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究竟是以法家路線治國還是以儒家路線治國?

史一下沒事兒


用一句話概括漢武帝的治國路線——儒表法裡,其實就是儒家和法家的結合。

儒家倡導仁政、倡導以德治國、倡導無為而治,而法家則是政府控制,政府幹預,集中力量做大事。漢武帝的做法是用儒家統一思想,用法家富國強兵。

先說漢武帝掌權之後社會所面臨的的問題:

1、民營資本控制了國家經濟。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稅制度至文景之治時社會經濟高度繁榮,民間資本發展迅速,形成了新興的民間富貴階層,幾乎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整體是小政府大國民的一種狀態。

2、諸侯國挑戰中央政權。經濟的發展促使了諸侯國的強大,強勢的諸侯國不斷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力,比如漢景帝末期的削藩而導致七王之亂。強勢的諸侯存在直接威脅著王權。

3、外敵匈奴的威脅。漢初對於匈奴的政策是忍辱負重,避其鋒芒,潛下心來發展經濟。至漢武帝時強大的匈奴威脅依然存在。

漢武帝的改革在思想的統一上選擇了大儒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用以規範人的道德行為。只有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才能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權。

而在國傢俱體的治理上選擇的卻是法家的思想,在政治改革中漢武帝推出《推恩令》以達到削藩的目的而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採用的是國有經濟主導,國家命脈的產業收歸國有,攫取文景之治留下來的大量民間財富。

權力和財富的集中致使國家力量空前強大,在這種實力的自信中漢武帝一舉擊潰匈奴,掃平邊境威脅。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主導了中國人的思想兩千年,但歷屆政府均沒有放棄國家管控的法家思想,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澳大利亞農場主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採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李啊啊呦耶


惠帝四年(前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甦,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竇太后對此不滿,於建元二年罷逐王臧、趙綰,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職。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

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多爾袞愛新覺羅


漢武帝是第一個揚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人,當時的儒學大師董仲舒簡直成了熾手可熱的香餑餑,誰見到的都會拍個馬屁,畢竟漢武帝重用啊!儒家大行其道,不少人都開始學習儒術,因為只有學習儒術,才能在官場橫行無忌。這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漢武帝時期,一共有13位丞相,12個人都沒在丞相位上善終,只有一個公孫弘是在丞相位置上善終的。那麼他做了什麼事情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其實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做,他本人是一位儒學大師,此刻又暢行儒家,公孫弘自然是吃香的。可是漢武帝不需要你丞相掌權,你就沒必要做什麼事情了,所以公孫弘是深入瞭解了漢武帝的意圖後,選擇了這種為官之道。那麼漢武帝是真正的儒家信仰者嗎?其實不完全是,因為他雖然向官場之中注入了儒家思想,卻在背地裡用法家治理國家。而法家在當時最重要的代表那就是酷吏。我們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可以看到酷吏傳,這裡面詳細講述了11個酷吏的故事,其中有10個就出自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酷吏大家都認識,那就是漢宣帝時期大司馬張安世的老爸張湯。張湯是出了名的酷吏,也正是因此,漢武帝才會重用張湯,甚至將他升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他將當時的丞相李蔡架空後,基本掌握了朝中所有大權。如果不是經濟改革失敗的話,張湯也不會自盡。其實張湯就是漢武帝的一把劍,用來實行法家治國的一把利劍。當然了漢武帝本人遠不止這一把利劍,張湯去世以後,酷吏依舊層出不窮,法家治國的思想早就在漢武帝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他知道如果寬以待人,沒有形成按照制度辦事的話,大漢朝將會混亂不堪。儒家思想確實好,可以教會臣子們如何報效國家,中心於自己的君王。這些是臣子們必

君王不需要學,跟秦始皇一樣,漢武帝只需要利用好這一點,管理好手裡的臣子和天下子民。而管理天下子民和臣子,在當時來說最好的手段,那就是法家思想。這是不可更改的現實,只有法家思想才能夠將大範圍的人羅列到同一個制度當中去,大家按照制度來辦事,不按制度的人,就會受到懲罰,澓中翁在這裡傳授他儒學思想,並且教他讀《詩經》、《論語》、《孝經》等。當時任何一個想要做官的富家子弟,都在爭著學習儒家典籍,許光漢之所以贊成漢宣帝劉詢學習儒學,其實是在為他出去做官做準備。畢竟他是漢皇之後,而且戾太子的事情漢武帝也平反了,所以漢宣帝劉詢早晚都是要去做官的。漢宣帝的法家思想不可能憑空得來,他也沒有學習過任何法家思想的東西。那麼這一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是從霍光這裡學來的。霍光掌權這麼多年,漢宣帝一直在旁邊看著,他雖然不管,但是他可以學啊。霍光能夠把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本事,是儒家做不到的。所以漢宣帝覺得對就繼承了下來可是等到霍光去世以後,漢宣帝正式掌握了皇權,他居然開始使用法家治理國家,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尤其是當時的儒生,他們認為自己出頭之日來了,卻依舊等不到明天的太陽。

漢宣帝的法家思想不可能憑空得來,他也沒有學習過任何法家思想的東西。那麼這一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是從霍光這裡學來的。霍光掌權這麼多年,漢宣帝一直在旁邊看著,他雖然不管,但是他可以學啊。霍光能夠把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本事,是儒家做不到的。所以漢宣帝覺得對就繼承了下來,其實漢宣帝不知道,霍光的這一套法家思想,那是跟漢武帝學

不過奇怪的是,漢宣帝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劉奭,對法家思想非常排斥,他勸說漢宣帝要按照儒家思想治國,對犯罪之人刑罰不能太苛刻。漢宣帝嚴厲地對劉奭強調:治國應該以霸

漢元帝並不理解父親所謂的霸道和王道雜治的道理,他從小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儒家思想有一種近乎痴迷的崇拜。其實這是沒什麼錯的,錯就錯在他不僅是太子,他將來也要做皇帝,一旦成為皇帝以後,如果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漢武帝和漢宣帝對儒家都比較推崇,可都在用法制治理國家,其實這本身就證明了一點,法制治理國家才是正道,而儒家學術,只適合讓臣子們學習罷了。帝王如果只用儒家治理國家,那對西漢來說,將會是致命的打擊。









小芳香


這個問題,大多是因為漢武時董仲舒搞獨尊儒術,就覺得儒家學術從此是帝王道,淺薄者屢屢詬病中國歷史歸罪儒家,亦是因此而來。


董仲舒搞獨尊儒術沒錯,但他那個“儒”卻不是先秦時代以孔子或孟子為代表的儒——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其實也是兩家不同,不是一路,後人以孔孟之道稱儒家,是宋儒搞出來的——而是“雑合百家,統稱為儒”,是諸子百家的混合體,冠以“儒”的名稱罷了,這個時候的儒術,雑以陰陽五行,皆為孔孟所無,卻是方術士之學。之前的儒生,是讀書人的統稱,不是指什麼儒家人物,董仲舒之後,才指専治儒術(董儒)的讀書人。


漢武雖然讓董仲舒獨尊儒術,但自己卻不行儒道,行的是霸王之術。從後來漢宣帝訓誡時為太子的元帝中一段話看,就很明白了,“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雑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再說法家。法家其實不是一家獨立的學術派系,而是専門研究組織管理理論方法論的,不論是王道或是霸道,都需要組織管理架構和方法,法家“法、術、勢”三字宗旨,都圍繞如何管理臣屬而來,那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所以看起來,歷史上底層總是離不開法家的影子,被後世總結為“外儒內法”,原因在此。


TonyDeng


漢武帝作為一位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有名的武帝,他的治國,統民,馭人,治軍可以說是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手段。

1.他以儒家思想體系為支撐,裝點門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既然尊崇的是"術“,那麼也只是一種手段,提倡的仁義忠孝悌,只不過是自己愚民統冶一套理論而已。



2.他以法家思想體系為利劍,守衛統治。漢武帝時,“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死罪就有一萬多種。法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足見其法律多嚴格,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3.他以道家法術為自己長生不老尋找籍慰。漢武帝一生在尋仙求神,四處尋找長生不老藥,相信東方朔道術,大建宮殿,充實美女,以求與神仙交流,以達到長生不老。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漢武帝拓展疆土,武功治國,所謂的儒道法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是服務於他的統治和雄大的夢想。


行吟詩詞


總的來說,外儒內法。

先說外,也就是表面,推崇儒家思想,並把它立為正統,鼓勵學習儒家理論。儒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說內,也就是本質,法家理念盛行。比如法家主張君主集權,漢武帝時期通過多項措施加上了君主專制。比如法家主張改革,漢武帝又推行推恩令,設刺史,改革貨幣,鹽鐵官營等,一改漢初各種制度。比如法家主張以威勢服眾,漢武帝以軍隊鞏固邊防,打擊匈奴,刑獄嚴苛。

總之,以儒為表,以法為本,儒法結合。因為儒家思想包容性極強,所以可以將法家思想融入其中,結果就是法家之名逐漸淡化。



文史星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不錯的,這是漢武帝的旗號,但是他是打著儒家的旗號實行法家的思想,史記中記載的酷吏在漢武帝時代不少的,尤其是漢武帝中後期,他所熱衷的已經和秦始皇距離不大,他把漢朝多少年的積攢的國庫財富揮霍一空。匈奴是被制服了,他青史留名的功績也達到了,從此漢朝開始走下坡路了,儒家的主張“仁”的思想,但是他的作為顯然是違背了這個原則。“仁”能把匈奴打的“不敢天山牧馬”嗎?所以說,他實際實行的就是戰國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但是表面的文章是儒家的。


戀家7805


從周朝,春秋七國至清朝,沒有一個朝代以懦以法治國。都是實行家帝國皇朝政治統治。懦法道只是拿來掩人耳目。當牌子使。也就是什麼時候,該出什麼牌,就出什麼牌。封建王朝統治,違法,亂倫,貪汙,腐敗,剝削,壓榨,宗教,迷信,幫派,戰亂,充滿歷史朝代,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


無憂草2775


儒家時期只說獨尊儒術卻隱諱了漢武帝的另一個對儒家的評價“腐儒無能誇誇其談”。這是漢武帝對太子身邊的儒生勸自己不要打匈奴減輕人民負擔時的一個故事。大意是漢武帝很看不起儒生對自己的勸鑑,問給你一郡做太守能管理嗎?不能。一縣呢?不能。一鄉呢?也不能。一哨呢?可以試試。結果沒多長時間被匈奴人殺了。回報漢武帝,言到“腐儒無能誇誇其談”。從這個故事看漢武帝用人講實效,聽有本事的人提建議,無能者的看法肯定是無能。因此漢武帝時期儒家並沒有參與決策,談不上儒學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