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爭論了上千年,這兩首詩誰優誰劣呢?

文言國學頻道


問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爭論了上千年,這兩首詩誰優誰劣呢?


前言

這種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個人喜好不同,鑑賞角度不同,說哪一首好都正常。

崔顥黃鶴樓創作在前,李白鳳凰臺創作在後,從創作的藝術手法來看,鳳凰臺與黃鶴樓有相似之處。

一、兩首詩的相似處 都是模仿別人

這兩首詩都不是標準的七言律詩,李白的詩失黏,: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去】【宮】、{代}{山}兩處失黏,是折腰體七律。

崔顥的《黃鶴樓》上半首是古體詩,下半首是律體: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最早與崔顥比較的時候,創作的是《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這首詩明顯和崔顥《黃鶴樓》一個方式寫成。其實李白《鸚鵡洲》、崔顥的《黃鶴樓》都是模仿沈佺期的《龍池篇》寫成: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 龍向天門入紫微。邸第樓臺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 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李白和崔顥都是模仿前人而已,沒有什麼高低上下。

二、七律第一

相對來說,崔顥的黃鶴樓受到了宋朝嚴羽的大讚: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評價為:

此詩為後來七律之祖,取其氣局開展。

唐人七律強手如林,崔顥僅僅傳世的幾首就把”第一“的名號納入。 詩聖杜甫以律詩見長,有人稱其《登高》為第一 :

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律第一也。 (胡應麟《詩藪》)

《登高》詩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被稱為七律第一的還有沈佺期的這首《古意》: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玷催十葉,十年徵戌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楊慎《升庵詩話》:

宋嚴滄浪取崔顥《黃鶴樓》詩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採取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堂”一首為第一,二詩未易優劣。或以問予,予曰:崔詩賦體多,沈詩比興多。

楊慎說何景明、薛蕙認為沈佺期的《古意/獨不見》為第一。但是楊慎不比較兩首詩的優劣,只說區別:崔詩賦體多,沈詩比興多。

賦體為直寫,比興是曲筆。

結束語

崔顥寫景,結尾是鄉愁。李白懷古,寫的是愛君憂國之意,格局高一些。因此有人評價說:

蓋顥結句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結句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愛君憂國之意,遠過鄉關之念。善佔地步矣!《歸田詩話》

您覺得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是李白登上金陵鳳凰臺所作的懷古詩。

全詩大意是:傳說鳳凰臺上有鳳凰棲息,如今鳳去臺空,只有長江還在靜靜地流淌。昔日繁華的吳宮(古代六朝都建都於金陵),如今荒草野花埋沒了路徑,晉代曾經豪華一時的(郭璞的)衣冠冢,也已一成了荒涼的古丘。三山在遠處若隱若現,白鷺洲把江水一分為二。奸臣當道就象浮雲遮住了太陽,長安已不見天日,真使人憂愁啊!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唐朝崔顥寫一首懷舊詩。

全詩大意是:

從前的仙人已經乘黃鶴離去了,現在只留下空空的黃鶴。黃鶴離去後再也沒有回來,千年來只有白雲還象以前一樣悠然飄浮。漢陽晴川青翠的樹木可以清楚地看見,鸚鵡洲的茂盛芳草都清晰能見。天晚了,暮色沉沉,哪裡是我的家鄉呢?江上煙波飄渺,更讓人心生煩愁。

相傳金陵的鳳凰臺有鳳凰,後來鳳凰飛走了,只留下了鳳凰臺。所以李白說鳳去臺空江自流。

傳說黃鶴樓從前是私人開的酒樓,有個道士每天來酒樓喝一碗酒,卻從來不給錢。道士喝了幾年的酒,酒樓老闆一聲不吭。道士見老闆人厚道,就在牆上畫了只黃鶴就走了。客人來酒樓吃飯,黃鶴就會翩翩起舞。生意因此而越來越好,老闆發了財就重修了黃鶴樓。幾年後道士回來騎上黃鶴飛走了。所以崔顥說: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這二首詩都是懷舊詩,都由傳說起句。語言純樸、自然順暢,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能夠千古流傳,也說明了二首詩的獨到之處。

要說分高下,愚以為大可不必。自古文無第一,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只不過李白的名氣比崔顥大。相傳李白也很欣賞崔顥的《黃鶴樓》,可見這首詩的獨到之處。我們欣賞這二首詩,並不是要分什麼高下,而是要分享詩作的美,繼承詩作的精髓。一定要分誰高誰低就落了俗套了。



8232354703122老三屆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要比較優劣,先把這兩首詩,拉出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詩歌的優劣,主要是比較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

我們先看形式上。因為兩首詩都是七言律詩,我們就用七言律詩的標準看一下:

先看《黃鶴樓》。

①從律詩的嚴格角度來看,這首詩的前三句都出現“黃鶴”這個詞,顯然重複的厲害,是違反了格律的。

②第四句“白雲千載空悠悠”,全是平聲不說,“空悠悠”本身也不和律,和上聯顯然也不對仗因此,從要求嚴格的律詩形式上來看,這首詩也算是“斑斑劣跡”。

再看《登金陵鳳凰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嚴格工整,符合律詩的所有要求。其中,中間兩聯嚴格對偶,十分工整。

第一回合,從形式上看,《登金陵鳳凰臺》完勝《黃鶴樓》。

再看詩歌表達的情感

先看《黃鶴樓》。

首聯,寫黃鶴樓名稱的由來和傳說。這是表面的意思,其實還要深層的暗示:仙人(黃鶴)已去,而黃鶴樓仍在。神仙能夠超越死亡,得到永恆,讓人羨慕,但是凡人卻無法超越死亡,生命短暫,倏忽而逝,讓人難過。

頷聯,詩人從眼前景物的自然聯想中,承接首聯,再次寫出生命場景中的一雙相對之物:黃鶴一去不返,而白雲依舊悠悠。一下子就是一千年,時間過得是那麼快,自然的景物是永恆的,但普通人的生命是瞬間的,過去了的歲月不會再回來,想到這些不僅讓人心情茫然。

頸聯,描寫從黃鶴樓上遠望的風景:陽光下,遠處的漢陽樹木蔥蘢,近處的鸚鵡洲草色連綿。這是大自然的美景,存在了若干年,還要繼續存在下去,可是渺小的個人,卻會轉瞬即逝。

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著力刻畫,其實在暗示這樣一個事實:現實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清晰,甚至如此的冷酷,在永恆的時間之流中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生命的規律無法改變。表達的依舊是作者對生命問題的深入思考。

尾聯,如果有了前面的認識,它的深層次解釋應該是:“短暫的生命很快就會走到盡頭,但生命之價值究竟在哪裡?靈魂之歸宿究竟在哪裡?凝望著煙波浩渺的景象而不禁深深惆悵。”

“日暮鄉關”喻意“生命之意義、靈魂之歸宿”,寫出了作者對自己在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無常中如何才能尋覓到靈魂的歸宿的思考。是對生命意義的拷問。

在我們學過的中學課本里,把《黃鶴樓》看作是一首登高思念家鄉的作品,這個依據是詩歌的結尾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作者發出的是懷念家鄉的感慨。可是這樣的解釋,太勉強了。

如果僅僅是普通的思想之情,格律不通的《黃鶴樓》憑什麼被一些人評為“七律第一”,讓李白也佩服的不敢再寫?

再看《登金陵鳳凰臺》

首聯,和《黃鶴樓》一樣,由神話傳說寫起,風去臺空,繁華不再。江水流逝,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恆的。

頷聯,由眼前景,聯想起過去,進一步感慨昔日的繁華已經變成荒蕪,昔日的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暗示:當時的顯赫,在歷史上什麼痕跡也不能留下。

頸聯,由過去回到現實,時光雖然流逝,但是,美麗的江山依舊永恆。

尾聯,由前面對六朝古都的聯想,看到唐朝的都城長安,想到像太陽一樣的唐玄宗已經被周圍的小人矇蔽,讓人不由得心痛。

李白的這首詩,時間、空間跨度之大,讓人讀來,也極有氣勢。

但是和《黃鶴樓》的生命意義的拷問相比,還是要遜色不少。

結語,形隨意走,《黃鶴樓》是當之無愧的唐詩七律第一

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根據“形隨意走”的原則——有好的內容了,可以不太計較詩歌的形式,在形式上稍遜一籌的《黃鶴樓》勝出,是當之無愧的七律第一。


煙花三月09


李白和崔顥都是唐朝著名詩人,在詩歌成就上,崔顥比李白差了幾條街的距離還多要吧,但崔顥的一首《黃鶴樓》卻使李白折服擱筆。

多年後李白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於是千百年來人們總喜歡拿它和崔顥的《黃鶴樓》詩品論高下,以此為樂,爭論不疲。

我們不妨就此比對一下,先看《黃鶴樓》的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從過去到眼前,充滿了失落感,因為仙人己去嗎。一傷千古。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首聯: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美的東西己經去了,去了還有可能還會回來的,現實的東西依然故在。失落悵然憑弔千古。所以,第一聯李白稍勝一點。再看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和“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崔顥好景難在,一空千古,空在心靈,痛入骨髓。李白感傷憑弔,難消人類的大悲。崔顥氣象高遠飄逸;李白沉鬱難排。頷聯難分上下。頸聯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要比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內涵意境差的多了,儘管在\\對仗氣象上不差。尾聯李白關注於個人,崔顥則體現人們普遍的離愁。總體上個認為崔詩要高李詩。


笑春風102159742


崔顥詩: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李白詩: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高下立見分曉:崔顥詩似風吹楊柳,雨打芭蕉,意境高遠,渾然天就,令人心曠神怡!

李白詩雕琢循舊,根本沒有體現其飄逸灑脫,靈動九天的風範。

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殷定國


鳳凰臺上鳳凰飛,

黃鶴樓下黃鶴來。

仙鳳常登九天界,

靈鶴翱遊喜人間。

若問兩者誰優勝,

自是鳳凰登臺來!



天涯小刀111


兩首詩都是好詩。但崔顥的《黃鶴樓》要勝於李白的《鳳凰臺》。

理由:

1從七律的角度,李白顯然更中規中矩。但今天看來,不那麼規範的崔顥,詩作更加自由,毫無斧鑿的痕跡。

2崔詩在前,李詩在後。李顯然有意和崔比較。但因此有了模仿的痕跡,跟著崔的思路走,沒有跳出崔詩的窠臼。儘管李詩讀起來更順口,有的詩句氣魄更大,如“三山半落青天外”。

3崔詩的詩眼在第三,第四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為對逝去事物的追懷,寫的十分到位,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追思,意境高遠。對比李詩的第三,四句,缺乏崔詩的靈動和悠遠。

基於上述原因,個人以為,就這兩首類似體裁的詩作比較,李不如崔。


沈飛198788501


李白的《鳳凰臺》相當好,可是崔顥的《黃鶴樓》卻更勝一籌。首先是李白在崔顥詩前甘拜下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是李白的胸懷大度和詩文寫作的最高境界,好的就是好的,不必貶低或抬高。在現代《唐詩排行榜》中崔顥的黃鶴樓排名第一,而李白排在第十名。這與李白對崔顥的抬舉也有一定的關係。除此兩首詩同論之外,李白是中國最牛的浪漫詩人,在詩壇上李白名氣更大一些。王修築 言


白雲藍天綠草地


白詩、顥詩有優劣之分嗎?

查閱所有古人的詩評,不見優劣二字。只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裡寫道:“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中寫道: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李白讀之,不敢再題此樓,乃去,而賦金陵鳳凰臺也。”

評析唐詩,豈能用優劣二字?唐詩首首是精華。


阿龍68837


也班門弄斧,議議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看待,學習古人創作的詩詞。

華夏文明,自有文字記錄以來,給我們華夏民族,留下了無數各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絢爛輝煌的文化遺產。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繼承發展創造延續示明瞭一條永宏的文化脈咯。做為華夏子孫,我們應該文之驕傲,為之自豪。更應該為之珍惜,為之愛護,為之保存。我們研究古人,研究古文化現象,瞭解我們古人的生活歷史,情懷,思想,正確的態度不是賣其乖巧,去把他們一個一個進行比較,評判高低對錯,而是應該從對古人文化創作實踐研究中,吸取營養。學習其智慧,繼承其優良來為豐富我們現代人的文化生活。

但是,玩網絡以來,我發現,當代之中國文化界,出現很多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的文化人,津津有味地把文化歷史上出現的,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背景下產生的不同人物,不同的創作成果(作品)進行毫無意義的比較。還洋洋千言萬語,一定要把我們的古人分出一個高低上下,好壞優劣。非要找出一個“第一”來。

這是當代文化領域裡最活躍的學習誤區!

我們的古人很有智慧。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是我們的古人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們的先賢的醇醇告誡。

可是,我們的那些自視很高的文化引領者們,他們忘記了!

更有甚者,一些本來自己文無流水,句難開花,史僅窺癍,論持偏激的文化人,可偏要把自己架於古人之上,自吹自擂,藐天下之無物。想憑自己的螢火之光,做蓋古人輝煌之妄想。

此實為當代之文痞小丑而不自知一群也!

就拿今天今日頭條崔李兩古人的兩篇登高抒懷之作品(詩歌)之比較來說。崔的《黃鶴樓》和李的《鳳凰臺》,猶如歷史上的兩座風景秀麗的山。我們登臨,我們瀏覽,其目的是:明其目,怡其情,吸其精華,享其曼妙之幽遠。他們各自高渺,各有各的的春秋,能分出高低優劣嗎?

不能!

能分出誰寫的最好嗎?

毫無意義!

崔的登高抒懷,目收黃鶴樓之美景,思古及今,感情澎湃,詩出自然,情潑江河,震古動今。是謂壯哉!

而李之《鳳凰臺》,登高而攬天,思古而及歷,餐自然景事而悲懷時弊。感物華之幽遠而舒己怡情。

兩個人,感同而時異,文激而意別。詩美而思各志寄。能比嗎?有可比嗎?可可比嗎?

由此可見,今日之今日頭條,提出這樣的無聊之比,實為不智也。

縱觀中國今天之文化現象。我真的不知道,在這樣的文化誤區裡流連忘返的無聊文人,還有多少。也不知道,這種毫無意義的比較自淫的文化現象還有留臭多久。

我能告訴你們的只是:學習華夏文明,吸收傳統優良文化知識營養,豐富我們的知識視野,這才是一個學習古人的正確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