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舉人佬傳奇:讓人欽佩的他,結局令人唏噓

襄城縣紫雲鎮古莊村世代流傳著舉人佬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古作舟,清代舉人,元朝兵部尚書古奉寧的第七代孫,他一生勤奮好學,為人正直,效祖崇德,躬親鄉里,被襄城人歷代頌揚。


古作舟小時候家庭十分貧寒,七八歲時就要跟大人一塊跑很遠的路到孫灣拾柴,然後將拾到的柴草挑到城裡賣錢換些米麵維持生計。孫灣有個小私塾,私塾裡有個姓付的先生教幾個孩子上學。付先生學識淵博,心眼也好,經他教的學生大都進步很快。
因為這個私塾就在路邊,是古作舟他們拾柴的必經之處。古作舟爺倆拾柴下山總是在這裡歇歇腳。六七歲的孩子正是學齡兒童,每每走到這裡就迷上了讀書,柴挑子一扔就跑到教室門口認真看,仔細聽。
古作舟的父親雖說不識字,但也知道識字有用,心想孩子有這心興,就由他吧,認兩個字總比一個不識強。於是每次在這裡能多歇會兒就多歇會兒。
古作舟得住這個條件也就能多站就多站,能多學就多學。開始是光看光聽不吱聲,後來索性跟著老師用手數筆順,隨著學生朗讀課文。這一來便引起老師的注意。
付老師看這孩子雖骨瘦如柴,卻明眉大眼,很有精神,逗人喜歡,便把他喊到自己的住處,先是詢問他姓甚名誰,家住何處,然後問他站在門口聽書有啥收穫。古作舟都一一回答,當古作舟談到他已經記住了老師講的知識時,老師就隨便對他提問。
不管老師問他詩文,或是問他字詞,他都對答如流。付老師越發對他感興趣,問他願不願在學堂讀書,古作舟說:“願是願,就是上不起。”付老師說:“不妨事。我可以給你大人說。”隨即讓古作舟叫來他父親。

付老師給古作舟的父親談了很久,主要是說上學的好處,孩子很有潛力,耽誤學習很可惜。同時也承諾讓古作舟上學不收學費,不買書,練字老師給他找廢紙。孩子上學只帶些乾糧,老師供應茶水。作舟爹當然高興,欣然答應。
就這樣,古作舟從第二天起便正式上學了。付老師給古作舟創造了各方面的優越條件,講課隨著他的接受能力決定快慢,在時間上也不像對待其他同學,只要東西學會,既可晚來,也可早走。
古作舟讀書如同喝書一般,開始幾天還和其他同學一樣一同上課,一同下課,後來因為東西掌握得快,給老師背罷書,他就跑山上再拾上一擔柴草。就這樣,只花相當別人一半的時間,便把五經四書讀個包本,書中內容不但背得爛熟,而且對字詞段章還都能解釋,能夠舉一反三做出文章來。
幾年過去,上邊舉辦科考,古作舟考中了秀才,接著,又考中了舉人。考上舉人時是開封來人報的,據說那時的報子都是掏錢買的,報子知道古家歷來是官宦之家,滿以為給這家報信能掙一頭大錢。但當報子從襄城城西乘船渡河時卻大為失望。
那天報子在船上打聽古作舟住處,正好問住古作舟鄰村的一個鄉紳,那個鄉紳說:“這回你可要賠錢了,古作舟是個窮人,家中僅有兩間草房。”報子一聽,嚎啕大哭,說家中還等著用這報信錢還賬呢。

最後,還是這個好心的鄉紳送盤纏打發了這個報子。
經付老師調教的古作舟不但學業優秀,而且品德高尚,中舉之後,他始終保持勤儉傳統,尤其是崇尚古奉寧、古啟先、古起都等先祖的高尚品德,從不居功自傲,不沾沾自喜,而是謙虛謹慎,體貼鄉親,方圓左近群眾無不翹首稱讚。
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大兒子也勤奮好學,潛心鑽研學問,從而取得很大進步,也考上了秀才。古作舟甚為高興。
但是,他的二孩子卻大不相同,整天遊手好閒,從來不愛讀書。同時還經常依仗老子名氣無惡不作,惹下的禍端古作舟不得不為其收場,弄得古作舟整日哭笑不得,不管怎樣勸解都無濟於事。
不但如此,他還一心二心想當地保,他這個孩子當地保只有一個動機,欺壓百姓,榨取錢財。
古作舟死活不同意,但他的二兒子卻一意孤行,最終還是收買上級當上了地保。當上地保後他更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吃喝嫖賭,傷風敗俗。在此情況下,古作舟百法使盡,也解決不了問題,無奈之中便懸樑自盡,了斷了生命。
古作舟死後,古氏家族捐錢捐物將他埋葬在古家祖塋,後來人們都稱他的墳墓叫舉人佬墓,稱他的故事叫舉人佬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