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哪個諸侯是三國第一最強梟雄?

大有可為888


感謝提問

三國是普遍受人喜歡的

咱們先從董卓說起,董卓給人的感覺就是粗狂、兇狠,其實不然,董卓號稱:性粗猛有謀。可見董卓不僅武力高超,還很有謀略,董卓為西涼人,東漢末年擔任幷州刺史,中平六年奉召進京,率兵進去洛陽,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並自封為相國,獨攬朝政,禍亂後宮。然而董卓僅僅掌權三年,因為其殘暴惹得各路諸侯討伐,並西遷長安。董卓之亂雖然只有三年,但是卻讓東漢政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袁紹,袁紹四世三公,名門之後,董卓進京第二年,諸侯組建盟軍討伐董卓,尊袁紹為盟主,可以看出袁紹是當時最大的實力最強的諸侯,沒有之一,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也投靠了袁紹,然而袁紹志不在董卓,卻想贏得天下,而且袁紹此人名望有餘,謀略不足,得許攸良才,卻不重用,不聽許攸勸諫,最後官渡之戰失敗,第三年平定冀州叛亂後病死。

曹操,曹操出生於宦官自家,在朝為政一直為人不恥,但曹操自幼機警,喜歡結交名仕,且有勇有謀,刺殺董卓失敗後投奔袁紹,後隨袁紹討伐董卓,但是討伐失敗,失敗後靠鎮壓黃巾軍隊伍日益壯大起來,建安6年迎獻帝進許昌,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大權在握,這就是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起家於兗州,借其父身死之名,攻下徐州。隨後滅呂布,攻劉備,官渡之戰大敗袁紹,破烏桓,統一北方,建立了“魏國”,絕對稱得上“梟雄”。

劉備,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胸懷大志,卻因家族沒落而不得志,但是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桃園結義”、“三顧茅廬”一直被傳為佳話。劉備二十幾歲出山,一直起起落落,雖麾下猛士謀士眾多,卻始終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曹操攻打荊州,諸葛亮勸劉備取荊州,然而劉備因與劉表同宗,不忍相奪,於是城外喊劉琮,劉琮害怕不敢出來,但部下卻投靠了劉備,到此,劉備取荊州四郡。建安十三年,劉備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大敗曹操於赤壁,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又從孫權手中借的江陵,此時得荊州五郡,開始了大業之路,隨後取益州,建立“蜀國”。

孫權,生於下邳,其父孫堅,長兄孫策,在亂世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後因孫策遇害,掌權江東,建安十三年聯合劉備打敗曹操,確立了孫劉聯盟,劉備攻得益州後,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成功,領土面積大增,後背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是三國時期最長壽的統治者。

三國中幾大統領者,曹操應該算是“梟雄”。

劉備仁慈,善用人,但備受爭議。

孫權早點英明,但晚年時期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造成吳國朝局動盪,過大於功。


二狗陪你說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分開來回答,一個最強然後是梟雄二字,三國裡屬冷兵器時代,比的無非是武力、智力、權利、心機各方面。

第一說武力這個論最強,我想是那三姓家奴呂布是也,雖說呂布名聲不好聽,殺丁原,捅董卓,投曹操,只要有好處,能反就反,不過那武力可真沒得說,一個關羽怎麼麼樣,那青龍偃月刀輪的啵直就是拿不下,加一個丈八蛇矛張飛,不行還是不行,最後雙劍老劉也加入了戰團,劉關張三人大戰呂布,也只打了個平手,不得說,呂布三國武力最強!

第二說智力,排排看三國玩腦子的也就那幾位,大名鼎鼎諸葛軍事,與其同名鳳錐龐統,東吳大都督度周瑜,一個是也,不過最終鳳錐龐統聽信軍事諸葛代軍出戰,命掉落鳳坡,大都督周瑜,活活讓諸葛氣死,掛前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悲哉!所以吾說最強智力~諸葛軍師也!

第三談梟雄二字,何為梟和雄,這兩字表達的都是霸者意思,霸者肯定就離不開權利和心機兩樣,說白了權利和心機組合也就是權數二字,三國裡那幾個主公拉出來比比,劉備不行做事優柔寡斷,什麼事都下不了決心,做事拖拖拉拉,誤大事之人,不行,孫權,太年輕,接觸社會經驗太少,全靠下面人輔佐,成不了大事,只能偏居一地,不行!曹操,人才也,為人夠狠夠辣,心機比井深,該殺就殺,該拉攏就拉攏,身邊武將智者一大堆,各個不差,讓他統治的服服體貼,要糧有糧要前有前,就連東漢末代皇帝也受他擺佈,可真是個人精也,要說梟雄非曹操莫屬!











浪漫風光戀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

  複製的:一呂二趙三典韋的來由

  民間的確有“一呂二趙三典韋”的說法,但是後面並不是“四關五馬六張飛”。

  在三國演義裡面,關張地位尊崇,都是神,不進武力排名;馬超比他們晚一代,但是地位和呂布一樣,後三國,馬超取代呂布地位,許褚取代典韋地位。前面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後面是“一馬二趙三許褚”。所以有“金呂銀馬”和“一部三國,前表呂布,後表馬超”的說法。

  再後來,有好事者把三國武將統統拉進來,把關張的神話色彩去掉,進行了排名



鶴煤影視製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劉備為什麼會有梟雄之譽?

在《三國演義》中,蔡瑁[注1]、周瑜[注2]、趙累[注3]、劉巴[注4]、陸遜[注5]都說劉備是一代梟雄。

[注1]:蔡瑁預請蒯越計議曰:"劉備世之梟雄.......。"[注2]:瑜曰:“玄德世之梟雄.....。[注3]:累曰:"......況劉備世之梟雄...."[注4]:一人出曰:"劉備梟雄。....."眾視其人,乃零陵烝陽人,姓劉名巴,字子初。[注5]:遜曰:"諸公不知兵法。備乃世之梟雄.......。

梟雄是什麼意思呢?歷史上、文藝作品中,除了劉備,能以梟雄稱之的人物,通常都是和野心勃勃、果敢剛決、兇悍絕倫聯繫在一起。

而劉備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呢?怎麼看,好像也是一個老成、仁厚、甚至迂腐的人物。

其實呢,真實的劉備就是一代梟雄。對此,我們只要簡單看一下劉備的基本履歷就可以知道了。

劉備二十四歲,就領著關羽、張飛組織隊伍,開始了刀頭舔血的生活。好不容易混了一個副縣級的職務(安喜尉),卻因為一個不長眼的都郵出現,只能領著關羽、張飛重新起步。

二十八九歲時,混到正縣級(高唐縣令),卻因為黃巾軍大舉進攻,只能再次領著關羽、張飛跑路。

三十歲剛出頭,就混到市師級(平原相)。

三十四歲,混到省軍級(豫州刺使),這個大約是虛職。

三十五歲,就成了當時最重要的一方諸侯(徐州牧),這絕對是實職。

面對劉備這份最基本的履歷,如果我們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內容,即使不看任何具體的歷史資料,對劉備的印象,也很容易聯想到野心勃勃、果敢剛決、兇悍絕倫之類的內容。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聽到一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人,領著一群如虎如狼的青年去創業,而且在二十八九歲時,就成功撈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混到縣級),三十剛出頭,就混成市師級;三十四五歲,就取得省軍級的地位。

說到這個人時,你會聯想到什麼?我想,你就是想破腦袋,也無法把這個人與老成、仁厚、甚至迂腐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劉備在《三國志》中,就一直有梟雄之譽。

劉備蓋棺定論寫在史書上,就受到了第一次包裝,而這個包裝,就會把劉備野心勃勃、果敢剛決、兇悍絕倫的內容抹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基於皇權政治的需要,看到一個下層人士成為開國皇帝,總會盡力抹去他個人野心、勇氣、能力在此過程中的重要性。因為過多強調這種內容,難免會給下層不安分者太多的幻想。

第二、如果過多的強調劉備野心、勇氣、能力的一面,難免會暴露太多負面的內容。至少,相關內容渲染太多的話,會讓普通老百姓覺得,劉備不是一個太值得親近的人物;至少這樣的人,與親切、溫和、慈祥很難聯繫在一起。

到了演義故事中,劉備再受到第二次包裝,而這個包裝其實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繼續深加工。於是,劉備老成、仁厚、甚至迂腐的一面,被不斷擴大。

最簡單而言,在《三國志.注》中,鞭打督郵的人,都是劉備。[注]

[注]: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三國志》備欲求見督郵,督郵稱疾不肯見備,備恨之,因還治,將吏卒更詣傳舍,突入門,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郵”。遂就床縛之,將出到界,自解其綬以系督郵頸,縛之著樹,鞭杖百餘下,欲殺之。督郵求哀,乃釋去之。《三國志.注.典略》

而到了《三國演義》打督郵的就成了張飛,而劉備當時只是一個任人欺負的忠厚迂腐之人。[注]

[注]:督郵大喝曰:"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目今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汙吏!"玄德喏喏連聲而退。.....次日,督郵先提縣吏去,勒令指稱縣尉害民。玄德幾番自往求免,俱被門役阻住,不肯放參。.....玄德忙去觀之,見綁縛者乃督郵也。玄德驚問其故。......《三國演義》

再簡單而言,在《三國志》中,火燒博望就是劉備親自指揮打的一場大勝仗,和諸葛亮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注]

[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

而到了《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就成了諸葛亮初出茅廬打的第一場勝仗。而且書中還隱約在說,沒有諸葛亮,劉關張根本打不出這麼漂亮的仗。[注]

[注]:後人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關、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行不數里,見糜竺、糜芳引軍簇擁著一輛小車。車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三國演義》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通過一系列的處理,把劉備野心勃勃、果敢剛絕、兇悍絕倫的一面都模糊了,這樣一來,我們在小說中,只能看到一個空聞其名,卻難見其形的梟雄劉備。換而言之,在書中許多人一再說,劉備是一代梟雄,但是你從具體內容去看,顯然很難把劉備與一代梟雄聯繫在一起。

這種結果,自然是讓《三國演義》更符合主旋律了,因為這樣的劉備,很難成為人們勵志的神話,卻很容易讓人對皇權有一種說不出的神秘感。

總而言之,劉備好像一無所是(要文無文、要武無武;要謀無謀、要略無略),但是就是因為他是漢室宗親,而且永遠懷著一顆要中興漢室的理想,所以感動了天,感動了地,總會有許多才能傑出的豪傑智謀之士矢志不悔的追隨他;關鍵是,後來還成就了大業。

更主要的是,這種處理,解決了通俗文學故事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忠奸善惡臉譜必須分明。

如果《三國演義》實寫劉備,那劉備與曹操的界限將非常模糊。因為梟雄、奸雄孰優孰劣,這個實在難說的很。在這種背景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讀者將會感覺非常困惑。

而小說把劉備一再往老成、仁厚、甚至迂腐了寫,最後我們自然會感覺,劉備就是傳說的好人。於是,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只是空聞劉備一世梟雄之名,卻很難看到劉備梟雄的實質。


瑞豆PTE


必須是魏武帝曹操啊!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1][2]。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3],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熒幕精彩瞬間


三國演義裡,劉備,曹操、孫權都是鼎鼎大名的梟雄,按出場順序是劉備、曹操、孫權,他們各自成為蜀國、魏國、吳國的主公。

  在三國時代,弱肉強食,只有具備出眾的才能,善於網羅英才,英明地指揮軍隊,才能割據一方的地盤。

  那麼劉備、曹操、孫權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不同呢?他們的共同點都很愛惜人才,廣納人才。不同點就是:劉備,仁義為主。曹操,強勢加謀略為主。孫權,善守基業,會用人才。

  劉備重情重義,以仁義為本,愛護百姓,劉備與關羽、張飛桃源三結義,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一起出來打天下,後來的一切都實現了他們的承諾。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才請得孔明,劉備治理新野縣,把新野治理得很得民心。火燒新野後,劉備不願丟下老百姓,帶領十萬百姓逃難,不願乘人之危吞併同宗劉表的荊州基業,寧可在長板坡打敗仗,死傷無數,連他的糜夫人也跳井自盡。可謂是一心為仁義,大仁大義。

  關羽被東吳殺死後,已經當上皇帝的劉備誓要與關羽報仇,要攻打東吳,不久張飛又被手下的叛將所殺,劉備更加悲憤,但結果還是被東吳孫權的大將陸遜打敗。

  劉備思念關羽、張飛兩位賢弟,不願苟且於人世獨享富貴,於是哀傷過度,重病彌留於白帝城,向軍師孔明託孤,不久就去世。實現了桃源結義的盟誓。

  劉備的人格魅力最值得尊敬,可惜也是因為義氣而一意孤行,不聽孔明和趙雲的意見,執意攻打東吳,破壞了東聯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路線,結果慘敗。

  曹操才幹過人,是個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不過此人心狠手辣,生性多疑,為了權利不惜一切代價。曹操的名言: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曹操是個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舉幾個例子:官渡之戰,曹操用兵如神,以少勝多,擊敗袁紹。有一次,軍中糧食不夠,管糧官向曹操報告,曹操叫他用小一點的勺分軍糧,後來為了穩定軍心就對管糧官說借他的人頭一用,把這個無辜的管糧官斬首示眾,公示說因為這個管糧官貪汙糧食所以殺了他,以安定軍心。

  曹操由於玩女人而害死自己的大兒子和貼身侍衛典韋。張繡本來已經歸順曹操,曹操卻把張繡美貌動人的嬸子鄒氏接去侍寢,張繡吞不下這個奇恥大辱,聽賈詡的計策,先把典韋灌醉,然後突襲曹操的軍中帳篷,還好典韋醒來冒死抵擋住進攻,曹操趁機從後門逃跑,典韋被殺死,曹操的大兒子曹昂為掩護曹操被亂箭射死。

  曹操疑心別人會趁自己熟睡謀殺自己,就對左右的人說自己夢中會殺人,有一次他睡覺時踢落被子,有一個侍從上去幫他蓋好被子,曹操突然起來一劍殺死這個可憐的侍從,然後繼續睡覺,醒來發現侍從的屍體,左右人員告訴他事情的經過,曹操裝模作樣大哭一場,厚葬這個侍從。

  孫權,字仲謀,自從兄長孫策死後,十八歲就當上東吳的主公,他也很會使用人才,任用賢能,深謀遠慮。孫權的名言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孫權重用周瑜和魯肅,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局面。北抗曹操,西拒劉備。連曹操都說:生子當若孫仲謀。

  孫權愛惜人才,在幾次戰鬥中,孫權的手下週泰多次為保護孫權,身上負傷幾十處,冒死救了孫權。後來孫權為表彰周泰的功績,賜給他青羅傘,讓周泰和自己坐同樣的車駕,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遇到如此英明的主公,誰還會不拼命,真是士為知己者死。但孫權出身不錯就有些自負,以貌取人,看不起長相醜陋的鳳雛先生龐統,確實太過可惜。孫權有時也會猶豫不決,在決定繼承人上反覆不定,引起下面的各派之爭。孫權在位24年,活了71歲,是三個統治者之中最長壽的。

  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曹操、孫權都是那個時代各領風騷的梟雄,三國演義把他們刻畫得栩栩如生。





精彩激情


  三國最強人物,布衣認為:非曹操莫屬。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漢末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毛澤東:“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毛澤東後又在詞作《浪淘沙·北戴河》稱及曹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布衣


江東劉表可稱三國最強諸侯。

佔領著荊襄九郡,處於天下嚥喉之地,兵精糧足,進可上北伐曹操,退可南下攻孫權。

而且劉表治理荊襄10幾年,荊州才俊眾多,不缺人才。

其次劉表乃是皇室宗親,具有強大的皇室正統號召力。

這些優勢,在三國中,唯獨劉表具備,當然益州的劉璋也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是劉璋地處西南四川腹地,切漢中為四徵之地,出川條件不如荊州便利,二是川蜀人才不如荊州才俊多,所以綜合實力劉表實為最強。



陽春三月的牽牛花


第一梟雄應該沒有吧,有的話就一統三國了。就說魏蜀吳三主吧,都是梟雄!要說劉備算是強一點點了,因為他最晚成就了西蜀霸業,也曾經最強過。一個編草鞋的 臉皮夠厚 !一路講仁義 哭哭啼啼成就偉業,你說他厲不厲害。曹操也是一方大梟,心夠黑!挾天子令諸侯,赤壁大戰失敗是天數,怪不得他。孫權 也是心黑厚臉皮。毒殺呂蒙 送妹子求和,所以 真的都是大梟雄啊!


雨千尋


說到厲害的人: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是非常仁義的一個人,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描寫的只能當一個將領,而沒有一點的功夫。而且如果論智慧的話,他和諸葛亮相比也相差的不太多。說實在的,他在這裡邊的位置其實非常尷尬的,如果沒有諸葛亮,張飛和關羽的話,劉備估計不可能完成這麼大的功績。他除了非常的仁慈,非常的愛自己的人民,對待下人,非常的有禮貌,其他就沒有什麼任何的功勞了,所有的功勞彷彿都在關羽和張飛還有諸葛亮身上。

還有一段兒描寫的是劉備在江東被女色所迷惑不想回到荊州。在我眼裡《三國演義》裡劉備其實是被寫的更加低調了。他少年憑藉賣鞋為生,當時黃巾起義帶給他了很多的機會。在一眾富豪的資助下,他開始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他建立自己的軍隊之後為自己的國家開始打仗,自己首先身為一個士兵他每次都衝在第一陣營,而且衝的最靠前,根據自己的努力,他一步當上了縣衙的知府,後來又當上了丞相,這些榮譽都是自己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拼下來的。是用自己的戰績換來的。

在真實的三國裡劉備其實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他武功也是非常高超的。他打郵差殺蔡陽,非常的英勇,非常的有豪邁氣概。但是在小說裡,卻把他的功勞給了關羽和張飛兩個人,劉備除了武功非常高強,還有很厲害的智慧。當時很多的傑作,都是由他完成的,而不是諸葛。但是因為羅老先生把諸葛給神化了,所以這些功勞都記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所以在我看來,三國最厲害的一個人是劉備,而不是其他的人,即使論武功,劉備並不比其他人差,論智謀,劉備也不比諸葛亮差,而是在小說裡故意把他貶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