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與日本分別作為亞洲與歐洲兩大戰場的策源地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殘酷戰爭。從1936年11月5日德日兩國在柏林簽訂了《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開始,雙方就開始以反共為名開始了曖昧的政治互動。當德國的閃電戰拉開了二戰的大幕之後,德國與日本便逐漸走向了更深層的合作。

1940年9月,雙方在東京舉行談判,意大利隨後也加入談判。9月27日三國在柏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即《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不過,儘管雙方在明面上做了如此多的文章,我們在二戰中並沒有看到德日兩國實現所謂的戰略協作,這是為何呢?

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圖/德意日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01 日有鬼胎

當德軍橫掃波蘭之時,日本人在亞洲戰場上與中國軍民陷入了相持對峙。因此,德國人在歐陸上與英法的廝殺明顯是日本人所樂見的,德國人的每一次勝利都是日本人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的一次助力,沒有了英法的制衡,日本可以放開手來進一步征服中國與“白人列強”控制的生產原料的東南亞地區(尤其是法屬印度支那地區)。

因此,日本人更傾向於利用這個千載不遇的契機來完成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至於配合德國人的歐洲戰略,日本高層則是相當謹慎的。

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圖/日本的東南亞作戰


02 牽制蘇聯與否?

當1941年德國人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後,就曾經敦促日本人在遠東對蘇作戰,以實現東西夾攻蘇聯的計劃。日本人對於這一計劃十分謹慎,雖然日軍高層(陸軍)有人傾向於趁這一時機來發動一次突然行動徹底消滅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存在,但是他們更傾向於在蘇聯土崩瓦解之際來分一杯羹,而不是在蘇德戰場不甚明朗之際倉促入局。

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圖/巴巴羅薩計劃

早在1941年8月,日本高層就開始質疑德國人是否能在年內擊敗蘇聯。從當時德國大使向柏林傳回的信息來看,日本人判斷“德國人很可能陷入如同中國在日本一樣的局面,因而俄國與中國的心臟不會因為一次打擊就驟然停止。


03 難以合拍的需求

對於日本而言,攻擊蘇聯或許可以減輕自身遠東的威脅,但是當時日本最為棘手的問題是自身的資源。一旦英國與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那麼日本自身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最多不過兩年的時間,這種對戰略潛力的打擊將是致命性的。因此,相對於投入西伯利亞無盡的拉鋸戰,日本人定然選擇以武力奪取婆羅洲、蘇門答臘與爪哇的現成油氣資源來穩定自身的戰略根基。

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圖/印尼石油平臺

從一開始而言,日本人就不把對蘇聯的戰爭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它希望在征服東南與西太平洋的同時,與德意勢力通過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這條戰略通道來進行合作,而這條線路明顯與希特勒希望橫掃蘇聯再向中東滲透的計劃存在明顯的分歧。

二戰中的德國與日本是堅定盟友?一個蘇聯就讓希特勒美夢破碎

圖/《高堡奇人》中的德日瓜分世界計劃

1942年夏天,雙方雖然曾經短暫商討過溝通印度洋的計劃,即日本佔領馬達加斯加島作為跳板與德國實現印度洋內的戰略協作,但是日方卻在這一方案之外提出了德蘇停戰的建議。這一反對希特勒核心理念的想法自然被德國人所否定,雙方的合作計劃也就宣告擱淺。

最終,日本與德國對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貪婪以及雙方的互不信任,徹底埋沒了雙方進行聯合作戰的一切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維爾納·拉斯:《德日兩國在1941-1943年合作中的全球戰略觀點及其相互影響》

2.世界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