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河州八景之积石锁钥积石关

积石峡,又叫孟达峡,位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青海省循化县交界处,东北与炳灵寺石窟相望,西与青海省循化县著名的“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南与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王”的故乡安集乡相邻,整个峡道长25公里,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积石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岸山势峭拔,绝壁千仞,雄奇险峻。峡中黄河奔流湍急,洪涛巨浪,声振如雷,浪拍石崖,滔滔东去,一泻千里,被称为“积石奔流”。峭壁上层层叠叠的纹路,相传是大禹凿山导河时留下的斧痕,被称为“积石神功”。原建于积石峡的禹王庙已荡然无存,“积石关”也只留下一片残存的边墙和坍塌的关门,山下有个村庄叫“关门村”意为积石关之门。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积石在《尚书·禹贡》中属雍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陇西郡枹罕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县境内第一个县级政权河关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攻取枹罕,始设河州,取大禹导河之州之意。西晋在县境设临津县,西秦曾迁都于谭郊(今刘集乡崔家村),唐曾设米州、米川县、安乡县、积石军。金设积石州,明设银川驿和长宁驿。民国时县境先后属导河县、临夏县。1913年改河州为导河县,更加明确和强调了大禹导河的历史与影响。1928年,国民政府改导河县为临夏县,其取意也与临近古大夏国(今广河)有关。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就有:“导河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的记载,《史记·夏本纪》《水经注》《山海经》《括地志》《太平御览》《集解》《汉书》等史籍都有积石山或大禹导河积石的记载。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中国的母亲河一一黄河之源在积石山。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山海经》云:“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史记·西域传》云:“河出于阗,……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史记·大宛传》云:“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注盐泽,行地下,其南河源出……河注中国”。这些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更增添了积石山之名的神圣。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积石是一个古老和颇具文化底蕴的地名,伴随大禹治水的传说很早名闻华夏。相传,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大禹来到积石山,察看了地形,便带领万民挖山削崖,要在积石山开凿一道峡谷。这时一条恶龙横行过来,挡住峡谷的开凿。大禹非常气愤,狠狠一斧劈下去,把恶龙斩成两段,继续凿山。直到现在,黄河北岸的崖壁还是红红的,传说就是大禹当年斩恶龙留下的斑斑血迹。大禹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凿成一条石峡,滔滔黄河顺峡东流而去,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条峡谷就是现在的积石峡。有诗赞曰:“蓝天白云舒,丹山碧水流。春风斜炊烟,落日映彩虹。”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积石峡滔滔的黄河割断了南北交通,要过黄河天险,只能靠皮筏摆渡,船翻人亡事故时有发生。相传鲁班得知后,决心在积石峡修建一座石拱桥,但黄河边造桥石头奇缺,于是,他骑着神兽,带着干粮到处寻找。一天,他来到积石大峡,发现满山都是造桥的好石料。便选好石头,择定黄道吉日,做好造石准备,于农历五月初五午夜,他左手提神斧,右手握仙鞭,运起神功,点石为羊,以积石大峡深处起运。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佛晓,只赶到吹麻滩,一眼望去,满滩都是羊群。这情景恰被一村姑看到,她大声惊呼:“快来看啊,一滩的羊在跑”。未等喊声落地,满滩羊群竟变成块块石头。这是鲁班正站在一块巨石上扬鞭赶羊,见此情景,瘫坐在巨石上,望着满滩的石头摇头惋惜。他离开后,巨石上留下深深的尘痕,他的神兽成石头。后人们口头传说着神奇的故事,这块巨石在民间叫鲁班石。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积石关又是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地。积石关前,黄河古渡,边将戍卒,商贾行人,络绎不绝,据宋将游世雄传中记载:“自复洮州后,于阗、大食、拂林、邈黎诸国遣使入贡”。由大河家西出积石关门,至循化——甘都盆地间。这条道路,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征匈奴、隋炀帝西巡、文成公主西嫁、法显西行走的都是这条道。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历代封建王朝曾在峡口筑积石关屯兵驻守,是明,清两代为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积石关。关内为甘肃省,关外为青海省。 雄伟,险峻的积石峡为历代文人所赞颂,晋成公绥《黄河赋》云:“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明李玑《题积石》曰:“地险天成第一关,嶷然积石出群山”。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从积石关相望,一边是汹涌澎湃的黄河,一面是高接云天的积石山。大墩就在南山峰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这里筑烽堠墩台,墩系明朝所筑,为守御积石关的烽堠墩台之一,此村也以大墩为名。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大墩,它的出名不仅仅是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的聚居地“保安三庄”之一庄,也不仅仅是勤奋智慧的保安人打制的名扬中外的刀具――保安腰刀,还在于历史上筑在其地的一墩一堡及它所处的极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墩堡和城堡,无论是守御县城、军城、州城、驿堡还是积石关,古人是颇具战略眼光的,无怪乎大墩堡被号称“积石锁钥”。墩系明朝所筑但筑于何时,史志缺乏记载,尚待考证。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州知州赵桂芳驻防积石关时,在原大墩基础上筑堡,取名“静安堡”。民国黄陶庵《续修导河县志》云:“静安堡,州北一百二十里,在积石关内大墩坪上,咸丰十一年知州赵桂芳筑”。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墙高6米,厚2.5米,占地2万平方米;堡中心有一用泥土筑砌的坚固小堡,为驻军官员指挥所。设东西两门并建有守防门楼,西门遥对积石关,门顶嵌石质“积石锁钥”匾额,真书,石刻横额,长约1米,宽约0.5米,无年月款识。此石刻遗失于“文化大革命”。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涛涛的黄河水阻断了中原与藏区的联系,要从甘肃积石进入青海那离不开积石关上的临津古渡,它始于汉代,繁荣于唐宋时期。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西进新疆,南入西藏。千百年前的丝绸古道上,巍巍积石雄关旁,昔日叱咤风云,现如今只留下两条铁索。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说到古渡,在我们甘肃就有著名的三大古渡。它们分别是临津古渡、兰州城内的金城古渡、靖远境内的靖远古渡。在古时,这三大古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汉武帝时,古渡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汉羌各族聚居于此。据《隋书.炀帝记》隋炀帝亲自出巡陇右,河西地区、亲临前线指挥与吐谷浑作战,从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降伏吐谷浑10万余人,畅通了丝绸之路,密切了内地和西域、西亚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隋炀帝在现今的张掖地区召开了有名的"西域十六国"大会。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到唐时,汉藏互通友好,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来往的使者、商贾络绎不绝。北宋熙宁年间,大河家古渡边设有茶马互市的榷场,各族人民和平贸易,明清时期,商贩们从兰州、四川、陕西等地运回丝绸、布匹在大河家销售。民国时期,在大河家经营棉布、杂货的"永盛茂"、"兴盛痛"、"全盛痒"商号在当地皆颇有名气。1949年8月28日为解放青海、新疆,王震将军率大军进驻大河家,当地人民配合解放军顺利渡河。1988年11月黄河大桥通车,结束了临津古渡的历史使命。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

穿过时光隧道,数千年来关于积石关的厚重历史,几页纸岂能承载,但是以单薄的笔墨串联起它的前世今生,也是一桩慰事。大禹肝胆照人的光辉形象,与雄伟的积石关、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一起激励着河州人民。

旅游线路推荐:

一日游经典线路:

1、临夏一积石民俗博物馆一石海一大山庄峡一大河家午餐一保安三庄一大墩峡一积石锁钥积石关一返回临夏

两日经典线路:

1、兰州一临夏一积石山县午餐一石海一大山庄峡一县城住宿一次日早餐后大墩峡一积石锁钥积石关一返回兰州

2、兰州一永靖刘家峡大坝一炳灵寺(乘船渡河至积石山)一积石锁钥积石关一住积石山县城一次日早餐后大山庄峡一大墩峡一返回兰州

3、青海一循化或民和一积石锁钥积石关一大墩峡一大河家住宿一次日早餐后大山庄峡一保安三庄一石海一积石山县城午饭一返回青海

附:河州八景:

积石锁钥一一积石关,高岗凤楼一一罗家洞

古观仙踪一一万寿观,松岩叠翠一一松鸣岩

露古积雪一一太子山,大禹神功一一泄湖峡

丹凤晚霞一一凤凰山,缸泉雾雨一一缸缸泉

1、笔者整理,挖掘和编写了河州八景,编写的目的是挖掘临夏优质的旅游资源(因为是旅游资源的挖掘所以多用传说),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夏,走进临夏,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2、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网络作品,同时为了写作的需要在文中引用了前辈们成熟的观点和优秀的诗文,在此表示感谢。

3、在文章中引用的诗文和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会马上删除。

作者介绍: 张作强 研学导师 ,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近年研究、关注研学工作,提出了:“研是形式,学是目的”,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