主要是漢朝開國前的諸侯王,他自己的嫡系隊伍如樊噲、周勃等不但沒殺,反而在未來幾十年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朱標死之前,即使藍玉在飛揚跋扈,睡元朝皇妃,寇明朝邊關而入,他也還是活得瀟灑得很。因為他就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嫡系,朱元璋也知道朱標鎮得住他。可惜朱標死了,明朝一大串可能會對朱允炆的統治造成威脅的功臣就只能跟著陪葬了。內在的邏輯和李世民殺侯君集又有什麼不同呢?

那麼有人又要問了,到底什麼導致了看起來底層出身的皇帝殺功臣要相對多一些呢?

大家的答案裡普遍忽略了一點,就是底層出身,創業成功的皇帝,他們的繼承人普遍在他們臨死前都還小。鎮不住這群跟著老皇帝血雨腥風中打拼出來的老傢伙。而貴族皇帝一般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舉個例子:劉邦死時61歲,不算壽數低。但他的嫡子劉盈才17歲,也就是說,社會底層的劉邦要混到40多歲時,才靠坑蒙拐騙娶到了呂雉,才有了自己的符合宗法的繼承人。要不是他死後十多年呂雉鎮得住這幫功臣,單靠劉盈,這個江山還姓不姓劉可不一定。

劉裕起於底層,活了59歲,也不算死得早。但他死時最大的兒子才16歲。他要到已經依靠軍功站上高位了才能找到女人替他生孩子。他死前要不要替他的幼子把有威脅的人清理一下?即使這樣,他的長子劉義符也很快就被檀濟道等人給廢殺了。

朱元璋25歲才下定決心參加起義軍,27歲時長子朱標才出生。朱標是他培養很久的,鎮得住局勢的繼承人。但偏偏朱標英年早逝了。朱標的蜜糖藍玉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朱允炆的砒霜。所以晚年喪子的老皇帝不得不再次拿起屠刀。把繼承人權杖上的刺給他刮乾淨。

結論

舉了這麼多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不存在皇帝不殺功臣的,只在於這個功臣有沒有妨礙或者是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定。不殺功臣的原因有三:一是因為皇帝鎮得住功臣,他的繼承人也能搞定這些功臣。以李淵和李世民為代表。但到了李治手裡就要費老大勁才能擺脫長孫無忌等功臣的控制,獨掌大權了。二是功臣已經變成拔了牙的老虎,沒有威脅了,如劉秀、趙匡胤的功臣。三是還在亂世還需要功臣衝鋒陷陣。如曹操劉備以及順治時代的吳三桂等人(到了康熙年間形式穩定也要削他)。


而題主所問的出生於社會底層的皇帝為什麼相對來說殺功臣會更多一些。因為任何一個時代底層娶妻生子都要困難很多。他們奮鬥一生臨死了繼承人很小,還制不住大局。那就只能把那些有威脅大臣給弄死了。

本來朱元璋不用這樣幹,本人活得夠長,繼承人也是久經考驗的,可誰叫老天讓朱標早死呢。

而且真較真起來,藍玉們的那些無法無天的行為,死一千次也夠了。而且明朝徐達家、常遇春家、沐英家等好多功臣可是富貴與大明相始終的。你仔細看看,有幾個朝代功臣可以和王朝一起善始善終。


丁強888


都別搶,我來答。

官僚世家也殺功臣,只不過相對於布衣出身的帝王來說,殺的沒有那麼絕,手段沒有那麼殘暴。最具有代表的無非是劉邦和朱元璋,簡單來講出身環境、受教育程度以及性格決定了這一點。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他們生活的環境都處於封建時代社會的最底層,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過一句話挺贊同。

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會看到事態真相。

當然,一個人如果看到太多社會的黑暗面,接觸到社會中太多不好的事物,這樣的出身環境都對一個人行為舉止產生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早年家裡窮,連飯都吃不起,迫不得已只好到皇覺寺裡出家,以求能夠活命。為什麼要出家呢?因為古代的僧侶是不用交稅的,而且有些寺廟還有自己的田產,沒有田產的農民就會成為他們的佃戶。

再加上寺廟才會收香火錢,所以僧侶在古代也屬於特權階層的一種裂變。後周武帝和北周世宗之所以要滅佛,就是因為很多人假託出家為名,就是為了避稅。

明朝末年世道很亂,後來皇覺寺也收不上來稅錢了,自己也養不活自己了。迫不得已,朱元璋只好離開皇覺寺流落江湖,在流浪的過程中看到了百姓流離失所的慘劇。

應該說正是這種出身環境,讓朱元璋建國以後對貪官汙吏尤為痛恨,針對貪汙行為,在朱元璋的主持下編撰了《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法典,統稱《御製大誥》。

當時朱元璋還規定,地方百姓檢舉官吏貪汙行為或者上京告御狀時,只要帶著《大誥》,任何官員都不準私自攔截,否則一律問斬。這些都是因為他早年看到了在官吏腐敗統治下百姓流離失所的慘劇後形成的影響。

而朱元璋自己本身是布衣出身,歷經人世艱難,基本上是把腦袋栓在褲腰帶上才打下江山,正因為從前窮怕了,受過的苦太多了。

自然難免對現在的成就十分看重和珍惜,不容許任何人破壞自己千辛萬苦打下來的江山,就算那些人是開國功臣。

張愛玲有句話說得好:

我喜歡錢,因為我從來沒吃過錢的苦,只知道錢的好處,不知道錢的壞處。

套用在朱元璋身上,正因為從前吃過太過沒有錢的苦,成功以後的朱元璋自然對榮華富貴極為看重。所以千方百計的要維護自己的這種成功,而且也要保證後世子孫們能夠永永遠遠的富貴下去,這種心理就像吃過苦的老一輩對後代的溺愛。

正因為經歷過,所以直到這一切的重要性,這也就不難怪像劉邦、朱元璋這種布衣出身的人為什麼喜歡殺功臣了。

此外,他們都沒有什麼較高的文化,兩人都是市井出身,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雖然後來都能夠寫詩,寫點文章,但都是後期身邊的文人學士多了,受到一些薰陶和指點。

教育程度不高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在古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一個政權成功和穩定的基礎,雖然破壞帝國統治的往往是這群人。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他們就是整個社會的管理者,沒有辦法,你必須得靠這些人的能力去管理天下,畢竟皇帝又不會分身,所以必須依靠士大夫階層的幫助,士紳集團的支持。

而古代那些起義之所以到最後大部分都失敗了,都是因為他們拒絕和士大夫合作,把士大夫階層視為敵人,沒有士大夫的支持和出力,所以他們最後往往都失敗了。

李自成多厲害啊,直接推翻了明朝。但是他拒絕和士大夫合作,進入北京城後對這些人又是敲詐,又是鞭打,雖然從情理上來說這些都是應該的,不可辨駁。

但是李自成如果想要自己的政權存在的更久一些,他必須要依靠這些人的力量和能力,簡單來說無非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其次涉及一個分工問題。

這些士大夫大部分在行為和道德上肯定都有問題,但是他們始終是受過教育的,比起義軍中以農民為主的人懂得一些治國的手段,腦袋裡多少有一些東西。

而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布衣出身的帝王因為沒有什麼較高的文化,自然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反正天下都已經打下來了,這些人拿來也沒用了,於是殺的殺,關的關。

當然,這時候因為天下已經穩定了,影響並不是那麼壞。但像朱元璋就是因為把很多元勳都給殺了,結果導致朱棣造反的時候,建文帝直接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處境。

比較成功的例子就是宋太祖,他把武將都罷免了,改為重用文官來治理天下,這些其實都反映的是對人才的不同態度。

簡單來說,那些官宦世家出身的人身上的殺氣沒有那麼重,不喜歡用殺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這一點可以參照那些優越家庭出身的孩子,你看這種人都是很溫文爾雅,氣質恬靜溫和。而像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人物。

自然是嫉惡如仇,更喜歡用殺戮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些都體現的是對生命、文化和人才的不重視。這就像侯耀文對郭德綱的評價一樣:一路坎坷走來,勢必嫉惡如仇。

這點需要牽扯到每個人的出身,因為見過太多黑暗面,且深受其害,自然就對這種行為難以忍受,因為感受過黑暗的痛苦,所以不容黑暗的存在。

至於性格方面其實都是其次,歸根結底還是出身環境和教育程度最重要。由於這兩者的原因,也會讓人的性格中容易產生猜忌、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敏感這樣的特徵。

一旦他覺得你威脅到自己了,就立馬降維打擊,一點機會都不給你,這也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缺乏對臣子的充分信任。


圍爐談史


窮人地痞出身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只有劉邦、朱元璋兩位,他們的確殺了很多功臣,尤其是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殺害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實至名歸。

窮人地痞出身的非大一統王朝的帝王比如朱溫、李自成、洪秀全等也殺過功臣,比如李自成殺害羅汝才、李巖等,洪秀全殺害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



但官僚世家出身的開國皇帝一般不殺功臣這個結論就比較偏頗了。

秦始皇嬴政至少逼最重要的功臣呂不韋自殺。12歲的神童宰相甘羅的早夭也有傳說是被嬴政殺害。

新朝皇帝王莽最重要的開國功臣是劉歆,他既是偉大的經學家,又是偉大的天文曆法學家、史學家、校勘學家和詩人。章太炎甚至稱劉歆為孔子之後最偉大的人物。

但王莽與劉歆45年的友誼沒有善始善終,新朝末年劉歆參與了一起針對王莽的綁架事件,結果失敗了。事件敗露後,劉歆自殺身亡,這也算是新朝皇帝王莽殺害開國功臣。

很多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的小白誤認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沒有殺害功臣,事實上劉秀殺害了鄧奉、彭寵、龐萌、韓歆、蔣橫、李軼等功臣,因為劉秀沒有殺主要的功臣雲臺二十八將,因此被很多人誤以為劉秀沒有殺害功臣。

隋文帝楊堅殺害了王誼、虞慶則、王世積、梁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史萬歲等功臣。

唐高祖李淵殺害了劉文靜、趙文恪、獨孤懷恩、劉世讓、李仲文、盛彥師等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殺害了侯君集、張亮、李君羨、羅藝、王君廓、盧祖尚、李孝常、李瑗等功臣。被李世民殺害的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其實也是唐朝的開國功臣。

宋太祖趙匡胤的確基本沒有殺害功臣,但趙匡胤也殺害了救命恩人開國名將張瓊。

宋高宗趙構殺害的最著名的功臣就是抗金名將岳飛。

元世祖忽必烈雖然沒有殺害功臣,但也殺害了盧世榮、桑哥等大臣。

至於清朝沒有真正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是後金的開國君主,但努爾哈赤殺害的弟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其實也是一起創業的功臣,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朝,但只是長城以北的地方政權,皇太極殺害的哥哥莽古爾泰弟弟德格類等也是打天下的功臣,順治殺的叔父阿濟格其實也算開國功臣。

真正沒有殺害功臣的開國皇帝只有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不僅沒有殺害一個功臣,甚至普通大臣都沒有殺。司馬炎是實至名歸的最仁慈的開國皇帝。

綜上所述,像劉邦、朱元璋出身貧苦白手起家的皇帝對待開國功臣比較殘酷。而嬴政、司馬炎、忽必烈這些繼承父祖天下的開國皇帝對待開國功臣比較溫和。

人往往對來之不易對東西格外珍惜,比如劉邦、朱元璋等都是一窮二白通過自己出生入死打來的天下,但對自己的東西珍惜往往意味著對與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殘酷,所謂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而嬴政雖然是秦朝的開國皇帝,但嬴政能夠消滅六國一統天下,是前面多少代秦國國君多少代秦王的努力,並不是嬴政一個秦王的功勞。

司馬炎也是坐享其成,西晉王朝的真正開創者是他老奸巨猾的祖父司馬懿,司馬懿韜光養晦,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然後發動高平陵政變消滅花花公子曹爽奪取曹魏最高權力,為西晉王朝奠定基礎。而司馬師司馬昭又鞏固了司馬氏在曹魏的統治,司馬昭還消滅蜀漢,因此司馬炎篡奪曹魏天下是水到渠成,非常容易。司馬炎又非常輕鬆消滅東吳暴君孫皓一統天下。

忽必烈雖然是元朝的開國皇帝,但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才是蒙古政權的創始人,後來又經過窩闊臺拖雷蒙哥等幾代蒙古領袖的開疆拓土,忽必烈水到渠成建立元朝消滅南宋一統天下。

因此嬴政、司馬炎、忽必烈都不是真正的創業者,他們打天下相對容易,因此對江山看得比較瀟灑,對開國功臣也比較寬容。

就像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往往保持節儉的習慣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對手下的兄弟要求也非常嚴厲。比如劉邦、朱元璋等。而那些坐享其成的富N代相對來說比較揮金如土,對手下人也比較大方。 比如嬴政、司馬炎、忽必烈等。


厚德載物49847


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的朝代數不勝數,而這些朝代中每一個朝代都有一個開國皇帝和一群開國功臣。一般來說,開國功臣跟隨皇帝打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朝代建立之後,皇帝應該對開國功臣進行大肆的封賞,唐朝李世民便對開國功臣加官進爵;但是也有皇帝在朝代建立之後,大肆屠殺功臣的。這是為什麼?我們以朱元璋為例來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


流氓地痞稱帝,一般來說都會殺功臣,在前朝後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沒有說像明朝一樣把功臣殺殆盡的現象。而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究其原因,從《明史》的“治體說”,清人“身後說”,到今天通行的功臣驕縱,“犯上害民”激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說。在蘇木看來,明代開國君臣於君臣關係有頗多缺失與障礙,甚至關係決裂,究其根本,大多源起於他們的農民心態。




明代開國君臣皆崛起於微寒,他們原本是貧困的淮西農村中一群貧困的農民苦苦掙扎於社會的底層,每個人都有過卑微、艱辛、屈辱的貧賤生涯,他們集結相從,又有近20年的南征北戰共創大業的奮鬥歷程。但是他們在底層生活過所形成的意念、心理、學識等等,不會因為他們的地位變化而全然消失。他在君臣關係之中定然發生著重要的作用,他還包括著與此相應的為君做臣之道。蘇木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解讀:

由“飢來就食”到“亦欲富貴”的轉變,朱元璋和功臣追逐權力多多益善的心態,使得對立一面變得更為尖銳與突出。

在朱元璋和功臣的關係惡化過程中,功臣雖非通行觀點所認定的全都驕縱不法,但大多都粗俗無禮。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又“特用重典馭下,稍有觸犯刀鋸隨之”,這樣的話,君臣關係自然難以持久和平。那為什麼朱元璋要將功臣的驕縱視為過罪還妄加猜殺呢?

以區區小過,縱無窮之誅。——《廿二史·記》

朱元璋和功臣對於權力的追逐,朱元璋則集中體現在皇權上,而功臣則主要表現為勳貴的特權。兩者對權力的強烈追求表現在開國後的權力、財富、名位的重新分配中,形成了激烈的衝突。朱元璋曾憤憤然的說:

“朕考前代勳臣受封,皆受虛號,祿食給繒帛而已,我朝賜以腴膏土田,待有功不薄,尚有不知分限而速戾者”。

朱元璋稱待有功者不薄,太過於自我標榜,我覺得他對功臣吝嗇於表功,明於記過,寧願責罰功臣也不褒揚。如此君臣矛盾不僅加劇,而且涉及面擴大,一些極細微小之事都會導致衝突升級。

德慶侯廖永忠在封賞前夕讓儒生探聽消息,反映的僅是追求權位的急切在朱元璋那裡卻變成冒犯。到了朱元璋哪裡卻成了“窺朕意,微封賞,故止候而不公”。談遷不平的指出“夫窺旨不過翼一時幸,非罪也。或減祿十之二,何以損其功?”涼國公藍玉“數總大軍,多立功”,不甘於太付之位,對所居權位有所不滿,後來朱元璋卻以謀反罪誅之。

諸如此類,功臣為謀特權,屢有過失,朱元璋為彰顯君王威權,則重罰不怠。雙方衝突以其追逐權利成正比。究其原因,和其崛起寒微有很大的關係。“請田”與“賜膏土”表現了農民對於土地的特殊感情,那些因為心理失衡因而並不具有多少實際利害意義的衝突,這種內在聯繫就表露的更為顯著。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敏感和反應強烈,原因大抵和那些功臣一樣,也是由於身世卑微,而心頭鬱集屈辱感和無足輕重感所造成,“一言”、“一事”細微之失都會重重地刺傷他的脆弱的自尊。

而在權力的分配中,一方認定對其“不薄”,而對方“不知分限”。在這場權力分配中,他具有更多的同伴共享性,而缺少了主僕之間的恩賜性。當時與朱元璋一同謀取大業的都是其同伴,甚至於是同鄉。這種同伴觀念沒有隨著天下一同而蕩然無存,他給這場權力分配,增加了分享色彩,而這種分享的心理,難免使得功臣對其所得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但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場權力分配是恩賜性的,這對於確立君臣尊卑關係是非常必要的。恩賜與分享,既如此不相容,那麼朱元璋與功臣之間的激烈衝突也就變得難以避免。

和求特權與分享心理相關聯,明初的工程大都喜居權位,難得功成身退,這和朱元璋竭力削減功臣權勢又形成嚴重對立。朱元璋對功臣的一句戒備之心由來已久,而且因家事寒微而自慚形穢的自卑感變得極為深重。功臣湯和早對此有所察覺, 當其請求卸甲歸田時,朱元璋大悅,他加大優待湯和力度,想借此來鼓勵功臣們解甲歸田,但令他所失望的是,功臣們響應的寥寥無幾。正是這幾位響應的功臣,才躲過了朱元璋的猜忌屠殺。

從昔日鄉親舊情到君臣尊卑的轉變,昔日情誼的保留或者消退都無益於君臣正常關係的維持。

與朱元璋一起打下江山的這些功臣,他們同為淮西人士,有的還來自同村,為同一方山水所育,情誼厚重。但是這種情誼的作用,作為團體,他面對外部威脅時,可以起到凝固團聚的作用;但在內部區分主僕君臣之別時,往往起著衝突乃至取代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個宗法農業社會,政治與倫理相交融,關係錯綜,微妙難處。

開國後,鄉舊情誼,這一問題變得極為複雜與嚴重。一方面外來威脅減少,內部的問題則相對突出;另一方面,此時的朱元璋已經登基為帝,君臣的尊卑貴賤,除了相應的權位之外,還包括與之相應的觀念心理等等,諸如臣子對於君王的敬畏之感以及絕對的忠誠馴服等等,但是這些都與以往的舊情難以相容。

再者,朱元璋在這場權力分配之中,對於與自己關係更為親密之人,則有更大的封賞。一方面對於舊部的封賞,實際上又在強化故舊關係,無形中助長功臣的驕恣。由於置身於權力之中,權利有其形成與運行的邏輯,君臣雙方都可能不由自主。所以,另一方面,因為有君臣之別,昔日舊情難免逐漸消逝。可以說開國之後,往昔舊情無論其存留還是消退,他們都對於朱元璋與功臣之間正常關係的維持沒有好處。

對“事君有道,持身有禮”之學之不學。

與朱元璋一同打下江山的,大多為布衣,有學識的極少。而在開國之後,他們大多無暇於學,以致“無學”而不堪改變。朱元璋在即位後便採納袁凱建議,對如何做個合格的封建臣子進行理論培訓,反面來說,就是將功臣全身保家的問題提上日程。但是朱元璋的這一舉措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與警覺,對於書上儒士所講的,他們也沒有信以為然,用來規範自己的德行,那就更難說了。


朱元璋與功臣一樣,“微時不知書”,早期他並沒有受到過系統的文化教育。所不同的是,在起事之後,他便請教儒士,發奮讀書。他在學習儒家知識之後,便對儒家學說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知以及經歷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反對孟子的君為輕,認為應該尊君,甚至認為應該將“君為輕”之類言論刪去。這與其自幼孤苦有著重要的聯繫,也是其無從改抹的自卑。

但是,“事朱元璋之學”,並非是你讀了許多書,就能理解。比如說太子的老師宋濂,書讀的不少,而且身體力行,為人謙謹,但最終也不免落得個遭戎身死。可見,這其中的學問還真難理解!

小結

縱觀朱元璋與功臣關係,他們從一群農民實現了政治以及階級上的蛻變,從“布衣兄弟”到“君臣”之別,如果說要讓他們在意識觀念,心理等方面實現封建君臣化,形成相對平和持久的君臣關係,這個過程並非沒有困難和障礙,但也並非是不可能的,它必然有一個艱難的過程。而朱元璋和功臣的最後決裂,乃至功臣被殺,這往往是農民武裝統治集團轉變為封建統治者過程中,幾乎難以避免出現的悲劇和要付出的慘痛代價。相對來說,官僚世家稱帝,他本身的侷限性就沒有農民階級出身的大,從出身,心理,學識,人脈各方面就佔有很大的優勢,也不存在從農民階級,到封建統治的這樣一個過程,那些慘痛的代價便也可以避免。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