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1月20日,市衛健委通報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迄今剛好一個月。

當我想要在“滿月”之際記錄些什麼的時候,才得知有一群人其實已默默戰鬥了50多天。這群人在聚光燈背後,每天與病毒賽跑,通常被稱為“隱形衛士”,但如果沒有他們在幕後努力,我們與疫情的戰鬥就不可能取得勝利。


昨天,我在上海市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這個上海抗疫的核心“指揮部”,聽5位公共衛生人員講述不為人知的故事


“靴子”落地了,心情反而平靜


講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檢定所 李崇山


1月20日晚,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上海市首例確診病例。這樣的結果對於我們病原檢測團隊來說,“萬般不願,也是意料之中”。

1月16日,實驗室燈火通明,經過反覆驗證,我們確認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現弱陽性。是或不是?這可能是上海首例新冠肺炎!那個晚上,整個中心的人都來加班了。


根據國家的防控方案,樣本需要通過全基因測序,序列比對高度同源才能作為疑似病例上報國家,首例疑似病例更是需要國家疾控中心複核才能公佈。經過整整兩天兩夜的核酸提取、測序、生信分析,將樣本送上去後,我們在焦灼中得到了確認的回覆。


靴子落地了,心情反而平靜。在這之前的十多天,我們已經有驚無險地排除了好幾例疑似病例。後來的事誰都沒想到,新病原體來勢洶洶,發展速度出乎意料。


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區級疾控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析疑似患者新冠疑似患者檢測樣本


“首例”過後,工作量很快上去了,工作時間也變成了24小時制,最多的一天要檢測200多份樣本。除了大家最關注的確診病例,還有疑似病例的排查、出院病例的檢測、環境樣本的檢測……


好在,得益於多年來的積累,實驗室都是“熟練工”,任務量的增長沒有消磨他們的責任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同一批20多個樣本檢測出來都是陰性,質控結果很好,按理說是好事,但是,新冠防控無小事,怕哪個環節有紕漏,反覆核對才放心


後來,檢測病毒核酸的任務陸續下放到區疾控,但工作量並沒有減少。有一回,集中隔離點送來汙水標本,要求檢測生活排水中是否有病毒,標本前處理非常複雜,耗時耗力,17份標本要求在一天內出結果

。實驗室團隊反覆商討方案,通宵達旦,不眠不休,終於順利完成。


我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檢驗的樣本、標本是陰性。這讓我們覺得這項工作非常有意義。


目前,我們還在對公共場所開展病毒檢測,比如交通工具上的扶手、拉環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陽性。


醫療是處理存量,疾控是控制增量


講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現場調查組 潘浩


實驗室出結果是1月16日,但去年12月31日我們的戰鬥就開始了。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傳得沸沸揚揚,還有人說是SARS,我們馬上收集信息,通過各種途徑瞭解疫情動態,當天便出了風險評估報告和應對預案。


這個病會不會來上海會不會傳人?這是當時最關心的。武漢到上海交通便捷,又即將迎來春運,海陸空全通,病毒的來路暢通。


醫療是處理存量,我們是控制增量。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是傳染病防控的最為重要工作之一,包括查明傳染源查明傳播途徑確定密切接觸者,這是控制增量的重要一環!


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潘浩等疾控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流調查監控


我們現場流調小組要搞清楚病毒傳染的來龍去脈,即患者發病前14天(一個最長潛伏期)以及發病到確診這段時間內去過哪裡、吃過什麼、幹過什麼、見過誰等。聽上去簡單,事實上卻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比如時間太長記不清楚、故意隱瞞真相、甚至完全拒絕回答等。這時,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和引導流調對象回憶事件經過,通過明確事件來串聯線索,然後順藤摸瓜,推演出病毒傳染的初步路徑


我的手機與疫情直報系統聯網,只要醫院有報告疑似病例,無論我在哪裡,都能馬上收到。一收到信息,馬上去,再遠也要第一時間到達。疫情就是命令!必須第一時間把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管起來。病人就診當天醫院就會上報疑似病例,因就診、確認等環節在白天進行,等我們收到報告已是晚上或凌晨,所以熬夜通宵難以避免。


小年夜開始,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開始快速增加,雖然我們有流調梯隊,但人手還是緊張。對未知疾病展開流調挑戰性很大,究竟有幾種傳播途徑究竟是什麼傳播模式而且流調工作堪比破案,費時、燒腦,這個“案子”剛調查完,靠在椅子上稍稍打個盹又要去下一個了。


疑似病例的流調報告需在當天內完成,病例複雜的有時要花十多小時。而且,做流調不能有“空白”,每個環節都要接上。比如,1月26日和29日,黃浦區和寶山區分別發生了聚集性疫情,5個病例都沒有疫區暴露史,感染來源不明確。黃浦的2例病例說,曾和幾個朋友聚過餐,其中聚餐的朋友恰好在寶山確診了。進一步排摸發現,寶山的3例病例在1月上旬曾經去過安徽的蚌埠,有2例在蚌埠逗留期間曾多次到某健身房。後來,安徽蚌埠宣佈,當地已經確診了5例病例和這個健身房有關。


第一次和小年輕一起沒日沒夜工作


講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傳防所消毒與感染控制科 朱仁義


我們的工作是在病例被確診後對疫源地進行消毒對定點醫院感染進行評估指導以及對隔離點進行消毒和防護培訓等


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這是我職業生涯裡第一次,和小青年們一起沒日沒夜地工作,一個月來在家就吃了一頓飯。疫情剛剛冒頭,我們就牽頭制定了16個技術方案,細化到每個場所每個環節的消毒工作怎麼做。對病毒的認識有限,工作越細越好。


醫院的發熱門診和留觀病房都跑過了,有的還跑了兩三遍,指導他們解決問題。有一家醫院,隔離病房和肝炎患者病房並沒有完全分開,這就是潛在的風險,馬上要求他們封掉重新調整。還有的病房沒有負壓,指導醫院隨手關門,減少進出,安裝循環風空氣消毒機。目標將上海醫務人員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朱仁義與同事討論工作


“一級響應”後,有一天凌晨接到任務,地鐵2號線有一段在施工,工人當中有40多個武漢來的,這批人已經開工了,怎麼辦?


馬上要出方案,天亮之前就要!由科室骨幹江寧醫師牽頭,同時派季曉帆醫師前往現場。那裡沒有明確地址,實在不好找。與施工現場負責人匯合,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


現場排摸發現,這群人來上海的時間在1月10日-14日之間,有的已經過了2周,還有的即將滿2周,他們作業都在地下,又戴口罩,不與外界接觸,在武漢也是封閉作業,所以風險不算大。


要離開時,突然又聽負責人說,曾有3個工人生病去過醫院。疲憊不堪的工作人員頓時睡意全無,忙把3人找齊

,詳細詢問並查看就診記錄,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前方收工,後方也已寫出應急方案,給出了專業的建議。


數據分析,給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講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應急處 黃曉燕


我們的戰役也始於去年12月31日,已經50多天了。應急處要協調各個部門、各環節,不僅要做好輿情監控、信息收集,還有疫情研判。


上海的防控標準一直是很嚴的。最初的幾例確診病例,由於我們介入比較及時,很快就切斷了傳染途徑。我還記得首例確診後,我們馬上要找密切接觸者,此時,患者的家人已經離開了住處,人在外地了。


我們火速協調公安部門和對方的工作單位,立即將其管控起來,同時又不能製造恐慌。一開始對方還不理解,為什麼家人生病了,自己也要隔離?經過多次溝通,對方終於意識到了隔離的意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還好,這名家人就地隔離,並沒有被感染。


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密切接觸者管理小組正在處理緊急疫情


我們與公安等部門聯動,通過大數據等手段群防群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個患者確診,後臺馬上就可以知道行動軌跡,比如在哪裡付了錢,電話打給了誰等。拿到信息後,我們的流調小組要打電話求證,做好追蹤。最多的一天,一個組打了超過1000個電話。電話那頭的人員,可能是配合的,也可能是拒不配合的,還有的因為恐懼,不斷打來電話反覆詢問


我們還會幫兄弟省市一起追蹤。有一名上海確診的患者乘坐過飛機,我們找到了其在飛機上的一名密切接觸者,但這名密切接觸者已經回到了南京家中。2月5日協助追查的函發過去後,南京立即將此人送集中隔離點。不久,這名患者就出現了發熱等症狀,2月9日送定點醫院救治。


每天,我們的信息組都會將確診病例、排除病例以及涉及場所等彙總信息發給政府機構,由他們向社會公佈。

作為疾控中心的“情報站”,我們要做數據分析,為不同類型的單位制定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方案,並給出復工、開學的建議,方便政府部門制定科學的決定。


什麼都不發生,不代表我們做得少


講述人: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孫曉冬


我們中心有個年輕員工,在流調隊伍的一線。那天,有同事看到她在偷偷流淚,原來她父親病了,人在ICU,可她又不好意思拋下繁忙的工作,情急之下就哭了。同事讓她去醫院陪伴家人,她第二天一早又來上班了。她說,大家都很忙,我不能偷懶。


這件小事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很多人不熟悉我們的公共衛士,市區兩級的疾控人員在這次抗擊疫情的多個環節發揮重要作用,

他們直接面對病人和密切接觸人員、病例標本和可能已被病毒汙染的場所,每一項工作、每一次出發都面臨風險。他們真的很勇敢,沒有人退縮。


抗疫“隱形衛士”:我所經歷的戰鬥50天


上海疾控中心建成20多年,一次次成功對抗傳染病的經驗,為上海市民構築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屏障。如果說,老百姓對醫院的“獲得感”,源於醫務人員妙手回春帶來的真切感受;那麼,

大家對公共衛生的獲得感恰恰應該源自“沒有感覺”。關口前移,讓什麼事都不發生,並不代表我們做得少


這一次,上海公共衛生體系面臨巨大挑戰,我們也看到,上海整座城市、各個崗位共同織就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銅牆鐵壁”,共同確保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有力有效、城市運行和市場供應平穩有序。


SARS後的中國公共衛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這一切還做得不夠。新冠肺炎疫情應當喚起我們的防患意識,要持續投入人才建設、梯隊培養,硬件更新,強化大公共衛生的理念,不斷完善優化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




金海岸工作室

整 理 | 左 妍

圖 片 | 陳夢澤 採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陸佳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