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得姓始祖:伯夷

時 期:舜帝時期

相關人物:

伯夷——炎帝之後,堯舜禹三代任秩宗

茫——年輕部落首領,聰慧而無決斷,新生力量


洪水從堯帝時開始,已經整整九年。鯀(gǔn)作為治水官,堅持著湮堵之道,可洪水卻越來越難以抑制,所到之處,滿目瘡痍。到舜帝時,鯀終被革職流放。治水之任誰能一肩挑起?治水之道,要做何等改變?一時間,華夏人心惶惶。

一條崎嶇的山路上,兩人正慢慢走著。為首一人黑袍裹身,面容肅穆,好像從未笑過,隱約露出的紅色官服上,繡著一隻更為鮮紅的火鳥圖案,代表著他的身份——地位僅次於舜帝的秩宗伯夷。

伯夷望著遠處高大而脆弱的堤壩,洶湧的河水彷彿隨時要漫出天際,讓災難和恐懼湧向世間。伯夷道:“人們看到洪水在他們頭頂,不覺得害怕嗎?”

“他們埋頭生存,已是無力。”跟在伯夷身後的禹回答道。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伯夷不再多言,帶著禹繼續往前,去面見舜帝,向舜帝闡述禹新的治水之道——疏導。

在舜帝的宮殿中,禹模仿著洪水肆虐之景。堤壩困住洪水,但洪水卻越漲越高,最終吞沒堤壩,大地一片汪洋;禹又挖出通至大海的漕渠,然後小心翼翼地扒開堤壩,洪流如順從的家畜,沿著漕渠奔向東海。

那一刻,伯夷好像看到一條龍衝破了重重枷鎖,衝上雲霄,與日月同輝。舜帝和伯夷已經認定,疏導,將成為華夏戰勝洪水的契機。

於是,舜帝任命禹為新的治水官。

禹上任不久,就要將治水之法由湮堵改為疏導,整個華夏都被震動,四嶽首領與鯀的舊臣一齊反對。他們沒見過禹的疏導演示,即便見了,他們也寧願守著河堤戰戰兢兢度日,不願冒險嘗試放出噩夢般的洪水。一時間,華夏有分崩離析之態。舜帝徹夜難眠,伯夷眼中也佈滿血絲。

二人多日商議後,伯夷終於開始有所動作。他命人在冀州城外搬運樹木、茅草,搭建房屋,規模很大,伯夷為其取名“呂堂”。

呂堂外圍,雖由茅草蓋成,卻是宏大壯觀,如同宮殿。而內部,是一大一小兩間相通的屋子,大的由三十六根木柱支撐,每個木柱上都刻著各部落的圖騰,小的由四根巨型木柱支撐,代表四嶽。兩間一合,好似一個“呂”字。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伯夷派人到四嶽傳信,召集三十六大部落首領來呂堂議事。

各部落首領意興闌珊地上路了,陸陸續續到達冀州,來到的人紛紛驚歎伯夷的設計,四嶽長老更是在伯夷身邊笑呵呵地吹捧著。

“我還從未見過如此宏大特別的屋子!”

“是啊,秩宗居然能把圖騰和房屋結合起來,果真不一般啊!”

伯夷站在一側仍是不苟言笑,他看著幾日未添一筆的名簿,已然知道不會有人再來,便召集眾人,開始議事。

秩宗伯夷坐在呂堂最高的位置上,身穿烈火神鳥大紅服,手持堯帝親傳禮儀杖,四嶽長老分坐兩旁,各族首領依次就位。首領們在底下議論紛紛,伯夷敲了敲儀杖,開口說道:“我知,在坐不服禹者眾多,此番召集大家於此,便是決斷此事。”他大手一揮,只見三人懷抱竹筐走進殿來,一筐為黑色石子,一筐為白色石子,石子上皆有各族圖騰,最後一筐無一物。伯夷令他們將石子分給眾人,說:“信禹者,白石入空筐;不信禹者,黑石入筐。我當為先。”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伯夷以身作則,將白石投入筐中。

各部落首領也遵照規矩,將石頭投入。結束後,伯夷望著呈上來的筐,眉頭緊鎖。他定了定神,說道:“三十六柱,各有圖騰,即指三十六族。但有人未到,現將他們的圖騰柱砸掉。

只見幾個大力士拿著大錘進來,砸掉了五個圖騰柱,各族首領打著哈欠,昏昏欲睡。只有一個叫茫的年輕首領,明白了伯夷要幹什麼,悄悄起身,離開了呂堂。

“現在”伯夷將滿是石子的筐遞下去,“將反對禹的部落圖騰柱砸掉。”

大力士又開始砸。一開始,首領們依然滿不在乎,但隨著柱子越砸越多,他們不由得坐立不安。整個房間都在震顫,眾人的冷汗隨著木屑、稻草不斷落下。

終於,力士們收起大錘,呂堂已是搖搖欲墜,但好在未倒。首領們鬆了一口氣。

就在這時,伯夷突然大聲說道:“哪嶽的柱子倒了五根以上,就把這嶽的大柱子給砸了!”

四嶽長老頓時慌了神,紛紛上前制止伯夷。伯夷毫不手軟,親自拿錘,和力士一起動手。大柱被砸的吱呀作響。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紛亂之中眾人想要逃出去,但門卻被關得死死的。

終於,隨著一根大柱咔嚓一聲斷裂,整個呂堂也轟然倒塌,撲天蓋地的塵土四散開來,將宏偉新奇化為一片狼藉,所有人都被壓在廢墟之下。

好在呂堂是由茅草搭成,傷人很難,眾首領慢慢從廢墟中爬了起來,但四嶽長老,仍是叫苦不迭。

廢墟高處,伯夷也站了起來,滿身塵土,絲毫未掩蓋他的威嚴。望著狼狽的首領們,伯夷厲聲說:“此屋為天下,此頂為蒼天,我等皆為柱!我等心不齊,蒼天必塌,天下必毀!”

這一席話,讓眾人停下了所有動作,齊齊望著伯夷。伯夷深吸一口氣,說:“昔日華夏曾遭滅頂之災,蒼茫大地只餘我祖伏羲、女媧。即便如此,二人依然不捨聖心,尋龍馬,覓同族,齊心協力,才有我華夏之輝煌!如今我等依然面臨滅世之洪災,尚有無數同族,卻要分崩離析,豈不可悲!”

眾人默默低下了頭。伯夷繼續說:“惟有萬眾一心,共助禹成大業,才能使洪水得治,蒼天不陷,華夏得存!”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眾人低聲交談,紛紛點著頭。伯夷摸了摸鬍子,露出久違的微笑,讓大家重新投石。

新一輪投石過後,伯夷看著呈上來的筐,卻依然是黑多白少。

是時,天邊烏雲滾滾,暴風驟雨將至。伯夷顫抖著,不住地呢喃:“為何如此……”

“禹改堵為疏,真的可行?”伯夷循聲望去,只見一塵不染的茫站在遠處。

所有人齊刷刷地抬起頭,看著伯夷。他們眼中的疑慮、痛苦、迷茫,如同一座座大山,全都壓在了伯夷的身上。他們並非不願同心,而是不知道禹的對錯。伯夷深知,華夏何去何從,在這一刻,已係於他一身了。

“那你同意鯀的法子?”伯夷問茫。茫搖了搖頭。

“那你有更好的法子?”伯夷繼續問。茫又搖了搖頭。

“禹能成功嗎?”

“我不知道。”

“他要是不治呢?”

“沒人敢治。”

“無人治水又會如何?”

茫頓時愣住了,絕望從他眼中升起:“那……華夏會亡。”

“呵……哈哈哈……”伯夷突然大笑起來,眼淚滑落,“華夏已是必亡之局,吾等還在爭論成敗之事,豈不可笑!”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伯夷迎著狂風,指著天邊的烏雲:“山雨欲來,房倒屋塌,我們需築新屋避雨。有人好容易開始築建,但我們卻害怕房屋再塌,反對之,阻撓之,稱有木板茅草足矣,哪怕明知驟雨終將吞沒萬物,依然置身幻夢。”

“這,不是華夏!”伯夷怒吼,“既知華夏將亡,禹已擔起華夏存亡之重責,我等卻無一絲行動之勇氣,以無用的紛爭虛度光陰,這豈是華夏子民之作為?若我等盡歸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先祖伏羲,炎黃二帝?”

暴風雨前,一片寧靜。

汗水浸透了伯夷的紅袍,他坐了下來,平靜地說:“存亡成敗,不在禹,而在大家。現在,再投一次石吧。”伯夷彷彿用盡渾身力氣,癱坐在那兒。

“我信禹!”茫突然振臂高呼。緊接著,所有人都呼喊起來,聲音如同一根線,將華夏重新連接在一起。

呂姓起源故事:秩宗伯夷,三朝元老,大禹後盾,心呂之臣

天空電閃雷鳴,轉眼大雨滂沱,卻掩蓋不住貫穿雲霄的華夏之聲。伯夷閉上眼,陶醉在這絕美的聲音之中……

而後十三年,華夏各族眾志成城擁大禹治水,最終戰勝洪水。禹繼位後,伯夷依舊為秩宗,管理著華夏民族的秩序。

伯夷歷經堯舜禹三代,忠於職守,團結華夏,推動革新,是大禹治水定九州的堅實後盾。大禹受舜帝禪讓之後,感伯夷之恩,視他為“心呂(腹)之臣”,封他為呂侯,賜呂氏。呂姓後人皆尊伯夷為呂姓得姓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