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笔记:相聚在“疫”线的“同学会”

这是油田总医院超声科医生写的随笔,文字简短而朴素,展现了在疫情防控期间一场特殊的同学会,这些来自非重症医学科的老同学们意外地在重症医学科里的相会。


“重症医学科的同事在全力支援二医院,现在这里缺医生,我们补充上!我们全力以赴,坚决守住患者的生命线!”来自心内科、康复科、神经外科、胸外等兄弟科室的医护人员主动请战,支援重症医学科。


2月20日,油田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依旧满床,11个病人。


战疫笔记:相聚在“疫”线的“同学会”

疫情之下, ICU 里特殊的“同学会”   

我是油田总医院超声科医生刘春鹤,疫情来临,总医院医护人员每一天都依旧像往常一样上班、出诊看病人。值班那天上午,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做床旁彩超,却意外地来了一场“同学会”。


重症医学科原有的医生几乎都去二医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前线了,临时新组建的重症医学科都是其他科室支援的医生,那一天居然遇见了两位不常见的同届同学,给我感触颇多,深感临床医生的不易。


第一位是来自康复科的医生,她的病人是心脏骤停复苏后继发肺部感染,持续高热的老年患者。床边机器本来就多,再挤进去个超声机,人就进不去了,操作起来特别费劲,恨不得自己变身长臂猿。


第二位是脑外来重症医学科支援的同学,他问我为什么不带护目镜,我说护目镜压迫鼻腔乏氧就没带,说着话发现他的护目镜很独特,居然没有鼻夹,这个护目镜好!不夹鼻子!他说,这是牺牲了密闭性换来的,原来夹鼻子那种他也受不了。


战疫笔记:相聚在“疫”线的“同学会”


他的病人是脑外伤的病人,我正做着检查,就听见他找眼镜:“眼镜呢?谁看见我眼镜了?”我还想他的护目镜不是带着呢吗……突然醒悟,他找的是近视镜,他眼镜度数好像挺高,800度?600度?带护目镜就带不了近视镜,想看病历看检验单就得摘下护目镜换近视镜,接触病人再换回来,一天下来真不知道这样来回几次。临床医生真是不容易啊!


出门时,碰到了胸外科副主任张振才,“咦,张主任怎么也在这里?”“临危受命,领军重症医学科”有人介绍说。张主任急匆匆去看病人,眼里全是红血丝,看来最近没有休息好。


新组建的重症医学科团队人员来自非重症医学科的多个科室,专科性强,重症监护经验相对少,张主任来了后,迅速理顺工作流程,采用内外科结合、以老带新、相互协商的方式组建多个小组承担值班工作,而张主任本人则每天查房、指导治疗。


战疫笔记:相聚在“疫”线的“同学会”

从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的那一天起,张主任就再也没有了休息日,即使在家中也每时每刻关注着手机消息,随时赶到医院指挥救治工作。


检查完患者,我就和同学们告别,真是一场特殊的“同学会”。在这特殊的时期,

三个人意外“相聚”于ICU,两个同学都很可爱,重症医学科的战友们都很了不起!让我心生敬佩!

向医护工作者致敬

据了解,自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油田总医院医护人员坚守防疫一线

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第一时间成立;

呼吸科团队整建制入驻留观病房;

72小时改造实验室,在全市医院内第一个担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艰巨任务;

大年初二,全院3200余名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全部返岗,迅速投入到抗击疫情、救治生命的最前沿;

一声令下,总医院三批次支援市定点治疗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团队,支援湖北孝感、武汉的医疗团队,支援省危重症集中救治中心的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的护理团队,

他们毫不犹豫,逆行而上

无论是口腔科医生,还是眼科专家,无论是超声医生,还是药剂医生,

无论是在普通门诊、急诊,还是在住院病房,这些医护人员都始终战斗在防疫第一线

在大庆,在哈尔滨,在湖北,在每一处抗疫最前线,在抗疫的主战场上,处处都有总院人勇敢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