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書上說,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請問一根牛毛存在什麼矛盾?

鴨梨_採了個花


是的,“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一根牛毛也存在矛盾。問題的關鍵在於,哲學上所說的“矛盾”,不是通常理解的甲和乙鬧矛盾,也不是萬事萬物中都存在勢不兩立的仇敵。

所謂哲學上的“矛盾”,這個思想,最初來自黑格爾。

他在《邏輯學》的《本質性或反思規定》這一章裡說,同一、差別、對立,這是本質最初的幾個反思規定。如果用一個命題把它們表述出來,那就是矛盾。

1,黑格爾所說的“矛盾”,首先是一個“同一體”。

“同一體”的意思,就是這個事物的本質特殊性。比如,人的本質,不同於其他動物;這個人的本質,不同於那個人。世間一切事物,之所以是那個事物而不是別的事物,就因為其具有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質的規定性。

這一點並不難理解。

為何叫做“同一體”?是因為這個事物,第一是從先前的事物發展而來的,小樹是從種子發展而來的;小雞是從雞蛋發展而來的,等等。小樹已經不是樹種;小雞也已經不是雞蛋,它們都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形成了新的“同一體”。第二,雖然小樹、小雞都發展成了新的“同一體”,但同時,在它們自身內部,也都產生了新的“差異”。

2,黑格爾所說的“矛盾”,其次是“存在差異的同一體”。

這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顯著區別之一。形式邏輯的“排中律”規定:“A或者是A,或者是非A,第三者是沒有的。”黑格爾說,在“排中律”裡,實際上已經表明有第三者,A本身就是第三者。因為,在肯定意義上,A是+A,而在否定意義上,A是-A,“任何具體的東西、任何具體的某物,都是和其餘的一切處於相異的並且常常是矛盾的關係中,因此,它往往既是自身又是他物。”小樹就是小樹,但它無時不刻不在向大樹發展;在沒長成大樹之前,它一直是小樹,但又無時無刻已經不同於以前的小樹。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十分讚賞黑格爾的這個思想,他說:“a=a;反過來說,a不能同時等於a又不等於a……是不是用的。植物,動物,每一個細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間,都既和自己同一而又和自己相區別”。

3,黑格爾所說的“矛盾”,就必定是“包含著對立的同一體”。

這種“對立”,就是“同一體”中的差異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而且,這種發展,不會停止。

這一點不用細說一般也能理解。

在此基礎上,黑格爾進一步提出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問題。

他說:“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現實的東西以及一切概念所固有的”。

黑格爾接著說,堅持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認識,就必須以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他說:“上下、左右、父子等等以致無窮,所有這些極其平凡的例子中的每個規定都會包含著對立。上就是非下;上的規定就在於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為有下,反過來也是一樣;在每一個規定中包含著它的對立面。父親是兒子的另方,兒子又是父親的另方,而每一個父親或兒子都只是另方的另方;同時每一個規定所以存在只是由於它同另方發生關係。它們的存在是統一的存在。”

比如,本題目所說的牛毛,它之所以被稱為牛毛,因為它長在牛的身上而不是羊身上、豬身上。所以,牛毛的規定性,與牛是不可分,具體來說,與牛皮是不可分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黑格爾進一步論證了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

他說:“矛盾卻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為在本身之中包含著矛盾,所以它才能運動,才有衝動和活動。”

這確實是非常深刻的哲理。

地球和月球之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吸引力,使月球不至於逃離地球飛向別處;排斥力,又讓月球不會撞向地球。

小樹的生長,在於其自有的新城代謝和細胞更新;小雞長大最後死亡,根本的原因,也在其自身內部。

這是在不考慮一切外部偶然因素的條件下,針對一般情況而言的。

牛毛也是如此。

首先,它是牛的毛囊長出的毛髮。其次,它的生長,在於它具有生長的功能,通過毛囊吸收營養而實現。再次,牛毛終會死亡和脫落,這也是由它自身的“規定性”決定的。

黑格爾關於“矛盾”的思想,與其整體的辯證法一起,被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所接受和改造,用黑格爾自己的話說,就是“揚棄”。這個過程,恰好也符合他的“矛盾”的思想。

概括起來說,哲學上講的“矛盾”,第一,要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是一個發展過程,新事物都是從舊事物發展而來的;第二,這種發展,根源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這種矛盾性,這種內部的“差異”和“對立”,一定會不斷髮展和轉化。第三,這種“矛盾”,不僅客觀、普遍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且也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最後還要說一句,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識和揭示普遍規律,並提供正確的認識問題的方法。但是,哲學不是一個“筐”,所有事情都適合往裡面裝。有哲人說過,在小事情上,不一定非得用大字眼兒。


一老沈一


矛盾,不僅是指有些人認為的是打架、戰爭等,而是指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事物內外所存在的既對立又統一的二個方面,這我們的古人就有樸素的認識,即陰陽學說,馬克思把它概括為對立統一規律,毛主席論述為《矛盾論》。矛盾,可分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等。

一根牛毛的矛盾性,可以概括為二個階段:

1、生命階段:牛毛存在著生與死的矛盾運動。一頭牛為什麼要長牛毛?主要是為了禦寒。因此,在冬天,牛向其毛供的養分就多,牛毛的生命力就旺盛,這時牛毛的矛盾“生”的一面就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到了夏天,牛不需要禦寒了,牛就會從生理上減少對毛的營養供給,牛毛得到的養分少了,其內部矛盾“死”的一面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一部分牛毛在矛盾的鬥爭中,就走向了死亡而脫落掉了,其它部分“生”的一面戰勝了“死”的一面,就留在了牛身上。但是,留下的,終究有一天或脫落或與牛一起死掉的。

2、死後的牛毛:是牛毛的存在與不存在的矛盾運動。我們知道,牛毛是有機物,從牛身上掉下來的牛毛,在外部風化、氧化等作用下,會向無機物轉化的。轉化的過程中,看誰佔主要矛盾方面,當“不存在”的一面,即轉化為無機物的一面佔據了主要矛盾方面,牛毛就不存在了。

不僅一根牛毛,就是一個原子,及再小的粒子,其內部以及與外部也必將存在著矛盾的運動,否則它就不存在、不發展了。(首)


惠舒旅社老闆


“事事都有矛盾,處處都有聯繫”嗎?

這種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說法,往往被一些人認為是偉大的哲學觀點,聽著氣勢磅礴,實質上卻只適合騙騙那些沒多少文化的人,以為那有多麼地高大上。

為什麼那麼多文化程度極低,智商接近弱智級別的人可以裝哲學家?就因為門檻極低!這些人也不想想,如果愚蠢到他們這種地步的人也配談哲學,“哲學”還有什麼價值?讀書和思考又有什麼價值?

我們中國有一批人喜歡玩弄大概念,什麼“一切”,“萬事萬物”,聽著特別哲學,然而對這個大概念進行深入探究,卻發現裡面空空如也。本問題的說法就屬於空洞的大概念,更何況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舉個例子,“一切生物總是會死的”,這個結論是不是聽著特別哲學?可是這樣的所謂“哲學”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真正難的是研究生命是如何運行的,生物為什麼會死亡,細胞是如何衰老的,人類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花了數百年時間,才有了今天的生命科學,才讓現代人的壽命大大延長,而玩弄空洞概念的古人幾千年原地踏步。

如果沒有深度的研究,只有這些空泛的大概念,這樣的哲學有什麼用?

記得高中的時候上政治課,我的同學問老師:我在這裡提問,和非洲的一頭獅子有什麼聯繫?政治老師支支吾吾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事實上,事物的矛盾和聯繫是具體的,可以量化的。

例如,我們扔一顆小石頭到河裡,會激起水波,一圈一圈向外擴散,到達一定的距離以後水波就會消失。可見每一個事物對其它事物的影響是有範圍的,程度是有大小的,而不是無限的。

事物的聯繫和矛盾其實也是這樣,由近及遠,影響逐步減小。我們應該研究的就是這種影響的大小,程度,具體是哪個方面,而不是泛泛而談,下一個貌似普遍真理的結論,卻無法指導人們的實際生活,也無助於我們認識自然。

我們國人一貫有這種玩弄名稱的陋習,從不認真深入探究,如果這也叫哲學,那哲學就是胡說八道的代名詞。

一個學科的設立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說穿了就是要找出事物相互影響的因果關係,而不是供無聊的人空談吹牛的。

如果我們要談一根牛毛,我們必須明白我們談的是牛毛的哪個方面,材質?形狀?形成過程?它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響?脫離了一個事物的具體方面牽強附會談什麼矛盾,基本上不是傻子就是騙子。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o


世事是相對存在的絕對道理!!激盪依附否泰正邪…!公理乎?婆理乎?益世即民理!天理!!


九昜三和


“矛盾”即正反兩面,“牛毛”的“存在”與“消亡”就是正反兩面。“牛毛”的“存在”與逐漸“消亡”的過程,就是“矛盾”的轉變(演變)過程,也是“量變”向“質變”的轉變(辯證)過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任何事物都如同“鏡子”有正面必有對立的背面……。


眾人昭昭吾獨昏昏


牛毛也是一個物質,是物質的矛盾就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牛毛也是一樣,他不願長在牛身上,覺得長人身上更好,但自然規律是不允許他這樣做,這就是牛毛的一個矛盾。


用戶9610265037192


一根牛毛之附體或是不情願而生,抑或是不情願而死;不情願為體遮風避雨,抑或因求生而不得已櫛風沐雨;或因九牛一毛不為所重,或因是牛之一體而有意外之喜;或因毛而成為名牛,譽滿全球,風光無限,也有可能因生為一毛而憂戚無地;或為生存而與他毛角逐,僅為多在牛體多留須臾;生之為毛,亡之為甚?還是疑問;亡,或為鈣鐵鋅鎂銅,或為微量維生素之A幾和B幾;或為蟻蟲果腹之佳品,饕餮之由因,亦尚未可知。牛毛只根,生之未必偉大,死亦未必渺小,其矛盾重重,太息不已,矛盾不已。呵呵,回答非真諦,聊為一顰一笑一參與而已矣。


園中郎


牛毛本身看起來,直觀現象沒矛盾。

但要是換一種方法,它本身就有矛盾。如,牛毛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分有益細胞和病原細胞,有益和病原細胞就是矛盾,一個促生長,一個抑制破壞生長。牛身上隨便梳一下,就會有壞死和脫落的牛毛。

物質界自身的矛盾,有的眼睛可以直觀判斷,有的需藉助科技手段才能瞭解。如顯微鏡下的分子,釐子,原子的生成壞死,以及氧化原因,病菌病毒的病原體和益生菌,紅細胞,白細胞等等的微觀世界,充滿了矛盾。

所以萬事萬物充滿了矛盾是正確的。

一己之見。供參考!


天馬909張冰河


這是對矛盾一詞不理解,對“萬物都存在矛盾”說法不接受的提問。

如果一個人對矛盾的普遍性不理解、不接受,費勁解釋了也沒用。對《矛盾論》、《實踐論》讀也沒讀過的人,解說是沒用的。

正如禪宗故事裡講的,他那個茶杯已經滿了,再倒什麼進去它只會溢出來,倒不進去的。

“哲學書上說,世上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請問一根牛毛的存在有什麼矛盾”?

就看你這根牛毛存在於何處何地。存在於牛身上,它有冷天保暖和熱天阻隔熱量散發的矛盾;它在牛身上有生長出來和脫落下去的矛盾。假如這根牛毛飄落在地上,它有被人注意和不被人注意的矛盾;如果它摻雜在絲線裡它有影響絲織物質量和不影響質量的的矛盾;它如果落在你的手上就有你去格物還是不格物的矛盾。

但哲學不是為了解釋這種雞毛蒜皮而存在的。談矛盾是為了揭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矛盾而設立的。不是為無聊的磨嘴皮而設立的。

哲學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觀點。是以萬事萬物都有有機的互相聯繫,在互相聯繫中互相影響發生著運動和變化這樣一個觀點。為用這樣一種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存在的。這種觀點和方法更能合理地解決問題而被人們接受的。


從容從平淡裡尋


脫離了變化談矛盾,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比較落後和守舊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說法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是事物變化的原因和動力。

就拿牛毛這件事來說,單純的牛毛談不上什麼矛盾。我們把牛毛的問題放到生物體毛的演變過程中就會發現人類是陸地哺乳動物中唯一一個沒有被濃密的體毛覆蓋的物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按照哲學的觀點,這一定是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找到這對矛盾就能解開人類進化的謎團。

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體毛可以幫助動物減少散熱保持體溫,是很經濟的方式。但它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這就是皮膚不能被陽光照射,無法生產維生素D。而維生素D是促進鈣的吸收和大腦發育的重要元素。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對矛盾,這就是生存的效率和能力發展。一個要求減少消耗,一個要求增加投入。這種矛盾在社會和企業的發展中也很常見吧。人類選擇了發展,於是退掉了體毛,進化出了聰明的大腦。這說明了變化是通過打破矛盾的平衡關係實現的。上面說的例子告訴我們,辯證法不是用孤立靜止的觀點來分析矛盾,而是用變化的觀點分析矛盾。

最後狗尾續貂一下,關於人類毛皮退化還有一個問題,北方民族為了禦寒,經常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哪裡曬得到太陽呢?事實上,北方民族喜歡吃大魚大肉,這種飲食習慣幫助他們從動物身上得到了足夠的營養。但這又何必呢,留著一身毛不是很好嗎?這說明人類在溫暖的南方完成了進化,之後適應能力大大增強,才遷徙到北方並適應了這裡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