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產業行業崗位商業介紹的好文,茅塞頓開,任何工作族都值得讀

<strong>有人類社會,就必有產業,因為要靠產業來生產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行業是產業分工中的各個垂直領域。崗位是產業和行業的細胞單元。商業是串通產業、行業、產業的聯通劑,並且是能調節它們的那隻“無形的手”。瞭解4者的內在關係,有助於人們宏觀上認識世界,從細觀上洞察先機,從微觀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崗位的價值。

“ 那條河談認知 ”專注認知提成,心智成長。可以關注、討論、分享!

產業、行業、崗位、商業


關於產業行業崗位商業介紹的好文,茅塞頓開,任何工作族都值得讀

產業風向標

前言

地球上的產業是一個叢林,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感覺。探索(尋根究源、欲知未來)是人的本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想知道、也應該清楚自己所在產業的前世今生,在地方、國家、甚至世界經濟體中處於什麼位置、角色、分工,以及自己所在的產業會何去何從?我們也應該知道世界宏觀產業的基本現狀、什麼產業是當下世界的主流產業、以及其演變趨勢。可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產業、行業、商業、崗位的關係,瞭解這些對我們有什麼現實意義呢?1)擺正自己產業在產業叢林中的位置,別狹隘的自我中心;2)找到產業歸屬感,有助於我們明白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3)洞察先機,及時發現產業的未來和轉變風向標,可能有機會發財或改變自己,或者至少能順應潮流,及時改變自己,不被社會的大浪淘沙所淘汰。

產業的由來

產業顧名思義就是“生產作業”,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需要物質和精神,這些直接或間接生產物質或精神的作業就統稱為產業。在原始社會人類是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主要產業是農業、牧業、林業。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化,產業也不斷的深化,它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並會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工業革命對產業有了巨大的改變和推進,工業革命產生了大量以生產為目的的工廠,工業革命之後工業成為了國家生產力和就業部門。許多技術的突破和進展,促進了新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工業革命之後,工業佔的經濟比重遠遠超過農業。信息化時代之後,服務業的產業比重又逐步超過了工業。

產業的分類

產業的分類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們國家所採用的是三次產業分類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一產業,農、林、牧、漁;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第一產業:又稱初級產業,產品的生產鏈最低層的行業,擔任原料的提取工作,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最早階段。

第二產業:又稱中級產業,產品的生產鏈中層的行業,擔任原料加工的工作,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中間階段。

第三產業:又稱高級產業,產品的生產鏈最上層的行業,擔任物流、分銷、中介等工作。第三次產業需要接觸產品的終端顧客,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最後階段。

三級採用分類法,是上世紀30年代,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提出的,隨著產業的發展,也有一些缺陷,有時一個產業很難把它歸到某種分類中去,比如說裝修業裝,他既屬於服務業,也屬於既屬於服務業也屬於加工業,這樣就又屬於第二產業,也會屬於第三產業;還有第三產業過於複雜,就是把所有的第一、二產業之外的產業都統稱第三產業。所以我們國家在三級產業分類基礎之上,規定和劃分了自己的產業分類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

隨著產業全球化的不斷進步和深化,產業的分類,相信以後一定會做調整,從現在的一、二、三產業,會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化,第三產業的服務產業一定會更多的細化,有些產業可能會從第三產業中分化和獨立出去。比如國際上就已有這種做法,把高科技產業從服務產業深化為第四產業,把文化藝術創意方面的產業深化為第五產業,把非牟利性質的公共服務產業劃第六產業。

產業結構的變化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的結構會不斷的變化,工業革命之前,人類主要是由第一產業為主,工業革命之後,第二產業大量出現,各種機器生產取代了家庭手工業生產,佔據了主導位置,每個發達國家都有一個階段叫做工業化。進入20世紀中後期,發達國家的大量資金和勞力流入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主導時代也漸漸遠去,第三產業首先在發達國家中佔據了主導位置。但是廣大落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主要還是第二產業,甚至第一產業佔據主導位置。

世界範圍的產業佈局分佈也在變化,以前的第二產業首先出現在工業發達國家,後逐步轉移到人口密集,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比如:世界工廠向亞洲轉移,香港工業北漂,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以及中國和中南亞和的崛起,就是因為世界第二產業的佈局分佈造成的美國現在的產業空洞化,也是產業漂移的結果,因為他們太貪婪,注重幾乎無本萬利的金融印美鈔業和高科技產業、一味想剪世界經濟羊毛,靠吸血和壟斷獲取暴利,放棄了所謂的夕陽和垃圾產業的製造業。

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家,要想有獨立自強,必須有比較完善合理的產業結構,越是基礎的產業,越不能過度依賴別國。

產業與行業

產業和行業這兩個詞我們經常會混淆起來用,實際上他們是有區別的,產業會比行業會大得多的一個概念,產業是指社會化宏觀生產分工這個角度來說的,行業主要是根據工作職位、或者產業內部分工這個角度來劃分的概念,行業是產業分工中的各個垂直領域

比如第一產業中有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這些既是產業又是行業。行業的表達有很大的隨意性,比如,你是做包子的,你可以說自己是飲食行業,或者說食品行業,或者說餐飲行業,或者說包子行業,隨便說。但是產業分類一般國家會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規定、並規範和清晰化其內容,不可以隨便說屬於哪個產業。

產業與商業(財富)

商業是一種有組織的,銷售顧客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的一種行為,起源於原始社會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商業在行業產業劃分裡面,屬於第三產業。產業中除了非盈利的產業,其他所有的產業都跟商業直接掛鉤,合稱“商業貿易”。商業成立要有幾個條件:通過交易的行為、以盈利為目的、雙方自願並符合法規盈利性的產業100%需要從事商業,但不是所有的產業都屬於商業

如果說產業是“火”,那麼商業就是“油”。正因為商業的出現,大大地刺激、激發、活躍、擴大、裂變產業的高速多元化、複雜化、平臺化、細分化發展。

被商業化的產業產值,就是社會的財富。

產業行業商業崗位

崗位是產業、行業、商業的細胞單元

產業與人類

有人類存在就會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這些需求都需要人去生產,於是就會形成生產或為生產服務的行業。人類的生產能力叫做生產力,生產力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在生產過程中,會形成生產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社會關係。科技水平是生產力的標誌性指標,人類的總體生產力代表了人類的總體進化程度,生產力最終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矛盾,正是因為這個基本矛盾推總體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

產業源自於一個小的經濟體,最先原始社會的時,就是部落裡面。當原始部落不斷地吞併形成國家的時候。產業會從地方性走向國家性,最終產業會走向全球化。全球化產業,實際上已經早已形成,但總體產業全球化還處在初級階段,什麼是充分的產業全球化呢?就是指國際產業分工和國內分工一樣自由、順暢、隨意、規範的時候才是充分的、成熟的產業全球化。

產業如果想充分的發展和強大,一定是走向全球化才行,這就好比一條魚,是在池塘裡遊還是在大海里遊,只有在海里遊的魚,游泳能力才更強,遊得才更遠更寬。

產業與國家

在國家形成之前的原始部落裡就具有產業,所以產業是先於國家存在的。談論產業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之前,稍微先提一下國家的起源。國家是一定區域內的原始部落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的物質交換、戰爭、協商中形成的

當國家形成的時候,產業就分成地方性產業的和國家性的產業。國家形成之後,就會有國家之間的經貿來往,此時產業的分工就會跨越、穿透國家或地區,這就是所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或者經濟全球化。每個地區或國家會自然形成相對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行業。比如,東北適合種農業種植,貴州適合採礦和釀酒,江浙一帶輕工業發達。整個亞洲偏加工、製造業,整個歐美偏高科技、金融、高端設計和高端製造等。

美國的產業空心化,是美國人追求暴利的貪婪、眼觀短淺、新殖民思維的結果

中國在忍氣吞聲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幾乎全產業鏈的工業體系,也正在向高端產業,比如信息產業,高科技智能製造,設計等等方面發展,雖然在整體上與歐美還有不少差距,但是相信後勁一定很足,因為我們的第一、二、三產業的基礎比較紮實和全面。

產業全球化分工是必然趨勢,開工沒有回頭箭。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區域要搞全封閉式的自給自主的產業結構,這是小農意識,那麼其生產勢必是落後,發展勢必緩慢。因為只有精細分工,加強放大各自的比較優勢,然後再充分自由平等的交換會促進整體的繁榮。

每次產業的升級和發展,都會完成生產關係的轉變,甚至還會重新劃定國家關係和國家邊界,歷史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歐洲對外擴張和殖民,就是產業影響國界的例子。現在的美洲國家,很多都是在產業升級之後,由於歐州對外擴張和侵略、殖民而成的,是工業文明取代、霸佔了美洲大陸的原始農業文明的結果。

產業與時代

1、產業與歷史時代

人類的產業歷史有幾次飛躍。第1次就是從農業時代上升到工業時代。這次的跨越主要是指1760年到1830年之間的第1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使用和機械化生產是這次跨越的一個標誌。

進入工業革命後,人類又經歷了4次標誌性的工業革命

第1次工業革命叫做“機械化”工業革命。生產從人畜力發展為機器動力。這些機器使用蒸汽動力來增加數量並提高質量。在此過程中,與木材相比,煤炭變得更加流行,從而確保了機器的更多使用。從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在很短的時間內蔓延到整個歐洲和美國。生產的這種根本變化極大地改變了經濟世界和社會結構。人口增加,平均壽命也增加。此外,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輕鬆,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隨著機器的生產,歐洲生產的產品數量大大增加。歐洲國家轉向中東 近東和遠東國家,他們可以在其中提供新的原材料來源並銷售產品。工業不僅完成了它的第一個時期,而且重新劃定了影響國際關係的國家邊界。

第2次工業革命叫做“電氣化”工業革命。電氣技術也得到了發展並投入生產,這項優於蒸汽動力的新技術確保了機器的進一步發展和產量的極大提高。因此,世界開始意識到大規模生產的概念。鋼鐵原料的普及和重工業的發展。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成為重工業的主要生產國。

第3次工業革命叫做“電子化”工業革命。1950年代,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計算機在生產過程中非常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通信技術和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使小巧實用的產品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第4次工業革命叫做“物聯網/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工業革命。就是我們當下正在所經歷,人工智能。工業4.0是博世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提出。互聯網從狹隘的電腦和手機走向普遍萬物,讓萬物都可以成為終端互聯互通,就叫“物聯網”人工智能就是機器或軟件可以加強擴大人的部分基礎智力,比如記憶力,閱讀能力,計算能力,基礎邏輯應用,查找比較能力等等。由於人類產業充分走向智能化、物聯網化和工業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按現在人類的石化能源和常規電能是不可能滿足需求的,“可控核聚變”就是終極解決人類產業化對能源的需求。只有能源像空氣、陽光、水一樣的便宜,這時候人類的工業化才會得到徹底的爆發。

2、當下主流產業工業4.0對時代的影響

當下的主流產業就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什麼是主流產業?就是這個產業的出現會對所有產業產生變化和升級。比如機械時代的蒸汽機,電氣時代的電力,信息化時代的計算機。都是各個時期的主流產業,幾乎影響是當時所有的產業所有行業所有人。

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工業4.0正呼之慾來,磅礴而出。像以前任何一次工業革命一樣,人們會對他充滿的期待和擔憂。因為工業革命一方面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物質財富,特別是增加所在國的社會福利,但是每一次工業革命幾乎都攪得世界不得安寧。第1次工業革命促使了全球的殖民運動;第2次工業革命引發了2次世界大戰;第3次工業革命,觸發了冷戰和核彈競賽。那麼當下正在進行的第4次工業化及革命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呢?會有災難嗎?本文認為有下列情況出現:

1)人類的生產效率會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由鐵和蒸汽引擎推動)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由電力,鋼鐵,化學制品和電信提供動力)期間,生產率都得到了提高。 從1870年左右開始,這兩次革命延續了黃金世紀的進步。 特別是1940年代和1950年代,在美國和其他地區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迎來了信息時代。 計算,互聯網,移動通信等領域出現了大規模的,改變世界的創新。

所以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促進的社會生產效率增長30%左右。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前幾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數據,以建模和預測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潛在影響 。

通過計算這些數字技術和歷史公式,諾基亞貝爾實驗室,預計從2028年至2033年之間,美國的生產率將大幅提升30%至35%。與1950年代類似的飛躍,並可能為美國經濟增加約2.8萬億美元。中國、日本、德國、印度等他國家也會有類似的增長。

所以正常情況,第4次工業革命之後,未來的30年之內,人類的總體物質財富在現在的基礎上會增長30%以上。這裡說是人類的總體財富,像中國這種經濟發展引擎,肯定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比例。

2)會有大量人失業嗎?未來職業的方向在哪?

在去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有人指出,工業4.0將對世界各地的工作崗位產生毀滅性影響。由於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和人工智能的興起,預計未來15年將在15個主要國家中減少510萬個工作崗位。不僅在於生產製造行業。其他例如行政管理客服服務,幾乎所有行業的低技能的重複勞動,都有被機器人所替代的可能。

“機器換人”這個完全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人類要失業的人數遠遠不止510萬。 前面三次工業革命都是不同程度的,把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那麼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4次工業革命,會把人從低端智力勞動中要解放出來,因為低端的智力勞動,像體力勞動一樣,還是比較辛苦和效率很低下的

什麼是人工智能?為什麼叫人工智能?我們先看一下人的智力有哪些構成:人的智力分為基礎智能(比如:記憶能力、邏輯判斷能力、計算能力)和高等智能(比如:創新能力、藝術能力、情感能力、哲學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就像人的體力,落後機械的力量,人的基礎智能比計算機低,這個是很自然的。人的基礎智力是無法跟計算機相媲美的,這是人的生理機能所限制。但人的高等智能,可能永遠比機器要高,因為只有人才有高等意識

但這就會意味著大量的人會失業,沒了飯碗,有生存危險嗎?絕對不會的?為什麼這樣說?你看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農業社會時期,90%的人都是在從事體力勞動,工業革命之後,體力勞動人的比例大大縮小,那些減少的勞動力,他是否是失業了呢?他們被大量的轉移到工廠產業工人。第4次產業革命,只不過又是一次崗位大遷移,那人的崗位會被遷到哪裡去呢?

我們看一下人智能的高級部分,比如說創新能力、藝術、思考、哲學、情感等等。這些機器是不可能具備的。當人工智能大量佔據生產和低技能崗位時,另外一些崗位,如對海量的科研、文學、藝術、哲學等等崗位,這些崗位永遠都是非常缺人的,但是以前的人類產業結構支撐不了那麼多人從事這些產行業。

人工智能之後,機器能生產出富足的社會物質財富,人吃飽喝足住好之後,對精神的需求量會激增,所以時代會需要更多的人進入科研領域和精神領域,人工智能為這種工作崗位遷移提供了可能。所以未來的科研崗位、藝術、文學、哲學等等需要動腦筋的崗位會非常受歡迎。

3)社會福利將爆棚

可是因為年齡或者其他原因,來不及從現有工業化崗位轉向未來的科技崗位、思考領域崗位的那些人會怎麼辦?他們會失業、被社會淘汰、餓死嗎?肯定不會。在工業革命的歷史當中,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所在國,因為社會生產力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的物質財富會更豐富,社會的福利是極大增加的。進入工業4.0之後,人類的生產效率會更高,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會更豐富,豐富到可以把很多人不工作人都可以養起來,人多半不會有生存之憂。現在美國總統競選楊安澤不就提出嗎?只要是美國人每個月發1000美元,他的理論來源就是機器代替人的工作,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拿出來分配給人。其他任何國家也會有類似的道理和做法,就是說世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真的要來了一樣。

到時的社會,治安也會更好,因為人的生存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就會有精神需求,就會想到一些科研等領域去追求成就;因生存而引發的犯罪和衝突會大大降低,而且由於科技水平的提升,做壞事會比做好事會難很多。

4)未來人類產業的走向

當為人類舒適生存所需的物質生產的產業被充分發展滿足之後,未來的產業會走向何處呢?會走向兩個方面。

一方面會向人類外部走,走向外太空,尋找更多的宇宙的奧秘,發掘更多的宇宙資源。因為人類的本質就是:第一、更好地生存;第二認知、利用和改造自然。我們從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造火箭;還有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持巨資探索外太空的事蹟就能看出端倪。這些億萬富豪是吃飽了沒事做,拿錢燒的好玩嗎?從人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代表人類產業發展的方向一個先驅代表。他們的財富極大的滿足之後,他們就會代表人類的本性,向外太空發起探索;當整個人類的物質財富極大滿足富裕之後,人類就會像他們一樣向外太空、向未知世界、向宇宙和人類的的未來去發起探索。

還有一部分產業被向人類內部走。內部又分為3個方面:第一生物產業,使人的戰勝疾病的能力極大的提高,人的壽命得到極大的延長;第二精神產業,更多的滿足人精神的需求;第三、社會治理產業,未來社會更和諧、平等、透明,公開公正,平等自由。因為以後社會的競爭不是零和遊戲, 不是靠別人做了奴隸,自己才是主人,你獲取的,不是要靠別人失去的,整個社會都是自己跟自己在競爭。

5)中國會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成功的國家

中國雖然沒有用第4次工業革命的這種說法。但是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這個概念和工業4.0有類似之處。現在世界,好些國家幾乎都同時在邁進第4次工業革命,在這些國家當中,無疑中國會成為第4次工業革命最成功的國家。第一、中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第二、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經濟基礎;第三、中國有世界上最廣泛的全工業體系,以及很強的工程能力和基礎工業;第四、高科技領域,中國5G的領先,會引領物聯網的發展;第五、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投資領先世界;第六、可控核聚變的商用,最有可能率先在中國推出。所以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很有可能會第4次工業革命當中最成功的國家,當然這個成功會來的很艱難和坎坷,但是還是會到的。

6)第四次工業革命,會帶來災難甚至世界大戰嗎?

畢竟前面三次工業革命都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戰爭災難或者戰爭風險。因為以前有國家工業革命成功之後,生產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對資源和市場的佔領渴望就會很強烈,會野蠻好暴力地去掠奪資源和市場。因為以前人類的競爭是存量競爭,零和遊戲,就是你獲取,是別人失去,所以在這個競爭過程當中,就會有激烈的侵略和反抗。

到工業4.0時期,這個情況會好一些。第一、因為當大國都掌握滅亡世界的能力之後,那麼彼此會考慮如何避免共同滅亡,所以大國之間的正面、極端戰爭的可能性會不大。第二、雖然在第4次工業革命初期,國家之間的競爭還是存量博弈,例如美國會極其敗壞、下作地阻撓中國的發展,但如果進入第4次工業革命的中後期,能源的徹底解放,人工智能充分發展、物聯網的充分應用,人類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時候,人類對資源佔有的的競爭或許會跳出零和遊戲的圈子,比如能源已不是產業的瓶頸,物質循環使用率很高,或者人類對資源獲取已從地球內轉向地球外等等。所以整體看,第4次工業革命,帶來物質繁榮的同時,國家之間的競爭,還仍然會很激烈,但競爭方式不一定像前面工業革命那樣野蠻,方式或許會更文明一點。

除了戰爭,人們還有另外一個恐懼,就是人工智能會不會帶來機器和人類之間鬥爭?機器人會不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顯然不會,因為機器人,更多的還在工具層面。機械加強放大人的體力,人工智能加強放大人的基礎智力,刀本身不會殺人,還是人用刀殺人。人工智能還是生產工具,智慧層面、思想層面,還是有人類在主宰。


“那條河談認知”幫助清晰化、正確化、體系化人生基礎認知。更多文章可關注後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