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篡位的帝王名聲不好,但是像趙匡胤這樣白嫖老闆江山的卻一片好評?

Alen-阿路


導讀:所謂皇帝名聲 跟皇位來源是否合法化沒太大關係,所謂名聲好壞在於在位期間功績,有特別大的貢獻自然後世歷史不會過多去討論皇位合法化,如果沒什麼功績那麼肯定會遭後世謾罵,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歷史上篡位的皇帝非常多

我國封建歷史上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而篡位的皇帝比較有名氣的比如,新政權王莽,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如果在嚴格篩選那麼唐太宗李世民也可以算作篡位

篡位者名聲比較好的皇帝

1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取北周而代之 隨後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300多年的亂世,重新統一中國。隋文帝創建三省六部制,開創科舉選拔人才制度,為之後的大唐盛世奠定基礎


2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本來是柴榮手下殿前都點校尉,掌握北周皇城禁軍,柴榮死後留下孤兒寡母無力掌控大局,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搖身一變成為皇帝,之後趙匡胤南征北戰,結束了唐亡以來五代十國的混亂統治


由此可見這兩位名聲好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結束亂世,重建大一統社會,功績顯著 為民族統一大業做出重要貢獻

篡位者名聲不好的皇帝

1新朝王莽

王莽本是王皇后的弟弟,屬於外戚,但王莽最開始比較低調,王莽為人比較孝順因此得到不少人誇讚,後來王莽慢慢掌握權利,成為最具實力的外戚,而此時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王莽逼迫皇帝禪讓並改朝連制,之後王莽頻發頒佈新政,新政實行失敗,激起民憤導致各地起義不斷,最終王莽政權被推翻


2晉武帝司馬炎

晉朝的建立跟司馬炎其實沒多大關係,司馬炎的爺爺也就是司馬懿通過發動政變奪取曹氏軍政大權,司馬家族從此掌握曹魏政權,皇權被架空,司馬昭時代皇帝如同傀儡,司馬昭滅蜀後不久就去世,司馬炎上位後逼迫魏帝曹奐禪讓,登基稱帝

司馬炎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致命錯誤,司馬炎立白痴兒為皇帝,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之後胡人紛紛入主中原,中原大地從此陷入三百年亂世

因此可見這兩位皇帝最顯著特點是雖然篡位成功 但在位期間沒什麼特別大的功績,不僅如此還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朝夕聞道


老陳來回答:

這個問題很簡單嘛,前面那麼多人篡位,已經給趙匡胤積累了足夠多的歷史經驗教訓,使得趙匡胤明白,篡位也是要講究技巧的。來看看前人篡位給趙匡胤累計了那些技巧吧。

一、王莽篡漢

公元8年,有一個名叫哀章之人,獻上金匱策書到漢高祖廟,這書的大概意思是說,王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於是王莽就到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新”。

王莽篡漢使用的技巧就是偽造“神蹟”,他當了十五年皇帝,在位期間,大力改革,觸犯了不知多少人的利益,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終於導致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王莽的新王朝被推翻。

趙匡胤在王莽篡漢中學到了什麼呢?

1、輿論控制的重要性,名聲要搞好,反正不能由自己表達出想做皇帝;

2、如果當了皇帝,不要急著去改革;

3、歷史書是文人寫的,不要去得罪文人,要不然史書上會臭名遠楊。


二、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原因是二子爭寵。

最後李世民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逼李淵立其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禪讓皇位,李世民等位,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的這場兵變,歷史上褒貶不一,趙匡胤在這場兵變中又學到了什麼呢?

1、不要大肆屠殺,史書不是自己寫的,搞屠殺是要捱罵的;

2、只要你當了皇帝后,能當個好皇帝,罵聲會小很多;

3、軍權很重要呀,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裡,既然不能抓在自己手裡,也要壓制別人的軍權。


三、陳橋兵變

無疑,趙匡胤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960年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降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此次兵變,趙匡胤採取瞭如下技巧:

1、釋放謠言

“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行軍至陳橋驛。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這種謠言使得朝中文武百官慌作一團。

“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在陳橋驛的部隊中,趙匡胤也使人散佈謠言。煽動士兵的情緒。

2、由下屬黃袍加身

怎麼樣也不能說是自己想當皇帝呀,這說不過去,於是當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

“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就這樣,再三推辭,表示拗不過下屬,我也是沒辦法滴,就當上了皇帝。

3、不搞屠殺

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將士們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善待周恭帝柴宗訓,降其為鄭王(還給了免死金牌哦),贏得道義的制高點。

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顯示了趙匡胤的政治遠見。

四、當上了皇帝怎麼辦?

1、杯酒釋兵權

這個歷史典故大家基本知道,不再論述。

2、重文輕武

為什麼呢?其實和杯酒釋兵權的道理是一樣的。更何況,文人掌握著筆桿子,我對你們好點,你們少說點閒話是應該的吧。

3、勵精圖治

唐太宗的例子在前面嘛,只要皇帝當得好,說閒話的人自然就少。趙匡胤的皇帝確實也當的不錯,南征北伐的,最終還是統一了全中國。


結語:

看吧,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是不是集歷史上前幾次篡位之大成?這樣的白嫖老闆江山自然一片好評,因為趙匡胤早就想好了嘛。

可惜,趙匡胤沒有從唐太宗玄武門兵變裡看到另外一點,那就是兄弟都靠不住,這不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就成了宋太宗。


老陳談趣史


今天就有小編來為大家說說趙宋王朝的趙匡胤同志。趙匡胤,祖籍涿郡,出身於一個軍人世家。父親紅殷,任後唐禁軍飛捷指揮使,長期駐紮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洛陽夾馬營。母杜氏生五子。匡胤排行第二。唐朝滅亡以後,中國的歷史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後周世宗時,他以軍功升任殿前都點檢領歸徳軍節度使,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

1.陳橋兵變批黃袍,政權和平更迭。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朝廷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當趙匡胤率軍達到陳橋驛時,他喝了幾杯酒之後,睡著了。第二天黎明時分,他麾下的幾位部將前來叩寢室的門,齊逼匡胤寢所,爭呼萬歲。對趙匡胤道:“諸將無主,願奉太尉昇天子。”然後二話不說將黃袍往趙匡胤身上一披。眾將一律下襬,三呼萬歲。就這樣趙匡胤通過兵變,設立了宋朝。趙匡胤的整個兵變以後,只少了韓通一人,其他的周朝官員一律留用。這個在五代十國中政權更迭少量流血時比較少見的,同時趙匡胤善待周氏宗親,這個在很大程度上也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2.杯酒釋兵權,與開國功臣共享富貴。

在中國曆來有“狡兔死,良弓藏”的傳統,無論是劉邦的西漢,還是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無不在建立王朝以後大肆屠殺功臣。特別是在五代十國,由於政權更替頻繁,五代的期間,每個朝代的命運平均在12年左右,因此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一直擔心他的部下也效仿他的舉動。

在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宮中舉辦宴會,邀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宴。宋太祖道:“天子不易做。殊不如為節度使安樂,朕終夕未嘗安枕而臥也!”石守信等頓道:“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富有異心?”太祖道:“卿等固然如此,其如麾下欲富貴何?一旦有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眾將等泣謝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憐之!”太祖道:“人生如白馬過隙,能有幾何?所以圖謀富貴,不過為樂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不虞貧乏。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多買美好田宅,為子孫置不動之產,多置歌兒舞女,日夕歡樂,以終天年,朕可與卿等約為婚姻,使君臣之間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喜乎!”眾將第二天紛紛上奏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太祖大為高興,給了他們一大筆錢,收回了他們的兵權。趙匡胤用這樣的辦法,即不用流血,收回兵權;又可以得到好的名聲,可謂是一箭雙鵰。

3.文治武功,統一全國。

北宋初年,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國家。趙匡胤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通過採取“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施行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這些舉措很快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的局面。

4.開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基層對權力的壟斷。

宋代建國後,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舉考試中採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漸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鎖院制度:即在“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人選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洩露試題的現象。
  2. 彌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否則即為作弊。這也是後世考試中密封試卷制度的起源。
  3. 謄錄制度:據宋人記載,實行彌封制後,科場上又發生了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的問題,於是“謄錄”之制隨之出現,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後,朝廷僱請一批抄寫書手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於進一步杜絕“彌封”措施的紕漏。
  4. 別試:即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在這樣的特殊考試過程中,另派考官監考、閱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同時,對當朝大臣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複試一次,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趙匡胤的這些政治措施,一方面拉攏了統治階級內部,沒有對他們進行清洗,贏得了上層對他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開科取士,選取了一批文士來治理國家,打破了中國曆代權力有士族門閥掌握的制度,打破了階級的束縛,增加了人才的流動。最後,通過統一,讓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趙匡胤的這些舉措為他得到了非常好的名聲。
    喜歡的小夥伴記得點贊+關注

奮鬥中的中年人123


趙匡胤之所以能從人家孤兒寡母手中奪權自立,建立宋朝,並在歷史上留下頗好的名聲,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其一趙匡胤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中原地區得到了重新統一。後周柴世宗去世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當時五代十國局面還遠未統一,周邊強敵環伺。讓一個小孩子來完成統一大業,那是會很艱難的。更何況臣強君弱,國勢不穩,後周很可能不是被強敵所滅,就是被內部權臣所代。因為走馬燈似的五代十國正是在以這樣的方式不斷變換的。果不其然,內部的趙匡胤就抓住了這個時機,來了個黃袍加身。趙匡胤篡位奪權,保持了後周的繼續強大,適應了人民渴望統一的要求。其二趙匡胤解決了自唐中期以來最難解決的大難題,那就是藩鎮割據。唐中期之所以衰敗,之所以出現五代十國局面,都是因為武將持權,擁兵自重,君弱臣強,朝廷奈何不得。趙匡胤上位後,杯酒釋兵權,把武將權力奪去,收歸中央,又重用文臣,以文抑武,讓文官出任地方最高長官,設禁軍和廂軍,禁軍直接歸中央,廂軍歸地方,以文官為主。這樣就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奪權的可能性,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延續。其三趙匡胤篡位後,善待後周皇室和功臣。趙匡胤對柴世宗皇室很是優待,讓他們享有特權,給予優待,妥善安置,沒有發生斬盡殺絕前朝皇室子孫的事情,趙匡胤也不失一代仁君了。趙匡胤還厚待功臣名將,對奪去兵權的大將,都給予高官厚祿,大加賞賜,讓他們多置良田美宅,安享富貴,沒有做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絕情事情。其四趙匡胤優待文人。今天我們都知道,宋朝是個文臣掌權的朝代,文人具有很高的地位。趙匡胤還留下了善待文臣,允其諫言,不殺文臣的遺言。要想留下好名聲,那就不能得罪文人。秦始皇焚書坑儒,留下千載暴君罵名,漢武帝窮兵黷武,疲極民力,史學家司馬遷對他多有撻伐。趙匡胤卻很重視文人,給他們官,給他們權,又立下不準殺害文臣的遺言,這讓文人是多麼的揚眉吐氣,文人當然對他要大加稱頌了。其五趙匡胤胸懷大度,寬刑薄賦,發展經濟,讓北宋成了以前朝代中最富庶的朝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文化繁榮。歷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佔了六人。此外趙匡胤還優待被他俘虜的諸侯國王,很好地安置他們,優待他們。

趙匡胤適應時代的要求,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優待功臣降臣,重用文臣做官,發展經濟,繁榮文化,使中國成了當時最發達最富庶的國家。雖然他留下了重文抑武的缺陷,但瑕不掩瑜,他出色的文治武功,依然讓後人將他列入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列。


sunjin72976689


加強中央集權:政事、軍務、財政分開;

財政和司法分開,增設轉運使;

任賢用能:設立立儒館,科舉改革;

重農抑商,降免遙稅;

軍事改革:杯酒釋兵權,加強禁軍建設,設立殿前都指揮使,只對禁軍管理訓練無權調遣;

右文抑武:建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館),官府藏書八萬卷。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所以趙匡胤名聲很好!



奮進的火腿


篡位也分性質,縱觀歷史要說篡位 那麼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篡位得來的,他們的名聲都不錯。而隋煬帝楊廣、唐懿宗李漼雖然是繼位來的,卻昏庸無能、留下千古罵名。

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雖皇位來路不正,但名聲一直很好,主要是因為:第一,他結束了多年的戰亂紛爭統一了中原;第二,寬愛仁厚,不亂殺無辜;第三,在位期間發展經濟、減輕徭役做到了藏富於民。第四,重視文人;

一、順應時勢,結束紛爭,統一中原

唐朝滅亡之後,形成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在唐朝滅亡後,由於中原地區建立的朝代非常不穩定,很多地區諸侯為了爭奪勢力,開始出現了戰火延綿不斷的景象。雖然後來從朱溫開始加強了禁軍的實力從未掣肘了地方將軍,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叛亂還是不斷髮生。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長達七十多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這種狀況直到趙匡胤繼位之後才得以解決。

趙匡胤出生于軍人家庭,非常有才能,早起脫身於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時參與了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經常立下奇功。在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後又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宋史·太祖紀一》:會周祖以樞密使徵李守真,應募居帳下。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在柴榮即位後,趙匡胤執掌禁軍,在此期間北漢和匈奴經常聯軍入侵,趙匡胤帶領將士屢立奇功。在高平之戰、後周攻南唐之戰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績。他的官職也因此一升再升。在柴榮駕崩後立了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帝。

因為當時天下尚未統一,仍然需要北伐。而柴宗訓因為年紀太小無法主持大局,此時趙匡胤一黨便趁機設計在軍中傳言:

“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因為趙匡胤在後周勢力還是很大的,也有很多忠心的將士,將士們聽完後紛紛響應了趙匡胤,以至於趙匡胤沒有損耗一兵一卒便很順利繼位——“黃袍加身”。

繼位後趙匡胤建立了宋朝,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此時他並沒有就此開始享受他的皇帝榮譽,而是在穩固後周江山後便開始發動了統一國家的作戰方針,他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是消滅了南方的南唐、後蜀等十個地方割據政權,後又收復北方的北漢和幽雲十六州,統一了北方絕大部分地區,逐步統一了天下,使國家走向了和平。

雖然趙匡胤皇位來路不正常,不是順位繼承,但他順應了時勢,也沒有因為篡位造成什麼大的損失。而在他繼位後統一了長期分裂的國家,給人民帶來了安寧,所以不管是在將士、大臣還是在百姓心中都沒有那麼不可原諒。

二、寬愛、仁厚,“杯酒釋兵權”沒有殺害功臣

歷來開國皇帝登上皇位都是手上沾滿了鮮血,即便是繼位之後,為了保障這來之不易的皇權也會利用各種手段,殺害一切對自己有威脅的人。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皆是如此。但趙匡胤既善待了後主又保全了功臣。

第一,善待後主

明成祖朱棣即便在繼位多年後仍然在找前主朱允炆的下落,而且在繼位時滅了方孝孺十族來證明自己的名正言順。但趙匡胤並沒有這麼做,也只是出於搶了孤兒寡母的江山心中有愧,為了彌補自己的愧疚之心 他善待柴氏子孫並與之共享富貴,臨終前仍不忘以“政治遺囑”的形式提醒後世君主不能虧待柴氏後人,這在歷朝歷代也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杯酒釋兵權”沒有殺害爭奪勢力的大臣

皇帝繼位後,就要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趙匡胤因為考慮到自己的皇位來歷問題,為了避免屬下的將領也“黃袍加身”起兵篡位。他巧妙施行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既保全了皇位又保全了屬下將領。他並沒有效仿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以殺害功臣的方式來保障自己的皇位,而是換了一種仁慈的方式,被視為寬的典範。

從這兩件事來看趙匡胤確實是一個寬仁的好皇帝。

三、發展經濟、減輕徭役做到了藏富於民

趙匡胤在位期間對於民生問題下了很大的力量去治理。在黃河水患問題上,時代十國時期一直水災不斷。趙匡胤在位時,他令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

《宋史》:建隆三年,太祖詔曰:“沿黃、汴河州縣長吏,每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

除了黃河之外,對其他運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很多修整。這些措施對農業、商業等經濟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趙匡胤還非常重視農業發展,他執政期間減輕徭役,賦稅專收。除了地方賦稅中的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外,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不僅如此趙匡胤還下令將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以及專賣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運往京師,地方不得佔留。他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家經濟、農業得到了發展,人民逐漸走向富裕。

第四,重視文人

趙匡胤在位時非常重視文人,建立宋朝之後他吸取了唐朝和五代時期的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考上實施了一系列的防微杜漸的措施:

  • 鎖院制度--在主考官和副考官以及其他考官將人選確定之後,便即可將這些考官鎖在貢院之中。通過這種方式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洩露試題的現象。
  • 彌封制度--在考生考試結束後,就立刻讓專人將這些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然後再交給考官評判。一直到統計成績出來後才能拆開公佈姓名。
  • 謄錄制度--為了避免考生與考官之間通過標記的方式傳“暗語”問題,於是發明了“謄錄”之制,即在考生交完試卷後,朝廷會僱請寫手將考卷重新抄錄一遍再交給考官。不得不說這一招實在是絕。
  • 別試--就是針對考官的子弟要特設考場考試。以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而且,如果考生是當朝大臣或權貴的子弟往往還要多複試一次,以此避免有人利用權勢將沒有能力的考生成績拔高。

經過這些政策考試出來的考生那絕對是有真才實學的。趙匡胤非常重視文人,在他給子孫的遺言中有一條便是“對士大夫不得因言論問題而處以死刑”。

在古代不要看文人比較文弱,他們厲害起來比那些大將軍更是厲害三分。如果一個皇帝殺了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大儒那麼可能會遭到當世文人的“口誅筆伐”,即便皇帝做的再好也可能會被他們留一個大汙點。而趙匡胤能留下一個好名聲,跟重視文人也有一定的關係。


歷史湮滅的足跡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大宋卻沒有被後世詬病,這是個很有趣的歷史現象。筆者不才願為各位看官析之。

第一、情人眼裡出西施,優秀的帝王無論多大的缺點也是白璧微瑕。

宋太祖趙匡胤在歷史上的名氣頗高,好評如潮,鐵粉無數。毛主席把他與被認為史上“第一賢君”的李世民並稱為唐宗宋祖。當年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弒兄霸嫂,逼父退居二線。如果用封建正統道德倫理標準來檢驗李世民,他簡直就是個大逆不道的“逆子”。因為唐太宗後來創立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作為千古明君的榜樣楷模,人們對“其弒兄逼父”的汙點也就視而不見了。

唐太宗如果是“逆子”,那麼宋太祖“亂臣”的大帽子就摘不掉了。宋太祖作為後周大將,深受皇恩,當思忠君報國,反而篡位奪權。不是“亂臣”難道是“忠臣”?同樣的道理,宋太祖創立大宋基業,立祖制不殺文官,大仁大義。杯酒釋兵權對功臣進行妥善安置,不像劉邦、朱元璋之輩對功臣進行血腥清洗。這樣的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千古明君,在萬千粉絲眼中“篡位”是不存在的,“在危難時刻拯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不得已取而代之”還是可信的。

第二,優待舊主,留用前朝官吏,發放免死金牌堵住天下人的嘴。

趙匡胤順利登基為帝后,對後周廢帝柴宗訓不僅沒有趕盡殺絕,還賜予免死金牌,保其終身榮華富貴。《水滸傳》裡的小旋風柴進敢如此高調做人,與太祖賜予的金牌不無關係。

第三、做戲要做足,趙匡胤是個好“演員”,更是個優秀的“導演”。

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從表面上看趙匡胤是被部下挾持,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登上帝位的。這段狗血劇情我們看的太多了,在這裡就無需展開論述了。

第四、血統不正,主幼臣強的情況下,無流血的和平接班容易被大家接受。

後周的開國皇帝是郭威,繼承郭威皇位的是其養子柴榮,雖然柴榮也是一代強主,但畢竟是以養子身份繼承大統的,連庶出都不算。在講究血統的封建社會這就是硬傷。明成祖發動靖難之變,奪了朱允炆的江山後夜裡經常噩夢連連,就是因為自己不是馬皇后的兒子。屬於庶出。

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時還是個娃娃,血統不正,根基不厚,禪讓帝位就水到渠成了。

斯大林元帥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這個話題的總結,那就是“勝利者是不受審判的”。





埋首故紙堆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涼夜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趙匡胤心懷仁慈,沒有濫殺無辜。

我們先來看下歷史背景。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後周小皇帝——周恭帝柴宗訓即位。這個小皇帝剛剛即位,契丹就舉大軍來犯,當時後周的宰相和朝中大臣經過商討決定派趙匡胤前去平亂。奈何,契丹來犯的消息是趙匡胤自己編出來的,後來在陳橋這個地方趙匡胤和部下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趙匡胤順順當當做了皇帝。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回到後周皇宮並沒有像其他篡位的人一樣濫殺前朝無辜,他使用了懷榮的手段逼迫周恭帝讓位給他。除此之外,對於其他的皇室中人,只要順從便一律優待。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封柴宗訓為鄭王,賜丹書鐵券,可免一死。同時立下一塊誓碑,並且親自下旨意:以後每個即位的大宋皇帝,在祭祀的時候都要向這塊誓碑下跪,並誦讀碑上誓言“不得殺士大夫上書言事者。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謀逆大罪,也不可株連全族,只可牢中賜死,不可殺戮於市。不尊此訓者,吾必不佑之。”

從這塊碑刻的內容可以看出趙匡胤滿心的愧疚感和一顆仁慈的心。有這塊碑在,柴氏一族基本代代無憂。將心比心,柴氏後代對於趙匡胤的做法自然感恩戴德。碑文中還有另一個內容,就是不殺士大夫,這相當於直接提升了文人的地位,朝廷之上的言官自然沒有怨言,而且對於他們來說不管是柴氏還是趙匡胤做皇帝,其實都差不多,何況趙匡胤給的待遇還很優厚。

歷史證明,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的確很不錯,百姓生活美滿,國家經濟文化繁榮昌盛。

舉個反面例子來襯托一下趙匡胤。

三國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篡奪,曹氏一族深受迫害,連少年天子都未能倖免。而且司馬氏掌權之後,飛揚跋扈、殘暴不仁,國家混亂不止,民不聊生。

比起司馬氏這種篡位的,趙匡胤真的是很不錯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中國歷史上一朝的權臣通過篡位成功當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聲都不太好,畢竟是篡位,名聲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並不是所有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帝王名聲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楊堅名聲就不錯。

歷史上是一個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人是王莽,王莽篡奪了西漢的江山,改名為新朝,可是僅僅過了15年而已,就弄個天下大亂,要是論名聲,王莽的名聲其實在西漢是非常好的,要是沒有篡位,王莽簡直是個聖人了,王莽之所以被後世罵得很厲害,導致其名聲很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王莽的統治沒有給整個天下帶來穩定和繁榮,激起了天下各個階層的反抗,最終新朝只是一個短命王朝,所以王莽名聲不好。

第二個篡位當上皇帝的人是曹丕,曹丕篡奪了四百餘年的大漢江山,但曹丕的名聲只能算中規中矩,不好也不好壞,只能說曹丕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大漢滅亡已經是既成事實,曹丕不過開創了一個新朝代而已,曹魏雖短,國祚只有46年,但總體上保持了北方的穩定和繁榮,戰爭全部控制在邊境,所以曹丕名聲一般,不好也不壞。

第三個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人是司馬炎,司馬炎結束了短暫的曹魏政權,建立了大一統的晉朝,可是晉朝的開創者司馬炎可被後世罵得夠慘,而且名聲極差,根本原因在於:晉朝帶來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給整個中原華夏子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時刻,這都是晉朝政策不當造成的,都算在了司馬炎和司馬懿的頭上,所以司馬炎名聲特別不好。

通過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一些端倪,通過篡位建立新朝代的皇帝,在後世的名聲好不好,根本原因不在於他的上位方式,而在於他能不能給國家、民族帶來穩定和繁榮,如果能,他的名聲就好,如果不能,他的名聲就不好。

比如楊堅,他原本是北周的權臣,通過篡位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一統的隋朝,先後消滅各地的割據政權,統一了整個中國,最重要的是結束了華夏大地數百年的亂世,給了天下百姓一個穩定和繁榮的生活,所以儘管楊堅是篡位當上皇帝,但是楊堅的名聲還好。

還有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篡位吧,殺了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親弟李元吉,當上皇帝后,開創了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給整個天下帶來了繁榮和穩定,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輝煌,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儘管篡位當上皇帝,但是他的名聲一直很好。

那麼,建立北宋王朝的趙匡胤,名聲如何呢?

趙匡胤出身並不高,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軍功,後來逐漸成為後周的權臣,後周是後漢權臣郭威建立的,趙匡胤很早就投靠了郭威,一直南征北戰,郭威成功建立後周政權後,趙匡胤已經初露頭角,郭威沒有兒子,臨死前傳位給自己的侄子兼養子柴榮,柴榮原本是一代明君,只可惜死得太早了,柴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只有七歲。

此時的趙匡胤已經是後周手握兵權的權臣了,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篡奪了後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政權,趙匡胤所屬的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動盪的亂世,皇帝經常被權臣代替,有這樣的社會風氣存在,比如後周的開創者郭威本人就是權臣通過兵變當上皇帝的,在五代十國時期,弒殺皇帝如家常便飯,比如後梁開國皇帝被自己兒子朱友珪殺害,朱友珪當上皇帝后,又被髮動政變的異母弟朱友貞弒殺,但是趙匡胤顯然是一個另類,而且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好。

以范仲淹對趙匡胤的評價來說,就很能看出趙匡胤名聲如何,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是這樣評價趙匡胤的:

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於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范仲淹的評價很具代表性,也說明了趙匡胤儘管是篡位當上皇帝的,但仍然獲得了很多的名聲,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

1、善待後周後室。

趙匡胤稱帝后,沒有殺害後周皇室成員,相比於五代十國的其他帝王,仁慈多了,趙匡胤優待了柴榮留下的孤兒寡母,還給了終身免於死罪的免死金牌,這為趙匡胤贏得了名聲。

2、善待後周大臣,沒有殺害一個權臣。

趙匡胤在整個陳橋兵變中,只有副都指揮使韓通一人被殺,因為他反抗,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除此之外,整個後周沒有其他大臣被殺,陳橋兵變是不流血的兵變,兵變成功後,趙匡胤也沒有殺害大臣,他善待後周皇室和大臣的行為,為他贏得了名聲。

即使是自己陣營中手握兵權的大將,比如石守信、高懷德等人,趙匡胤也沒有殺害,趙匡胤本人因為是通過兵變當上皇帝的,所以對手握兵權的大將懷有戒心,但他沒有采用殺害的方式,而是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的方式讓將領們交出兵權,這一舉動也為趙匡胤贏得名聲。

3、統一整個南方,建立大一統王朝。

最後,趙匡胤成功統一了整個南方,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亂世割據,穩定了中國南方,建立了一個穩定繁榮的北宋,也就是范仲淹說的:”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大一統王朝北宋,維持了一百餘年的穩定繁榮,實屬難得,這也為趙匡胤贏得名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皇權往往都是血淋淋的登頂。

古往今來,篡位的事情本就不多,大部分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王朝在一家一姓的手裡巧取豪奪。就算如此突變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比較低的,數得著的就是宣武門之變和靖難之役。

二,亂世英豪只是曇花一現。

自周朝以來,春秋戰國,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都是生逢亂世,王朝走馬觀花。記都記不住名字更何談好評差評。

三,記住的無論好壞才有評價。

大一統的王朝的締造者和發展者才能談到評論。秦漢以降,隋唐相繼,宋元明清這些一統王朝。繼任者那是自家人內部爭奪,談不上篡位,所以記住的不多。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努爾哈赤八人而已。

四,特殊才能有好的評價。

秦始皇一掃六合根本談不上篡位,漢高祖揭竿而起在項羽之後也談不上篡位,唐高祖起兵隋朝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嚴格意義上也談不上篡位,成吉思汗起於蒙古大漠跟篡位不沾邊,明太祖也是蒙元江山煙塵四起一路兵鋒直推不算篡位,努爾哈赤也是起兵於白山黑水連中原都沒進談不上篡位。篡位能理解的也就是宋太祖和隋文帝。

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隋文帝在周靜帝禪位登基之時,封介國公,同年就折騰死年僅九歲的靜帝。反觀宋太祖陳橋兵變後遷後周恭帝房州,封鄭王,賜丹書鐵券,十三年後恭帝才致病而死,恭帝死舉國喪。高下立判,肯定一片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