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緊急,吳又可《溫疫論》學術分享


鏗鏘中醫行,討論名醫吳又可《溫疫論》現實價值。

疫情緊急,吳又可《溫疫論》學術分享


【編者按】 “鏗鏘中醫行”學術沙龍第三十七講以“雜氣致病,理論創新;透達膜原,切合實用”為議題,於2017年11月22日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舉行。本次議題主要針對瘟疫特點及其治法進行討論。瘟疫為邪伏膜原,雜氣致病,是吳又可《溫疫論》學術思想中具有理論創新精神的部分,有別於《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學習者應客觀理解邪伏膜原概念,掌握其致病特點及相應治法,服務臨床。謹以此文與後來者勉之。

·鏗鏘中醫行·

雜氣致病,理論創新;透達膜原,切合實用

肖永華 劉寧 趙進喜 賈海忠 張立山 戴雁彥 餘秋平 王宣權

【摘要】 吳又可是溫病學派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具有崇高的學術成就和地位,名著《溫疫論》在溫病學術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其理論創新精神非常值得學習。邪伏膜原理論及達原飲對臨床具有指導作用,深刻領會《溫疫論》學術思想有利於臨床療效提高。

【關鍵詞】 吳又可; 溫疫論; 伏邪; 達原飲; 邪伏膜原

吳又可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親眼目睹瘟疫流行對百姓帶來的痛苦,有感於用傳統方式治療瘟疫不能取效,提出了雜氣致病的理論和邪伏膜原學說,從而奠定了在溫病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如何認識吳又可《溫疫論》的學術思想,深刻領會邪伏膜原的理論科學內涵,以提高臨床療效?本期“鏗鏘中醫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教研室組織專家,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現總結如下。

1 吳又可《溫疫論》的成就及學術地位

吳又可,明末清初的傳染病學家,也是溫病學派開宗立派的人物,依據治驗所得,撰成《溫疫論》一書,提出了“邪伏膜原”的學說,從膜原部位、病因病機、證候、傳變特點,從宏觀和微觀,對膜原進行了論述,為後世溫病學的病理學奠定基礎。並直接影響後世三焦辨證理論,對溫病學派的形成,功不可沒。其雜氣及疫氣學說,是繼承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氣致病之說,這種見解和近代生物學的種族免疫性相吻合,而且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也是非常領先的,開創我國傳染病學研究的先河,贏得後人尊重。

趙進喜教授:

雜氣致病的理論創新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西醫傳入中國之後,證明瘟疫的病因是存在病原微生物,使吳又可的理論更顯正確。過去古人都認為外感病都是風、寒、暑、溼、燥、火,到了吳又可的時候,非寒,非熱,非溼,非暑,天地間別有一種邪氣,可以理解為對外感致病學說的一種顛覆。

張立山教授:

吳又可的貢獻在於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源於《內經》《傷寒論》以及金元四大家,對後世包括葉天士、吳鞠通等有很大的影響。《溫疫論》應用清熱透達的白虎法等就是用了《傷寒論》的方子。

2 吳又可的理論創新精神

一般認為傷寒感人,不傳染,且遵照六經辨證,從毛竅而入;時疫能傳染人,疫邪從口鼻而入,也就是說傳變的途徑是不一樣的;傷寒感而即發,時疫感久而後發。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後,也就是說,傷寒是得汗而解,時疫是汗出不一定病解,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從宋金元到明清,是具有理論創新精神的吳又可把瘟疫的治法逐漸從傷寒中獨立出來。

吳又可也是溫病伏邪病因理論的重要倡導者。基於取象比類的思路首先提出了邪伏膜原致病學說。他把傷寒邪氣看作行邪,“行人經由某地,本無根蒂,因其漂浮之勢,病形雖重,若果在經,一汗而解,若果傳胃,一下而愈,藥到便能獲效”。而溫疫邪氣是伏邪,“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後可得而治之”。

賈海忠教授:

就瘟疫發病而言,大膽推測病邪,從臨床上觀察進入人體以後不是立即發病的,提出了一個邪伏膜原。膜原在哪?書裡講得很清楚,胃後邊,脊柱前邊,實際究竟在何處,各人理解不同。大膽創新的精神值得提倡。

肖永華教授:

當時沒有顯微鏡,沒有辦法看到病原微生物,但吳又可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表現、發病過程、預後轉歸進行細緻地觀察,發現這批病人與“傷寒”不同,可能存在雜氣、疫戾之氣,或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中醫看人看物看事情,並不一定有具體、微觀的“實質”,通過觀察也可發現其規律。

張立山教授:

邪伏膜原,確實是一個理論創新,源於《內經》裡面這個膜原的概念,原指的是組織間隙,外接腠理,內接胃腑,為三焦之關鍵,稱之為半表半里,即《傷寒論》柴胡劑的適應證。其實,個人理解,除了半表半里還有半上半下,也就是說在橫膈這個位置,既在半表半里,又在半上半下,這個位置有邪氣伏藏,就非常難解決。

3 邪伏膜原理論與達原飲的臨床價值

“方其浸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吳又可認為伏於膜原為半表半里,現有解釋說筋膜的,有解釋說大網膜的,其實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針對邪伏膜原,吳又可創立了達原飲。達原飲由檳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黃芩、甘草以上藥味組成,全方合用,可透達膜原,疏利氣機,使穢濁之邪得以化解,熱邪得清,陰津得復,邪氣潰散,其實也是扶正祛邪的一個思路。該方注重疏導,一是從膜原向上透達,一是給邪氣從下,注重下法,以邪通則胃氣通,一竅通則諸竅皆通。

趙進喜教授:

吳又可重視雜氣致病,但並不是說針對雜氣有什麼特效藥物,臨床上還是要根據臨床表現,辨證用藥。針對瘟疫邪伏膜原的病機,吳又可創立了達原飲,但具體加減應用,出表怎麼治,入裡怎麼治,邪伏膜原怎麼治,與傷寒理論並不矛盾。達原飲臨床上,用之得宜,確有療效。對此後世無論是溫病學派的薛生白,還是傷寒學派的俞根初等,都很認可,其理法方藥都曾受到邪伏膜原及達原飲的影響。實際上傷寒學派中心人物就是陸九芝、俞根初,以及後世的何廉臣等,被稱為通俗傷寒派。那時溫病學家認為溫病應獨立於傷寒之外,和傷寒不一樣,不能使用《傷寒論》的理論體系來治療溫病。但是陸九芝等人認為陽明為“成溫之藪”,溫病就是陽明病,不外乎承氣湯、白虎湯之類。而傷寒名家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卻非常認可達原飲此方,而且更創立柴胡達原飲,臨床常有良好療效。

張立山教授:

成年人的哮喘,中醫稱為“哮病”,一般認為主要是痰飲為其宿根,其源頭在仲景《金匱要略》言“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潤劇,必有伏飲”。而膈間之飲,實居於半表半里,所以難以祛除。若是溼熱邪氣,膠結不解,又在半表半里,半上半下,當然更難以解決,吳又可達原飲恰好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賈海忠教授:

吳又可在使用達原飲時,最強調的是舌象,即舌苔白如積粉。但如果舌苔變黃,就應瀉下。至於如何判斷有效沒效,關鍵看是否脈靜身涼,神識清楚。如果說熱退下來了,脈還跳的特別快,或舌苔還沒退,那肯定沒好。又如用瀉下時,舌有芒刺,芒刺軟了就說明好轉,最後沒芒刺了,說明病邪徹底解決了。非常實用。

4 深刻領會《溫疫論》學術思想,服務現代臨床

趙進喜教授:

雖然《溫疫論》認為瘟疫與傷寒有“霄壤之別”,但溫病學確實是在傷寒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包括邪伏膜原,《傷寒論》雖未提及,但半表半里這個概念,對後世溫病學邪伏膜原的提出,起到重要的作用。雖然吳又可認為“溫病”與“傷寒”不同,但達原飲之外,所用的方子如白虎湯、承氣湯、茵陳蒿湯,都是傳承《傷寒論》的方劑。實際上是在繼承《傷寒論》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張仲景時期治黃疸強調脾胃而非肝膽,所謂“瘀血以行,脾色必黃”。《傷寒論》大黃用量最小是二兩,而茵陳蒿湯中大黃用量即是二兩,在此強調利小便,而非通大便。正如《傷寒論》所謂“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金匱要略》所謂“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強調利小便。而《溫疫論》提到茵陳蒿湯治黃疸,其方與《傷寒論》茵陳蒿湯方藥組成相同,但大黃的用量大,實際是強調下法。大黃能瀉下、涼血、解毒。實踐證明治療黃疸性肝炎,大黃用量大,效果最好。其在繼承《傷寒論》的理論基礎上有發展,且更切合臨床實際。

邯鄲市中醫院老中醫曹林伍,擅於用柴胡達原飲治療肝病,尤其擅治乙肝。在治療膽囊炎時也常用此方。柴胡達原飲中有芍藥,芍藥對於治療肝病是重要的一味藥,臨床上經常用此方治療發熱疾病,包括乙型腦炎、SARS等傳染病,只要見到舌苔白如積粉,投用此方,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療效。

張立山教授:

曾治療一位老先生,長期發熱不退,舌苔白厚如積粉,舌質偏紅,為溼遏熱伏的徵象,選方用柴胡達原飲,溼熱很快就退了。另外一位腫瘤患者,服用達原飲後,舌苔逐漸退去。在治療腫瘤、乳腺癌的病人,所謂膠著性的疾病,有三焦溼熱的問題,用達原飲效果也很好。

約30年前,春節前夕,心內科病房收了一例原發性高血壓伴有發熱的患者,症狀有胸悶,納呆,是白厚膩的舌苔,厚如積粉,當時請張立山大夫會診,處方就是柴胡達原飲,藥盡熱退,印象深刻。

肖永華教授:

曾治一例60歲的男性患者,原發病為輸尿管結石引起的輸尿管擴張積水,因為腎衰在朝陽醫院治療後,間斷髮熱半年,服用抗生素無效。就診時面如黃紙、噁心、納呆、便溏稀,舌苔特別厚,典型的溼熱證表現,方用達原飲合藿香正氣散,服藥後很快就不燒了,隨訪兩到三年未曾復發。還有一例膀胱癌術後,腹壁上做了兩個造瘻口的男性患者,70多歲,術後反覆發熱3個月,服用抗生素後仍然發熱,就診時氣若游絲、噁心、嘔吐、納差,稀飯都喝不下去,舌苔黃厚膩,同樣思路,用達原飲7劑,症狀好轉,未曾復發。

賈海忠教授:

吳又可提出疫氣,特別強調專方治療專病。溫病有專方,與其他內科雜病不同,內科雜病是調理臟腑功能。而自然界的一種疫癘之氣,需以祛邪為主,才能調整臟腑功能,使其恢復正常。如果疫病和舊病同時存在,應該先治疫病。很多人講辨證論治,實際上就是為了更針對性地治療疾病,病邪辨清楚,選擇有效的方子,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尤其在溫病治療上更是如此,專方專藥是辨證論治的最高境界。

餘秋平教授:

達原飲在臨床上用得機會很多。分享一個病例,患者,女性,年初在上海某醫院住院,腦腫瘤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住院7個月,體重掉了20公斤,極其乾瘦,頭痛,高燒不退,納差,舌紅苔白厚膩,就是用了達原飲加味。此方只要抓住舌底偏紅即可,舌苔白厚膩或苔黃厚膩,都有很好的效果。溼溫病的治療,常用方有三仁湯、厚朴夏苓湯、藿香正氣散、甘露消毒飲、連樸飲及達原飲等。

5 結語

吳又可提出了雜氣致病和邪伏膜原的理論,在中醫外感病學術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吳又可的理論創新精神,深刻理解《溫疫論》學術思想,尤其是邪伏膜原理論與達原飲的臨床應用,必有助於提高療效,以服務現代臨床。

肖永華副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呂仁和教授。

中醫內科學博士,針灸推拿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第五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劉景源教授學術傳承人,劉景源名醫工作室負責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經方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養生學會理事。

趙進喜教授簡介

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工作站指導老師,師從中醫內科學家王永炎院士、腎病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和腎臟病理專家魏民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內科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

賈海忠教授簡介

慈方中醫館館長,原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二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史載祥教授學術繼承人。

張立山教授簡介

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主任。善於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肺間質纖維化等間質性肺病,支氣管炎、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癌以及其他內科雜病。

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餘秋平教授簡介

主任醫師,教授,糖尿病專業博士後,心內科博士,潛心研究中醫經典三十年,為國內著名傷寒專家,對脈診及望診具有豐富的經驗,擅長運用經方治療疑難大病及急危重症,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都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8.01.015

作者單位:100700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教研室[肖永華、趙進喜、王宣權(碩士研究生)],針灸科(劉寧),呼吸科(張立山),心血管內科(戴雁彥);慈方中醫館(賈海忠);北京炎黃中醫醫院(餘秋平)

作者簡介: 肖永平(1975- ),女,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腎病內分泌。E-mail:[email protected]

(收稿日期: 2017-11-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