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拒絕別人,為什麼自己心裡會感到愧疚?

溫茶公子


因為你心裡自卑,有種討好別人的心思,想通過討好別人得到認同,而這次沒有幫到別人,怕別人生氣,怕他不跟你玩了,你這樣在人際交往中處於弱勢地位,是不可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的。

對於無理要求,該拒絕就拒絕,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有什麼值得愧疚的?


南朝居士


拒絕他人的要求,為什麼我反而不好意思?甚至愧疚呢?

前言:為什麼我們拒絕別人就那麼難呢?是因為自己的面子嗎?還是為了迎合別人?還是因為不想一個拒絕就斷絕這段關係?拒絕≠斷絕,來跟我一起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讓自己心安理得。

拒絕難的幾種情況

好面子型:你是不是別人跟你一借錢,就立馬答應,時間一到沒還上還不好意思開口要

迎合型:其他部門的一同事過生日,有跟自己關係不錯的幾個同事也去,順便邀你一起去,儘管自己平時與“主角”沒什麼來往,還是一起去給過生日

拒絕=斷絕型

:春節結束,在一個地方的大學室友要去上班了,臨時通知要約個面,可是自己已經有了安排,是不是害怕拒絕他了之後,以後就不會來往了

這些情況在身邊數不勝數,每天還有可能各種類型隨意切換,導致自己分身乏術,疲憊不堪。

那這些表象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本質的原因讓我們害怕拒絕,甚至拒絕之後出現自責、愧疚的負面情緒呢?下面我將列舉幾種情況,看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

本質原因分析

一、看看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幫別人忙時,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謹慎,甚至覺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從不會開口要求,因為擔心被拒絕。

別人借了自己錢,不敢談還錢的事,實在活不下去了才開口要求還錢,彷彿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網購時通常自己看評論看尺碼看說明,能不找客服就不找客服,買回來後就算不滿意也不會去退貨,自己忍忍就算了。

我想這些情況或多或少發生在我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這類人的身上,雖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但可以從這類事中去察覺自己的行為習慣,而從中吸取一點“良藥”。


任何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討好型人格的表現行為,因為場景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偶爾幾次都是正常的。

因為人畢竟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他人社交產生互聯,有時是無可避免的。

但我們不能讓這種討好型行為每天高頻率的發生在生活中,打亂自己的計劃,甚至給自己帶來負面情緒,產生心理困擾。

二、是因為性格所致嗎

DISC理論中,S型人就屬於“拒絕了別人,自己心裡會不舒服”的一類人。

我也是屬於S型人,側重講關係、以人為主、愛助人;自詡善良體貼的“賢妻良母”型。

我們這類“穩健型”的人個性謙遜溫和,性格多偏內向,膽子比較小,不太擅長公眾場合發言。

我從上小學到大學,一直對上課發言有所忌憚,膽子比較小,上課不敢主動舉手發言、不敢當眾交流表達,挑選座位時也是角落、不起眼的位置。

因為我喜歡安靜、不引人注目的場合,但是我發現久而久之,自己會慢慢的越來越向內收,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

平常只專注於自己的事情與想法,而脫離與外界的聯繫,當有人闖入自己的“禁地

”時,卻驚慌失措、無以應對。

不善言辭的我們可能會直接拒絕,之後懊惱自己的笨拙。

注重關係的我們又可能統統攬下,之後又弄得自己焦頭爛額。


組織行為學中,有一句話“性格決定一切”,這句話不能給它絕對的對與錯,只是我們要承認性格這個影響因素

三、共情能力影響心理情緒

共情能力是指當別人描述一件事,說出他的感受之後,你能體會到他的感受、情緒,能理解他的反應程度的能力。

感受越深刻、體會越相似,共情能力越高。

最簡單的例子,吃完飯要刷碗,我因為想要趕緊完成稿子而拒絕了這項任務,就由家務第一名的母親去刷碗了。

其實我的內心是愧疚的,因為我知道母親經常做家務,而且在做完一桌美味佳餚之後也希望有人能體諒她,完成最後的結束工作。

共情能力高的人,總是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理解別人的難處,體諒別人的苦楚。

所以,當我們拒絕別人之後,先會不由自主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然後理解了對方的情況之後,又開始懷疑自己的“拒絕”。

“我是不是不該拒絕他?他也不容易,我要是他,也希望能得到幫助。”


我們的共情能力高,這是一件有利也有弊的事情。如果運用得當,會幫助我們換來良好的人際關係,否則便是陷入這種自責、負面的情緒之中。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大家緩解這種心理壓力呢?下面是我自己經過實踐,發現有效的幾點。

敢於拒絕 擺脫壓力

一、提前說明原則與邊界

我們都知道一句俗語,“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更要明確原則與邊界。

就像上小學時,我們都會和同桌在課桌上劃“三八線”,防止對方多佔用自己本來就不夠用的地盤。

但其實劃清界線,才能夠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地盤,並且能讓自己的東西有序擺放,一清二楚,也不會和對方的混淆。

二、建立正確的心態

心態影響了我們對人、對事採取的行動,不同的行動又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帶來不一樣的心態。

拒絕別人的請求,並不代表我們完全否定這個人,斷絕與他的來往,而是根據我們自身的情況,合理有據的提供自己的幫助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我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是我們的情分。

但不代表所有的請求都要滿足,我們要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力軍

三、試著“做自己”

學會拒絕,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事情我們都想答應對方。

當你拒絕時,已經迴歸到了自己,注重自己的感受這是“做自己”的首要感知。

出現自責、愧疚的心理,自己也要承認這種感受,因為既然會產生這種心理,說明這是你為數不多的拒絕,“萬事開頭難”,都會產生不適的感受。

學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感受自己因為一些拒絕帶來的不適,其實它們是幫助自己成長的“絆腳石”。


總結:學會拒絕,已經成為當下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學會克服拒絕別人之後的心理。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瞭解一些方法幫助自己消除這種心裡不快,更舒展從容的做自己!


hop1hip


您好,我是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您提到有時拒絕別人,心裡會感到愧疚,不清楚自己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情緒是什麼?

首先可以看出您是一個善良的人,也比較注重別人的感受,你怕拒絕了之後引起別的不變,所以內心會有一些不安。

另外可以看出你和別人的交往過程當中有一些討好型人格的存在,而討好型人格可能和原生家庭的生長環境有關,比方說您有一位或者兩位比較嚴厲的父母對你要求比較高,只有當你達到了他們的期待,他們才會表達出對你的讚賞,久而久之,就內化為我必須順從別人才會得到讚賞的,這種模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背後隱藏的是人際關係恐懼。老師想和您一起覺察的是,如果你拒絕了別人,你內心的恐懼是什麼?

是否恐懼別人不再理你,或者恐懼這段關係會變得僵化了。

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問題是在乎別人的感受大於在乎自我感受,實際上別人沒有那麼脆弱,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變得怎麼樣。另外,如果別人因為你出於本心的拒絕而對你有一些責備或者不滿,那是他們的功課,不是你的問題,因為你有權決定接受或者拒絕,這也涉及到你是否可以守得住自我邊界的問題。

以上,老師幫您總結一下,在您的這種情緒感受當中,需要您覺察的是您自我的善良和對拒絕別人產生的恐懼,以及討好型人格。

如何改善自己的這種行為,就要先從樹立自己的自尊心和邊界開始練習,先接納和尊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老師覺得既然你已經選擇了拒絕的方式,那說明你內心裡對這個人或者這件事是比較抗拒的,那就可以以一種委婉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而我們每個人實際上也都喜歡和真實的人交往,不要怕,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別人就會變得不友好。

當你越來越自尊,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能守得住自己邊界的時候,拒絕別人就成為了一件讓你覺得舒服,讓別人也覺得舒服的事情,你內心裡也不會過於在於這種感受。

希望老師的分析能讓你對這個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希望你逐漸地可以練習對別人說No而不必感到內疚。




心理諮詢師李海霞


可能從小到大,你的潛意識裡逐漸形成這樣一個觀念:別人的痛苦是我造成的,我很不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一遇到問題,就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沒有錯。

一般遇到這樣的人,我們都會對他避之不及,敬而遠之。可是如果是父母這樣對待孩子,孩子不僅沒有能力去分辨真假,也沒有能力去逃避。

比如很多人都聽父母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我現在過的這麼苦,還不都是為了你!”這樣就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緩解自己的無能感。

還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我心臟不好,都是你氣的,你要是聽話,我怎麼能得這個病!”這也是把自己的問題推給孩子,同時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可謂一箭雙鵰。

如果你在很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分辨對錯的時侯,身邊的人總是把問題的責任推給你,讓你覺得是自己的錯導致別人的痛苦,久而久之,你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別人的痛苦都是因我而起,我是一個不好的人。

這樣在你長大後,每當你拒絕別人的時候,儘管你的拒絕是非常合理的,你也會本能地產生一個想法:拒絕他是我的錯,是我讓他痛苦了。所以就會產生愧疚感。

在這樣的觀念下,你很難拒絕別人。小的時候無法拒絕父母,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工作後無法拒絕同事,做出損害自己、觸犯原則的事情;結婚後無法拒絕配偶,默默承擔著不公平的關係。

後來你慢慢明白要做出改變,但每次拒絕別人都會讓你不安、痛苦,覺得自己成為一個壞人。

要改變這一點,需要你告訴自己兩點:

1.先自己,後他人。如果一個人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會在乎你的感受,你也就得不到尊重。

2.對不合理的要求堅決說不,同時誠懇地告訴他拒絕的原因。


戰勝叛逆


那些選擇做“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人,總是無條件地答應別人的要求,不敢在別人面前說“不”,總是為如何拒絕別人而感到不安,而且覺得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

實際上,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對人際關係總是有隨時會被拒絕的焦慮感,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因為隨便一個衝突就結束。久而久之,他們與人相處時束手束腳,在人際交往中緊張不安,反而傷害了原本堅強而正面的關係,使雙方的關係變得疏遠。

反倒是學會說“不”,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樣你便擁有了更多的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如果你是一個工作狂,這對你來說簡直就是一根“救命草”,你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自己真正關心和感興趣的事情上,這樣就減少了別人下一次以同樣的理由麻煩你的機會。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有“自我選擇權”的獨立的人,這樣你就不會被他人當成逆來順受的人對待。

不懂拒絕就像是一種病毒,這種病毒會讓很多“應該”和“必須”侵入你的思維,破壞你的情感能力,讓你無法感到快樂、滿足、自信,甚至是成功。學會戰勝自己,委婉而輕鬆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你將不再遭受內心的糾結。下面教給大家一些拒絕的技巧。

第一,如果你要拒絕,就要做得堅決而直接。比如,“感謝你看得起我,但現在我不方便”或“對不起,我不能幫忙”。記住,你不需要被允許才能拒絕,也無須過分道歉。

第二,給自己一些時間,然後在空閒時考慮一下你的選擇,這樣的話,你會更有信心地拒絕對方。

第三,如果你想要同意對方的請求,就要考慮一下妥協的方案,但前提是一定要用有限的時間或能力去做。如果你真的想拒絕,就要避免妥協。

第四,區分拒絕與排斥。請記住:你是拒絕對方的請求,而不是排斥對方這個人。一般來說,人們都會明白,你有拒絕的權利,就像他們有權利請求別人的幫助一樣。

第五,如果你有孩子,請不要為拒絕孩子的要求而感到愧疚。對孩子而言,有時被拒絕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會使他們更有自制力。

第六,幫助你做回自己。學會拒絕這件事,可以讓你看清什麼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此,你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出什麼是你生活中必需的。



庾樹


拒絕別人的能力反映了自己心理健康的水平。我自己個人總結的幾點認識:

1.拒絕別人需要訓練。

首先,我們需要學習並且掌握拒絕別人的方法,當我們拒絕別人的方法得當時,會取得特別好的效果。

拒絕別人的時候,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一下他/她真實的期待,站在他/她的角度去表達你的拒絕,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2.拒絕別人感到愧疚,可能是自尊水平低。

我們總希望幫助到別人,讓別人感覺到舒服。如果別人不舒服,就會覺得對不起對方,是自己的過錯。因為感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會覺得愧疚。

我們知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心理健康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3.提升心理成熟度,開心拒絕別人。

自得其樂,身邊的人也跟著開心。建立起長期的人生規劃,把你的朋友們當成你規劃中的貴人。讓朋友們瞭解你的規劃,你也瞭解你朋友們的規劃。拒絕他一個要求的時候,你也可以提供你專業的建議。如果可行邀請他調整一下,你們共享資源,達成共同的目標。


歡迎討論,共同分享。


一悟健康丁軍元


如果被你拒絕的人幫過你的話,你拒絕了,心裡不舒服,那就是愧疚了。

當然,如果只是普通同事,那麼恭喜你要從討好型人格脫離了,當然不能高興太早了。畢竟如果你這次沒有承受得住不舒服,那就會變得更討好。

你拒絕別人後,心裡不舒服,是你的討好在作祟。你不想拒絕別人,是因為你想要所有人都喜歡你,你想要成為大家眼中的完人。你是不是蠢?

你不懂拒絕,可能是會被有心人利用。別人在背後私語的,不是你幫助他們的好,而是你滿足他們所有請求後的傻里傻氣。

題主啊,你記住,這個世界沒有人應該幫助別人,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誰都不欠誰的。

學會拒絕真的很重要。

想要活的自在,想要拒絕後不那麼難受,就去學怎麼拒絕。

所以,題主你再提問吧。

對了,關於不舒服,多拒絕幾次,就習慣了。況且,不去拒絕別人,又要怎麼在別人眼裡豎起你的防線,磨尖你的稜角。

你可別傻的怕自己心裡舒服,就放棄拒絕,想想你就活這幾十年,圖啥呢。自己舒舒服服就行,管別人幹啥。


健身正能量雯姐


這方面存在很多因素,要看你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下拒絕的,拒絕的是什麼人,拒絕的什麼事,如何拒絕的。

打幾個比方:

1.假如是很要好的朋友之間的求助,但自己又沒有能力幫到,所以拒絕了朋友的求助。怕影響友誼,想繼續維護這段友情的責任心,又擔心以後朋友是不是也會拒絕我的求助,就這樣導致心裡無比愧疚。

2.如果是一個男生向你表白的情況下,但你不喜歡他,所以拒絕了他,這個時候感到愧疚說明你怕傷害到他,總想著會不會拒絕得太直接了,站在朋友的角度又擔心會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活。

3.假如你在網上多次諮詢商家最後終於買了他的商品,途中又各種麻煩商家催快遞改地址,收到後還是不喜歡想退貨,賣家無論怎麼讚美自己都拒絕收下商品,這種情況下的愧疚說明自己麻煩了別人這麼多,還給別人潑了冷水,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有替別人著想的心裡。

總而言之,愧疚的出發點都使與兩個字"善良",心裡善良的人總會為別人著想,所以愧疚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有些事也沒必要太過愧疚,因為世界上也有自己無能為力的事,責任不全在於你,遵守好自己的本分即可,如果是遇到那種不懂得感恩的、不守信用的、道德綁架的,這個時候想拒絕就拒絕,沒必要為他們感到愧疚。俗話說: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所以適當而行,生活中堅持做自己,不用受他人的影響!


Face要厚


這或許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自己的性格,或許是心太軟,總擔心別人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難過,也或許是受自古以來傳統思想的禁錮和影響,總覺得拒絕別人就是不好的行為,會有很深的負罪感。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要懂得學會拒絕,才是我們真正的生活方式。有時候現實就是如此,如果你不懂得拒絕,沒有人會感激你的善良,往往讓得寸進尺的結果,是你讓自己變得鬱悶和糾結。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有時候你不懂得拒絕,其實也是一種“低價值”的付出。這種付出,你以為會感動全世界,往往卻只能感動自己。我們不會去主動給別人添亂,但是也不能因為照顧別人的情緒,勉強和為難自己。

人際交往也是紛繁而複雜的,學會拒絕,或許有些殘酷,但是,只有懂得拒絕,才是通往答案最乾淨最利落的捷徑。


一念呼吸間


1 因為拒絕別人而產生內疚感,是因為你很善良,處處為他人著想,只是考慮別人。你內心在考慮或擔心別人會因你的拒絕而難過。

2 而第二種情況是往往“兩難囧境”很難拒絕別人,更重要的是無論拒絕或者接受都會讓自己難受。而當拒絕的時候,往往就會有“我拒絕他了他會不會不喜歡我,說我不好”、“我拒絕他之後,我就是一個不善良的人,我都沒有助人之心”這類的想法。

3有這類想法,是因為對自己的評價不夠高不夠穩定,需要靠外在別人的反饋不斷的去建立起自己的評價。當然自我評價體系也是從小慢慢建立起來的,建立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的從他人那裡得到反饋然後內化成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認定。而一般健康的成人是比較完善和穩定的,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評價所動搖或否定。

4在現實生活中,說“不”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自信。不要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要堅持自己的行為準則。有原則的人,反倒是更容易被認可和尊重。

5學會說“不”,這其實也是一個立人之本。其次才是在能力範圍之內,去幫助別人。要做一個好人,但千萬不要做“老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