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被火炮所傷?詳盡的記錄表明這種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多年以來努爾哈赤的死因,一般被歸為三種:第一死於炮傷,第二死於疾病,第三就是死於炮傷加疾病。即便到了今天,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編纂過程中,這個問題也還是引發了專家們的種種爭議。

究竟有怎樣的資料可供參考理性分析,而非道聽途說甚至憑空臆測,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讓我們先看一下當初的寧遠之戰。

寧遠之戰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發動了寧遠之戰,並於正月二十三日抵達寧遠城下,剛到城下就遭到明軍火炮的猛烈攻擊,死傷數十人,無奈之下努爾哈赤又把大營改設在城西一側,並撤到明軍大炮射程之外,炸營借債不多贅述。

二十四日,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對寧遠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首先遭受攻擊的是城牆的西南角,明軍充分利用了火球、火把、箭矢有效阻止了後金軍隊對城池的攻擊,後金軍損失慘重,而明軍據城作戰,居高臨下,所以損失較少。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當晚的十一點左右,後金軍人困馬乏,進攻無法繼續進行,無奈之下努爾哈赤下令收兵。

這一天,沒有努爾哈赤受傷的任何記錄。

二十五日,努爾哈赤親自指揮,細節不講,直到深夜仍未停止,面對著城堅炮厲,後金軍隊的傷亡數字不斷擴大,在高大的城牆前,卻無計可施,進攻沒有任何進展。努爾哈赤只能再次下令停止進攻,紮營休整。

這一天,沒有努爾哈赤受傷的任何記錄。

總結來看,兩天的攻城行動都是努爾哈赤親自指揮,但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二十六日,眼見攻城無望的努爾哈赤放棄寧遠,單獨抽調一支軍隊進攻覺華島,這是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不能對明軍直接造成傷害,那也只能儘量毀掉明軍的屯糧、軍備據點,此時的明軍在覺華島駐紮7000人左右,因海面結冰,距離寧遠城又很近,所以騎兵包住馬蹄飛馳而過全殲大明官兵,並奪取了島上的一切戰略物資。

這一天,沒有努爾哈赤受傷的任何記錄。

正月二十七日,努爾哈赤徹底放棄寧遠城的攻擊,下令撤退並於二月初九日回到瀋陽。

努爾哈赤被火炮所傷?詳盡的記錄表明這種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嚮明廷奏報情況

寧遠軍方是如何向皇帝奏報的呢?正月二十四日後金首次發起進攻。

二十五日,後軍再次發起進攻,努爾哈赤親自持長刀督陣,驅使後金士兵衝鋒攻城,但士兵僅僅跑到城下就無功而返,在此期間明軍的滾木、礌石、箭矢、炮火在或遠或近的距離同時發揮了有效的打擊作用。

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分兵攻擊覺華島,官兵死傷7000多人,後金軍不分商戶、平民、男女老少全部殺害,氣焰非常囂張,這是因為攻打寧遠不成,所以遷怒於覺華島。

總結可見的幾乎所有文字記錄,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從二十三日到場,到突襲覺華島,直至回到瀋陽,全都是努爾哈赤在親自指揮,做為主帥揮師攻城的努爾哈赤,既沒有受傷記錄,也沒有絲毫受傷的跡象,一般來說如果主帥受傷,隨行的諸王貝勒不可能繼續作戰而不顧一個老人的生死,幾乎所有時間,袁崇煥在,努爾哈赤也在,而未見袁督有過對方更換指揮官的記錄。

奏報傷亡記錄:

明朝的統計是:後金士兵死亡數千,軍官數人,酋子一人。

經略高第:槍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從賊抬雲,放聲大哭。

求子是誰呢?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努爾哈赤長孫哈兔。(具體是不是所謂的哈兔,不得而知)

官史、紀事本末、明季北略都沒有記錄過努爾哈赤遭受炮擊的情況。

酋子也好,大頭目也罷,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他們所敘述的都不是努爾哈赤。因為從相應文獻記錄來看,從來沒有把努爾哈赤成為“酋子”或“大頭目”的記錄,三者不可能混淆,簡單說,從來沒有大頭目努爾哈赤,或者酋子努爾哈赤的文字記錄。

所以說根據當時的文獻記錄。無論受傷還是死亡,都不可能是努爾哈赤本人。

後金記錄:士兵損傷我們不管。損失的軍官只有4人而已,只是遊擊將軍,職位並不算高。

努爾哈赤被火炮所傷?詳盡的記錄表明這種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努爾哈赤被炮轟的說法由何而來

猜測來源一、《石匱書後集》曾經記錄:炮彈射出之後,直接轟在了黃龍幕附近,傷一裨王,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有的學者就把這位裨王,當做了努爾哈赤本人,但同樣的原因,沒有任何文獻記錄把努爾哈赤稱為裨王。

猜測來源二、臆測者覺得努爾哈赤攻城兩天就宣告撤兵,其中必有變數,說不定就是努爾哈赤身受重傷,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努爾哈赤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對於這種難以攻克的城池,他不會憑一時意氣,靠匹夫之勇持續攻城,從戰鬥初期就可看出,努爾哈赤的行動很明確,攻城戰而絕非圍困戰,面對毫無建功希望的寧遠城,退兵的舉動並不突兀。

猜測來源三、朝鮮翻譯官韓瑗的說法是絕不靠譜的。

韓瑗到過寧遠,還拜見過袁崇煥,只見袁崇煥談古論今,臉上沒有任何擔憂的神色,不多久,城頭放響一炮,地動山搖,袁崇煥笑著說,敵人到了,開窗,看到賊兵......

根據韓瑗的記錄,二十四日,一直持續到晚上雙方激戰,但他沒有描寫努爾哈赤是否受傷。

轉天清晨見到袁崇煥,突然提起努爾哈赤昨天已受重傷,這一點令人起疑。

韓瑗本人也從來沒寫過努爾哈赤曾經受傷的這個情況,這句話說的非常突兀,這麼重要的事情,作為敵軍首領,如果前日受傷,為何只字不提,只是在事後才提及已受重傷呢,毫無道理。

沒有日期,沒有時間地點人物,沒有一切描述,努爾哈赤就傷了,從來沒有這種寫法,大段的戰場描述偏偏少這幾個字麼。

自相矛盾的是,韓瑗文末又寫過一句話,努爾哈赤寧遠失敗,活活被氣死,更是前言不搭後語。但是我們卻可以從這段記錄看出,韓瑗是在努爾哈赤死後才寫這些的,而並非當時。

如果韓瑗能看到的話,袁崇煥當然會對這件事更加清楚,但是對明廷的奏報上卻隻字未提,這對於好大喜功的袁崇煥來說是不可能的。反倒是袁崇煥實事求是,沒有編造擊傷或者打死努爾哈赤的謊言。

努爾哈赤被火炮所傷?詳盡的記錄表明這種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袁崇煥並沒有像韓瑗一樣扯謊,因為他知道在這裡扯謊的話,事後面臨的就是--一旦努爾哈赤再次率兵來襲,該怎麼解釋死而復生的努爾哈赤呢。

攻擊寧遠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68歲,當時他的兒孫必定是簇擁左右,明朝的大炮再準,也不可能準到只擊傷努爾哈赤本人,而其他比如代善或皇太極毫髮無傷的水平。

努爾哈赤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對於火炮的射程也相當瞭解,從他二十四日扎帳結營開始就非常清楚火炮的射擊距離,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統軍主帥,他不會主動走入明軍的射程之內。

從受傷到去世中間相隔了7個多月

努爾哈赤從寧遠敗回瀋陽,僅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於同年四月初四就帶領自己的子孫,統率大軍數萬遠征喀爾喀蒙古,一直到五月初一,努爾哈赤親自舉行儀式受降。

路程情況:往返需要2000裡,如果努爾哈赤受傷的話,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次軍事行動足足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後來的努爾哈赤還親自參與了科爾沁蒙古的結盟活動。這都不是一個傷重老人能做出來的。

努爾哈赤被火炮所傷?詳盡的記錄表明這種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祖實錄》加上袁崇煥與毛帥的奏報,都將努爾哈赤的死因指向惡瘡、背疽。

前三部史料的記錄幾乎完全相同,努爾哈赤從病重到死亡的大致過程是:

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因病前往現在的遼寧省清河縣洗浴(消毒);

天命十一年八月初一日,病情惡化;

命令二貝勒阿敏殺牛燒紙祈福消災無任何效果;

天命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努爾哈赤的病情再次惡化,明知不久於人世,努爾哈赤決定返回瀋陽;

半路上遇到了大妃奉命趕來迎接;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抵達瑗雞堡,距瀋陽40裡,下午的1:00~3:00左右,努爾哈赤在船上病逝。

袁督:

努爾哈赤因為寧遠之敗,氣火攻心背發毒瘡,死於八月初十。(只相差一天)

努爾哈赤被火炮所傷?詳盡的記錄表明這種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毛帥:

臣手下的耿仲明正在瀋陽刺探消息,於八月初二發回消息----努爾哈赤背生惡瘡。

八月初四,毛帥指派軍官士兵共150人滲透敵境詳細打聽----努爾哈赤背上確實患有毒瘡,在兵士的保護下到溫泉清洗。

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即歸瀋陽,船行到遼陽西古城堡河邊後,於午時死亡。

做為當時經歷過這件事的人以及相應的史料我們可以判定,努爾哈赤死於背疽,擴散快、毒性大,在當時那種醫療衛生條件下,最終不治身亡。

病情發展極快,因為就在不久前,努爾哈赤還在南征北戰,聯絡科爾沁諸部的結盟運動,我們不能排除所謂戰敗心理抑鬱遂發背疽的可能,但努爾哈赤卻絕不是被火炮所傷最終致死,這麼多當事人的敘述都不相信而偏聽道聽途說的流言,也沒有這種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