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泌是個怎樣的角色?

藍冰天雪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扮演李必的角色,這部劇熱播的同時,李必的形象也流傳開來。那麼,李必這個角色歷史上的原型是誰?又有何本領?為何還以道士裝扮擔當朝廷命官呢?

談起這三個話題,我們一一論述“李必”在大唐究竟是如何一個角色。

易烊千璽扮演的角色“李必”原型人物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學家,此人歷經四朝,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在唐德宗時才勉為其難接受了宰相之職。與其說李泌是名政治家,不如說是他滿腔的正義感促使自己從一名隱士入朝為官。

瞭解了他霸氣的經歷,我們再來談談易烊千璽所扮演的青年時期的李泌,仔細算起來,兩人之間頗有些相似之處,都是少年出名,才華洋溢。

李泌祖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出身名門望族的他自小便勤奮好學,七歲便粗通黃老、老莊之學,才長安的文人貴族圈裡已經頗有名氣。

有名氣到什麼程度呢?當時身為皇帝的李隆基都對他感到好奇了!

《新唐書》:七歲知為文。玄宗開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難禁中。有員俶者,九歲升坐,詞辯注射,坐人皆屈。

於是,唐玄宗便想見見這位少年天才,順便考一考他,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玄宗出了一個很富有道家老莊氣息的問題:請談談關於方圓和動靜。

李泌問道:請陛下詳細說明一下要求吧。

唐玄宗說: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唐玄宗的問題其實是相當抽象的,方、圓和動、靜都是彼此對立的關係,但方圓和動靜卻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七歲的孩童要在這種環境下回答出雙方的關係是非常難的。

當大家都認為這個七歲的孩童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李泌卻脫口而出: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唐玄宗看著這個小朋友是大為吃驚,李泌的“義、智、材、意”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在此處卻是以道家真意破解了玄宗掌握天下的帝王心境。

唐玄宗很高興,下了一道命令給李泌家人:你們要重視他,好好撫養他長大。

《新唐書》: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略。”說因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

和《長安十二時辰》中裝扮相匹配的,是現實中李泌幾次當隱士的經歷: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六十四》:及長,博學,善治《易》,常遊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八十》:楊國忠忌其才辯,奏泌嘗為《感遇詩》,諷刺時政,詔於蘄春郡安置,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劇中李泌的衣著道士模樣,其實就和這有關,唐朝道教為尊,被列為國教,甚至讀書人還可以通過道科考試當官。李泌這位從小就精通道科的神童,長大之後沒像方仲民那樣“泯然眾人矣”,而是發展成了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道學家。

值得一說的是,安史之亂時,李泌還展現出了很高的軍師天賦,唐肅宗差點依照他的計謀就終結了安史之亂。

《舊唐書》:至於四言文狀、將相遷除,皆與泌參議,權逾宰相,仍判元帥廣平王軍司馬事。

要想了解更多關於本劇的歷史小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支持一下呢。


腦洞趣味歷史


最近播放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讓很多古代人物上了熱搜,其中就包括李泌(為了和正史區分開來,劇中叫做李必)。電視劇中,易烊千璽扮演的李必第一次見張小敬時,做了一段很牛氣的自我介紹:

我姓李,但我的李卻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吾六世高門望族,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亦隨葉法善師修道法近十年,聖人常詔我共辯道法真意。

這段自我介紹顯然氣勢十足,一開場就鎮住了張小敬。那麼,歷史上李泌是否也和電視劇裡的李必一樣呢?真實的李泌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01 六歲面見唐玄宗,年少時期便與宰相相交

唐朝時期雖然開了科舉,讓寒門士子得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仕途,但同時,也是非常看重世家門第,如果你出生好的話,基本上不費什麼力氣就能進入上層人士的圈子裡。看看李必的這段話,首先,他自報家門,不是唐李,而是隋李?唐李我們都知道,就是大唐皇室,那麼這個隋李是什麼來頭呢?這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西魏,當時西魏封了八位柱國大將軍,分別為:宇文泰,元欣,李虎(唐高祖李淵祖父),李弼(李泌六世祖),趙貴,於謹,獨孤信(隋文帝楊堅岳父,唐高祖李淵的外祖父),侯莫陳崇。八柱國是西魏的實力派人物,後來西魏雖然亡了,但是八柱國的後代也都是左右天下大勢的重要力量,身份高貴。

李泌的祖先和李唐的祖先都是位列八柱國之一,名門之後,所以,可以說,李泌一出生,就站在了普通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上。當然,最重要的是,李泌自身也具有真才實學。

李泌自幼聰慧,七歲時就能詩能文,被當時的人當做是神童。六歲的時候,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這可是天下多少士子們的畢生夢想啊,而李泌輕輕鬆鬆就有了這個機會。在被唐玄宗召見時,年幼的李泌儀態大方,才思敏捷,應付自如,深得唐玄宗的賞識。不僅和唐玄宗,李泌和朝中的很多元老大臣都是忘年交,比如宰相張九齡,燕國公張說,監察御史監察御史等。可以說,李泌有這些人脈資源,以後想不出頭都難了。

02 官場沉浮

唐朝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朝代,對思想的控制遠沒有明清以後那樣嚴苛,雖然唐朝時期儒學是主流,但是老莊之說也非常盛行。李泌就對道家古籍研究頗深。李泌成年後,並沒有步入官場,平步青雲,而是選擇做一隻閒雲野鶴,雲遊四方,最後乾脆在嵩山隱居。天寶年間,大唐雖然國力強盛,一片繁華,但是,這繁華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一場顛覆整個大唐盛世的危機,即將到來。

李泌雖然遠在嵩山隱居,但是卻一直關注廟堂之上的動態,心繫大唐安危。此時,那個英明睿智的唐玄宗早已不在了,只是一味求仙問藥,寵信小人。隱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委婉的像玄宗勸諫,但是玄宗並沒有聽進去,想起李泌小時候的的聰慧,玄宗把李泌從嵩山請出來,讓他在宮裡講授《老子》,因為講的好,由命李泌入東宮,也是這個時候,李泌和太子李亨成為了好朋友。

李泌對寵臣楊國忠、安祿山結黨弄權的做法十分反感,這也招來了楊國忠的嫉恨,後來楊國忠隨便找了個藉口,說李泌諷刺朝政,把李泌打發出去了,離開了長安。而李泌也藉機再一次脫離官場,閒隱山居。

03 制定戰略,平定叛亂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爆發後,面對叛軍的大肆進攻,驚慌失措的唐玄宗只能倉皇出逃。昔日的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繼位後,馬上派人去找李泌,共商國是。恰巧李泌也找到了靈武,幫助唐肅宗出謀劃策,平定叛亂。但是李泌不接受任何官職,只以幕僚身份幫助唐肅宗,不過李泌入朝議論國事,從制書文誥到將相升遷,係數由李泌處理,史稱其"權逾宰相"。之後唐肅宗又任命李泌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可見對其十分信任。

在安史之亂期間,有兩個人很出名,為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分別是李光弼和郭子儀,但是,李泌的貢獻卻鮮有人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李泌主要在後方出謀劃策,制定戰略計劃,而是李泌並不熱衷權力,功成之後又歸隱山林。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泌制定了以下戰略:讓李光弼死守太原,待局勢轉好之後,從井陘出兵。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隔斷叛軍南進之路,然後又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讓叛軍能通關中,使叛軍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裡,勞損其精兵。而唐軍常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再將各路兵馬齊聚扶風,與朔方軍共同平叛。並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以攻取范陽。叛軍失去根據地,必將身死於河南諸將之手。

李泌制定的這個計劃,其實就是一個圍三闕一,關門打狗的戰略,應該說是非常複合實際情況的,叛軍地盤不大,糧餉供給乏力,只要用疲兵之計,一定能拖垮叛軍。但是,在玄宗和肅宗這對父子的一通騷操作下,本來兩年就可以平定的叛亂,硬生生拖了八年。最後雖然叛亂平定了,但是大唐也被拖垮了。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李泌又辭官而去繼續歸隱山林。幾年後,玄宗、肅宗相繼駕崩。繼位的代宗對李泌很是仰慕,馬上召李泌入朝為官,但是被宰相元載排擠。代宗之後,德宗繼位,依然對李泌敬重有加,軍國大事經常向他詢問。李泌活了將近70歲,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在德宗貞元年間,65歲的李泌正式拜相,但此時離逝世只有兩年了。李泌執相權的時間雖短,但他在任內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他勤修內政,充裕軍政費用。保全功臣李晟、馬燧,以調和將相,外結回紇、大食,達成"貞元之盟",從而遏制吐蕃以安定邊陲,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一卷青史


開口便說,說天下可說之事。

咧嘴便笑,笑世間招笑之人。

歡迎走進“土鱉君說”,關注我,我們一起說道說道。

他,面含清貴、拂塵在手、步履輕盈,一派道風仙骨。

他,一襲白衣、目光深邃、口吐蓮花,自是白衣卿相。

他,輔翼朝綱、運籌帷幄、撥亂反正,應是國之棟樑。

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清靜無為,儼然神仙中人。

他是口含金鑰匙的門閥世子;

他是登上過《三字經》的天才兒童;

他是文采斐然的翰林學士;

他是德才兼備的太子侍讀;

他是政績卓異的一方牧守;

他是拯大廈於將傾的中流砥柱。

他就是李泌,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由易烊千璽演繹的顏值擔當。

一個於紅塵中修行,於修行中治世,遊蕩於出世和入世之間,穿梭於紅塵與三清之界的唐中傳奇。

李泌是神仙般的存在,神秘到在史書中都不容易發現他的蹤跡。

對於一個歷經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來說。

對一個經歷了完整的唐中亂世,在國之危難之時屢次出手匡扶的股肱之臣來說。

這十分不同尋常。

如果不是馬親王的書,可能土鱉君都會忘了修仙界還有這麼一號奇才。

—壹—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李泌的出身相當、相當不一般。

趙郡李氏,是從戰漢一直遷延到隋唐的門閥大族。

這個家族的先祖是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人稱大秦剋星的趙國傑出將領武安君—李牧。

而李牧的親大伯李崇,便是大唐掌門家族隴西李氏的先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與老王家、老謝家一樣,老李家也是一等的世家。

李泌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李弼,便是北周煊赫一時的超級牛人,征戰沙場多年,與李世民的先祖一起名列北周八柱國,最後混了個公爵的名號。

到了隋末,李泌同族的爺爺的爺爺李密率領瓦崗軍橫空出世,也混了個公爵。

在李密的努力下,趙郡李家也成功混入了大唐的上流社會,成為不能相互通婚的“七宗五姓”之一。

到了李泌這裡,門風突然一變,一向以砍砍殺殺稱雄的老李家竟誕生了一位山舞文弄墨的神童。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中國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說的很清楚,小李泌七歲的時候,便能給棋子賦詞。

題目是誰出的?與李泌対賦者是誰?

且聽,土鱉君給諸位看看慢慢道來。

—貳—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

話說,當時還是開元年間,還沒有在閉月貴妃溫柔鄉里沉迷的李隆基,聽說老李家出了位超級天才,便宣到宮中考他一考。

李天才風塵僕僕的從老家趕到大明宮時,李隆基正在跟佩劍宰相、燕國公張說手談。

李隆基見李天才面白唇紅、虎頭虎腦、稚嫩的臉龐中透出一絲清雅的貴氣,便甚是喜歡。

李隆基指著棋盤上的棋子,命張說和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起賦論棋。

張相爺口占一律:“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而李天才則隨口說出:“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細細讀來,這兩句賦十分符合二人的心理。

張相爺是如日中天的國之重臣,常年的邊關討伐讓他殺伐決斷,一念之間便是生死。

而李天才正式早晨八九點的太陽,正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時機,義智材意才是他需要得到的東西。

李隆基看過之後大喜過望,小李同志價值觀正確、聰明伶俐,名李泌的爹好好給朕養著,可堪大用。

在回家恩養的歲月裡,飽覽黃老之道的超級天才也陷入了少年的煩惱,。

到底是指點江山?還是飛昇仙界?

是修齊治平?還是嚮往鴻蒙太空?

是從滾滾紅塵中名垂青史?

還是在飄然離去,站在青埂峰之上看人事流轉?

到底是堅持理想?還是面對現實?

這絕對是一個惱人question。

很多人認為這是單選題,包括同時期的李白、賀知章,包括後來白居易,都是在一個選項進行不下去之後,回頭選擇另一個。

李泌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把所有選項都囊括了進去。

身在何處,我就演好什麼角色,

將角色演繹的淋漓盡致之後立馬轉場,深藏功與名。

如此長袖善舞,如此遊刃有餘,環顧歷史無人出其右。

還未入廟堂的李沁首先扮演的是尋仙問道的主,他遊歷於三山五嶽之間,苦尋成仙之道。

據江湖傳聞,尋仙問道的李泌還曾有一段禪宗公案。

據南懷瑾先生說,唐朝有位得道高僧叫懶殘禪師。

這位禪師人如其名,懶得出奇,大鼻涕都淌到胸口了也懶得擦一下。

但這位懶得快成殘廢的禪師唸經的時候卻一點不懶,對佛法的研究卻十分高妙。

李泌在懶殘禪師掛單的廟裡讀書的時候,每天夜裡都會聽到他念經,覺得老禪師頌禪的聲音猶如天籟。

到了冬天,老禪師用一堆牛糞烤芋頭。

李泌跪在懶殘前面請求傳授佛法。

但老禪師懶得理他,等把芋頭烤黃裡透焦之後,連鼻涕帶芋頭一口吃下大半。

另一半飽蘸鼻涕醬的芋頭就給了李泌;

而李泌卻像拿到了仙丹一樣,一口就塞進去了。

李泌吃完,依然長跪不起。

一番大眼瞪小眼之後,老禪師終於開口,但所說非禪。

老禪師告訴他:你記好咯,將來你只能做十年太平宰相。

李泌若有所思,磕頭離去。

所以,李泌歷經四朝而不領宰相職,只以白衣卿相的身份進入廟堂,哪怕好的跟代宗睡一張床。

當然這只是江湖傳說,或真或假,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出李泌追求極致的一面,為了得到心中的道,從小養尊處優的他面對滿是鼻涕的芋頭絕對也不含糊,這也許就是“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金仙莫浪求”。的神仙骨。

剛成年的李泌一直在各大仙山隱居,直到天寶年間,李隆基終於想起了當年賦棋的李泌,宣他到御前給自己講解《道德經》。

少年李泌也不負君望,將一身學識揮灑的淋漓盡致,李老闆大喜過望,賜為侍詔翰林,到東宮太子處侍讀。

從此,少年李泌便進入了大唐王朝下一代核心培訓中心。

《長安十二時辰》架空的也就是這段時間的歷史。

當時的太子,後來的肅宗李亨也絕對夠朋友,對李泌極為寵溺。

皇帝的喜愛,太子的寵溺被楊國忠、李林甫、元載看在眼裡,李泌被捧得越高,嫉妒和仇恨就來的越深。

超然的李泌自然不會懼怕來自於奸臣的白眼,他要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但八輩子打不著的同宗終究抵不過耳鬢的廝磨。

在小舅子的不厭其煩的讒言下,李泌被李老闆送到湖北蘄春擔任地方散官。

不管你做的對不對,先讓我耳朵根清淨一會再說。

蘄春山高皇帝遠,正式修仙的好去處,散官也沒意思,索性直接去大山裡問道罷了。

—叄—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這種閒雲野鶴的好日子沒過幾年,一紙文書又讓他回到君前。

這次君前效命領來的不是富貴,而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安史之亂來了。

老李跑路了。

重整山河的重任交到了唐肅宗李亨這個年輕後生手中。

李亨在寧夏即位後,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當年那個伴自己左右的清貴少年。

只有這個人最瞭解自己,自己也最瞭解他。

對於這位老朋友,李亨也不強求他做什麼官。

當個白衣卿相,充入自己的幕僚才是最適合他的角色。

角色已經定下,李泌就不能不演好。

李泌還像當年一樣,陪著年輕的肅宗同進同出,同食同宿。

不同的是,李泌此時的身份是—山人。

沒錯,山人自有妙計的山人。

此時的肅宗應該是幸福的,文有發小李泌,武有猛將郭子儀、李光弼。

沒用兩年,李家軍又殺回了長安故都,收復東都洛陽。

而此功完成後,李泌有飄然而去。

這次李泌去的是衡山,在萬丈險峰之上結廬歸隱,笑看風雲際會。

—肆—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數年後,玄宗故去,肅宗駕崩,當年李泌拼死保護的李豫繼位為唐代宗。

看著滿照文武,唐代宗第一個想到的還是老爹身邊那個神仙般的存在。

李泌又一次臨危受命回到長安。

這次給李泌安排的是地方官的角色。

在杭州任上,李泌和光同塵,以澤被蒼生為己念。

他主持修建了杭州的給排水系統,開鑿六眼深井,灌進西湖水,杭州百姓從此過上了喝淡水的幸福生活。

六眼相國井至今仍在,甘露仍在,與白堤、蘇堤一道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風雨變遷。

做完這一切,李泌又一次回到衡山,而十年太平宰相的天命尚在前面等著他。

代宗之後是德宗,這時的大唐帝國已經千瘡百孔。

涇原兵變後,德宗跑路到梁州,又一次將自己的老師,自己爹的老師,自己爺爺的老師李泌召到行在之中。

李泌知道,這次宰相的職務是跑不了了,也不能跑,老天爺就是這麼安排的。

貞元三年,李泌正式拜相,封侯。

很可惜,懶殘和尚《周易》沒學好,太平宰相明明只做了兩年。

貞元五年,李泌形成正果,羽化於宰相任上,時年68歲。

—伍—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出生在華夏民族最輝煌的時代,成長於大唐王朝極動盪的時期。

他年少成名,顯而不驕,

他仕四帝,撥兩亂,四度歸隱,四度還朝,。

作為帝王摯友,君主之師,他經略天下,為危如累卵的大唐開50年太平。

作為世外人,他青竹黃卷伴孤燈,不管窗外喧譁聲。

他知進知退,知玄德、知有常。

他於紅塵中修身,於清淨中修心。

他豫焉、猶兮、儼兮、渙兮。

他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和光同塵,利萬物而不爭。

他已得道矣。

這樣的人生,遠比電視劇精彩。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土鱉君說


電視劇改編總體比較成功,但是對李泌這個角色的改編比較失敗。

小說中,從正面人物來說,應該走的是雙雄路線,一個硬漢偵探,一個坐家斷案,兩方齊頭並進,不相上下。對張小敬的評價是狠辣毒絕拗五尊閻羅,其實李泌也應該稱得上這一稱謂的。

原著中,李泌與賀知章並不對付,在意見相左時,先是故意透露焦遂的死訊,氣退賀知章,獨攬靜安司大權。而後在張小敬被捕入獄後,再用手段讓賀知章病危,以此作為藉口鬧上右驍衛。但在影視劇中,似乎這段劇情被刪減掉了,賀知章成了李泌的恩師,發現焦遂的死亡訊息是個意外,靜安司的權利轉接是外力滲入導致的,完全看不出李泌的手段。

劇作前15集左右中,李泌這一角色,似乎只發明瞭一套望樓體系,可以隔空傳話。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告訴手下,專心辦案,有事我來扛,但真出了事,都是賀監背鍋;告訴上司(太子),殿下放心,凡是都是我一人下令,出事不會牽連到你。但實際上,朝廷上下,誰不知道他是太子心腹?靜安司是聖人用來考察太子工作能力的試金石?

聖上口諭聽不懂,

混入內奸不知曉,

辦案全靠張小敬,

長安人民最重要!

這種在政治鬥爭中的傻白甜,別說林相了,只要有點心眼,混過幾天官場的,利用他懟死太子,簡直不要太簡單。

小說中,他洞察事物的細緻思維,也是一大過人之處。當張小敬發現闕勒霍多是石脂時,幾乎同時李泌就讓人把接觸過石脂的長矛送到張小敬處,但在電視劇中,這段又掐沒了。

明明是雙雄戲,結果非要硬改成群像戲,不得不說這是我對編劇不滿的主要一點。

另外聊幾句題外話:其實編劇在改編的時候,可以自己在支線人物上添加令人信服的細節,比如崔六郎走私珍珠,導致日後只能喝粥,但是不應該把主人公的劇情臺詞,換幾個字就扔給支線人物(比如崔器與張小敬聊著眼中的長安城那幾句話,那臺詞本是張小敬的)!然後讓大家覺得,人物好立體,刻畫的好豐滿。沒看過原著的人,可能會認可這種劇情,但原著黨,應該還是會不滿的。


營養的吃貨


李必是個什麼設定呢?

他出身高門大第,從祖上就對朝堂有著影響力。他自己是神童,從小被人寄予厚望。

年少成名,少年修道不問世事。看似閒雲野鶴、沉穩、不動情、冷靜。

其實呢?徐賓看得準確,他年輕氣盛,立功心切。李必實際上還完全不懂朝堂的運轉規則,他還處在少年人對世界的判斷中沒有走出來。從何執正一出來,就在教育他。

然後李必整個電視劇裡都處在被何執正、林九郎、郭利士甚至四方這些叔叔大爺的教育中。為保護太子,他用的是少年人豁出一切的方式,前程、甚至原則都不要了。為保護檀棋,幾乎把自己賣給太子了。

這種豁法,不是一個修道的官員做的。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希望的熱血的少年人的方式。

李必胸中有熱血。

歷史上,李泌是北周太師李弼六世孫,自幼聰穎,7歲面聖吟詩。原著中,李泌一次登場:

“少年人臉圓而小,青澀之氣尚未褪盡,眉宇之間卻隱隱已有了三道淺紋,顯然是思慮過甚”。“聽到最新一則通傳,少年官員不見驚慌,只是伸出手,在沙盤前攏住五指,望著黑陶俑喃喃自語:既然來了這長安城,就不要走了。讓我李泌給你一場盛大的招待。”

這些線索,呈現出一個器宇不凡,老成持重的天才少年形象。

易烊千璽和李泌的人生經歷是有貼合的。

李泌7歲能賦棋,而易烊千璽小時候去學跳舞,總是比別的孩子學得更快,做得更好。

後來,13歲的他加入tfboy,少年成名,在聚光燈下長大。

李泌老成持重,思慮甚多。那易烊千璽呢?

在《街舞》第二季,100進50環節,易烊千璽以“沒有打動我”為由刷掉一位男選手,其女友不服,衝上舞臺,又哭又鬧質問導師。事發突然,全場非常尷尬,臺下其它選手紛紛表示:“這個女選手,以為她是誰,敢這麼鬧?”

而易烊千璽,沒有慌亂,等女選手發洩完,才不急不緩說出自己的理由。

這份遠超年齡的理性和剋制力,讓虛長几歲的我,自愧遠遠不如。

本劇導演曹盾說:“易烊千璽會書法、懂雕刻,渾然天成的文人風骨,我腦海中的李泌就是這個樣子”

第一集,李必初次見張小敬,“你只需看眼前,大唐的長遠,有我”。

當他自認勝過李白,聲如洪鐘,唾沫星子四濺道:“天覆吾,地載吾,上天生我在這鐘鼎世家,就是要我擔大任,以我心智福佑大唐百姓,我要做宰相!”

自負高才,有凌霄之志,又稚嫩浮躁的少年天才形象,馬上就立住了。

那一刻,讓人有些恍惚,那不是別人,這就是少年李泌。


山視


在《長安十二時辰》敲定讓易烊千璽飾演李沁這一角色開始,就引起了很多粉絲的關注,在大眾的矚目中《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播出並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很多易烊千璽的粉絲也為偶像能夠出演李沁這一角色感到欣喜若狂,而且也認為易烊千璽本人十分適合出演這個人物,那麼究竟李沁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是馬伯庸,他的作品經常被搬上銀幕,而是也獲得了過很多成功,這一次《長安十二時辰》更是看點十足,劇中的李沁等人物都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所以一定可以收穫更多粉絲,也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品味,其中李沁這個角色更是十分出彩。《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主要圍繞著主角破解突厥陰謀,化解危機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精彩之處在於,故事情節十分緊湊,很吸引人,所以無論是易烊千璽,還是他飾演的李沁都可當做本劇的重要看點。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沁為了調查突厥人的陰謀,大膽任用死囚犯去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而且當時距離上元節燈會只有幾個時辰,所以需要馬上著手調查。在這短短的幾個時辰裡,李沁和死囚張小敬與敵人鬥智鬥勇,並就此展開了一段險象環生情節複雜的故事。易烊千璽所扮演的李沁的官職是司丞,而且他的年紀不大,從小就非常聰明伶俐,也被譽為說棋神童。

當時突厥人悄悄的潛入長安城,並企圖在上元節燈會作亂,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李沁為了及時制止突厥人,需要在不擾亂正常秩序的情況下打破突厥人的計劃,並制止他們,而張小敬雖然是一個死囚犯,但是他在入獄之前的名氣很大,所以李沁才敢大膽認命張小敬來負責調查此案。

《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沁這個人物的面龐冷峻,看起來有些無情,而易烊千璽也經常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所以很多粉絲都認為讓易烊千璽出演這個角色在適合不過。李沁的人物個性也非常豐滿,他看似無情,卻是一個熱心腸的人,所以這樣的反差也讓李沁這個人物角色增色不少,所以在《長安十二時辰》公佈由易烊千璽來飾演該角色時得到了萬眾矚目,觀眾也期待著更多精彩劇情和易烊千璽的生動表演。


紫禁公子


歷史上是一個審時度勢,歷仕四朝的宰相。

而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弼的形象講的是前期的。從第一集中李泌對於自己的介紹來臺詞來說:“我姓李,但我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吾六世高門望族,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 ,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亦隨葉法善師修道法近十年。聖人常召我共辨道法真意”。從李泌對於自己的臺詞介紹來說,也可看出他是一個幼年神童出身高門望族的人物形象。這與歷史上的李泌完全如出一轍。而劇中出演李泌的人物角色是易烊千璽。這與書中禮畢,少年老成,正氣沉穩的形象,比較相符。也看出了導演對這部劇的用心良苦。在劇中的李泌是靖安司司丞,負責查看,保衛長安的各大小案件。為了查案,不惜動用死囚張小敬為其辦案,保衛長安。也可以看出來李必對於長安的熱愛和對於大唐的忠心耿耿。而在劇中他身為太子一派,處處都需要為太子著想。完全是一副一腔愛血忠君愛國的人物形象。為了保衛今日上元佳節之長安,他不惜以身犯險,毀掉自己整個政治生涯,來要保衛長安百姓的生命安危。也看出了李泌這個心繫萬民的形象。而在後期的劇情中,他為了與龍波做交易,他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也要保證今日長安的平安。

而歷史上的李泌歷經四朝,平定了安史之亂,穩定了後唐。他多次入朝出朝,為大事件提供良策。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同時在外交上他反對妥協,反割地,作風果敢,而且說服了回鶻稱臣於唐朝,並使唐德宗與回鶻和好。而在朝中,他監護大臣名士為唐朝後期的穩定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而歷史人物最大的總評是:“李泌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郭子儀等各項將領的布條,使其得志成功。也可以說是宿中代東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愛好神仙佛道,被歷來以儒家出身紙筆歷史的大儒們主觀看法所拋棄。說到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善於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實在是望之猶如神仙中人”。

我是喬喬奧特曼,一個熱愛創作的小孩。請多多關注!


喬喬帶你看娛樂


初識《長安十二時辰》,是在18年5月的一個下午,商場裡的一間精緻的小書屋,看到馬伯庸的作者,第一反應就是《古董局中局》,頓時起了興趣,拿到座位上,隨手翻了起來,沒想到一翻就是1個時辰,最後交錢、拿書、走人

本來就喜歡看懸疑故事的我,一開始被它吸引的是類似於《清明上河圖》一樣緊張、連續、高智商的故事情節,但細細品味之後,又有不同的感受。人物的刻畫更加精緻,人物關係複雜連續。這兩個作品就像兩幅不同的山水畫,一副青松高山,一副海鳥波濤。

第一遍讀完,其實對於幾個重要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評斷,尤其是在最近電視劇大火之後,選角一直是大家爭議的重點,回想當時看書過程中的感覺,對自己心中的張小敬和李泌有自己的認識。

李泌:少年天才,世族子弟,從小自帶各類耀眼的光環,得天子聖恩,伴太子左右,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家),這樣一個人,應該是無比驕傲的,無比自信的,同時也要有久入深宮的宮斗城府,和遊雲散鶴的超然灑脫。

這樣一個角色不好選角,太多面,刻畫不到位,往往會失去了韻味,當時腦子裡反應出來的第一個人選是:張一山。一個演技派青年演員,人物拿捏到位,情緒十足。對於一個具備城府又顯得超然、雍容又接地氣、驕傲又不失理性的角色,相信他能夠駕馭,但骨子裡透露的那股子痞性,真的讓我有點串戲。

左思右想,年輕一代真的很難有誰完全符合這個角色,能夠完美的演繹,直到偶爾的一次翻看電視,看到了另一個更加具備的人:黃軒。不多表示,劇情代入,以《芳華》的歲月滄桑,加上《妖貓傳》的偏執瘋狂,真的很適合李泌

張小敬:有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尤其這一段經歷並不美好,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來揣摩這句話的背景,再想象角色。一個滿臉歲月和風沙侵蝕的老臉,一個看似恐怖細想憐憫的空眼窩,滿身傷痕,心智堅定。一個混跡於大唐最複雜地區的不良帥,打交道的都是賊人、酷吏、豪紳、百姓,魚龍混雜,想在這樣的環境裡,當九年不良帥,並奪得閻王的稱號,那隻能是比惡人更惡,比奸人更奸,比善人更善,比好人更好,才能在這市井之地如魚得水。

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單獨一個就已經很複雜深刻,兩者重合,那究竟會形成一張什麼臉?一個什麼樣的性格?

我並沒有馬上浮現出雷佳音的臉,因為在電視劇開播之前,我對他的印象一直是一個有點木訥卻透著賊氣,滿臉正義卻泛起一絲奸詐的形象。

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浮現一張堅毅不凡的面孔、痞氣十足的笑容、捉摸不定的眼神和放蕩不羈的性格。這才是我認為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的完美詮釋。既有西域征戰沙場的氣勢,也有混跡江湖的立場,最後我只有一個人選:楊爍

這個人物大家應該不陌生,也是我認為最能詮釋我心中張小敬的角色,而且我心中的張小敬,也應該是我形容的那樣。

致敬小說,準備去看電視劇,但還是決定再溫習一遍小說,抱頭啃書的時間過得好快,全部沉浸在馬老師給我構建的那個長安之中

個人意見,不喜勿噴,謝謝合作







電競泥菩薩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非常火,戲中的主角李泌是由易烊千璽出演的。易烊千璽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孩子,他在玩樂的年紀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少年老成的他出演李泌是最合適的,就連苛刻的導演也都非常認可他的演技。那麼李泌是個怎樣的角色呢?

李泌,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李弼的六世孫,此人從小就很聰明,頗受唐玄宗的喜歡。當時李隆基還讓他當太子李亨的陪讀,兩個人一起讀書長大,關係雖是君臣,卻親如兄弟。李亨雖然是太子,可是他的根基並不穩,他很擔心自己會被廢除,因此才需要李泌的幫助。在李亨成為皇帝之後,李泌就留在朝中幫助他。李泌掌管靖安司的時候,只有23歲,這麼小的年紀,就可以擔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可見他有多麼的優秀。

李泌看上去冷冰冰的,可他的內心卻是非常柔軟的,他很珍惜與太子之間的情義。他本不想參與朝廷的爭鬥,奈何太子一個人無法應對暗處的勢力,因此他才幫助太子。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更想當一個修道士,因此可以看到他在任何地方都會帶著拂塵,這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內心真實想法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李泌當官不圖名利,不圖金錢,只為那份兄弟情。

李泌雖然年紀輕輕,卻做事果斷。他的上一任是賀知章,當時賀知章在朝中的時間長,根深蒂固,十分有威望。在賀知章詢問他,需要殺一人才能完成任務的時候,他會作何選擇。李泌想都不想就說了一個字——“殺”,由此可見,李泌以達到目的為原則,哪怕殺的這個人是他,也可以。

在太子終於熬出頭,當了皇帝之後,李泌又為他整頓朝堂,希望能夠給他一個盛世。奈何他與皇上的關係太親近了,引起了旁人的猜忌,當時李輔國等人為皇帝獻讒言。李泌在平叛之後,知道皇上可以自己解決剩下的事情後,他選擇了離開,回到衡山修習道法。其實他也知道,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皇上也就不需要他了,到時候靖安司也會取消,而自己也將要被趕出長城。因此他才會主動離開。這或許就是兄弟之情,你需要幫助時,我義不容辭,你功成名就之時,我悄然離去。這就是千璽飾演的李泌,一個重感情,有能力的人。


童年放牛


易烊千璽 飾 李必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而劇中主人公李必的人物塑造令觀眾稱讚不已。歷史上,其人物原型李泌一生更為精彩。爛柯人君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李泌的世界,探究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他?

一、神童李泌的出身與少年事蹟

李泌,字長源,長安京兆人。李泌出生於高門,他是西魏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在《長安十二時辰》一開篇,李必登場就介紹自己是隋李而非唐李,說的就是這個事。近代史學家陳寅恪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關隴集團”。這個集團是西魏北周的核心政治勢力,而八柱國是這一集團的核心成員。實際上,從西魏北周到隋唐,皇室都出身於關隴集團,所以到唐代,關隴集團成員仍是第一等的貴族。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從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變的階段,隋唐雖已經開始科舉取士,但其制度並不完善,高門望族獲取高官有許多渠道,仍十分容易。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劇照

李泌天資聰穎,加上出身高門,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得了神童的美名。開元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召見兼通儒、佛、道的人士,有人推薦了年幼的李泌。李泌入宮時,玄宗正與宰相張悅下棋,便讓張悅考考他。張悅給他出的題目是“方圓動靜”,並解釋道“方若棋局,圓若旗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方就像棋盤,圓就像棋子,動就像生棋,靜就像死棋)。”李泌馬上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才,靜若得意。”(方就像仁義之舉,圓就像智慧之舉,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怡然自得)兩人的對話十分玄遠深奧,但此舉贏得了玄宗對李泌的喜愛。玄宗叮囑李泌的家人讓他們好好撫養李泌。

李泌年幼時還深受宰相張九齡的喜愛,張九齡經常誇獎他,並經常在臥室接見他。張九齡與嚴挺之和蕭誠是好朋友,嚴挺之為人正直,蕭誠為人奸詐。嚴挺之厭惡蕭誠,勸張九齡少與之交往,張九齡私下唸叨說“嚴挺之為人太刻板,還是蕭誠會說話討人喜歡。”正要準備讓僕人去接蕭誠時,李泌說“公以平民身份做官,憑藉正直拜相,難道也喜歡諂媚的人嗎”張九齡十分吃驚,連忙向李泌道歉,並稱呼他為“小友”。

易烊千璽 飾 李必

有唐一代,官場上的世家派與科舉派一直存在激烈的矛盾。科舉派認為世家派那些官二代、官N代們僅是憑藉冢中枯骨,位居公卿,缺乏實際的才能。但是世家派瞧不上科舉考的那些浮華詩詞,認為科舉派沒有良好的家學與為官傳統,出身貧寒也導致他們為了政治投機不擇手段,品行低下。翻檢唐史,做到高官的公卿子弟大多強調品行修身,而廟堂上的貧寒士人卻也無奈免不了逢源投機的俗氣,這是我們觀察唐代這個門閥與寒人交替的時代不能忽略的現象。李泌是世家派的佼佼者,優越的家風教育與生活環境,使他自小不必關心官場逢源。如以上事蹟,他自小思想境界就十分開闊,十分討厭行為做派不端的士人。正如《長安十二時辰》裡塑造的一樣,他關心的是天下蒼生,理想是拯救傾倒的世道。

二、李泌力保三帝

李泌稍年長後,已經十分博學。他信奉道教,擅長《易經》,經常遊歷於道教名山,訪求長生不老之術。天寶年間,他給皇帝獻道經,皇帝召他講《老子》,隨後命令他去東宮侍奉太子,與太子關係十分親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泌為了保護李璵的太子之位,可謂是憚心竭慮。而在歷史上,李泌還保護了另兩個皇帝的太子之位,讓其順利登上帝位,他們分別是代宗李豫和順宗李誦。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必與太子

唐代自太宗玄武門之變以來,嫡長子即位之法名存實亡,皇位繼承沒有成法,出現了多次皇子爭位的現象,而唐代皇帝廢立太子也如家常便飯,屢見不鮮。

玄宗時期,作為太子可謂如履薄冰,玄宗早年還是臨淄王時,寵幸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三女分別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玄宗初立太子李瑛,為帝后,諸妃漸漸失寵,寵愛武惠妃,欲立其子壽王李瑁,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三皇子受到冷遇,便抱怨了幾句,玄宗便要殺三子。當時的宰相張九齡極力勸諫,三皇子才得以保全。但是李林甫通過陰謀扳倒張九齡後,便誣陷三皇子謀反,導致了著名的“玄宗一日殺三子”。此後,李林甫極力扶持壽王李瑁,反而讓玄宗起了戒心,擔心宰相與皇子勾結,反立了勢單力薄的忠王李亨。李林甫自然不甘心,試圖鼓動玄宗廢掉太子,便有了劇中的一幕。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相林九郎,原型為李林甫

太子李亨(李璵後改名)因安史之亂,在機緣巧合下順利即位,為肅宗。但是他很快忘了自己做太子時的困難,作了一個糊塗的決定。他想讓建寧王擔任全軍元帥一職。李泌提醒他:“建寧王身為元帥如果建立了戰功,那太子又該放在哪呢?難道建寧王是功成身退、主動讓位的吳太伯嗎?”肅宗才打消了這個念頭。正是李泌此舉,保證了在安史大亂中,唐王朝皇位繼承的穩定,避免了大唐王朝內部的爭端。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劇照

德宗時,德宗想廢太子,立弟弟的兒子舒王為太子,便向李泌誇張舒王賢明,尋求他的意見。李泌說:“皇上想立弟弟的兒子為太子,我不敢用古代的事情爭論,我只想問問皇上您對待您的叔父們如何呢?”德宗仍固執己見,問李泌“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他回答說“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此後李泌又不顧聖意,多次勸諫,最終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三、李泌的為官之道:如何協調廟堂與江湖

李泌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留下不少傳奇。為了躲避朝中政治迫害,多次入山隱居。玄宗時,受楊國忠排擠,回家修道。肅宗在靈武即位後出山,但他後來遭到了權傾一時的大太監李輔國的妒忌,再次辭官隱居衡山。代宗即位後又出山,但是宰相元載憎恨他不依附自己,他又退隱,待元載去世後才又回朝為官。

李泌的為官智慧可謂是極高的,這與他信奉道教有著密切的聯繫。《易經》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

否極泰來,物極必反”。他最擅長《易經》,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每當自己身居高位,就要反思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險。但是他身上還有傳統儒教徒的特點,縱然性命重要,他仍竭力關注天下蒼生,以求實現“致君堯舜上,但使古風淳”的理想。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思潮的發展,在中國士人的思想中,顯現出複雜的變化,士人有的儒、道兼綜;有的釋、道兼綜;有的儒、釋、道兼綜。李泌的身上,明顯的體現出儒、道兼綜士人的特點,即入世又出世,入世為賢能大德,出世則為閒雲野鶴。

《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道士形象

李泌雖信奉道教,但其內心深處仍是儒家的衛道士。肅宗即位後,痛恨舊日李林甫對他的陷害,想要掘墓挖墳,焚燒李林甫的骸骨。李泌認為天子應當忘記舊恨,以寬廣的胸懷示於天下,這樣才能招攬天下人心。肅宗說;“你難道忘了舊事嗎?”他回答說:“臣考慮的不止這些,現在太上皇因為戰亂逃亡南方,生活環境惡劣,他年事已高,如果聽到陛下對於舊日恩怨念念不忘,萬一傷感得病,損害的是陛下您的名聲啊!”短短的回答中,李泌思想中的“忠”與“孝”均展露無遺。

文史君說:

《新唐書》評價李泌說:“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縱橫大言,時時黨議,能寤移人主。然常持黃老鬼神之說,故為人所譏諷切。”這段評價是極為準確的。越過《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物塑造,歷史上李泌有著傳奇的一生,他出身高門,年少有為;他歷四朝而政績卓著,在大唐危機的幾十年中立下汗馬功勞;他道德要求標準高,為皇帝策劃十分忠誠;他看待功名利祿如流水浮雲,自我保全的時機與方法拿捏十分到位。而正是唐代這個儒釋道合流的時代,塑造了性格豐富的李泌,他的作為和背後所展現的思想,不愧為“一代名士!”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2、[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