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專家說不能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呢?

穩定的糧食價格,保護的是也是農民的利益

很多人想,我們把糧食價格提高,這不就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了嗎?這是簡單的計劃經濟時代思想,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實施起來不現實。

現在的糧食價格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大米、玉米、大豆這些主要的農產品,我們國家都實行的是收購保護價。比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要略微高一些,為的就是保障農民的利益。而且對於主要的糧食作物,國家還實施種糧補貼。為的就是保障農民的有一定的收益。

為什麼專家說不能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呢?


美國的農民機械化程度很高,只有不到100萬的農民,而且是職業化的農民。2018年底,我們的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即使是城鎮常住人口很多人的戶籍也是農村的,在農村擁有土地。其實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單純種一季小麥、一季玉米並不累,也花不了多少時間。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外出打工,獲取更多的收入,2018年的外出務工人員高達2.8億,接近農村常住人口的一半。

我們的農民種糧收入,由於規模較小,生產力會比較低,因此種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種糧收益非常低。即使一人一年產1000斤小麥,也不到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民傾向於打工獲得收入。

如果說我們將一斤小麥提升到30元,但國際市場上小麥價格仍然是1元一斤(現時國內小麥價格2400-2800元/噸,國際市場只有1600-2000元人民幣/噸)。結果會怎樣?巨大的利益差,會導致國產小麥無人問津。沒人去買這樣高價的小麥吃的,直接從國外進口,只有幾十分之一的價格。

我們每年生產糧食5億多噸,根據國家統計局顯示信息,2017年國家玉米產量2.1589億噸,小麥總產量1.2977億噸,水稻總產量2.0856億噸。這樣巨大的差距,國家財政都無法補貼。

糧食價格增加一些,不是太大問題。但是跟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脫鉤後產生的問題很大,尤其是一些企業會通過進口外國糧食對國家生產的糧食消費產生巨大壓力。目前的美國大豆就是這樣,比我們國家的大豆產油高、質量好、價格還便宜,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國家也是通過適當調節限制進口的。但是,2017年中國國產大豆1455萬噸,進口9554萬噸,對進口大豆依賴率超過87%。這大豆都用來幹什麼?我們怎麼吃的呢?實際上這都是通過榨油或者製作動物飼料來消費掉的。所以,糧食價格漲了,很多食用油、肉製品也會漲,引起整個社會的食品類都會漲價。一桶花生油50元,可能覺得可以接受,如果花生油變成1000元一桶大家還覺得無所謂嗎?

為什麼專家說不能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呢?


實際上不僅僅是花生油,各種生活用品都會變貴。人們會給雞鴨豬牛羊吃幾十塊錢一斤的飼料嗎?肉價也會漲的幾百元,仍然沒有利潤可言。然後呢?工業產品為也要漲價。老家現在種糧食,也是全程機械化。播種、秋收,都是有機械一次幹好。這樣的服務也會增長價格幾十倍,才能夠保障人家能夠生活。這樣都會一連串的漲價,即使我們用的衛生紙都會漲價。所以,即使糧食價格漲上去,社會也會將通過衣食住行,將農民獲取的超額利潤給攤薄,分散到社會其他方面。

有人說日本的農民,實際上他們如果通過機械化種植,糧食價格一樣不貴。日本水稻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但是絕大部分是飼料類。日本糧食自給率不到40%,我們國家高達95%。一旦有人掐斷日本糧食供給,大家想想後果吧。

糧食的種植成本國際市場形成了公允的價格,並不是想提高就無限提高的。國家種糧補貼、收購保護價格,也是為保護農民種糧食有利潤。

為什麼專家說不能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呢?


所以說,改善和提高農民收入,並不是單純的提高糧食的價格,這種不現實。國家應該通過保障農民務工的收入,讓他們在社會收入分配中的利益得到保障,這樣才是合理的做法。

瞭解最新農業資訊

掃描或者長按識別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

為什麼專家說不能大幅提高糧食價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