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個人蠢到無可救藥。阿斗,

似乎已經成了愚笨的代名詞。

在三國裡,劉阿斗(劉備之子劉嬋)擁有諸葛亮這樣的謀臣,坐擁的川蜀之地物產豐饒,同時也有著百萬雄兵,但他不僅沒有在戰爭中打出任何效果,反而最後被魏國人抓走,留下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遺臭千年。

但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還真不是。從以下幾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劉嬋其實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劉嬋知人善任、善於納諫

一封“出師表”讓世人記住了諸葛亮為國捨身入死、嘔心瀝血,看到了諸葛亮對劉嬋事無鉅細的諄諄教誨。卻忽視了作為天子的劉嬋,在這份君臣關係中的“委曲求全”。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這句話在擁有上帝視角的我們看來,是劉備對幾十年老夥伴的充分信任;於當前處境的諸葛亮,也是被充分信任的感激和感動;但對於剛剛登上皇位的劉嬋來說,這份遺囑實則是一份莫大的威脅,只要諸葛亮在一天,劉嬋的位置就隨時可能被取代。

自古少主與重臣,常常彼此算計權謀,最終不是君主在猜忌中幹掉臣子,就是臣子野心勃勃幹掉了國君。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但劉嬋是怎麼做的?

劉嬋登基後,他對於事無鉅細,大權獨攬的請葛亮,不僅沒有絲毫猜忌,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凡是諸葛亮湊請的事情,劉嬋無不言聽計從,他知道諸葛亮是個賢臣,非常信任諸葛亮。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而與此相比的,魏國的則對司馬懿處處提防,這一下就能看出顯明的對比。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228年至234年,諸葛亮在人力、物力、國力遠遠比不上魏國的情況下,總共發動了五次北伐,長期大軍在外,其實犯了君臣大忌。但劉嬋依舊站在諸葛亮這邊,十分支持北伐。

當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劉嬋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降三級,劉嬋擔心影響諸葛亮的權威,又找個理由趕忙恢復諸葛亮的職務。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在後來諸葛亮去世之後,李邈詆譭諸葛亮被劉嬋知道,他勃然大怒,下令將其殺死。

當然,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畢竟小時候父親教育我們我們聽多了也煩不勝煩,更何況是君臣關係,青年天子劉禪卻能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因為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

作為接任者,劉嬋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了與諸葛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劉嬋執政能力很強

有人可能會說了,劉嬋自己什麼都不會,當然得聽諸葛亮的了。事實上,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晉書・李密傳》中也有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同時與東吳重修舊好,從接連的戰事中恢復元氣,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走出低谷。

在諸葛亮急於北伐時,劉禪清楚認識到實力懸殊,曾規勸說:

“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諸葛亮去世後,深受丞相位置影響的劉嬋立即下令廢除丞相的位置,將諸葛亮生前的權利劃分,先後讓,蔣琬,姜維等人擔當要職,從此將蜀國的大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直至蜀國滅亡。

這點可以看出劉嬋並不傻,諸葛亮在時,他用人不疑言聽計從。諸葛亮不在後,他深知此位置的重要性,但世上再無第二個諸葛亮,所以他將諸葛亮之前的權利劃分給不同的人,確保大權能握在自己手中。

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

劉琰之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以此為鑑,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避免危機的發生。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關鍵時候,他總能做出對的安排。

總的來說,能在蜀國將相凋零的情況下、吳魏兩大國虎視眈眈的夾縫中,依舊執政超過了40年,諸葛亮逝世後獨自治理朝政30年,單憑這一點就說明劉嬋作為君主一點也不簡單!

劉嬋乃識時之君

很多人至今都拿劉嬋投降一事來說他是貪生怕死無能之輩,也正因為他的投降,才有了後面天下人皆知的“樂不思蜀”事件。

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公元263年,魏軍對蜀國發起了最後的攻勢,眼見抵抗也沒啥用,劉嬋決定開城投降。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其實劉禪最終投降,可以說是以一身之榮辱,一家之成敗,換得國之完整。畢竟國力上的懸殊是客觀存在的,並非一人之過。當失敗已經避無可避,劉禪只能忍痛做出決定,順應大勢保全子民,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這一點,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某些“君王”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

一個君主的好壞,要從百姓口中去證實。劉嬋的治政能力,從蜀國百姓為其建祠堂也可以得到佐證。後來蜀地發生叛亂,官員無能為力,只好搬出劉嬋後人幫忙說情,百姓才願意買賬叛亂得以平息。

至於樂不思蜀,其實是大智若愚通過裝傻來自保,因此才能騙取晉武帝信任,悠閒的活到了64歲。這在中國曆代亡國之君中,劉嬋的下場是最好的。


“扶不起的阿斗”真如傳說的那麼蠢?他可是史上少有的大氣政治家


總結

從劉嬋的種種舉動來看,他雖為亡國之君,卻並非一個昏君。勇者敢戰,慧者才懂得在什麼時候應該退下來。


-完-

上文所有圖片除水印說明,全部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你看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巴巴歷史】,支持下作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