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甲午戰爭,我國戰敗損失了幾條船,為什麼最後割地賠款?

今明212551462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很多人的瞭解不全,認為甲午戰爭只有一場甲午海戰,實際上甲午戰爭中早場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陸軍的失敗,黃海海戰固然有損失,但是並非全軍覆沒,真正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原因是陸軍的失敗。

近代明治維新之後,日軍的擴張戰爭也隨之開始,根據日本在戰國(日本戰國)時期制定的統一世界略,“欲要政府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要征服中國,必選征服滿洲(東北);欲要征服滿洲,必先征服朝鮮。”日本便開始干涉朝鮮的內政,而當時的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日本干涉朝鮮內政,勢必加劇中日之間的矛盾。

1894年日本接著朝鮮內亂,趁機向朝鮮派遣軍隊,而此時清朝也應朝鮮的要求,派遣軍隊入朝,中日雙方在朝鮮的軍隊摩擦不斷,造成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兩天之後,日本又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

海面上的戰爭並沒有因此結束,1894年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最終的對戰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

從海戰的結果來看,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從此就沒有發生海戰啦。

相比海軍的激烈抵抗,陸地上的戰爭,可謂是一瀉千里。陸地上的戰爭從1984年7月25日,戰爭爆發的地點就是朝鮮首都平壤,當時雙方人數差不多,而且朝鮮人還幫助清朝軍隊做內應,但是戰爭剛剛爆發,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隨後又臨陣脫逃,清軍一敗塗地,隨後日軍佔據平壤。

平壤之戰失敗後,清軍用六天時間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而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之後日軍就分兩路進攻中國國土,一路是鴨綠江,一路是從旅順登陸。

日軍兩路進攻我國,清朝卻是節節敗退,在鴨綠江防線上日很很快佔據了九連城、安東縣、大東溝、鳳凰城、寬甸、岫巖等地,而旅順方面日軍成功登陸,並且很快戰略旅順,還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慘案。

旅順口失陷也就意味著日軍在渤海灣有了根據地,隨後日軍發起了對威海衛的搶奪戰,雖然北洋將士拼死抵抗,但是也在一週之後,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日軍在威海衛炮臺上將北洋軍艦逐一擊沉,北洋這才全軍覆沒。

北洋海軍覆滅,清朝最後的一點精氣神都沒有啦,而陸軍的一敗再敗,清朝更是不敢言戰,所以就出來求和,最後就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才有了割地、賠款等一系列恥辱。


帝國烽火


甲午海戰的失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戰,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這已經不是損失幾艘戰艦的事情了。

家務戰爭的失敗也變相的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隨後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再一次讓中華民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並且大清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徹底的走上了亡國路。

割地賠款的原因:

一、滿清政府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

在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下,清政府雖然對日本的侵略保持有戒備之心,但這種戒備並不徹底。甲午戰爭開始前,清政府內部還圍繞著求和的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雖然最後主戰派取得勝利,但以慈禧、李鴻章等人為首的求和派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西方國家在戰爭中的調停對這種妥協求和的政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就是說大清政府一直都沒有沒有形成統一的積極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這與日本堅定侵略大清的決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清軍軍事素質很差

與日本相比,甲午海戰前中國的軍事制度是當時最落後的制度。雖然清政府創辦了新式海軍統領部門,但海軍衙門卻沒有統率各海軍的權力,各支海軍互相不服氣,被各地方大員所掌權,以至在甲午海戰中互不援助。陸軍除了採用洋槍、洋炮和改練洋操外,並沒有任何實質軍制上的改革。湘、淮等軍派系較重,戰爭發生後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指揮,最後被敵人各個擊破。

三、政治上的因素

甲午戰爭錢,大清政府內部存著嚴重的帝黨和後黨之爭,這種爭鬥影響了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並且,大清內部政治上的腐敗更加嚴重,以至於嚴重影響了海軍的建設。當時北洋海軍馬上要形成規模時,李鴻章卻用每年400萬兩的經費用於修建頤和園,以至於使北洋艦隊在甲午前夕無論在艦齡、火力和速度上都落後在日本海軍後面。

四、大清政內部財政危機

財政上的危機已經北方交戰區的災荒等因素對戰爭失敗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錢。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失敗。


公元前


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包括廣東水師參戰的3艘巡洋艦在內)除了練習艦“康濟”外,其他都在戰鬥中損失或者被日本俘虜。

在豐島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廣乙”重傷以後搶灘,為了防止日本利用,管帶林國祥下令將“廣乙”焚燬,而運輸艦“操江”被日本俘虜。黃海海戰時,北洋水師共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巡洋艦。在劉公島保衛戰中,“定遠”、“來遠”、“靖遠”、“寶筏”、“威遠”、“利順”等艦,其他沒有在戰鬥中損失的軍艦在劉公島淪陷以後也全部被日軍俘虜。最後因為要搭載丁汝昌等人靈柩和島上將士出島,伊東佑亨決定將練習艦“康濟”交還,其他被俘軍艦和輔助船全被編入日本艦隊帶走。

至於清政府割地賠款的原因主要是打不過。

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在海陸兩個戰場清政府都遭到了失敗。特別是陸戰清軍一再潰敗,不要說打勝仗,能擋住日軍攻擊一天以上的也只有平壤之戰而已。日本不僅順利突破鴨綠江防線,奪取了海城等地,還有餘力分兵登陸攻擊旅順、威海。清政府雖然抽調了淮軍、湘軍等部投入戰鬥,但是毫無起色,一敗再敗。

等到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後,渤海灣的最後一道防線被打開,日本可以隨時登陸進攻北京。而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說,一旦北京被攻佔,那麼清政府將威信掃地,對於自身的統治不利,所以不願意再打下去,急著求和了。


不沉的經遠


甲午海戰基本上把大清建立的北洋水師打的全軍覆沒了!也失去了對威海衛的制海權!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軍制

  日本人師從普魯士,在甲午戰爭之前就已經建立了兵役制度和部隊架構。各師團的士兵受過良好訓練,各師團兵種齊全,火力搭配適合,協同作戰能力強!清軍主力是淮軍,各營人數不統一,訓練不統一,號令方式不統一,無法形成有限攻擊!

第二,軍官團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就效仿德國組建了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所有軍官都受過正規化訓練,而且多年教育之下,訓練有素。清軍的提升途徑主要是裙帶,而且軍官缺乏訓練,不理解現代戰爭的主要格局!軍事素能落後!

第三,武器

憑心而論,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落伍,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混雜,槍械種類過多,後勤複雜,打起來以後難以補給。

第四,士兵訓練

清軍缺乏訓練,往往一看到對方就開槍,結果是早早把子彈打光。而日軍步炮協同更好。

第五,情報

  日軍佈設的有效的情報網,對清軍分佈、地形地貌瞭解深刻,而清軍是沒有準備的強攻蠻幹。

第六,將領素質

  日本人遠遠領先,普遍具有國家觀念,願意為國獻身,而清軍將領一旦見識不好,馬上就跑。

第七,最高指揮機關

  日本大戰之初就組建了大本營,有完善的參謀體系,清朝這邊還是幾百年前的老套路,皇帝下指揮!

第八,重視程度

日本在發起戰爭之前有充足的準備,思想上高度重視,經濟上大力支持。很多從官員到百姓省吃儉用購買軍艦!大清則是表面上能過的去,有個海軍有些軍艦就行!經費挪用他出!老百姓苦不堪言!上層官員徇私舞弊!

  甲午戰爭是近代軍隊對封建軍隊的對抗,是一種不對稱的對抗,清朝的失敗理所當然。

  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結果

 清朝派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是近代史的一個深沉的烙印!時刻告誡!落後就要捱打!謀發展!利國民!





迷彩青春夢


如果你瞭解甲午戰爭的戰前、戰中和戰後的情況,你就也會認為:清廷已沒有選擇餘地,只有答應日本割地賠款的要求了。

甲午戰爭,不但北洋艦隊全軍覆滅,陸地也受到攻擊,京師受到威脅

日本在佔領朝鮮全境並掌握了渤海、黃海的制海權以後,並未就此停步,又繼續向中國的陸地進逼。

9月26日,日本侵華第一軍從朝鮮的義州向清軍的鴨綠江防線發動攻擊;第二軍出大同江,南攻遼東半島。27,攻陷虎山;28日,中國守將逃亡,日本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九連城;同日,又攻陷安東(今丹東)和花園口。十月初七,我大連失守;二十五日,旅順淪陷。

(旅順淪陷,日軍犯下滔天罪行)

一路上,日軍燒、殺、奸、掠,無惡不作。12 月25日,日本侵略者攻陷成山和榮成縣城後,由陸路向西挺進,中國守軍屢戰屢敗,威海衛後防諸要塞全部落入敵手。

日軍在進攻山東半島的同時,中國軍隊在遼東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均告失敗。之後日本又分三路出擊,清軍一路潰敗。雖然有廣大愛國官兵自發地抵禦日軍,但還是沒有阻擋日本侵略者佔領整個遼東半島。

所以,不要以為甲午戰爭只是損失那幾只艦船,只是海戰失敗而已。

鑑於當時的國力,中國已無力再戰

此時清政府早已外強中乾,自恃的“上朝天國”已不復存在。閉關鎖國 ,失去了與西方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此時西方世界早已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工業化生產的行列。而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或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根本無法應付外面世界的巨大變化。

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大量白銀外流。清朝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國力日漸衰微。只是幾千年強大的家底,才維持著“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現狀。

而北洋艦隊,是中國幾乎“掏家底”從德、法等國購進的“先進武器”,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 ”。但卻在甲午戰爭中敗了個精光。

(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

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是亞洲第一個走向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甲午戰爭,中國海、陸戰爭均告失敗。若不割地賠款,那就再戰,中國還有獲勝的希望嗎?

你認為此時中國還有人力物力財力再來一戰嗎?

臺灣、遼東半島已經落入敵手,不割讓又能怎樣?難道還能要回來嗎?

日本侵佔了遼東半島。清政府請求英國、沙俄以及列強“聯合調停”均失敗以後,轉而請求美國出面調停中日爭端。美國為了從和談中得到好處,表示願意出面斡旋。

美國訓令告誡日本:戰爭要適可而止,否則,“如果中國被打敗, 英、法、俄、德等國將以維持秩序為名,瓜分中國 ”。此時,日本感到目前還沒有能力獨佔中國,便同意了與中國議和。

但是,此時日本還沒有佔領威海衛,摧毀北洋艦隊,便以中國代表張蔭桓、邵友濂身份太低,不夠資格為由,反誣中國沒有和談誠意,並指定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故意拖延和談進程。

在次期間,日軍加速摧毀了北洋艦隊。同時,為了割佔中國臺灣的目的,29日,又攻陷了澎湖列島。

所以,在簽訂和約前,日本已經實際佔有了遼東半島和臺灣。即使不同意割讓,也要不回來了。

清廷的主戰派和主和派,主和派佔上風。

在戰前,清廷就出現“主戰”和“主和”的兩種聲音。主和派是慈禧和奕訢、李鴻章等握有實權人物,而主戰派是光緒皇帝和翁同龢等文職官員。

慈禧一開始還有“戰而後能和”的想法,但海軍慘敗,又傳來日軍侵佔旅順口的消息,慈禧太后更加氣急敗壞,認為國事到這種地步,完全是由於聽從了主戰派的意見所導致。

11月18日,慈禧太后竟侵越皇帝權力,做出了打擊主戰派勢力,加強主和派勢力的一系列措施。

慈禧太后“崽賣父田,不知貴賤”,不在乎割讓土地,只要能保住京師之地,保住她的皇權,其它的都OK。

而經過慈禧的一番“佈置”,主和派勢力更加壯大,主和派更加不成氣候。面對日本的割地賠款條約,主和派已經“人微言輕” ,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阻擋不了了 。

同胞們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 !不要再談什麼“甲午戰爭只是損失了幾條艦船,為什麼還要割地賠款”這個問題了,那已經成為過去,那已經成為歷史。我們應該著眼的是現在和未來,富國強兵,再不受列強欺負。當然,這筆帳,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兒女,都應該牢牢記住, 不要忘記曾經的恥辱。告訴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若落後,就會捱打。這就是“從林法則”!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此役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 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遠東戰區所罕見。

黃海海戰的時長自1894年9月17日12點50分海戰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中國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就在這4個多小時中灰飛煙滅。

拋開慘烈的戰場和相關人物的功過,單看甲午戰爭前後三個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就足以深深體會,慘敗背後的痛苦病根。

一、"倒煤"的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開打前,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師,頂著"亞洲第一"的榮耀光環。

甲午戰爭慘敗後的一百多年裡,為了"北洋水師是不是亞洲第一"的問題,好些學者也吵得唾沫橫飛。

但沒爭議的是,北洋水師的一樣必須用品,確確實實不是亞洲第一:燃煤。

蒸汽機鐵甲艦時代,戰艦需要燒煤驅動,再強大的戰艦,倘若燃煤不給力,開到海上照樣做活靶。

一塊燃煤的優質與否,直接關乎艦隊的生死存亡。

如此大事,巔峰時期的北洋水師,也曾相當給力:

1893年之前,北洋水師的燃煤,主要是開平礦務局的五槽煤,這種每噸價值五兩白銀的優質燃煤,以"煙少火白"著稱,甚至被歐洲人當做"上品"。

不但長期暢銷各國,更為北洋水師提供強大動能,助推艦隊一次次華麗亮相。

但到了甲午戰爭前夜的1893年,情況卻來了個悲催大反轉:

原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去世,新任總辦張翼,是個外香骨頭臭的角色。

身為李鴻章的心腹,張翼上任後就垂涎於五槽煤的巨大利潤,藉著國際市場上五槽煤價格暴漲,玩命向外倒騰,就連特供給北洋水師的五槽煤也斷了去換錢。

那北洋水師燒什麼?

張翼十分想得開:燒劣質煤唄。

別看這種煤含煙多動力差,燒多了還損壞鍋爐,可你堂堂北洋水師,不要在乎這些細節嘛,能燒不就行了?

於是從1893年起,哪怕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多次憤怒揭露,痛陳"換了煤"的北洋水師"續運之煤仍多散碎"的慘狀。

但張翼仍然不為所動,甚至還回懟丁汝昌:想找優質五槽煤?你可以自己去煤堆裡翻嘛。

為什麼如此囂張?

因為張翼這個"倒煤"生意,肥的可不止是自家腰包,六部官員還有王公大臣,甚至國子監的諸多"清流"們,全都從中拿暗股,年年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哪怕北洋水師喊破了喉嚨,朝廷大員們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憐"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只能燒著劣質煤奔向甲午戰場,然後以老牛拉車般的速度,面對日軍炮口。

背後有這樣一條喝北洋水師血的食物鏈,"倒煤"的北洋水師,又怎樣才能打贏?

二、開戰前的奇葩電報

甲午戰爭,大清向日本正式宣戰,是在1894年的8月1日。

但只要看看大清"宣戰諭"之前的相關電報,恐怕就要在天雷滾滾後,提前發一聲無奈嘆息。

比如豐島海戰爆發當天,即1894年7月25日,日本的炮彈都砸在了大清的戰艦上,高升號上寧死不降的清軍將士,已經全數壯烈殉國。

大清的總理衙門,依然在打聽西方列強的態度。

英國公使歐格那還信誓旦旦拍電報表示:只要大清不打,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齊刷刷都站大清這邊,那真是"此是好機會,難得五國同心幫助貴國。"

參考接下來甲午戰爭裡,英美各國全程"站"日本的醜態,就知這"同心幫助大清",是何等天花亂墜的謊話。

而比起這類外國人的謊話來,同樣叫人唏噓的,還有大清這邊對自家實力的評估。

號稱頭腦清醒的李鴻章,開戰前也情緒樂觀。

7月31日,也就是大清宣戰前一天,李鴻章就專門給總理衙門拍電報,認定前線清軍"練習西洋槍炮多年",戰鬥力完全靠譜,打起來"仍可一氣貫注",完全能一鼓作氣打垮小鬼子。

同樣在這份電報裡,李鴻章還預想了"如各軍均逼漢城"的盛況,計劃憑著戰場上的優勢,逼迫小日本乖乖認慫。

人家都磨刀霍霍了,這邊還自信心爆棚。

到了月28日,清軍已經在朝鮮與日軍開打,葉志超部頭破血流時,大清這邊收到的電報,卻是"殺倭千餘,我兵亡百餘"。

興高采烈的大清朝廷,這才順水推舟下了宣戰諭,卻不知這傳說裡的大捷,只是一級級吹牛的"傑作"。

如此大戰,吹牛第一,這般清軍,又如何創造奇蹟?

三、亂開的槍炮

其實,甲午戰爭裡,中日兩軍的裝備差距真心不差,特別是陸軍環節,清軍的火炮與機關槍的研發,還遠遠走在日本前面。

清軍的"連發槍""機關槍""後膛炮"等裝備,當時全叫日軍饞得流口水。

理論上說,如果單純比拼火力,大清陸軍完全有能力壓制日軍。

可為什麼整個戰場上,清軍總是一敗再敗?因為武器再好,也架不住你亂打啊。

確實,日軍對於甲午戰場上清朝陸軍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槍炮亂開"。

比如決定甲午戰爭走向的鴨綠江之戰,當日軍涉水對要塞九連城發起攻擊時,清軍"俄亂髮巨炮",打是打得很好看,可一陣乒乒乓乓,卻沒打著幾個日本兵。

待到日軍攻入城內,卻發現開過槍炮的清軍,已經跑的精光。

這樣的雷場面,在甲午陸戰戰場上,也不止一兩次。

日本史料《血證:甲午戰爭親歷記》裡更有生動描繪:

清軍作戰時,甚至沒有臥射跪射等戰術操作,就是三五百人堆一起,拿起槍乒乓亂打,由於射擊技術太差,子彈基本都是從日本兵"頭上經過"。

而當冒著彈雨衝上來的日本兵,雪亮刺刀亮起來時,再精銳的清軍,也往往"轉入崩潰,無一例外"。

既無基本戰術素質,更無刺刀見紅的作戰清軍。這樣的大清,敗得絲毫不奇怪。


跪射俑


當年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花費重金建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由於甲午戰爭的慘敗,清廷輸過了最後的家底,山窮水盡。

清政府在與日本談判議和的過程中處處被動,幾乎是任由日本人漫天勒索,最終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接受包括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賠償兩億兩白銀等條款。喪失領土之多、賠款數額之巨,都創造了鴉片戰爭以來的記錄,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在這之後,西方列強紛紛跟進,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災難,中國由此而徹底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


宇宙顆粒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可不是幾條船的事。

接下來呢?小日本肯定會集結軍隊,攻擊津京,清政府被嚇壞了。


談古論今2014


甲午海戰中國損失5艘戰艦,整個甲午戰爭結束,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留下一艘訓練艦“康濟”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