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蒙古,金,宋不算“三國演義”呢?

小仙女一米七


謝謝收看影妹侃歷史,蒙古,金,宋處於一個時代但不能算作三國演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三足鼎立的基本條件

歷史著名的三國演義發生著東漢末期發生的魏蜀吳三國時期,這三個國家裡曹魏實力最強,但其餘兩國軍隊也很強大,蜀漢山地作戰,東吳水面作戰,加上兩國都有各自的天險可以抵禦魏國的進攻,同時可以讓曹魏處於兩面作戰使得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維持。

反觀蒙古、金、宋這三個國家就沒有滿足三足鼎立的條件,南宋有天險但其政治制度導致國內重文輕武總體上沒有強大的軍隊。

金朝處於北方,在大平原上沒有阻擋蒙古鐵騎的天險,蒙古可以對金朝北部邊境任何地區發動打擊,金朝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國家關係

魏蜀吳三國因為曹魏的強大讓蜀漢和東吳大多數時間處於結盟狀態,夷陵之戰後雙方也放棄了戰爭重新處於結盟狀態共同對抗北方的曹魏。而且魏蜀吳的領導者都是漢人建立的割據政權,彼此之間的矛盾來源於政治上是統一中國和興復漢室的矛盾三方沒有民族矛盾!

蒙古、金、宋三國則相反,宋朝和金朝因為靖康之恥的關係是讓當時漢民族和女真族之間的民族仇恨上升到不死不休的狀態,彼此之間都想將對方趕盡殺絕!根本不可能像蜀漢和東吳一樣進行結盟對抗蒙古。

蒙古原來依附金朝的部落聯盟,一直被金朝壓榨挑撥內部關係,金軍經常深入蒙古部落進行“減丁“這樣的政治性屠殺政策,讓蒙古族和女真族的民族矛盾加深。宋蒙兩國和金朝皆有死仇,在後來的蒙金戰爭中宋朝不斷送給蒙古物資和主動進攻金朝可以看出金宋兩國無法做到像蜀漢和東吳一樣的聯盟關係!

國家巔峰期不在一個時代

魏蜀吳三國時期能保持微妙的平衡因為有強大的軍隊和天險防守之外,還有就是三個國家的巔峰期衰落期都處在一個時代,沒有錯開。曹魏巔峰時期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打的大敗,蜀漢巔峰時期被東吳大敗,魏國衰落司馬懿奪權的時期,蜀漢內部劉禪在寵信宦官,東吳宮鬥也是殺得血流成河,三方國運相同,一起興起一起衰落。

宋蒙金三方雖然同處在一個時代,但在國家發展上根本不是一個時間段上,宋朝在靖康之恥之後領土龜縮在東南半壁江山,早期還有岳飛韓世忠這樣優秀的將領,後期南宋再也沒有出現過和嶽韓二人一個級別的名將!

金朝則是入主北方之後,獲得了大量人口錢財讓金朝全國上下陷入了享樂之中,加上承平日久武力鬆弛,後期的金朝已經末期的北宋一樣,軍隊沒有戰鬥力貴族沉迷於享樂沒有當年完顏阿骨打時期的銳氣!

蒙古和其他兩國則不一樣,當時的蒙古漸漸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最恐怖的戰爭機器,蒙古國家實力正在高速發展處在巔峰期。面對已經腐朽和金朝和衰落的南宋這兩個行就將木的王朝舉起了屠刀!


影妹侃歷史


三國演義也叫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先從地理位置說,長江以南分兩個國家,蜀和吳,長江以北是魏。蒙古、金、宋地理位置自北向南是蒙古、金在中間,最南邊國家是南宋,金夾中間不能稱三足鼎立。

政治和軍事上魏蜀吳三國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是蜀吳弱,魏國強,蜀吳只能偏安一隅,打仗要講天時地利人和,此時三國魏國佔天時,蜀國佔地利,吳國占人和。蜀吳聯合才能對抗魏國。金滅遼,金國又滅北宋和南宋秦嶺淮河對峙。北部蒙古高原蒙古族崛起,對金用兵,金不敵蒙軍,金國遇到崛起蒙古國沒有聯合南宋共同抵禦蒙軍,反而南下攻南宋也吃敗仗。加速了金朝滅亡。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知道嗎?蒙用兵24年滅金,南宋還傻了吧唧落井下石聯合蒙軍滅金國,還給蒙軍30萬擔糧食。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之後,蒙古和南宋邊界接壤,蒙軍繼續南下滅南宋,這時的南宋朝廷才如夢初醒,遼和金是豺狼,蒙古可是老虎,南宋堅持40多年,公元1276年南宋被蒙古滅。

民族問題,三國是三個民族戰爭,蒙古族、女貞和漢族。

我個人認為蒙古沒有統一中國,那就是民族之間戰爭。蒙古統一中國後,而且繼承中原王朝政治制度,可以看做一統天下戰爭。(天下指中國)對於三國演義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話歷史談道理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蒙古,金,宋,確實是同時代的三個國家,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是“三國演義”。

我們先來看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簡單分析過後,你就會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了。

東漢末年的三國鼎立,是三個平分天下的國家,儘管那時候中原還有一些小的諸侯沒有被消滅,但對大局已經沒有任何影響了。

此外,孫劉曹三國一直彼此明爭暗鬥,打來打去。

最後,三個國家處於很微妙的均衡形勢,任何一方做出過激的動作,都會影響整體的局勢,導致三國鼎立局勢的結束。

那麼我們來看看蒙古,金,宋三國,為什麼我說不算“三國演義”。

首先,這三個國家沒有平分天下,別忘了還有西夏,而且蒙古但是還不在中原的天下範圍之內。

其次,蒙古先期與南宋沒有太多交集,也就是蒙古滅金的時候,和南宋聯絡了一下,然後南宋就想著去佔點便宜。

最後,就像前面說的,蒙古和南宋、金不在中原內,都和金有交集,但蒙古和南宋,沒有產生衝突。

所以,蒙古,金,南宋不算“三國演義”。

相反的,當時確實有一個“三國演義”,是北宋,遼國和西夏。

這三國才是真正的三國演義,一開始遼國和北宋都可以捏西夏,但李元昊帶領西夏崛起,成功和遼國,北宋站到了一個層面上。

從此,其中兩國爆發戰爭,另一國就有了機會,只是三國後來都趨於倦怠,沒有了競爭而已。

以上為我的個人觀點,歡迎評論交流。


無月文化館


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 蒙古 宋 金 這三國之間的關係

金宋之間是世仇 蒙古與金之間也是世仇 南宋與蒙古結盟滅金 金朝滅亡後蒙古採取迂迴戰術滅南宋。這其中的蒙古,金,是少數民族所建立。

而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時期,經兩漢一統局面維持了四百年。東漢後期,政治腐敗,橫徵暴斂,加之災情嚴重,民不堪命,農民紛紛奮起反抗。州郡官吏也紛紛擴充勢力,與王朝的關係日益鬆懈,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發展導致的分裂形勢日趨嚴重。 王朝為加強對州郡的控制,改行政長官“州刺史”為統掌軍政大權的“州牧”,並派有名望的人去充任,結果適得其反,加劇了割據。

京城的混亂,董卓的專橫,促使割據勢力迅速擴大。州郡牧守各樹一幟,招兵買馬,劇增私兵部曲,紛紛討伐董卓。混戰迭起,形成四分五裂局面,東漢王朝隨之名存實亡,歷史進入三國形成時期。

三國形成時期戰爭這一時期中,曹操挫敗群雄,統一中國北方,孫策攻取江東、劉備攻取巴蜀為立國之地,形成三國鼎立格局。 從中不難看出,三國演義中的魏,吳,蜀三國,其本質是漢人割據勢力經歷長期動亂髮展而形成的。


再談蒙古與金之間的關係,其中蒙古諸部長期被金朝統治,壓榨,為金的屬國,金為君,蒙古為臣。後來到了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諸部統一,開啟了兩國之間的戰爭,並在南宋的夾擊之下,金國滅亡。

綜上,蒙古,宋,金之間,不論從民族還是相處關係而言,都與三國中魏,吳,蜀,不同。所以不算“三國演義”。

我是君菌馬克~( ̄▽ ̄~)~,一位不那麼正經的大學生,歡迎關注我,一起討論歷史趣聞。


君菌馬克


這裡是平興論史

首先我們先要理解一個概念,《三國演義》是明代描寫漢末歷史的小說,它不是正統的歷史史書。“三國”都是人來定義的,就像南北朝時期北周北齊南陳也被稱之為後三國時代。所以只要你願意,任何時代只要存在三個不同的政權即可被稱之為三國演義。

而為什麼蒙古、金、宋不能稱之為三國演義呢,從《三國演義》本身分析,我想其原因主要應該體現在地理和文化上。

地理因素

首先,《三國演義》杜撰的是漢末三國的故事,其政權的迭更主要集中在漢朝的統治疆域內,其性質是群雄割據、證券更替。蒙古、宋、金三國不說首先民族組成完全不一樣,其地理位置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漢朝所統治的疆域與範圍,這是無可厚非的。況且中間還隔著一個西夏,所以說是四國演義可能會比三國演義更靠譜。蒙古滅宋以及滅金和曹魏打蜀漢以及東吳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蒙古滅宋滅金是對一個國家文化以及政權的顛覆,俗稱“亡天下”,而三國混戰則是不同封建割據勢力相互割據與吞併,俗稱“亡國”。

所以從地理上看,蒙古、金、宋是不可以成為《三國演義》之中的三國的關係,他們的攻伐性質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文化因素

其次,《三國演義》之中三國文化經濟等都是直接從漢朝繼承而來,除了地方風俗和政府以外,其餘大致相同。反觀宋、蒙古、金三國,其得國經過可以說聯繫都不是很大,更別說是文化習俗會有任何相似之處了。《三國演義》之中三個國家使用的文字以及衣冠基本相同,如果以此來判斷宋、蒙古、金為何不能稱作《三國演義》也就顯而易見了。

結語

所謂三國其實只是地域上的劃分,單從文字理解,宋、蒙古、金成為新的《三國演義》並不是不可。但是就地理與文化和《三國演義》對比的話,那還是與之大相徑庭。

這裡是平興論史,我們下期再會。


平興論史


這個問題要看你怎麼理解,如果是像魏蜀吳那樣東漢滅亡後分離出來的三小國才算三國演義的話,我認為蒙古,金,宋也不算三國演義, 當然,這樣是比較狹隘的看法。

理由:

1.魏蜀吳都是漢族政權,承認中國的正統地位,將來三家有一家再一統的話還算是改朝換代。

而蒙古,金,宋關係則和三國不太一樣,蒙古,金在當時的環境下應該都算是外來征服民族,本身九不承認中國正統,所以,也沒有人拿他們比作三國。

還有一種看法是比較相反的了,即是說把蒙古,金,都包含在中華民族的範圍之中了,也可以看做是三國演義。

不過這樣的看法並不主流,因為我們看待歷史問題要用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





兔兒臉


南宋、蒙古、金三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交鋒是典型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不專屬於漢末三國魏、蜀、吳。而是突出表現於歷史長河的各個軍閥混戰時段。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這三國的戰爭演義過程。

公元1232年12月,蒙古大軍再次攻打金朝,南宋派遣宋軍協助蒙軍圍攻開封,從而拉開了南宋聯盟滅金的戰爭。到了1233年8月,孟珙佔領唐州,使金哀宗逃往四川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金哀宗只好龜縮進蔡州做最後的掙扎。

公元1233年11月,孟珙率領宋軍與蒙古大軍會師在蔡州城下,對金哀宗發起了進攻,在金軍頑強地抵抗下,攻防戰鬥持續激烈進行,到1234年2月,蔡州城終於被攻下,金哀宗自縊,金國滅亡。代表南宋實現了一雪百年國恥的將軍孟珙,他的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他的祖父孟林也是岳飛部屬,某種程度也算是岳家軍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岳飛壯志難酬的一種慰藉。

圍繞著南宋的聯蒙滅金的議題已經談論頗久,大多是指責南宋好了傷疤忘了疼,一百多年前北宋與金國為了聯合滅遼簽訂的海上之盟,在遼滅後也為北宋帶來滅國之災。在聯蒙滅金之後,強大的蒙古就開始持續不斷入侵南宋,與虎謀皮的悲劇又再度上演,難道是南宋政府集體昏聵做出的錯誤決定嗎?

其實不然,南宋的核心決策層早就關注到蒙古的崛起,對這個新對手充滿了戒備心理。在聯盟滅金行動的20年前,南宋餘嶸在出使金國的期間,親眼目睹了蒙古與金國的戰爭,餘嶸回國之後,給宋寧宗寫了報告,直言現在的蒙古軍隊銳不可當,頗像當年金國崛起時的狀態,而金國士氣低落,朝廷上下充滿了悲觀主義情緒,更像是遼國滅亡前的樣子。他建議要召開一次針對蒙古的戰略會議,南宋的邊境戰備要提到議事日程了。

隨後南宋對蒙古進行了多次深入研討,名臣真德秀特意出使金國進行了考察,回來以後研判金國的滅亡已經指日可待了,相比金國而言,蒙古更加強大,將是南宋未來最大的安全威脅,他提出的策略是“鞏固國防建設,提升戰備水平,對外要提高情報工作,時刻關注蒙古的動向。南宋的高級別合議上,大家的意見比較統一,都認為金國南遷,一定會對南宋發生戰事,但最終金國還是會被蒙古消滅,那麼南宋將會面臨一個更加難以對付的敵人。因此,蒙古後來多次派使者遊說南宋助其滅金,南宋均給以拒絕。

這時的金國正面臨三面楚歌的被動局面,北面的蒙古不斷入侵,西邊的西夏派軍騷擾,原來的遼國貴族趁勢獨立建國,只有南宋方向一直保持著和平狀態。從理智上說,金國此時最優選擇是拉攏南宋,與南宋建立同盟,讓南宋向西抵禦西夏,在四川防禦蒙古經川繞到金國背後的企圖,況且南宋還有比較充沛的戰爭儲備,可以大大減輕金軍的軍費開支壓力。但是金國長期以來對南宋的輕蔑態度,使金國產生了第二個致命錯誤。金國不但不試圖修復與南宋的關係,反而舉兵南下入侵南宋,想通過征服南宋換取戰略空間和戰略物資。但時事比人強,金國迷信的軍事能力在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隨著南宋頑強抵抗,宋金兩國很快形成了戰略對峙,在幾年的戰爭中,金國不但損兵折將,僅有的財政也被消耗殆盡,最致命的是,金國的戰爭選擇迫使南宋不得不開始和蒙古進行聯盟的接觸談判。

只不過南宋的同盟談判只是做樣子給金國看,對於聯合蒙古的後果,南宋上下都很警惕,工部尚書趙範就當面提醒宋理宗:“宋徽宗時期和金國的海上之盟,剛開始覺得計策很完美,但接下來就自取其禍,往事歷歷在目,可千萬要警惕。”他們誰都不願意重蹈聯合金國滅遼的覆轍。因此這樣的談判愣是被南宋拖了5年之久。金國當時主和派看到了南宋與蒙古聯盟的跡象,這種危險的信號迫使金國主動停止對南宋戰爭。

隨著南宋邊境威脅解除,南宋面臨一個未來局勢走向的選擇,是與蒙古聯合,還是與金國和談,還是袖手旁觀,實行不干涉政策?經過反覆權衡,南宋選擇了第四種方案,兩邊下注,互不得罪。南宋一方面和蒙古繼續接觸,對蒙軍挑釁邊境採取忍讓態度,另一方面兩淮戰區司令趙葵和金國達成共同防禦蒙古協定。

隨著時局的發展,南宋已經看到宋軍參加不參加對金國的戰爭,金國的滅亡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繼續對蒙古採取拖延策略,等金國滅亡之後,蒙古會以此為藉口,馬上針對南宋挑起戰事。參加滅金戰爭,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同盟關係,獲得金國侵佔的領土,既可以為南宋獲得足夠備戰的時間,又因為拿回河南、山東作為周旋的戰略空間,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當金國派使者給南宋講“唇亡齒寒”的道理的時候,南宋此時已經沒有興趣聽了,一個沒有實力的“唇”是打動不了“齒”的心的。

當聯蒙滅金戰爭勝利結束,孟珙帶著大量戰利品和金哀宗的遺體獻給宋理宗的時候,南宋到處歡欣鼓舞,但有大臣還是非常清醒的,監察御史洪諮夔說:“一個被打殘的金國現在亡國了,有什麼高興的,以強大的蒙古顯示出來的戰鬥力,現在我們天天都增加戰備還總擔心時間來不及了,有什麼道理興高采烈地相互道賀。如果大家都開始放鬆警惕,難道要重新上演北宋的悲劇嗎?”由此可見,當南宋做出聯蒙滅金的選擇時,也是大勢所趨,權宜之計。南宋在聯蒙滅金的前後都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並非像現在流傳的那樣的不堪。


步鳴


歷史上的三國指(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期間經歷了聯合、戰爭、再聯合、再戰爭的多次交替。前後三個國家相互鼎立了將近60年,演義了精彩的“三國演義”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劇。

魏蜀吳之所以能上演三國演義,是因為他們三家的實力旗鼓相當,雖然從趨勢上講也存在此消彼長,魏國漸漸坐大,蜀國和吳國的國力漸趨衰落,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段內誰也沒有力量獨自吃掉第三方,大家在相互爭奪勢力範圍的攻伐中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

“三國演義”期間,三個國家,特別是東吳還多次與曹魏和蜀漢聯合,共同對抗另一方,三個國家中也出現了很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周瑜等,他們戰略清楚,戰術適當,這是三國能鼎立近60年的主要原因;

而蒙古,金,宋三個政權,

首先,三方的實力嚴重不對等;蒙古日漸強盛的時候,金和宋已經經歷了長期戰爭,兩個國家都在走下坡路上;

其次,蒙古興起時主要兵力是騎兵,宋金的步兵,對騎兵天然弱勢;這是生產力的優勢啊!

其三,三家政權同時存在的時間太過短暫,蒙古對金和南宋的征戰,出現了金和南宋節節敗退的一邊倒格局,即便金和南宋形成實質意義上的短暫的結盟,也抵檔不了蒙古鐵騎的大舉進攻;

其四,當時的金和宋都缺少目光長遠的戰略家,也缺少長期對峙的戰略準備;因此,沒能出現新的“三國演義”的歷史。


鵬學天下


蒙古、金、宋的關係不是另外一個“三國演義”。

這種思維首先就不嚴密,別忘了前期的遼政權,後期的蒙古政權。個人認為,把兩者拿來做比也很牽強,但為了糾正你錯誤的想法,我就分析一下。

魏蜀吳三國的爭鬥和合作基本是漢民族內部的事情,和少數民族的關係不大。魏蜀吳的存在是漢中央政權分裂和奔潰的結果,是漢朝內部地方諸侯最終爭鬥的結果,而存在的時間也只不過一百餘年,各自建立政權也只有幾十年而已。雖然是三個國家,但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都是密切相關,獨立分開研究就有點不合適。

反觀蒙古、金、宋,都是三個民族各自建立的政權,存在時間均超過百年,也算是國家分裂時期三個比較強大的地方割據政權,其他分裂時期的政權根本無法與之相比。他們都有各自比較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系,魏蜀吳的實力首先就不能與蒙古、金、宋相比,魏蜀吳的政治版圖基本在以往漢王朝中央政權控制的勢力範圍內,蒙古、金、宋則超越了傳統的政治版圖,這也為元統一時期建立非常遼闊的疆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魏蜀吳是漢族中央政權由統一走向分裂,最終又走向統一的具體表現。三國鼎立的後期,由強大的魏消滅了蜀、吳的地方割據政權,統一了三國,而魏又被權臣竊取建立了晉。西夏、金、宋三者任何一方都沒有獨自消滅其他兩方的實力,且政權存續時間也不算太短,這就是三方可以相互牽制、並行於世的重要原因。西夏控制西北、金控制北方及東北,宋控制南方。三方相互合作,也相互鬥爭,宋基本處於守勢、另外兩方處於攻勢,最終蒙古、金、宋誰也沒能消滅對方,三方的滅亡是由外部勢力蒙古的強勢崛起和干預而導致的。

這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和漢民族軍事鬥爭,少數民族擊敗漢民族並統一國家的特殊分裂時期。他們也是中國歷史上國家分裂時期最強大的地方政權。

所以蒙古、金、宋的關係不是另外一個三國演義,兩者的相似度並不高,因此不太適合放在一起做對比研究。


胡話三國


歷史觀不同造成的!

中華民族史觀角度,遼宋夏,宋金夏還是蒙古宋夏都是三國演義!

中央王朝正統史觀,只談以漢族為主導的封建政權!魏蜀吳就是這種情況!

而兩宋時期,最終形成以劉蜀政權為正統的歷史觀,改變陳壽編寫《三國志》以來以曹魏為正統歷史!這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歷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