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學習始終處於動力不足、隨性的狀態,大家有什麼好的方法?

別來無恙楓


可能他找到了他喜歡的東西興趣一直都在上面自然就對學習是隨性的狀態了,先養成個習慣吧讓後在堅持


薇v薇v安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動力也同樣來源於興趣,那麼如何培訓興趣是需要家長花時間,細心觀察,用心培養,在這裡分享一個我的事例。

小孩一年級的時候不願意自己讀繪本,沒有讀書的興趣,因為小時候都是我在讀給她聽,在7歲之前由於識字能力不足,小學一年級上學期後就有拼讀能力了,但是讀起來很慢,並且不熟練,讀了前面的句子再讀後面就忘了前一句的意思了,所以整篇文章讀下來完全忘了什麼意思,期間有段時間就是讓她讀繪本就只看圖片,不願意讀了,一提讀書就不願意。

她不願意讀有兩個原因,第一,讀的過程內容無法吸引她,因為她讀不懂,第二,文章或句子太長。因此我在超市買了幾本小繪本,5頁一個故事的那種,每頁一個圖片再附兩句話的那種,一看這書她就喜歡,當然還是先喜歡圖片的[捂臉],為了培訓興趣,開始我每天陪她一起讀,讀了1個星期,後面就是她自己放學第一件事就要讀了,後面又在網上買了100本,已經讀了70多本,後來又培養她讀長篇故事。

我們自己上學的時候都會有惰性,他們也會一樣,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努力,家長想幫忙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解決,需要自己先去體會才能更好的幫助她。



家庭課


學習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改進學習的過程。我記得我小學時就不愛學習,當時甚至有退學的打算,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初中的時候就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學習可以改變以後的自己,讓自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到了高中時更盡全力的學習。我覺得家長可以做到心裡上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孩子知道學習的根本,讓他打心裡知道學習以後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得到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打罵,那樣的話只會讓他更加厭學,從而適得其反。


水蜜桃d大白


學習是人的本能。從嬰兒出生起,人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孩子表現出不愛學習實際上是孩子不願意以當前的學習方式學習。孩子厭學、對學習隨性,難倒僅僅是孩子的問題?這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是孩子的自我保護行為。

如果學校、老師、家長,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問題在早期可能得到解決。然而,現實情況是,學校、老師、家長,作為強勢的一方,往往不想、不願、不能換位思考,一味的糾正孩子,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厭學大概是普遍情況,並非個例。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批評孩子不成功、不獨立、不孝順。越來越多的孩子雖然身體長大了、甚至學富五車、光環加身,心理卻可能千瘡百孔,不堪重負,難以創造幸福的人生。名校畢業,殺母親,與父母斷絕聯繫,這些是悲劇可能會越來越多。我那麼愛你,我的孩子,我不知道怎麼我們就走到了這一步!痛徹心扉的父母怎麼想也想不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寫過一篇文章《孩子是如何學習的》,歡迎讀者移步我的微信公眾號“誠明父母成長樂園”閱讀。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很多父母做了天使的折翼人,卻還沉醉在“我是多麼愛我的孩子”的幻覺中,執迷不悟。我希望做一點事,幫助迷途的父母走出迷霧,收穫自我成長的快樂,然後,他們的孩子得以獲得自然成長機會,成為有用的人,快樂的人。


姚傑說家庭教育


人生最可怕的是無求。

孩子不愛學習,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如果孩子學習無動力,我們要找到孩子他喜歡什麼?興趣點是什麼?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首先,我們要認真觀察,分析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把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最喜歡的東西,最願乾的事情,一一羅列出來。可以把羅列的這些內容,作為學習上的獎勵,來刺激孩子的學習,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

其次。我們還要認真研究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尋找原因,對症下藥。

再次,我們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屢令不行。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在家裡家長要多讀書,少玩手機,孩子長期受到家長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肯定會取得很好教育效果。

最後,家長還要進行賞識教育,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生活中發現孩子有點點滴滴的進步,尤其是學習方面的進步,我們就要不吝惜我們的語言來大力表揚孩子,及時進行興趣愛好獎勵,以此來提高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我相信,通過以上四點做法,孩子的學習會有很大進步的。


強哥在四方


說句實在話,這種心態也許是很多人學不來的,家長應該慶幸孩子的平和呢!要有什麼辦法就更無從談起了。

大眾心態是孩子從小就應該有競爭意識,考試就進前十名,比賽就要進決賽?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孩子有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懂進退、識大體就可以了。這個社會不是隻要坐辦公室的做大事的人,也要有萬事隨和,能夠知足常樂的平常人。自己家的孩子與世無爭,自得其樂也是很好的。只要我們正常引導,認識到自食其力就ok了。

如果非要孩子和那麼多的“變態”一起拼個你死我活的話,有可能使孩子變得張狂或自閉或自虐或自慚形穢,反而毀了孩子的一生,因此談改變孩子的性格是不妥當的。


讀數學


對於小學生還處於一個比較貪玩的年紀,特別是男生會更加調皮,不愛學習,做作業拖拉的情況是大多數小學男生會存在的問題,此時家長不應該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學習,應該用一些小妙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方法一:學習態度訓練

態度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基礎,學習態度就是學習好與不好的分水嶺。態度積極會帶來優異的成績,態度消極就會造成學習上的被動、懶惰、湊合,成績不理想。要想提高成績,如果不首先解決學習態度的問題,就是學習條件再好,學習方法再多也是無濟於事。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所以學習態度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只有幫助學生改變態度,變消極為積極,實現從不想學到想學,從厭學到愛學的飛躍,激發學習動力,增強自信心,不斷提高學習能力,體驗學習進步帶來的愉悅感受,從而大幅度提高成績,最終成為自己自豪、父母驕傲、老師喜歡的好學生。

方法二:學習方法訓練

學習方法就像是幫助學習的一把利器,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掌握先進、有效、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提高競爭力,在同等條件下比別人領先一步,勝人一籌。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學習策略、各科學習方法、專注力、記憶能力、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變死學為活學,變苦學為會學、巧學,從此踏上學習高速路。

方法三:學習質量管理

學習不僅僅只是“學”,而是要“學會”、“記住”、“會用”,這才是高質量的學習,考試只不過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而已,好成績來自於學習高質量,而對學習質量進行管理是提高成績的致勝法寶。學習不好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只要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但是越早改變受益越大,尤其是學習這件事。對待學習,缺乏的不是道理,而是實際行動。抓住一次機會,做出一個決定,或許就會改變前途、命運,人生從此精彩紛呈、與眾不同。


jxky喵小姐


  孩子個體因受所處的周圍環境影響及其本身條件的制約會表現出不同的內在需求。不過,個體所具有的社會意義的內在需求是通過學習而產生的,而學習途徑又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對於學習主體的個體學生而言,除了學校教育是其成長階段必然經歷的過程外,家庭教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方面,它們對孩子今後的健康成長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階段。

所以為了培養與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調動他的積極性,作為家長,要充分運用好監督和輔導策略。父母的身體力行比言語更能影響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就會產生學習動機。另外提高學習動機的最好方式是把重點放在學習的認知方面,而不是動機方面,使孩子從內心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

  外在誘因主要是指行為目標和獎懲等。讓孩子在自我約束和自我計劃的要求下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似乎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必須通過目標設置和必要的獎懲強化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目標的制定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學習階段的學習任務與目標要求進行設置。目標設置過高,不易於實現,反而會更加使孩子在失敗中產生自卑感,對學習發生牴觸情緒;而過低過易、唾手可得,毫無挑戰性,也會導致學習動機無從激發。因此,可將目標進行細化分解,如將大目標分解為一系列短小的目標,而且小目標之間有層次和梯度,正如玩過關遊戲一樣,每過一關成功自然豪情滿懷,鬥志昂然。這樣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正是向大目標方向一步步邁進。

  對於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制定一些相應的獎懲措施,運用適當的獎懲手 段,實施必要的獎懲。這樣孩子就會在一種有成功、有壓力


大魚傳媒剪輯


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多知道一些知識,多看些什麼樣的人在幹什麼,再讓孩子看下汽車站,火車站,動車站,飛機場,各個車站都是什麼樣的人,問下孩子想成為哪類人,怎樣可以成為,如何去做,讓孩子有個目標和方向,最起碼孩子可以想象自己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汽車站都是揹著行李箱去外地打工的人,火車站都是農民工揹著大麻袋帶著自己被子去工地打工的人,動車站都是帶著公文包去談業務的人,飛機場都是身邊配有秘書的人

孩子會為自己不想成為怎樣的而去努力做自己想成為的人,我認為這就是最大的動力



鑫源媽媽生活家


大人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愛學習。研究也顯示,學習動機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動機強大的孩子,更懂得利用有效率的學習策略,能有較長時間記憶已經學過的內容,擁有學習的正向循環。

  問題是,點燃動機之火的驅動程序到底是什麼?家庭和學校,該如何採取行動?家長和老師對動機的期許甚高,但瞭解卻甚少。

  當孩子面對一個任務,在他腦子會經過四個維度的評估,再來決定花多少力做這件事。

  動機就是引起並且維持個體持續做一件事情的力量。“動機”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引起,一個是維持。當孩子面對一個任務,在他腦子會經過四個維度的評估,再來決定花多少力氣做這件事。這四個維度就是:

  價值:做這件事情“有沒有用?”“重不重要?”

  預期:去做的話“我會成功嗎?成功機率有多高?”

  如果成功率太低,就算這件事很重要,也不一定會去做。當然,這種預期也和每個人的個性息息相關,例如從小飽受批評責罵的孩子,就較容易有偏低的成功預期。

  情感:做這件事情“好不好玩?”“愉不愉快?”等情感上的考量。

  很多人認為強調學習很有趣,會有助學習。大方向是對的,但學習本來就有不快樂、充滿挫折的一面,如果只靠著快樂來驅動學習,恐怕效果不夠恆久。

  執行意志:就是“我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完、做好?”的意志力和責任感。

  當兩件事同時到來且互相沖突時,比方說覺得唸書很重要,但看電視比較好玩,就要靠執行意志來戰勝電視的誘惑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缺乏學習的熱情,家長需要考量四個問題:

  價值:他是不是不知道學習和成績的重要性?

  預期:他是不是覺得目標很難實現?

  (身為家長,我的預期過高、給他的壓力太大?)

  情感:他是不是覺得學習太辛苦、沒有樂趣和成就感?

  執行意志:他是不是沒有一定要努力學好的意志和覺悟?

  前三點,都是屬於“引起”學習動機的方法,但執行意志能讓動機及學習行為“維持”下去。

  臺灣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研究了480位國小學生後,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唸書很重要,也普遍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辦得到。因此,真正影響學習行為積極與否的因素是“情感”以及“執行意志”。

  要提升孩子最學習的“情感”,學校和家庭的任務就很清楚了。對老師來說,讓這門課變得好玩,或是做個讓孩子願意為之奮戰的老師;對家長來說,幫助孩子克服對某門課程的畏難情緒,或者間接傳達給孩子某位老師對他的欣賞,都是可行的方式。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那麼好運,可以永遠遇到有趣的課程和值得奮戰的老師,這時候“執行意志”就要出面督促。畢竟,學習不見得都是快樂的,當面對不有趣的任務,以及其他誘惑時,擁有執行意志的人,還是可以努力把任務達成。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做好表率,也要在平時多給孩子講些堅持不懈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給孩子樹立榜樣。同時培養孩子一項運動技能,在體育鍛煉中增強意志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