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洛神賦》是怎樣一個作品?

練字圈圈


趙孟頫《洛神賦》紙本墨跡。縱29.5釐米,橫192.6釐米,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書。小字行書。

此帖溫潤秀勁,輕鬆優雅,字字精美。如潺潺的溪流,瀟灑流暢,奕奕動人。又得王羲之書法精髓,有《蘭亭序》韻味。

林散之說:"趙字平整,圓潤,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後一人而己,結字上,趙的字雅俗共賞,符合大眾審美。提按書寫如果沒有速度,肯定沒有趙的效果。他的字一味提按還能成功可能歸功於速度。"

馬宗霍書評:"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曰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裡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趙孟頫寫的著名書論有:"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洛神賦》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可作範本臨習。

(趙孟頫書《洛神賦》局部)


神韻軒書法


趙孟頫愛寫《洛神賦》,現流傳的有6個版本,為其不同時期所作,而影響最大的是1319年八月,其夫人管道昇——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書法家之一,去世三個月後,趙為管所書的《洛神賦》。

6個版本分別是:

一、1297年(大德元年)為清夫所書
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本
2、秋碧堂刻本
二、1299年(大德三年)書(故宮博物院藏)
三、1300年(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所書(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四、1301年(大德五年)書(筠清館法帖)
五、1308年左右(大德末、至大初)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六、1319年(延祐六年)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19年版《洛神賦》為趙孟頫代表作。其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即妍美灑脫之風致。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美瀟灑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佈局等;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其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

發一下手頭可見的版本,大家自行欣賞體會。

1319年版局部

1308年版局部

1300年版局部


千年蘭亭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浙江湖州人。他生於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是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的後代。由於他生長在一個官宦書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宋亡後,他曾一度蟄居故里,後來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視而被錄用,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可謂官高位顯了。但他作為趙宋的一個後裔,在外族的統治下為官,感情是複雜的。他雖然身在榮祿之中,內心卻常感到慚愧,對故國的留戀之情並未泯滅。1318年,他請求桂冠歸裡,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病逝家中,諡號“文敏”。   趙孟頫是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他還善繪畫、通篆刻、工詩詞,但均被其書法上的成就所掩。他自五歲臨池,終老未輟。筆成冢、墨成池的功夫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很高的造詣。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是在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取得的。他非常崇尚晉朝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著力追摹二王,亦深得二王精髓。相傳他購得定武版墨拓王羲之《蘭亭序)後,神倒心折,日夜臨摹,自此書法大進。他對王獻之的《洛神賦》也曾反覆研究和臨寫。除此以外,他還潛心學習和借鑑唐宋諸家的法書,所以清朝馮班曾在《鈍吟書要》中指出:“趙松雪出入古人,無所不學,貫穿斟酌,自成一家,當時誠為獨絕也。” 趙孟頫正是在刻苦學習和繼承前人書法遺產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將晉理、唐法、宋意冶於一爐,推陳出新,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趙體”。至今,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四家的楷書,仍被學書者奉為圭臬(niè)。


  趙孟頫傳世的作品很多,大楷真書如《道教碑》、《龍興寺碑》等,小楷如《過秦論》、《漢汲黯傳》等,行書則有《天冠山詩》和大量的書札、題跋以及《臨定武蘭亭序》等等。趙孟頫的篆、隸、真、行、草各種書體均很出色,尤其工於真書和行書,他的真書圓勁秀媚、端俊嚴謹;行書流暢娟妍、飄灑自如。後來有人稱頌趙孟頫的書法如“儀鳳沖霄,樣雲捧日”。 趙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自“趙體”形成以來,後人爭相習之。明朝的大書法家祝允明、文徵明,清朝的書家劉墉、姜西溟、汪退谷以及乾隆等均深受其影響。宋末元初,我國的書法藝術處於低潮時期,趙孟頫上承晉唐、下啟明清,把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為我國書法的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不失為承前啟後的一代書法宗師。
  但是,對於趙孟頫的書品從古至今卻一直存在著爭議:極力推崇者有,褒貶兼之者有,惡之者也有。就此三類僅舉幾個例子如下: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寫道:“自王右軍(即王羲之)以後,唐人得其形似,而不得其神韻,宋米南宮(即米芾)得其神韻而不得其形似,兼形似與神韻而得之者,唯趙子昂一人而已。”此屬於第一類。第二類,如明朝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品評趙孟頫的書品時說:“……小楷法《黃庭》、《洛神》,於精工之內,時有俗筆;碑刻出李北海,北海雖佻而勁,承旨(趙孟頫)稍厚而軟;唯於行書,極得二王筆意,然中間逗漏處,不少不堪。”此論既指出趙書的優點,同時又指出其不足之處。總觀起來,對趙書的評價上此兩類居多。 第三類貶趙書者,大體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就書論書,一種是就人論書。前者如李楨伯稱趙書為“奴書”,意思是說趙孟頫不過一味模仿古人,並沒有自己的創新。後者如明朝的張醜,他曾說過:“子昂書法溫潤閒雅,遠接右軍,第過為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又如清人傅山對趙孟頫因“薄其為人”,因此更“痛惡其書淺俗”,他說:“趙卻是用心於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總之,此論是將趙孟頫的書品與他的政治態度聯繫在一起品評的。持此論者,認為趙孟頫甘事新朝是喪失民族氣節,“為人少骨力,故字媚俗”。

  對於貶趙的論點也有人提出異議,如對所謂“奴書”之論,馮班在《鈍吟書要》中寫道:“自近代李楨伯創‘奴書’之論,後生恥以為師。甫習執筆,便羞言模仿。古人晉唐舊法,於今掃地矣。松雪正是子孫之守家法者,爾詆之以奴,不已過乎?”清朝錢泳在《書學·總論》中也曾指出張醜的觀點“非正論也”。接著,他援引古代書法家的例證駁道:“褚中令(褚遂良,唐朝大書法家)書,昔人比之美女嬋娟,不勝羅綺,而其忠言讜論,直為有唐一代名臣,豈在區區筆墨間以定其人品乎!”那麼,如何看待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呢?
  誠然,人品和書品常常有著內在的聯繫。“字如其人”、“書為心畫”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不過,作書是一個高度抽象和極其複雜的過程,一個人的書法作品是他閱歷、思想、精神氣質、文化素養以及書法功力等各種複雜因素綜合曲折的反映。尤其書法形成一門藝術以後,便自有它本身內在的規律和由於審美觀點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師承關係。所以書品並不是人品的簡單照相,不能把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和他的政治態度直接劃等號。趙孟頫的政治態度、是非功過且不去論,但就他的書法風格來講是應該充分肯定的。書法風格應該百花齊放,有的尚雄渾,有的尚娟秀,有的尚沉重,有的尚飄逸。趙孟頫書法的“溫潤閒雅”“秀妍飄逸”風格無疑應在書法的百花苑中佔有一定的位置。趙孟頫這種書法風格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

  首先,從他的師承關係來看,上文已提到他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影響,後又曾學習借鑑唐朝陸柬之、宋朝米芾等人。二王及陸米的書法風格均屬於遒美俊逸一派。
  其次,從他的世界觀和審美觀來看,趙孟頫篤信佛教,思想趨向折衷平和。另外聯繫他的畫品和篆刻不難看出他追求清和、淡雅的審美感情。
第三,從他的經歷來看,前文提到他作為趙宋後裔,屈事元朝,思想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曾在一首詩中表露出心跡:“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憐,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見《松雪齋文集》)他在書法作品中流露的超然閒雅之氣,可以看作是他通過寄情筆墨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  總之,趙孟頫的書法風格的確是與他的經歷、氣質等等分不開的,但兩者的關係只能是“折射”,而不是“直射”,前者只能是後者綜合的反映,而不是單項“反射”。把趙孟頫簡單地歸之於“骨軟字媚”,未免失之偏頗。經過七百餘年曆史的鑑定,趙孟頫的書法至今不衰,事實本身就是對趙書的公正結論。


南巷濁酒


大才子曹植名篇加大書法家趙孟頫用趙體特有的圓潤靈秀、優美瀟灑的筆姿書寫,用洛神賦原話形容就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堪稱神品!

趙孟頫對洛神賦似乎情有獨鍾,一生寫有六篇,代表了趙孟頫不同時期的風格。

個人認為上圖兩篇尤為經典。特別是趙孟頫所寫最後一篇洛神賦,是為紀念陪伴了一生的妻子管道昇,他把思念與愛融入筆端,含情痛別,堪稱千古絕唱。


陸晨汐


只要是古代的經典法帖,沒有什麼不值值得學習的,就怕你不努力,不勤奮,朝三暮四,來回換帖。如果都像就這樣,絕對能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