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佔優勢,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為什麼總是防守?

非想


憑藉司馬懿的智慧,這樣的策略必然是當時魏國的最優選擇:

第一,軍事方面,當時魏蜀兩國各有自己的優勢。蜀國處於山區之間,而魏國處於平原之間,這就意味著蜀國佔據地利,易守難攻。魏國的騎兵適合在平原地區作戰,蜀國的山地令其優勢無法發揮。蜀國徵募少數民族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在打山地戰時具有很大優勢,比如說用蠻夷和青羌人組成的無當飛軍。這樣說來,雙方以上庸、漢中一線作為國境線實在是必然的,這正好是祁連山脈的劃分區。以北是廣闊的平原,以南是雲貴高原的山地,正好是蜀國的步兵和魏國的騎兵優勢分界線。換句話說,從士兵特點來說,誰也不易打破這條平衡線。而這條線上蜀國又有從山地到平原的優勢。

第二,才能方面。司馬懿曾數次和諸葛亮交手,幾乎是無一勝績。上邽失麥戰、滷城大敗退、木門折張郃、渭水被平推、武功水被射跑等,屢戰屢敗不得已才堅守。之後的遺其巾幗、千里請戰、死諸葛走生仲達更是千古笑談。可見,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確實是比諸葛亮有所欠缺,其採取閉門不戰的策略也就成為明智之舉了。

第三,當時魏強蜀弱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實力逐漸增強,自然會對蜀國形成碾壓之勢。從地圖我們可以看出,魏國面積幾乎是蜀國的三倍,而且佔據了當時中國經濟中心中原地區。蜀國不僅面積小,而且本身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南部更是被南蠻佔領。這樣來說,只要魏國用心經營好內政,其與蜀國的經濟實力肯定會越拉越大, 最終形成無可挽回的碾壓之勢。

於是,司馬懿不去主動進攻蜀國就變得理所應當,畢竟如果硬去進攻,即使能將蜀國滅亡也會自身損失很大。事實也正是這樣的,諸葛亮經過多次北伐不成而將蜀國實力消耗殆盡,最後於公元263年被鄧艾偷渡陰平。而一直韜光養晦的吳國最終熬到公元280年才被晉朝滅亡,其壽命比魏國還長。


物質文化史


古代戰爭拼的是人力財力的消耗,而後才是戰術,三國時期魏國統一了北方,北方沃野千里,人口眾多,糧食供給和兵員徵集都佔有絕對優勢,蜀國偏安一隅,極難快速發展生產和人口。這使蜀漢始終擺脫不了劣勢。

司馬懿打打停停,故意屢次放縱諸葛亮,是在不斷的提升強化自己在軍中和朝中的聲望地位,曹魏高層也在屢次戰爭的結果上看到,唯有司馬懿才能剋制諸葛亮,威震東吳,有司馬懿在,魏國就是安全的,司馬懿韜略過人,自然明白狡兔死 良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沒有戰功不能自保,但也萬萬不能急於滅掉諸葛亮,於是魏蜀就來來回回拉鋸,既消耗掉了蜀國的兵馬和糧草,又鞏固了自己在魏國的地位,直到熬死了諸葛亮,熬死了曹睿,時機成熟了司馬懿才奪取了魏國軍權,把持魏國朝堂,魏國內部局勢平定之後,司馬家族順理成章取代了曹家稱帝,第二步才是平定蜀國吳國。

三國鼎立打了七十年,司馬家族成了最後的贏家,這都是司馬懿前期深謀遠慮鋪平了道路。從諸多事實上來看,諸葛亮的才能遠不及司馬懿,失敗了不能歸咎天命。


非想


大家好,我是史詩軸錄。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與司馬懿對戰的故事,卻沒人聽說過司馬懿征伐蜀漢的故事,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請聽我細細道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從《三國演義》中對司馬懿先進行一個簡單地認識: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派人徵辟司馬懿到府中任職,因不想服侍曹氏政權,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而不出仕;建安十三年(208年)當值為丞相的曹操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不得已,出仕。此後司馬懿雖然在曹魏政權入職,但是從來都不出謀劃策,一方面不屑於曹魏政權為伍,另一方面曹魏政權人才眾多,自己難展拳腳。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並且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到了曹操和曹丕及其有能力且忠心的下屬相繼離世後,司馬懿正式踏入歷史舞臺,在紛亂的三國叱吒風雲,最後奪得曹魏政權,後改朝換代建晉。從司馬懿的生平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是當世罕見的人才,有野心,有“狼顧之相”。

當時曹魏政權的軍事大權在曹氏一族手中,大將軍曹爽手握重兵,執天下兵馬,當時的曹爽對司馬懿意見很大,多次相除之而後快,但是當時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當時曹魏政權沒有人是諸葛亮的對手,為了保住江山,無奈只好讓司馬懿帶兵抵抗諸葛亮的北伐軍,雖然司馬懿帶兵打仗,但是軍權還是在曹魏手中。司馬懿深知漢初韓信的下場——“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如果滅了蜀漢政權,那麼曹魏政權將沒有對手,接下來自己也就對曹魏政權沒有價值了,自己就走到了盡頭。對於司馬懿來說防守是最好的辦法,一方面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在軍隊中培養自己的勢力,讓“曹軍”變成“司馬軍”,這樣就可以為實現自己的狼顧之心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司馬懿沒有絕對的把握戰勝諸葛亮,當時江東孫吳政權已經和蜀漢政權和好結盟,如果貿然進攻必然會失敗,重蹈“赤壁之戰”的覆轍,到時自己身敗名裂是小,有可能會被孫劉集團給滅了,有幸存活也會讓曹魏政權不容自己。

由上可知,司馬懿只是防守不進攻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自己在曹魏政權中有價值,可以抵禦蜀軍,是為了生存;另一方面在與蜀軍的對峙中可以培養自己的勢力,為後面奪權準備;還有一點就是司馬懿沒有絕對的把握進攻孫劉政權而戰勝他們,沒有絕對把握的事司馬懿不幹,這是司馬懿的性格(空城計足以說明)。

以上為本人觀點,如有價值,甚為榮幸。

謝謝


史詩軸錄


打仗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曹魏儘管佔據優勢,但只要和諸葛亮交戰,士兵必有傷亡。在諸葛亮時期,魏國曾經攻打過蜀國,可是由於暴雨,道路艱難,大將軍曹真還沒和蜀軍交戰就被迫撤軍了,大約在公元230年左右,諸葛亮為此還特別在漢中修建了兩座城池:漢城和樂城,並調永安都督李嚴所統帥的兩萬江州士兵來準備應戰。

由此可見,那個時候魏國儘管佔優勢,但還是很難把蜀國滅掉的,只要諸葛亮不帶大軍到來,魏國僅僅憑藉地方軍就可以鎮守雍涼地區。諸葛亮來了,司馬懿也帶著魏國的精銳——中央軍和他對抗。諸葛亮不好運糧,因為蜀道難啊,司馬懿可沒有這麼的顧慮,在自家門口打仗還愁糧食嗎?司馬懿只要堵住諸葛亮,不讓他攻城掠地,尤其是掠奪百姓,魏國就沒有吃虧,因為士兵到哪都要吃糧食,自己國家的後勤保障充足,隴上的麥子還多,就近取糧食。而諸葛亮伐魏,最大的難題就是糧食,司馬懿這麼精明的人怎麼會看不出來呢?諸葛亮糧草的不足對魏軍來說就是優勢,戰場上把自己的優勢擴大,和諸葛亮不打士兵戰,就是不直接交戰,打的是糧草戰,後勤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才是戰爭的要領。

以司馬懿的狡猾程度,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還做不出來。何況自己還不一定能打得過蜀軍。諸葛亮越是要速戰速決,司馬懿越是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


極點歷史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開始了他最後一次北伐。按照慣例,曹魏方面還是派遣司馬懿迎戰。但不得不說,司馬懿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只能選擇固守與蜀軍拼消耗。最終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出現。司馬懿的兵力比諸葛亮多出8萬人,但司馬懿為何不敢主動出擊。除了諸葛亮用兵高明以外,還有就是蜀漢軍隊強悍的戰鬥力。

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三國的基本情況是這樣的:魏國總人口430多萬,擁有兵力40餘萬。吳國總人口230多萬,擁有兵力25萬。蜀國的家底最差,蜀國只有90多萬人口,兵力9萬餘人。並不是說當時只有這麼多人,而是說能夠統計到的人口只有那麼多。當時有很多人都不在控制之下,也就是黑戶。蜀國的總兵力只有9萬多人,諸葛亮率領軍隊北伐時,需要留下一部分防禦東吳,還有留一部分鎮守南中。

所以,諸葛亮能夠用於北伐的兵力不超過5萬人。在三國演義中說,經過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南中地區沒有反叛。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南中地區多次反叛,蜀漢需要在南中留下一些部隊。諸葛亮率領軍隊北伐之後,魏國方面派去司馬懿迎戰。魏國的兵力比蜀國多得多,司馬懿統帥10多萬軍隊出戰。從兵力上說,司馬懿比諸葛亮多8萬以上。按照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應該是司馬懿主動進攻才合理。但真實的情況是,諸葛亮在主動進攻。

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完全是被動防禦,與諸葛亮拼消耗。司馬懿為何不敢出戰,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諸葛亮指揮水平很高,司馬懿不是對手。第二,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強悍,即使是正面較量,魏國軍隊也不是對手。在軍隊訓練方面,諸葛亮很有辦法。將不同種類的士兵,編入了不同的部隊。此外,在武器水平上,蜀漢軍隊也超過了魏國。

但是諸葛亮也有軟肋,那就是後勤。蜀漢的國力貧弱,再加上山區運糧困難,諸葛亮沒有能夠打持久戰。司馬懿就是看透了這一點,才選擇利用拼消耗的辦法對付諸葛亮。縱觀中國歷史,不但是蜀漢政權,後來的後蜀政權也是這樣。佔領了隴西部分地區,但隨後就被後周軍隊擊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一點至關重要。即使在現代戰爭中,後勤也是重中之重。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進入了休養生息時期。蔣琬和費禕都駐紮休養生息,但是在費禕被暗殺之後,姜維開始主政。認真的說,姜維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姜維打破了諸葛亮的部署,這對蜀國的影響非常大。在姜維主政時期,蜀國軍隊的戰鬥力也在下降。到了三國的後期,魏國軍隊開始與蜀漢軍隊正面較量。



A影視歷史


當然是因為諸葛亮比司馬懿能打。

別以為司馬懿的烏龜法高明,堅壁不戰熬到蜀軍糧盡撤退,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當時諸葛丞相有把握在兵力相當情況下野戰擊破任何一部魏軍――王雙、張郃就是不信邪送了人頭。

有人說,司馬懿不是打不過諸葛亮,而是他更高明,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是不要忘了,蜀軍是在魏國疆域內作戰,蹂躪的是魏國民生!即便諸葛亮軍紀嚴明不搞擄掠,戰事綿延必然要嚴重破壞國民經濟;不禦敵於國門之外,就是沒把握在戰場上直接打敗敵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好比抗戰正面戰場,只有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原因無他,打不過鬼子不敢主動出擊而已。所謂“空間換時間”,是及其無奈的選擇。

為什麼魏國明明有戰略優勢,戰術上卻如此被動呢?

一方面是魏國敵人很多,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蜀漢。另一方面,當時關中地區殘破不堪,支持不起太多軍隊長期駐防。調兵增援就要同時調運大量物資,反而不如打持久戰耗垮敵人經濟。

應該說這個戰略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但諸葛亮不是沒辦法破解。

建興十二年蜀漢北伐,戰事從春天延續至八月,魏蜀兩軍相持百餘日,可見諸葛亮已經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大軍可以在關中長期堅持,北伐取得了階段性戰略成果。

如果諸葛亮能多活十年,通過步步為營擠壓魏軍,未必拿不下關中,可惜天不假年!


真正鱷魚不哭


比較這兩個人物,其實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內政、軍事以及謀略三個方面。

 

1、 在內政上,司馬懿其實在曹魏的發揮空間很小,司馬懿進入曹氏集團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內政上曹魏人手太多,大門閥士族太多,比如荀彧、鍾瑤,賈詡,之後又冒出個陳群,司馬懿根本無從發揮。而諸葛亮不同,他比司馬懿成名要早,進入劉備軍中,很快就被重用,從管理後勤開始後來成為蜀相,在內政上事必躬親,比劉備管的更多。所以在內政上,諸葛亮要勝司馬懿一籌。

 

2、在軍事能力上,其實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算平分秋色,諸葛亮在蜀國真正意義沒打過什麼漂亮的仗,所謂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不過都是後來演繹出來的。有一點可以說明,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權傾朝野,同時掌管內政軍師外交各項大權,而在劉皇叔之後,諸葛亮沒能讓蜀國的土地擴張一點半點,只是在他掌權的者十幾年守住了那部分國土。這麼能證明諸葛亮軍事能力強呢。而司馬懿也差不了多少,他真正意義上帶兵打仗的次數少之又少,曹家的兵權都是在宗親手裡,曹洪、曹真以及之後的曹爽,司馬懿只有在曹丕去世之後和蜀國有兩次交戰,而且都算不上什麼重大的戰役,戰功幾乎是沒有的。

 

3、 在謀略方面,諸葛亮其實是被《三國演義》神話了,他個人在史書上謀略這一塊其實是空白,他在獻計方面是非常優柔寡斷的,徐庶當年舉薦他,主要是因為他管理內政後勤這些事務的能力,而在謀略方面,他是沒什麼實際建樹的。司馬懿是有謀略的,準確的是說心眼比較多,在三國志中也有記錄,比如稱病讓曹爽放鬆警惕,直接抄傢伙篡了曹家的天下等等。所以在謀略這一塊,司馬懿也完勝諸葛亮。

 

諸葛亮與司馬懿算棋鋒對手,但是差的不是很遠,諸葛亮是一根筋,司馬懿就靈活些。司馬懿就講,諸葛亮你我各守邊界,互不侵犯,讓老百姓能好好生活,因為在你我有生之年,誰也吞不了誰。不如各安邊界,讓後人來解決如何。諸葛亮不聽六出祁山沒有寸功,自己累死,也沒有出祁山一步。從這看司馬懿高諸葛亮一等。

 

因為諸葛亮缺少司馬懿的優秀的兩點,可以講司馬懿是這個世界上男人最能忍的人,就這點誰也比不了司馬懿。司馬懿能看到自己和諸葛亮是平手,誰也戰不了誰的一點便宜,在打下去只能是老百姓遭殃,而諸葛亮卻沒有這種意識,你和我在有生之年誰也吞不了誰,不如和平共處,交給下一代讓他們解決。這兩點是司馬懿比諸葛亮高明。

 

司馬懿能認識自己,能認識敵人,才是高明之人。反之諸葛亮就是認不清自己,認不清敵人,最後自己累死也沒有佔敵人一寸土地。這樣的北伐有什麼用,只能加速國家滅亡,因為國家的精華都讓諸葛亮敗壞完了。總之在軍事上兩人是平手的。這也決定只要司馬懿活著,諸葛亮的北伐就不能成功,只要諸葛亮活著,司馬懿也滅亡不了蜀國。總體來講,內政諸葛亮強於司馬懿,軍事上打個平手,謀略上司馬懿強於諸葛亮。





米爸Derek


我們常常神話歷史人物。

並根據刻板印象,來分析一些事情,其實非常不合理。

拋掉成見,我們來看看每個人物面對的處境。

蜀國很難,諸葛亮,包括劉備都很難。

劉備幾乎洗劫了整個蜀地,明面上搶劫,暗地裡貨幣注水搶劫,都幹過。

蜀地可以說讓劉備禍禍得民不聊生。

客觀來講,劉備的過分程度不亞於董卓。

諸葛亮亦是如此,同樣靠貨幣注水來搶劫蜀中百姓。

他們進蜀地之後,沃野千里徹底報廢。

蜀中人其實對外來統治者意見非常大,奈何,幹不過也沒有辦法。

諸葛亮要收拾內憂外患的爛攤子,他也沒有辦法,如果不打出去,繼續耗在蜀地,結局肯定是要原地爆炸。

打出去,地盤大了,人多了,或許還可以繼續撐下去。

他只能選擇往外打,哪怕是飛蛾撲火。

問題又來了,打架花錢呀,只能繼續搶劫蜀中百姓。

難,左右為難。

兩難中,他選擇了往外打。

從後人的眼光看,無論諸葛亮選擇做什麼,其實都是必輸無疑。

唯一的希望,魏出現傻逼。

奈何,並沒有。

曹操,雄主,這個被各種誤解的人物,其實幹了很多事。

三國多次貨幣大戰中。

蜀地貨幣灌水,吳地貨幣灌水,唯獨魏地啥也不管,放開貨幣發行權。

事實證明。

魏成了貨幣大戰中的勝利者。

司馬懿接盤的是神裝的魏地,不愚蠢,就能躺贏。

他也不蠢,穩穩的拿下勝利。

恕我直言,跟他的聰明才智,以及策略手段,關係真的不大,畢竟,只要不犯大錯,都能贏。

進攻是成本很高的取勝方式。

防守相對而言,成本更低。

司馬懿苟住,蜀地就會自爆,跟諸葛亮的抉擇沒多大關係。

小說情節切莫當真。

武將殺得有來有回,哪裡是這麼回事。

每一場戰爭真的剝開來看,雙方都犯了很多愚蠢的錯誤。

最後決定勝負的,絕大多數情況,還是整體各方面的實力。

如淝水之戰那種奇蹟勝利,真的不多。

而且淝水之戰,若是覺得苻堅多麼強大,也不盡然,內部管理問題,其實也是整體實力的構建部分。

所以,三國大戰,魏取勝,不需要做各種細節的解讀,方方面面綜合實力碾壓。[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峽谷偷豬王


是啊,為什麼曹魏坐擁天時地利,優勢兵力,內線作戰,捎帶還有鐵騎加持,最後卻只能消極防禦,坐看孔明自來自去,落個雍涼不解甲,中國不釋鞍,捎帶隴右經濟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局面?



如果除掉曹魏的手下集體智力不在線外,就剩下一個原因,那就是確實打不過!

曹魏官方的說法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這麼分析的,諸葛亮管理軍隊有方,治軍有法,硬打是打不過的,而漢軍的補給線過長,就這樣曹魏朝廷的計劃是,利用漢軍補給線過長的弱點,用徹底的防禦戰應對。



那這場戰爭,司馬懿起到了什麼作用呢?這麼說吧,司馬懿只不過是這一戰略的擁護者而已。

在看看戰事的發展,不難看出,善於進攻激進打法嗯司馬懿,並非一開始便對朝廷的決策心悅誠服。

反倒是張郃是保守派,主張梯次防禦,司馬懿卻是激進派,主張全軍壓上,積極進攻。



最後,隴右魏軍一戰大敗,上邽屯田基地慘遭破壞。司馬懿還不死心,繼續尾隨漢軍,又不敢貿然決戰,於是乎統帥部再次爆發爭論:

張郃仍然主張實施徹底的防禦戰,坐待漢軍糧盡。司馬懿呢?還是想尋找戰機,故尋亮,之後被諸將用畏蜀如虎一激,全軍壓上,展開主力決戰,卻被諸葛亮揍了個狼奔豕突,大敗虧輸。

好容易熬到神隊友李嚴助攻,諸葛亮糧盡退兵,司馬懿準備一舉翻本,又慘遭埋伏,送掉了張郃的性命。

雖然場面無比難看,但若仔細分析,司馬懿的每一步都符合兵法:

我軍處於內線作戰,補給便利,兵力優勢,兵種碾壓,敵軍又是勞師遠征,有什麼理由不主動進攻,一舉殲滅?

撤退是最困難的軍事行動,且敵軍補給斷絕,又孤懸我境,有什麼理由不趁機掩殺,一勞永逸?

哪怕採取保守戰略的曹叡也說的明白: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但事實就是這麼不講道理,即便一切客觀條件都揭示了我方理應大獲全勝,滅此朝食,末了實操下來卻被揍得鼻青臉腫,損兵折將。

後世人旁觀者清,自然可以一目瞭然:飛龍騎臉怎麼輸,這顯然是個主觀條件的問題,也即是雙方指揮水平存在明顯差距。

然而,司馬懿作為當時頂尖的名將,所當者破,所擊者服,豈會自承不及?所以需要實踐出真知。

所以,在第四次北伐中,與諸葛亮長期交手的張郃是徹底的保守派,初來乍到的司馬懿是激進派。

經過一通實踐,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也被真理說服,成了徹底的保守派,末了還搞了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大新聞。

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個說理大師。與之相較,東邊孫權的說服力就顯得太不夠看,以至於魏庭每聞十萬兄動刀動槍,總是操起板磚伺候,一點都沒啥被動防禦的自覺。

綜上,為什麼司馬懿對諸葛亮北伐只是防守而不主動出擊?

1、這是曹魏朝廷的決策。

2、實踐證明野戰打不過。

3、如果司馬懿積極出擊,現下要討論的不是成都,而是漢軍拿不拿得下長安或潼關。


歷史阿Q


如果除掉曹魏的手下集體智力不在線外,就剩下一個原因,那就是確實打不過!

曹魏官方的說法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這麼分析的,諸葛亮管理軍隊有方,治軍有法,硬打是打不過的,而漢軍的補給線過長,就這樣曹魏朝廷的計劃是,利用漢軍補給線過長的弱點,用徹底的防禦戰應對。

那這場戰爭,司馬懿起到了什麼作用呢?這麼說吧,司馬懿只不過是這一戰略的擁護者而已。

在看看戰事的發展,不難看出,善於進攻激進打法嗯司馬懿,並非一開始便對朝廷的決策心悅誠服。

反倒是張郃是保守派,主張梯次防禦,司馬懿卻是激進派,主張全軍壓上,積極進攻。

最後,隴右魏軍一戰大敗,上邽屯田基地慘遭破壞。司馬懿還不死心,繼續尾隨漢軍,又不敢貿然決戰,於是乎統帥部再次爆發爭論:

張郃仍然主張實施徹底的防禦戰,坐待漢軍糧盡。司馬懿呢?還是想尋找戰機,故尋亮,之後被諸將用畏蜀如虎一激,全軍壓上,展開主力決戰,卻被諸葛亮揍了個狼奔豕突,大敗虧輸。

好容易熬到神隊友李嚴助攻,諸葛亮糧盡退兵,司馬懿準備一舉翻本,又慘遭埋伏,送掉了張郃的性命。

雖然場面無比難看,但若仔細分析,司馬懿的每一步都符合兵法:

我軍處於內線作戰,補給便利,兵力優勢,兵種碾壓,敵軍又是勞師遠征,有什麼理由不主動進攻,一舉殲滅?

撤退是最困難的軍事行動,且敵軍補給斷絕,又孤懸我境,有什麼理由不趁機掩殺,一勞永逸?

哪怕採取保守戰略的曹叡也說的明白: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但事實就是這麼不講道理,即便一切客觀條件都揭示了我方理應大獲全勝,滅此朝食,末了實操下來卻被揍得鼻青臉腫,損兵折將。

後世人旁觀者清,自然可以一目瞭然:飛龍騎臉怎麼輸,這顯然是個主觀條件的問題,也即是雙方指揮水平存在明顯差距。

然而,司馬懿作為當時頂尖的名將,所當者破,所擊者服,豈會自承不及?所以需要實踐出真知。

所以,在第四次北伐中,與諸葛亮長期交手的張郃是徹底的保守派,初來乍到的司馬懿是激進派。

經過一通實踐,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也被真理說服,成了徹底的保守派,末了還搞了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大新聞。

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個說理大師。與之相較,東邊孫權的說服力就顯得太不夠看,以至於魏庭每聞十萬兄動刀動槍,總是操起板磚伺候,一點都沒啥被動防禦的自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