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正在獎勵那些真正認真的人


市場正在獎勵那些真正認真的人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內容來源:2020年1月4日,在深圳前簷書店和何帆研習社主辦的“前簷·新年第一課:推演中國經濟的基本盤”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進行了以“推演中國經濟的基本盤”為主題的精彩分享,轉載請聯繫筆記俠授權。

以下為演講精編:

大家好,我在2018年時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長期研究計劃:每年寫一本書、寫一份報告,記錄中國從2019到2049這30年的變化。

今年是第二年,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第二年觀察到的一些新的變化,題目就定為《推演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序、“小趨勢”背後的底層邏輯:

演化算法

在第一本書裡,我提了一個概念叫“小趨勢”,很多讀者提出:小趨勢當然對我們很有啟發,可是中國的小趨勢很多,甚至很多小趨勢的變化方向是完全相反的,我們究竟應該相信哪一個?

其實這個問題也困惑了我很長時間,我思考了一年後發現:從小趨勢再往後去看它背後的底層邏輯,應該是‘演化算法’。

什麼意思呢?小趨勢其實就像基因發生突變一樣,沒有方向性,但最後能夠成功存活下來的基因突變,一定符合生物演化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把它叫做演化算法。

對於這個命名,是我和生物學者王立銘教授諮詢過後最終定下來的。他還告訴我,“演化算法是地球上唯一靠譜的成功學”。

為什麼?在地球上生物演化41億年的過程中,曾經存在過的物種99.9%以上已經滅絕了,所以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仍然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物種都可以稱為成功者。

在這41億年漫長的生命演化的過程中,我們把能夠試的各種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全部都已經試過了,所以按道理來說,任何一個複雜體的底層邏輯一定是演化算法。

我們的經濟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中國整個市場經濟也是一個複雜系統,因而中國經濟天然的底層邏輯也應該是演化算法。

王立銘教授又幫我總結出了演化算法的幾個核心招數:試錯-突變-適應-協作-混搭。

我今天重點為大家講三個演化算法的核心招數,分別是突變、適應和混搭,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突變

1.代際革命

在講突變之前,我們先講下代際革命。

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的很多想法跟上一代人的想法非常不一樣。因此我今年做了一件很奇幻的事情,進入一個年輕人的小部落:飯圈,就是粉絲們因為偶像而聚集從而組成的一個圈子。

我們為什麼要去調研飯圈呢?去年有個非常火爆的話題是“996 ICU”,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碼農、程序員抱怨從早9點工作到晚9點,一週工作6天,到最後乾脆直接拉到ICU(重病護理室)算了。

聽到這些抱怨,你對年輕一代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你可能會覺得年輕人現在不願意長時間加班,非常討厭科層制和KPI考核,也特別討厭上夜班。

對此,我問過很多管理者現在招工人好招不好招,回答基本上都是“不好招,即便給更多的錢,他們也不願上夜班。”

但是,年輕人真的是這個樣子嗎?舉個我調研中的例子,我們一起看看吧。

飯圈案例1:

去年有個當紅藝人叫楊超越,她的粉絲跟其他明星的粉絲有點不一樣:宅男居多。所以楊超越的粉絲會上,會有一群青澀的大男孩像軍訓一樣在喊“楊超越、楊超越”。

並且,她的粉絲裡有很多都是碼農、程序員,他們搞了一個很硬核的“楊超越編程大賽”。

包括300多個五花八門的項目,有做區塊鏈的、有做大數據的、有做遊戲的……最後選出來70多個產品,最後的最後,又評出來前10名。

為什麼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呢?熟悉飯圈的人一定知道:飯圈裡面有嚴格的課程制,有全國粉絲會、地方粉絲,有各種不同的團隊,也有嚴格的KPI考核。

比如,當飯圈裡的人說我們要給明星打call送到排行榜上第一名時,圈裡的每個人要幹什麼都規定得非常明確。這些飯圈都是要加班的,並且是夜班。

為什麼“加夜班”這個事情在大公司裡即便給獎金、發股權大家也不願意幹,而在飯圈裡,楊超越沒讓他們幹,他們卻都主動去幹,還幹得不亦樂乎?

這說明:一定是我們對年輕人的理解有誤,我們過去認為年輕人變得更懶了,其實並不是,而是年輕人關心的問題與原來一代人所關心的問題不一樣了。如果你忽略了這種代際變化,就會有很多東西讓你覺得特別難理解。

飯圈案例2:

去年發生一件很魔幻的事情,很多飯圈女孩開始站起來力挺“阿中哥哥”,宣傳部門覺得很開心,說愛國主義教育終於開花結果了。

事實卻並非如此。飯圈女孩在力挺“阿中哥哥”時用的語言和我們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所用的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的語言是“祖國母親,我愛你”;飯圈女孩用的語言是“阿中哥哥是一個死直男,阿中哥哥連宣發都不會做,哥哥只有我們”。

她們理解的“阿中哥哥”是一個“漫撕男”,是漫畫書撕開後從漫畫裡走出來的美男子。

當你看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會發現:年輕人的很多想法跟老一代人的想法有著非常大的區別,我們沒有辦法再用原來那一代人的想法去理解年輕人。

還拿飯圈來說,從字面上來講不就是偶像與粉絲嗎?誰都年輕過,我們也曾經當過粉絲啊,但是我們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風格;原來偶像的能力在於歌唱得好,舞跳得好,是實力派,靠實力圈粉。

現在的偶像呢?圈粉完全取決於你和粉絲互動能力,互動能力強,圈粉能力就強,反之就弱。

我們今年採訪飯圈女孩時,很多飯圈女孩很自豪地告訴我們:

“我們有什麼想法,偶像馬上就會回應”。

“你哪知道呢?”

“就在我們圈裡面看。”

“你怎麼知道他在你的圈裡看呢?”

“很簡單,我們前天在圈裡討論這個哥們現在又長胖了,過不了兩天他的微博裡就會發了一張在健身房擼鐵的照片;我們在群裡討論這次他們的黃頭髮真難看,過不了兩天再出來時頭髮顏色就換了……”

那麼,“阿中哥哥”有沒有做好準備呢?如何才能夠圈粉呢?

在網絡時代裡,有一些很奇怪的規則,從路人轉粉一瞬間,從粉轉黑也是一瞬間。所以,你必須學會跟年輕人溝通和交流,才能夠打動他們。

我們這一代人其實是祖國的打工仔,我們對祖國也沒有什麼太高的要求,祖國給我們一個打工的機會,我們老老實實地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就感覺很不錯了。

年輕人不一樣,他們認為自己是祖國的投資人。為什麼?現在的粉絲認為我的偶像之所以紅,不是因為他的水平高,而是因為我,他才紅的,在飯圈叫“養成”。如果我的偶像不爭氣,馬上就換下一個偶像了。

從打工仔到投資人,這個心態的變化是很大的。未來,我們的員工、我們的顧客、我們的孩子都將站在代溝的另外一邊,而未來的世界是年輕人的,不是老年人的。

所以,你必須要理解年輕人這種心態的變化,如果不學會他們的語言,就無法與他們交流,也就沒什麼“活路”了。

2.90後和00後的“嗨動力”

現在去看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好像每10年每一代人就會有很多差別,但其實從6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代人,是坐上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有很多共同價值觀的一代人。

這代人,深深相信只要我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出人頭地;這代人,也深深相信我要好好聽領導的話,做一個聽話的打工仔。

我們將這一代人工作的動力稱為“貧窮動力”,就是原來窮怕了,覺得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夠賺錢,賺到錢才能夠讓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

年輕人呢?他們在沒有生存壓力,甚至於在當下“想把自己餓死”都是一件高技術含量的事情。

現在年輕人工作的動力是什麼?我把它叫做“嗨動力”。現在年輕人去找工作時,他不像上一代人一樣那麼關心工資的高低,他更關心的是這個工作好不好玩、嗨不嗨。

這就很麻煩了,因為貧窮動力的燃點是很低的,你只要給出足夠多的錢,他就願意好好幹活。

但是嗨動力很懸,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很嗨的東西,對於另一個年輕人來說可能就不嗨了;今天讓他們覺得很嗨的東西,明天可能就覺得不嗨了。

我們要去哪裡找這種嗨動力呢?這裡有一些線索,比如說你必須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聲音,他才覺得嗨;比如雖然他們沒什麼社會經歷,但行動能力強到讓人吃驚。

我去年去採訪楊超越的粉絲,躲在粉絲群裡潛水,突然有一天看到國會改選,嚇我一跳,還以為看錯了,但真的是:楊超越全國粉絲會改選!

在現實世界中,你很難遇到這樣的經歷,十幾歲的孩子已經儼然成為全國粉絲會的領導人,號令群雄,並且他的江湖經驗非常豐富。

對於這樣的年輕一代,你必須要讓他們去參與、去表達。

有一次我到一個公司去,正巧遇到董事長過來視察,當時他講完之後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意見或建議,可以講一講。底下坐的基本上都是70後、80後,大家心照不宣,董事長講完你點點頭就行了。

但是,一個95後實習生小夥子突然很激動地站起來說:“你講得太好了,你講完之後我接著來講一講。”

按照我們過去的管理理念,“這是我的公司,哪還有你講話的份!”

可是,未來如果你不讓這些年輕人表達自己,他就不會把自己的才智貢獻給你。

所以,我這裡還有一個線索:如果你去理解年輕人,就會發現這代年輕人是虛擬世界的原住民,而我們這代人是虛擬世界的移民,所以在這代年輕人看來,虛擬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怎麼說呢?比如說我們按照真實世界的邏輯:我們應該找一份好的工作,應該在這個崗位上堅守,你堅守的時間越長、積累的人脈越廣,成功的概率越大;一旦讓我們辭職,就感到害怕。

其實,你要問不同年齡層的辭職原因,答案也各不相同,且差異很大:

60後:什麼是辭職?

70後:我為什麼要辭職?

80後:給我錢更多我就辭職。

90後:領導罵我我就辭職。

95後:感覺不開心我就辭職。

00後:領導不聽話我就辭職。

年輕一代的反應,對於60後到80後來講,是很難理解的。為什麼我們不理解?因為我們是按照真實世界的邏輯來行事的,而他們是典型的虛擬世界的邏輯。

而如果我們不理解他們在虛擬世界的遊戲規則,就特別難以理解年輕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在虛擬世界打遊戲時,要先建立自己的角色,玩著玩著突然覺得不過癮了就搞個小號換個角色繼續玩。在遊戲裡,死了也可以復活。未來一代,也會越來越習慣於同時扮演多個不同角色。

有些事情是特別適合年輕人乾的,比如需要行動力強的工作,比如需要腦洞大開需要創新的工作。相反,那些按部就班的事情,是他們非常不願意做的。

這就是突變,無論你喜歡與否,都必須要理解這種突變,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理解中國社會未來演化的方向。

二、適應

接下來,我們講演化算法的第二個核心招數:適應,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巨大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之間的斷裂

中國市場出現了一個變化,這個變化會帶來很多商業模式的變化。

去年,有一篇文章在我們朋友圈裡刷屏了,文章提到“中國有很多超級小鎮”:

比如中國江蘇泰興黃橋鎮,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產基地;

比如山東菏澤,全世界80%、90%的棺材都是在那裡生產的;

比如連雲港,你在淘寶上買的情趣內衣都是這兒生產的;

比如河北省南和縣,你買的寵物食品像貓糧狗糧基本上都是這兒生產的;

……

你看了之後可能會發出“厲害了,我的國”的感嘆。其實,現在你到中國小鎮去看的話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即一個小鎮一個產品、一個村莊一個產品,很容易成為全國市場的冠軍甚至世界市場的冠軍。

但是,我去年到很多小鎮進行調研後發現,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假象。

為什麼你會看到這麼強大的生產能力,但是卻沒有看到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呢?同樣,如果你親身去到這些小鎮去看看,就會發現這些小鎮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這些年,由於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整個中國被連接起來,再加上互聯網的加持,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

三線、四線甚至五線城市小鎮人群的消費觀念和一線、二線城市的消費觀念已經非常相似了。你在一二線城市能夠看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享受到的,他們一樣不缺。

這說明現在一線、二線城市和三線、四線、五線城市之間的消費差距在急劇縮小。這意味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能夠給中國的很多商家提供巨大的商機。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你一方面擁有巨大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擁有巨大的消費能力,但為什麼無法把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消費能力對接起來呢?

為什麼你能夠生產出來一比一的阿迪達斯和耐克的鞋,就是生產不出來100元的、能夠讓小鎮裡面的大爺大媽們穿得舒服的鞋呢?

你可能會說“小鎮裡面的大爺大媽們貪便宜買假貨”。但我要告訴,你的理解完全是錯的。

你到小鎮上去看,會看到大爺們穿的T恤衫都是假的,大媽們腳上穿的運動鞋也都是假的,比如100元的阿迪達斯。

但是,你問大媽為什麼買這個鞋時,會發現大媽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假貨。也就是說,你這個產品、你這個牌子叫“阿迪達斯”還是叫“阿迪屌絲”對大媽來說無所謂,因為她沒有聽說過。

那她為什麼要買?因為價格便宜,式樣好看,並且穿起來很舒服。

如今,人民群眾已經不滿足於消費不到60分的不及格產品了,他們強烈要求消費能達到80分的產品。他們內心想的是:我都已經準備好要消費80分的產品了,我也已經把手機拿出來準備掃碼付款了,你卻給我提供這樣的產品!

為什麼我們在生產和消費之間出現了這麼一個巨大的問題?其實,這既不是生產上的問題,也不是消費上的問題,

而是流通上的問題。

為此,我特意問了一個專門研究物流的專家,得知中國有兩個模式,一個模式是沃爾瑪模式,一個模式是家樂福模式。接下來,我們講下這兩種模式。

第一,沃爾瑪模式。

沃爾瑪模式,是指沃爾瑪最早來的時候不是為了在中國賣貨,而是為了在中國買貨然後賣到國外去。

我們所理解的,以及我們所看到的很多中國超級小鎮,就是沃爾瑪模式激發出來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那個不叫中國製造,而叫中國加工。

製造是一個具有完整過程的項目,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銷售、品牌全部都要管,但如果是中國加工就沒有這麼麻煩了,人家的訂單來了,你滿足人家的訂單需求就行了。

所以,最終賣給誰、如何去賣,你是不知道的,因為渠道都在別人手裡。這也就意味著你不能獲得高利潤。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做呢?很簡單,你只要拿到了訂單,沃爾瑪就會立馬給你錢,並且開出信用證,你能夠馬上從銀行拿到錢。

所以,儘管利潤率很薄,但是週轉很快,即便只是加工,最後日子還是過得蠻舒服的。

第二,家樂福模式。

但是如果你想在國內銷售呢?我們國內零售業最早開始於家樂福進來的時候,如果你仔細去看,就發現我們零售行業的基因都是家樂福教的。

當你要在國內銷售的時候,你要給通道費,給完還要自己賣。如果賣得不好,要交保底費;如果最後要退貨,它會把貨退給你,但是不會像沃爾瑪模式那樣馬上把錢給你。

因為他要佔用你的賬期,相當於是用你的錢去鋪設更多的渠道。這樣一來,它的渠道會越來越多,最終它反而會進一步對你進行壓榨。

所以,家樂福模式,一邊是壟斷了渠道的銷售商,另一邊是越來越苦逼的生產商。

說到底,家樂福就是一個超市,超市之外還有百貨大樓。以前的百貨大樓都是自己賣貨的,但現在根本不需要自己賣貨,它作為一個渠道商,只要招商成功把店面出租就行了。

後來出現了電商,電商幫你賣貨嗎?它其實也是一個渠道商,儘管電商不在線下開店,但是你在天貓上想把產品放在第一頁,就和在家樂福想把貨品擺在醒目的貨架上是一個道理。

到最後,在流通環節上,由於全部渠道都被壟斷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打通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消費能力之間的一種斷裂。

2.不斷降低的品牌忠誠度

但是,中國市場在發生變化,原來70後、80後對自己熟悉的品牌的忠誠度非常高,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其實不知道什麼叫好東西,既然這個品牌是大牌,那我就信。比如,他不知道哪個包包好,但是你要告訴我這是LV的包包,哪怕它設計出來跟別家的包包一樣,他也會覺得太優秀了。

第二,想炫耀。70後、80後覺得自己拿著、穿著一個品牌,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得到了體現,所以他們基本上對品牌非常認同。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90年代以後的人對品牌並不認同,對品牌的忠誠度也沒有那麼高了。為什麼?

第一,他們已經知道哪些東西是好的。

第二,他們不需要裝逼,更願意表達自我。

所以,對於他們而言,只要你的東西好,我就認你;如果你的東西不好,我就不認,甚至於說路轉粉、粉轉黑,全在一瞬間。

這時,競爭的王道變成了性價比,機會也隨之而來。

如果你原來是品牌為王,你需要花費巨大的資源去建立你的品牌,然後把品牌當成你的護城河。但是,一般的企業很難做到,一個生產商哪有那麼多錢去構建品牌呢?

我們到莆田調研,問一個莆田造鞋的企業老闆,“鞋子能造得跟阿迪達斯、耐克一樣,為什麼你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呢?”

他掰著手指跟我說,“原來有人這麼幹過,但是所有做品牌的人後來都“死”掉了,所以自己也不敢幹了。”

我們現在看未來的趨勢,是性價比變得越來越重要,只要你對消費者的理解比別人更精準,你就很可能能夠打一個翻身戰。

現在,國際品牌在中國的價值溢價正在迅速縮小。首先出現的變化是在手機市場上,原來大家買諾基亞、愛立信、蘋果,並且覺得有一個蘋果手機很了不起,但是現在如果我拿一個華為手機,你拿一個蘋果手機,問到底誰了不起,還真說不好。

現在年輕人在用OPPO、vivo、小米,他們不覺得這些東西是次品,反而覺得這才是好的。

同樣是小家電,為什麼小米的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價格便宜又好用,顏值還比較高。綜合來講,這是性價比問題。

3.苟且紅利

這種變化,其實可以看到很多。比如服裝領域,現在國外大牌不好賣了,反倒是那些自己設計的服裝會好賣很多。因為年輕人有不同的需求,有的要表現自己很酷,有的要表現自己很宅,有的要表現自己很狂野很叛逆。

這時,你只要找到他們的需求點,然後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能夠獲得他們的喜愛與認可。

這時候,真正的紅利是什麼?“苟且紅利”。當別人還在苟且的時候,就是我們的紅利機會。就像我們熟悉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並不是說你要變得最優秀才能生存,而是更適合的人才能生存。

所以,當別人苟且的時候,你比別人認真一點,你就能夠很快消滅掉無數個苟且者,獲得這份“苟且紅利”。

為什麼會發生這個變化呢?我們再回到演化算法,這也是王立銘教授教我的。他說生物界其實有兩種生存的策略,一種叫K策略,一種叫R策略。

什麼叫K策略呢?就是一下子生很多,但是不保證每個後代都能夠活下來。至於能不能活下來,完全靠自己的運氣和本事。比如蝗蟲。

R策略是什麼呢?就是我生得少,但是我會精養,保證每個後代也都能夠有後代。最典型的就是我們人類。

那這兩種策略哪種更好呢?其實並沒有優劣之分,它完全取決於環境。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策略,其實就是對環境的反應。

如果你所在地的氣候條件變化非常快,你不知道明天是颳風還是下雨、是乾旱還是水澇,生物物種的密度也沒那麼高,這時候最適應的策略是K策略,先生下來再說。

但是,如果你所在地的氣候條件變得更加平穩,而這時整個生物種群的密度已經足夠高、競爭足夠激烈,最適應的策略是R策略,環境也會開始獎勵那些信奉長期主義、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這部分物種。

過去,中國企業信奉的是唯快不破,這是典型的K策略。因為市場的變化太快了,市場空間太多了,如果我不趕緊佔領,可能這塊市場就被別人給佔了。

現在,中國經濟基本上進入一個慢速增長的階段,每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充分、越來越激烈。從長遠來看,企業如果不從K策略調整為R策略,將會輸得很慘。

說白了,R策略就是用心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去年得到為薛兆豐老師設計了一場新書發佈會,一般的新書發佈會無非是找一個場地、找幾個嘉賓、拍幾個照片就完了,但得道比較“變態”,生生把一個菜市場重新改造一番,連招牌都換了,並且是永久性招牌,現在去看還能找到。

本來完全沒有必要做得那麼極致,但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因為市場環境變了之後,現在市場獎勵的不是那些跑得快的人,而是那些能夠比別人認真的人。

這裡的認真,在於你必須內心裡面有信仰,也是苟且的反義詞。所以,並不是說要獲得苟且紅利就要更認真,也不是所有的認真到最後都能獲得苟且紅利。

因此,想要獲得苟且紅利,你就必須要做有信仰的人,要真的相信未來這個時代會變得更好,真的相信自己有創造力,也要真的相信你的消費者在未來會給你提供更多的機會。

4.國潮的出現

如果你不理解“從品牌變到性價比”這個變化,就很難理解為什麼現在會出現國潮。當現在的小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對中國的認同感與我們這代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會有很大的差別。

85年左右出國的人最大的感受是物質上的震撼,比如那裡居然有個叫做超市的地方,裡面東西非常多。

等到我們出去的時候,中國也有超市了,所以不會有物質上的震撼。但是,我們會感受到人家的基礎設施比我們做得好,人家的樓比我們蓋得高,人家的文化水平也比我們高。

現在,你要去問出國的年輕人美國怎麼樣,得到的回答經常就是“美國就是一個農村,哪有深圳(北京、上海)好啊。”

我們原來覺得很多年輕人對國外品牌非常迷戀,但突然之間卻看到古風的出現,而正是因為漢風古風開始流行,像李子柒這樣的人才火爆起來。

我們以前總在想如何才能把民族品牌打起來,到最後發現最酷的民族品牌竟然是故宮。

所有這些說明了什麼?說明市場已經給你提供了很多機會,就看你能不能夠去理解這些機會,然後抓住這些機會。

如果你相信在全世界範圍內,未來變化最大、最遼闊的市場是中國,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只有你才能夠做,那你還會去造假鞋嗎?

如果你能夠做出這麼牛逼的鞋,卻不能貼上我的標籤,而要貼上阿迪達斯的標籤,你心裡會好受嗎?

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用戶,認為中國不是消費下沉,如果你能夠發自內心地去尊重他們、相信他們,那你的商業模式、你的很多做法肯定和很多苟且者不一樣。

當然,你不能討厭“流量”這個詞,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知道你的消費者內心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內心裡面最軟的地方你能不能夠觸達到。

面對中國市場變化如此之快的現狀,我們不妨大膽地做一個預測:

未來5年,如果你不幹掉你身邊的苟且者,你就會被別人幹掉。

三、混搭

我們再看第三個演化算法的招式:混搭。講混搭,就要講技術創新,中國創新有東南西北四個大軍一起彙集過來。

1.東派:體制內的溢出效應

中國最近兩年商用航天業出現了井噴的行情,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做衛星、做火箭的。

我問過一個做火箭發動機的人,“你們都在哪裡做?”他說:“其實我們的部件至少有80%都在長三角、珠三角的民營企業裡。”

我又問:“他們知不知道你們在造火箭?”回答是:“我們不告訴他們,他們只覺得訂單很怪,但是並不知道怎麼回事兒。”

為什麼我們會突然出現商用航天的井噴現象?因為大家一直都在忽視中國的航天行業。

其實,中國的航天是一個很獨特的行業,它跟任何其他行業都不一樣。別的行業我們只需要花錢就能解決,但是航天如何買得到?

並且,中國航天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這個是個冷門行業,很少有人關注。

中國的航天業最早時候是學蘇聯的,一直到1955年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回國之後我們才開始自己做。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變化,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南斯拉夫使館之後,中國突然開始意識到不行了,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發,所以開始大量招募體制內做航天研發的人員。

這些研發人員經過鍛鍊以後,各個都變成了骨幹,現在政策有了鬆動,這些人很多都從體制內到了體制外。

我們原來認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好像中間隔了一堵牆,現在去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就像兩條河,中間墊塊磚頭就很快過去了。

正是由於體制內和體制外之間的互動,你在體制內有很多鍛鍊的機會,到了體制外發展的空間會更大。從這一點上講,體制外會倒逼體制內出現很多變化。

所以現在要是有人問:“如果美國真的要卡住中國的脖子,中國能不能夠發展?”至少航天給我們的答案是發展肯定沒問題。

這是東派的力量。慢慢地一直到最後,我們會積累出來從體制內溢出的東派。

2.西派:從國外引進技術,並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去年,我們調研中國造大飛機的項目,這個項目把能踩的地雷全部都踩了。最早時候,我們搞自主研發、搞自力更生、搞隕石,但總體來說不是很成功。

完全靠自力更生去做航空業是很艱難的事情。後來我們180度轉變,開始和麥道公司合作,用麥道的技術,然後麥道指導我們,我們去做加工,不過最後也不成功。因為你完全用別人的技術,沒有自己的平臺,最終就無法把它生產出來。

所以,我們現在開發大飛機項目時,是自己掌握開發平臺,然後利用一個合作機制去推進。這是因為飛機這樣的行業不可能每個螺絲釘都自己造,飛機行業一定是對外開放的。

在整個行業鏈條裡,如果你是No.1,我就用你的,但是我一定要保證第二名、第三名作為備胎是存在的,這時候我才能夠開放一個平臺把別人的東西為我所用。

3.南派:將已存在的東西全新呈現

我們再看看南派,南派最多的例子是在深圳。我們去年去參觀了深圳專門做機器人的優必選,它做的機器人很有意思:人型機器人,就和我們在科幻電影裡面看的機器人一樣,身手敏捷。

在調研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請了一個日本機器人科學家高橋來做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這個事越琢磨越有意思。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機器人大國,技術上要比中國好很多,日本人對機器人是痴迷的。而且,高橋在日本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機器人公司。既然這樣,為什麼要從日本跑到中國深圳來做這個事情呢?

究其根本,是日本的機器人市場和在中國及機器人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日本,機器人是用來輔助商人賺錢的,機器人市場非常小眾。而高橋有這麼一個夢想:讓每個人都有一個機器人。這就意味著,在日本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他只能來中國。

在中國,我們擁有非常強大的市場,這個市場像黑洞一樣,會把你的先進技術全部吸過來,然後倒逼著你的先進技術和我們的市場同時去演化,最終這個強大的市場會變成一個護城河。

優必選的朋友還告訴我,“我們的核心技術不怕別人抄,因為即便有人抄了他也沒辦法量產,沒辦法量產成本就沒法降下來。最後,你會看到真正拯救企業命根的不是你的核心技術,而是你所擁有的非常強大的市場能力。”

到最後我們才發現,這個東西其實就是

混搭,就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這麼擅長混搭呢?我在後來看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的《萬古江河》一書時,突然有所感悟。說白了,我們中國文化就是混搭出來的。

許倬雲在書中講到,“在每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於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

所以,我們的基因裡面本身就有混搭,我們未來的技術創新就看我們能不能夠把我們與生俱來的混搭基因、混搭能力發揮到極致。

四、中國的基本盤

回到《變量:推演中國經濟基本盤》這本書本身,書裡要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什麼是中國的基本盤?

基本盤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感到恐慌,是因為我們突然發現原來的優勢沒有了。我們原來有人口紅利,現在沒了;我們原來有全球化紅利,現在沒了;我們原來有後發優勢,但現在已經走在最前面,這個優勢也沒有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就不幹了嗎?當然不是。沒有,我們有基本盤,這個基本盤是你失去之後還能夠用的東西,是你拿不走、改不了、扔不掉的東西。

什麼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我們初步找到了答案線索。所謂基本盤有兩個:

  • 一個是你過去已經有、以後還會有的東西,例如過去這麼多年建設積累下來的基礎設施、技術儲備;
  • 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你哪怕失去了還能重新擁有的東西。我們的凝聚力、士氣,以及思想方式、行為模式和組織形式,都決定了社會未來的發展。

比如教育,我們的教育儘管現在看來問題很多,但是到了下一代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一定會出現一場革命,而我們這一代教育的過度投資其實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投資紅利,我們的教育會絕地重生。

我們的年輕人,你看著他好像吊兒郎當,但是隻要你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他的創造力一定會遠超你的想象。

我們看中國市場,好像一線市場、二線市場都已經飽和了,其實我們廣闊的市場根本就沒有出來,只要你能夠把中國巨大的生產能力和不斷提高的消費能力對接起來,在中國又會出現一批了不起的企業。

我們以為我們一直在學習別人,其實我們已經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之後重新創新。因為我們過去是學生,而且我們的創新是在模仿和借鑑的過程中學出來的,所以我們總是不自信,因而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已經很厲害了。

對於我們身邊已經出現的很多東西,我們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如何去定義。但是回頭來看,未來的歷史學家很可能會告訴我們:

  • 國外的科學家發明了互聯網,中國重新定義了互聯網;
  • 國外的科學家發明了人工智能,中國重新定義了人工智能;
  • 國外的科學家做了很多生物技術的創新,中國重新定義了生物技術的創新……

未來,很多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東西,是我們重新定義的從別人那裡學到的東西,但也是我們在失去之後還能夠重新運用的東西。

其實,這是由於中國規模越來越大,中國出現了很多小趨勢,而這些小趨勢都是中國基因的突變。中國具有這麼強的包容能力,能夠把所有的小趨勢都包容進來,然後去觀察它。

這時,只要看哪些小趨勢適合中國國情,國家就一定會為這些小趨勢賦能,這些小趨勢的優勢將會被成倍擴大,逐漸變成大趨勢。

這就是從“小趨勢”到“演化算法”,這就是我們會看到中國規模紅利的背後比規模紅利更強大的複雜紅利。說白了就一句話: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謝謝大家!

市場正在獎勵那些真正認真的人

本文來源:公眾號 @筆記俠。中國新商業知識筆記共享社區,微信最具價值排行榜:職場榜第一、總榜前三。獨家筆記支持湖畔大學、混沌大學、青騰大學、高山大學、中歐創業營、京東商學院、北大國發院等頂尖商學院課程,BAT、TMD、小米、華為、網易等知名企業,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超過100萬企業決策及管理層都在看。

市場正在獎勵那些真正認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