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懷疑王冬齡亂書的東西他自己都不認識。在不看原作的情況下他能畫一幅同樣的嗎?

留住鄉愁


現代人書法很難超越古人,怎麼辦?辦法就是創新,如果創新仍讓人看出那是漢字,還是超越不了古人,那就不是創新,怎麼辦?辦法就是胡畫亂塗。你看人家西方這派那派的畫,西方人欣賞,中國有多少人有能力欣賞?問題是書法藝術是東方中國的東西,西方人欣賞不了,中國人也欣賞不了,那就不能稱書法,那就是那麼幾個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領悟,大眾稱做亂書的所謂書法藝術。


手機用戶51257196700


瀉邀。

我剛搬磚回來,已經倒上了一杯八二年的白開……然後跟大家聊聊王冬齡。

對於王冬齡,我比較熟悉。因為我也寫過亂書。亂書,指書,橫書,我都親自寫過。我也在探討藝術(開玩笑。是在娛樂而已。我不是呆板的人,偶爾寫寫誰也管不著ᵕ᷄ ≀ ̠˘᷅~~我太難了!),吼~~但我也只是偶爾寫寫,純粹是當成娛樂來寫。

而王冬齡,十幾年如一日的練習他的亂書。

這麼看來,他是真把他的亂書當成藝術了。否則,他沒有必要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他的亂書。完全是浪費生命和時間。看來他確實有點走火入魔的樣子。

早就有人說過,作怪做多了,是真會把自己變成奇葩的。有科學依據的。我現在有點擔心千里走單騎大師:何大師了。他這麼整天怪吼怪叫的作怪,是真可能把他變成神經的。一個書法門外漢,還沒入門就變成神經了,豈不是可悲?

亂書有沒有文化內涵?

當然還是有一定的內涵的。

王冬齡的功底還是很強的。線條的質量很高。

而且他的亂書還融入了殘荷、草垛……等大自然的線條規律。也算是藝術的一種形式,但很難登大雅之堂。想要登大雅之堂,還是得靠傳統書法。

王冬齡的亂書,他自然是認識的。

草書,都有固定的寫法。對普通人來說,草書就是鬼畫符,以為別人第二天就不認識了。對那些學過草書,通過了草字關的人來說,草書其實也很好認。草字關,就是學草書,你首先得認識草書,並把草書的寫法臨下來或者直接背下來。明白了吧,學草書的難度不比學楷書簡單。

王冬齡的亂書,把行距縮減了,確實把辨識度大大的降低了。他的作品,確實有點吃不消,太不容易辨認了。但仔細一看,學過草書的人還是能認識一些他的作品。但那些草垛皴,幾乎就真的沒人認識了。可能王冬齡自己認識吧。

他的草垛皴,其實已經是重在意境,不求辨識度了。

至於能不能重寫一遍,這個問題就問的沒有水平。對書法來說,幾乎很難把兩幅作品寫得一模一樣。

像是田楷,印刷字,館閣體,倒是能做到將兩幅作品寫得一模一樣。但寫得一模一樣,反而降低了檔次,又有什麼意義呢?

至於能不能寫第二遍,當然是可以的……只是寫得不一樣而已。

謝謝大家。








黃九變書畫


王冬齡先生的楷書隸書的確很有功底,"亂書"作品實在是不敢恭維了!我都懷疑他的"亂書"有沒有人能認識。

可能他自己寫完也不知道在寫啥,象是正提筆書寫時癲癇病人發作時的反應。

書法展示的是美感藝術,一幅作品十五個人有七個人不認識八個人懵圈到了讓人慘不忍睹的地步也不是啥好作品!

據說王冬齡先生的"亂書"能超過羲之哥哥九萬倍?是不是丟人丟了九萬倍呀?把羲之哥哥都幹懵啦,連說老朽不才自愧不如!

自成一家可以,最起碼能讓人認識一部分也行啊,這倒好,一個字都認不出來,氣的王先生還紅頭脹臉地說大家不懂書法藝術……!

看來只有跳大神兒的能理解他寫天書時所消耗的內力 。一般人都在認為突然抽羊角瘋在亂劃拉!




強歌1122


華夏祖先為我們創造燦爛的文明,中國文字,他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嚴和榮耀。好看的字體往往為世人稱頌,就算寫不出好的字,最起碼要讓別人認識,如果寫出的字讓自己認識而任何人都不認識的話,那才是一種笑話。


手機用戶張金龍


《故事:“亂畫”的由來》

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有一畫室,一夜,畫室幽靜,一隻灰鼠溜入,鼠爪鼠尾無意蘸墨亂行於宣紙之上,留得亂七八糟鼠跡一片,似畫非畫。次日晨,一盜賊潛入畫室,發現該畫,誤以為是先生新作,偷落先生款印後喜竊占之。

再後,竊者持該畫參加畫展,併成功競得高價賣出……事後,先生得知該事始末,怒,追令主辦方為灰鼠頒獎,未果。

於是乎,先生靈機一動,利用自己的聲望,獨創了“亂畫”流派,傳至今!

(注:本故事純屬虛構,切勿對號入座)


伊水緣


當創作不是以辨識為目的的時候,能不能認識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了。此時的作品、線條只是創作者需要的一種外在工具、一種手段,藝術創作的真正訴求而是宣洩內在的情緒和思想,讓作品成為藝術家需要的一種載體。

王冬齡先生近幾年的作品被各大媒體和全國的書法愛好者所關注。對王冬齡老師的評頭論足來勢洶洶,表揚的文字很少,幾乎都是諷刺、謾罵、嘲笑。大有老鼠過街和遺臭萬年的勢頭。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諷刺、謾罵、嘲笑王冬齡的人,有多少的書法功底比王冬齡好?又有多少人的審美超過了王冬齡老師?還有多少人的藝術綜合修養能和王冬齡老師相提並論?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大家對王冬齡的評價、謾罵、嘲笑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藝術需要百花齊放,也需要百家爭鳴。但是放要有序、鳴也要有度。而作為看客的觀眾更要有獨立自主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思想。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隨波逐流!

無心齋苦果一家之言,請各位道友批評教正。

(下圖作品為王冬齡老師的楷書作品)





無心齋手稿研究


說“皇帝的新裝”估計要被打,因為太抬舉你了。

你的鬼畫桃符倒像是你的腦電波和心電圖吧。

只是替那些嶄新的紙和筆墨可惜...



Bennybird


有人懷疑王冬齡亂書的東西他自己都不認識。在不看原作的情況下他能畫一幅同樣的嗎?

對於王冬嶺的“書法作品”來說,已然不屬於書法的範疇了,其實說他是行為藝術更合理些。因為書法就有其固有的方法,也即後學者必須按照前人約定俗成的規跡(練習——熟練——精到——創作)練習再到創作。一個學書法的人,要想成為書法家都要遵循這個軌跡,概莫能外。查看他前期的書法作品,還是有一定水準的。但反觀現在他的“書法作品”,除了視覺上沒有規律的一片亂草外(已不具備漢字的基本形態了),大概沒有幾個人會認識它,更不要說給人以美感了。我想,在這個前提下,如果讓他不看原作,再寫一次他的那幅作品,還原度可能極低。有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許我是杞人憂天,或是自己對書法作品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有待提高。但無論怎麼說,從我自己的角度,不認可他的所謂書法“創新”。

這是王冬嶺的“書法作品”,請大家欣賞評價。


中條山人14783123


對王冬齡這樣的文化敗類、藝術敗類、書法敗類必須封殺、封死,讓如此敗類永生永世遭有識之士的唾棄,遭民眾的唾棄,遭歷史的拋棄


源遠永遠流長


要說王冬齡寫的的是“亂書”,不僅網友這麼說,王冬齡先生本人也不否認。當然,王冬齡對“亂書”的理解與一般人不同,他將這種現代書法的出現視為傳統書法的奇葩,雖然面臨著諸多爭議和質疑,卻始終堅持著,不肯妥協。

在談到“亂書”受到的爭議時,王冬齡提到過渡邊淳一的一本書——《鈍感力》。正如這本書中所說:生活中就是需要這種鈍感力,別太受外界的東西影響。

作為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諸多20世紀傳統書法大師們的弟子,年逾古稀的王冬齡先生已然是功成名就。但是,王冬齡很早就從師傅們的傳統中走了出來,成為一名現代書法的大膽探索者。王冬齡在書法道路上的探索是不是成功現在很難定論,這個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驗證。

有人懷疑王冬齡“亂書”的東西他自己都不認識

說這種的話的人自然是外行,王冬齡先生的草書功力還是毋庸置疑的。驚龍軒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紹過王冬齡先生早年的一些傳統書法作品,不僅僅是草書,楷書功底也相當不俗。

你可以不屑欣賞王冬齡先生那些狂放不羈的“亂書”表演,卻不能否認他的“亂書”所遵循的草書法度。因此,要說王冬齡先生書寫的“亂書”作品連他自己都不認識,只不過是網友們想當然的臆測罷了。

在不看原作的情況下他能創作一幅同樣的“亂書”嗎

答案很簡單:不能!

就算不是表現手法有些天馬行空的“亂書”,傳統草書也幾乎不可能創作出同樣的兩幅作品。相比法度謹嚴的楷書,草書需要更多的隨性和激情,而這種瞬間噴湧而出的激情需要有紮實的書法功底作為前提,否則真就是信筆塗鴉,不成其為書法了。就算是懷素和張旭在世,那些興之所至的驚世之作也很難在不同的情境下重複創作出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最為熟知的《蘭亭序》。王羲之是在群賢畢至、把酒言歡到微醺的狀態下,酣暢淋漓地完成了這件近乎完美的行書作品。據說,王羲之後來又數次書寫同樣內容的《蘭亭序》書法作品,卻再也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

行書尚且如此,草書更不用說,而王冬齡的“亂書”,斷然沒有寫出相同作品的可能。

順便提一句,只有田英章先生和他的弟子們才能通過田楷最有可能做到這一點。驚龍軒無意比較田楷和“亂書”的藝術水準高低,更不想在此捲入田楷和醜書的諸多爭議,就事論事而已。

作為中國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浙江省書協副主席,杭州市書協主席,作為在傳統書法領域和現代書法領域同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家,這些年來,王冬齡最念念不忘的就是為中國的書法事業開創一片新天地。但是,王冬齡賴以成名的“亂書”要想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可能性實在渺茫。藝術(“亂書”應該也是一種藝術)如果不能為大眾服務,怎麼說也是一大缺憾。

關於醜書的爭議已經持續多年,不管是理性的分析,還是偏激的嘲諷和謾罵,這都是一種創新的美學思維應該承受的內容。“吼書”也好,“亂書”也罷,無論那些專家學者如何追捧,要想讓老百姓在短時間內表示認同和欣賞,終將只是一廂情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