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失傳”的“獨門絕技”,防疫專業技術組上線

“平時在單位,我們啥活都幹,疫情來了,就得發揮我們的專業特長了!” 身為大橋海關“疫情防控專業技術組”總聯絡員的邵梁笑稱自己為了抗“疫”,“翻出‘失傳已久’的‘獨門絕技’”。這位33歲的海關旅檢關員,因為經歷過非典,下定決心考上預防醫學專業,在身經百戰後,迎來抗擊新冠肺炎這個挑戰。

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十幾名醫學、衛生學專業背景的90後、95後關員,共同為守護港珠澳大橋的珠海公路口岸,充當了智囊團、先鋒隊的角色。“統一規範,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風險。”邵梁說,這是小組的共識——這個為大橋海關提供了防控專業指導和規範的專業技術小組,正在馬不停蹄梳理防控以來的實踐和經驗,為下一步的抗“疫”提供更精細、更專業的標準。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圖說:專業技術小組進行咽拭子採樣前穿上防護服,做好個人防護

專業技術組受命於危難之間

在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有這樣一個大橋海關,還有一個 “受命於危難之間” 的“疫情防控專業技術組”。為了應對這次疫情,抗“疫”前期,大橋海關提出了成立以負責衛生檢疫的副關長賴子平為組長,集合全關有衛生學專業背景的年輕關員,集中專業知識和力量,成立專業技術組,統籌防控。

“我們的主要職責是完善各個崗位的對於防控疫情的工作指引,使其更細緻,更接地氣。”大橋海關旅檢一科副科長、小組總聯絡人邵梁說,因為崗位、專業的不同,有些關員並非學醫出身,在工作中擔心他們對於疫情防控有可能存在兩種誤區——或者是因為不懂而過分恐懼,或者是因為不懂而過分不在意。

確實,病毒剛剛來襲時,大多數人還未認識到其嚴重性,一開始有點措手不及。然而,很快地,隨著小組的成立,大橋海關的應急機制迅速起效,對形勢應對自如。

這個集合了14位醫學專業關員的小組,於是成為大橋海關抗疫的“智囊團”,及時為各個崗位的人員解答專業問題,提供統一解決方案。小組的特色很鮮明——“小鮮肉化”——組員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尤其有眾多年紀僅有二十三四歲的“95後”。

雖然小組有14個成員,看起來人數不少,邵梁卻說“多乎哉,不多也”。春節前期,部分成員正在各自的老家休假,疫情進展之快超過大家的預期。未能趕回珠海的其他成員通過線上開始了工作。由於大橋是一個24小時通關的口岸,各個條線的關員都必須進行24小時值班,小組也必須安排組員24小時隨時在線解答問題。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圖說:大橋口岸珠港旅檢大廳,衛生檢疫崗關員收驗旅客健康申明卡

在這場抗“疫”的行動裡,他們都是“細節控”

小組最首要的工作,是建立防護的指引,就是在工作中,關員們該如何自我防護和幫助旅客進行防護。據瞭解,大橋海關的日通關量平均在3萬—4萬人次之間,春節前期,通關人數達到近期高峰。通關的旅客中不乏湖北籍人士,還有部分有武漢旅行史。一開始,新冠肺炎的潛伏期也有傳染性的情況還未被知悉,但是,小組為了保險起見,除了在現場設置紅外測溫系統外,還嚴格執行海關總署的健康申明卡制度——這個傳統有效的制度,是要求旅客在通關的時候聲明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如旅行史、是否有咳嗽、發熱等症狀,以及密切聯繫人的身體狀況等。

防控方面有很多問題和難點需要抓細節。“比如如何使用負壓隔離室,比如遇到疑似病例或者其家屬時,如何解決安置上遇到的問題,像房間格局的安排,以及如何通過視頻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等等。”邵梁說,小組都事無鉅細地進行了操作性極強的規定。“統一規範,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風險。”這是小組的共識,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為整個大橋海關的防控行動提供指南——在這場抗“疫”的行動裡,他們都是“細節控”!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防護物資的管理使用,也是小組的一個規範管理重點。在防控初期,由於小組的提前介入,他們一早就緊急購買了一大批醫用口罩,並從一開始就制定了防護用品的使用計劃,有效控制了防護用品的消耗量:“所以關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按需領用口罩,防止浪費;能夠重複使用的防護用品,除非處理過疑似病例或者接觸過有湖北旅行史的旅客,否則儘量做到專人專用,每天消毒處理。”

與此同時,小組還規範了紅外測溫儀的校準方法和原則,並制定醫療垃圾處理方案,比如在每一個工作點設置了兩個垃圾桶,分開醫療垃圾和普通垃圾,每個班次結束前用酒精噴淋表面並封口,每兩天集中送出處理。“不規範的做法在疫情來的時候,就要第一時間糾正。”邵梁稱,這是小組成員在學校的學習和醫院的實習帶來的經驗。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圖說:大橋口岸珠港旅檢大廳,衛生檢疫崗關員收驗旅客健康申明卡

既是智囊團,也是先鋒隊

小組既是智囊團,也是先鋒隊。

“遇到疑似病例,大家都怕的時候,我們就要上,毫不猶豫地!”邵梁說,“其他關員如果沒有學過醫學專業,很難穿著防護設備去進行排查、調查,因為他們無法分辨什麼叫‘乾咳’,什麼叫‘皮疹’,什麼叫‘結膜充血’等。沒有這些概念,如何作醫學排查?”

在這樣的自我定位下,他遇到了第一例可疑的染疫嫌疑人。有一天,在進行健康申報的時候,一名旅客稱自己曾於1月18日—20日出差武漢,隨後帶著一家五口外出旅行。紅外線測溫顯示,發現該旅客並無發熱狀況,邵梁隨後將其帶到排查室做進一步排查。

在排查室中,邵梁使用水銀體溫計測量,發現該旅客溫度達到38度。兩次測溫差別太大,邵梁覺得有點奇怪,又換了一根水銀體溫計。還是38度!

為了保險起見,他穿上防護服,把旅客帶到負壓隔離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經過調查,邵梁把旅客和家人送上了120救護車。幸運的是,最後該旅客和家人沒有確診。

組員王敦韜剛剛回東北結婚,就收到抗疫任務艱鉅的消息,立即提前結束婚假,和愛人一起回程。上班的第一天,他就遇到從湖北迴來的一批25名旅客。經測溫,其中一名旅客的體溫明顯較高,被送到排查室。再進行三次測量,其體溫結果在37.4度—37.6度之間。根據海關執行標準需對疑似病例進行採樣,並送到保健中心進行檢測,王敦韜作為現場當值的小組成員中比較有經驗的一位,順利完成對大橋海關第一例病例的採樣。副組長李書香隔著玻璃門窗,查看了採樣全過程,欣慰地對著走出來的王敦韜豎起大拇指:“不錯,操作很規範。”

因為肩負起專業的指導和一線的執行,連軸轉讓留守的組員疲勞不堪。“從1月22日到今天,我只休息了一天。”邵梁說,除夕夜、大年初一、元宵節和情人節,他都在島上值班,感覺到自己只要有坐下來的機會都能睡著。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圖說:一名旅客在衛生檢疫臺前遞交收驗健康申明卡

結合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反思和梳理

“小組成立初期,我的電話基本24小時都沒有停過。”邵梁說,來自不同線條的疑問層出不窮,很多乍一聽起來好像有點“可笑”,其實體現出了大家的緊張和忐忑:“所以才需要我這個角色,把這些問題整理、記錄下來,進行歸納、答覆。”在小組的微信群裡,邵梁把各種實踐經驗和組員們一起分享、探討。

組員林晨是一名年輕的“小仙女”,專業技能強,2019年代表拱北海關參加了全國海關衛生檢疫技能比武大賽並獲得三等獎的好成績。2018年入職的她,頭腦靈活,思路清晰,幹事果斷,在完成崗位防疫任務的同時,還肩負起大橋海關的防護裝備使用培訓,並拍攝多部有代表性的教學示範片。跟林晨同樣是2018年入職的鄭友敏,堪稱衛生檢疫知識點的“百科全書”,雖然休假在外地,由於疫情趕不回來,但還是遠程完成了一份份操作指引和規範。

小組中還有未真正經歷過口岸疫情“戰役”的新手關員。然而,臨危受命,憑藉過硬的專業知識,他們在實踐中飛快進步,甚至很快就能獨當一面。

近段時間,大橋海關的通關人數銳減,最少時一天只有幾百名旅客通關,整個大橋海關的關員們,終於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個特別小組可不敢懈怠。“我們正在細化防護措施和對一些疑似病例的要求。”邵梁說,日常工作暫時減少了,就要儘快結合這段時間來的經驗進行總結、反思和梳理,制定相關標準,並且因地制宜,讓相關部門的診療方案可以落地,並進行內部培訓,“計劃接下來我們會製作教學視頻進行全員培訓,研究防護用品的替代方案,並且在境外的疫情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再下點功夫。”

如今,小組仍然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每一個線條的關員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能找到指導,甚至找到小組的組員到現場指導解決問題。“看來大家都成了各自線條的頂樑柱了。” 邵梁談及羽翼漸豐的組員時,有一種“老母親的欣慰”。

翻出“失传”的“独门绝技”,防疫专业技术组上线

圖說:專業技術小組(部分成員)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 通訊員 陳琳、江霞

圖片由大橋海關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