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元勳,他兒子究竟犯了什麼罪,竟被皇帝一劍劈死?

福垊


徐達,明初第一名將,也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之一,在明初功臣排序中僅次於李善長,而李善長晚年得罪,徐達更是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曾說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可謂最公正的評價。

這樣一位功高蓋世的開國元勳,又是世襲魏國公,他的兒子為何被皇帝砍死?

在野史記載中,徐達是被朱元璋賜蒸鵝毒死的,這一死因存在很大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並不靠譜,但徐達的兒子輩皇帝砍死,卻是實打實的正史記載。

根據史料記載,徐達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子徐添福早夭,沒有留下事蹟,剩下三個兒子,命運各不相同,其中結局最悲催的是四子徐增壽。

1,長子徐輝祖,慘遭朱棣廢爵

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世襲了徐達的魏國公爵位,也繼承了徐達的軍事才能。徐輝祖和朱棣之間有一層特殊關係,徐達的女兒也就是徐輝祖的妹妹嫁給了朱棣,這樣一來,徐輝祖就成了朱棣的大舅哥,不過在政治面前,這種親戚關係實在不可靠。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徐輝祖選擇了效忠建文帝,他帶領南軍與朱棣的北軍交戰,甚至多次打敗北軍。朱棣如願進入南京後,痛恨大舅子反對自己,親自質問徐輝祖,想讓他擁戴自己,徐輝祖卻堅持不同意,考慮到徐輝祖手中有朱元璋頒發的“免死金牌”,以及自己和徐輝祖的親戚關係,朱棣最終放過了徐輝祖,把他削去爵位,禁錮家中,鬱鬱而終。

2,次子徐膺緒

事蹟不詳,世襲指揮使。

3,四子徐增壽,慘遭皇帝處死

徐增壽和徐輝祖是親哥倆,但在靖難之役需要站隊時,兩人卻選擇了不同立場。

徐輝祖是旗幟鮮明地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方,統兵與朱棣作戰;徐增壽雖然表面上支持建文帝,背地裡卻早就投靠了朱棣,這也造就了他的悲慘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前實施削藩,他最擔心的便是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會趁機造反,為了掌握朱棣的動向,他曾向徐增壽發問,徐增壽卻替朱棣打起了掩護,說:“燕王和先帝是叔侄,本是同根生,且已富貴至極,怎麼可能造反呢?不可能。”

但後來朱棣還是造反了,朱允炆對徐增壽向自己提供虛假情報很不滿,但一直沒有揭穿他。不過,徐增壽這個間諜卻越發變本加厲,他多次向朱棣密告南軍的部署,特別是雙方戰事陷入膠著,朱棣無計可施時,徐增壽向朱棣密報說京城防守空虛,為朱棣採納,率大軍繞過濟南,直攻京城,迅速渡過長江,打了南軍一個措手不及。

朱允炆終於發現了徐增壽這個奸細,他當面質問徐增壽為何吃裡扒外,幫助朱棣。

徐增壽見事情敗露,也找不出什麼藉口,朱允炆一怒之下,下令將其當場誅殺。徐增壽就這樣未經下獄審判,直接被皇帝砍了腦袋。

話說朱棣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即位後,把反對自己的徐輝祖廢去爵位,禁錮在家,卻把已經死掉的徐增壽追封為武陽侯,後來更是進封定國公,世襲罔替。

縱觀徐輝祖、徐增壽兄弟倆的不同命運,完全是他們的不同選擇所致,只是他們當初做出選擇時完全沒有料到最後的結局,所謂造化弄人,便是這個道理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徐達,字天德,被稱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個兒子卻有四個結局,特別是四子徐增壽不但沒有增壽,竟被“天資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劍劈死,年僅28歲。

徐增壽到底做下何等“惡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憤怒。

可以說,徐增壽是朱棣的頭號間諜,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能夠成功,徐增壽居功至偉。

暗助朱棣三子脫險

  •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徹底解決日益膨脹的藩王勢力,他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闊斧實施消藩。

  • 1398年7月,廢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與朱棣的博弈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期間,朱棣的三個兒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當時,有大臣給建文帝提議,應當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扣留,以此為質,對燕王進行削藩。

徐增壽得到消息後,非常著急,於是找到建文帝,對他講:“燕王已經富貴已極,沒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將他的三個兒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嗎?” 建文帝一聽,感覺有些道理,遂放棄扣留朱棣兒子作為人質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壽的操持下,朱棣的三個兒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隨後,於1399年7月,起兵10萬,發動“靖難之變”。

可以說,徐增壽此舉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廢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張好牌。後來,明白過來的建文帝能不怒嗎?

暗助朱棣奔襲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軍與建文帝的南軍相互攻防對戰,燕軍雖屢戰屢勝,先後攻佔廣平、順德、大名等多處重鎮。然而,由於南軍兵勢強盛,燕軍所佔之地又經常發生得而復失的現象。最後,打來打去,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當時,朱棣煩悶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時,從南京城來了一名小太監,交給朱棣一封書信。朱棣打開一看,原來是“小舅子”徐增壽送來的親筆密函,告訴他:“南京城兵力空虛,當火速襲取。”

朱棣同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盡皆贊同。因此,朱棣迅速調整作戰部署,率領精銳大軍繞過山東,進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東守將盛庸聞報後,立即率領本部兵馬於宿州追上燕軍,並於齊眉山大敗燕軍。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領“關寧鐵騎”前來支持,反一舉將南軍擊退。

1402年6月,燕軍順利渡過長江,並攻佔鎮江,大軍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記載: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這時,已有人向建文帝奏報了徐增壽的一舉一動,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壽來前,二話不話,手起劍落,將其當場斬殺於大殿之上。

不幾日,朱棣進入南京城後,親撫徐增壽屍體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永樂帝。不久,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追封定國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襲。

徐增壽為何要幫助朱棣呢?

原來,徐增壽襲父蔭官至左都督期間,曾隨朱棣一同征戰,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關係,頗受朱棣關照。後來,徐增壽返回南京後,兩人也常有書信返來,因此二人關係頗為親密。

所以,當建文帝與朱棣爭鬥之時,他便站到了朱棣一邊,處處為大姐夫著想,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四個兒子四種命運

徐達長子徐輝祖在“靖難之變”中,卻與四弟徐增壽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錮家中,不久憂憤而亡,年僅40歲。

徐達次子徐膺緒在“靖難之變”中,卻是個中立派,兩不相幫,依舊保持了世襲指揮使的爵位,直到45歲病逝。

徐達三子徐添福,不但沒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見,人生好像就是站隊,站什麼樣的隊,就會有什麼樣結局。但是,在站隊的過程中,也應該心中存有一杆稱,該堅持的忠義原則,還是應該堅持。


祥子談歷史


徐達身為朱氏明朝的開國功勳,其身份地位自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徐達的一名女兒被嫁給了朱棣做老婆,在朱棣造反期間,徐達的一名兒子確實是慘遭朱棣處死。

徐達有子女七人,其中四兒三女。

作為開國功勳,徐達一家也是人丁興旺,徐達的兒子一共有四人,其中二兒子徐添福早夭,另外幾位都做到了不低的位子,題目中所述,被建文帝一劍劈死的徐達之子,正是徐達四子,徐達四子,名為徐增壽。

這件事,還要從朱棣起兵謀反說起。

身為皇帝的身邊人,做臣子的,平日裡必然要為皇帝出謀劃策,雖然朱允炆經驗不足,但朱允炆也不算庸才,若是有良臣輔佐,相信朱允炆也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

朱允炆在朱棣起兵謀反之前,其實也曾經迫害過朱棣,正所謂,薑還是老的辣,雖然朱允炆為了防止朱棣等藩王起兵謀反,進行了削藩政策,但卻在朱棣這裡翻了車,朱棣在朱允炆迫害自己時,用裝瘋賣傻躲過使臣的監視,藉此讓朱允炆掉以輕心。不是說朱允炆顧忌親情,而是因為朱允炆顧忌自己的名聲,不願意揹負殘害手足的名頭,放過了朱棣。

在朱棣起兵謀反以後,朱允炆其實也是很驚訝的,要知道,有威脅的藩王可都是被朱允炆特意關照過了,剩下的,要麼就是還沒顧得上,要麼就是自己認為威脅不大的。對朱棣,朱允炆其實並不不太相信朱棣竟然會起兵謀反,畢竟,朱棣本人都已經瘋了。

等到朱棣兵臨城下,朱允炆將徐達的四子一劍斬殺,為何斬殺徐增壽?還不是因為徐增壽站錯了隊,徐增壽身為朱允炆身邊人,在朱棣起兵謀反之前,就經常在朱允炆身邊進讒言,讓朱允炆對朱棣的裝瘋賣傻信以為真,結果導致了現如今的朱棣兵臨城下。徐增壽雖然站在了最後的勝利者,朱棣那一邊,但是很可惜,徐增壽並沒有看到朱棣勝利的結局,在朱棣成功之前,徐增壽就被看出其謀逆的朱允炆一刀劈死。

徐增壽的死,就像是內奸被發現以後的下場,雖然他站對了隊伍,但卻因其不忠沒有笑到最後。<strong>

說起來徐達的長子也因為二朱之爭而死,跟老四徐增壽不一樣的是,雖然朱棣與他們有姻親關係,但徐達長子卻是在朱棣得勝以後寧折不彎,陪先帝朱允炆共同仙逝。


魏青衣


公元1385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大半生的一代賢臣徐達去世了,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縱觀徐達一生,他22歲跟隨朱元璋,之後打敗陳友諒而聲名鵲起,後來為朱元璋東征西討,奠定了明朝的根基,因此被認為是明朝的第一功臣。

朱元璋對徐達是好評如潮,稱讚他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可見其才能之卓著。

徐達生有四子四女,徐達依次給四個兒子起名徐輝祖、許膺緒、徐添福、徐增壽,他還把長女嫁給燕王朱棣做王妃,後來成為皇后,徐皇后和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壽乃一母所生。

徐達去世後,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爵位魏國公,次子徐膺緒承襲了指揮使,老三徐添福早夭了,老四徐增壽承襲了左都督,在父親徐達的光環下,他的三個兒子在朱元璋一朝都過得風風光光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這三弟兄就各為其主了,老大徐輝祖一直對朱棣不感冒,他知道朱棣有反心,但他是堅定不移的支持建文帝的,在朱棣派三個兒子進京面聖時,徐輝祖卻建議朱允炆將朱棣的兒子扣為人質,特別是朱高煦,此人極有野心。

朱允炆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徐增壽朱棣有無反意,徐增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棣老婆的親弟弟,自然是支持朱棣的,他信誓旦旦的打包票說朱棣絕不敢反,正是在徐增壽的包庇下,朱允炆才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放走了。

真的如徐輝祖所猜的那樣,朱棣確實是反了,徐增壽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和京城的兵力部署全部透露給朱棣,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朱允炆身邊做臥底,為朱棣做起了內應,使得朱棣在“靖難之役”的行動上因為有了情報而逐漸佔了上風。當朱棣的燕軍到底南京城外的龍潭時,徐增壽即刻派人跟他聯繫,準備裡應外合,以迎接燕軍入城,不料消息走漏,被抓了個現行。

認證物證俱在,在朱允炆面前,徐增壽啞口無言,無言以對,只能跪在地上不停的叩頭,祈求朱允炆能放他一馬。

對於這個吃裡扒外的叛徒,朱允炆是憤怒不已,對於他作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朱允炆是越想越來氣,他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徐增壽賜死在大殿之下。


野史共享


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按理說以徐達的身份,他的兒子犯了點錯,那也不至於是死罪,那麼究竟是什麼罪讓皇帝一劍怒斬了徐達的兒子呢?

徐增壽私通燕軍被朱允炆一劍怒殺

這道題目中所說的皇帝是指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題中所說的徐達之子是指徐達四子徐增壽。

關於徐增壽被朱允炆一劍怒斬這事,還得從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說起。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很著名的一個事件,關於靖難之役的起因和過程就不贅述了,本文著重講徐達的兒子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


徐達的長女是朱棣的妻子,所以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就是朱棣的妻弟。朱棣起兵靖難時,徐達幾個兒子的態度並不一致,長子徐輝祖是支持建文帝的。

四子徐增壽的態度則不一樣,他表面上並沒有支持朱棣,但暗地裡卻私通燕軍,為燕軍提供朝廷的部署等重要信息,導致朝廷軍戰事不利。

後來建文帝察覺到徐增壽的行為,招他當面對質,徐增壽知道事情敗露了,無言以對,朱允炆痛心疾首,一怒之下揮劍斬殺了徐增壽。



雖然徐增壽後來被追封為定國公,但是徐增壽當初的行為性質惡劣,也難怪建文帝會一劍了結了徐增壽的性命。


歷史守望者


1402年6月,明朝皇宮內,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龍顏大怒,他拔劍劈死了徐達28歲的小兒子徐增壽。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徐增壽的父親徐達,他是朱元璋的發小,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為人謹慎,為了大明王朝戎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勳,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因病去世。在開國功臣中他是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人。但是他的兒子許增壽,並沒有增壽,反而不得好死,這是為什麼呢?



徐達一共生育了4個兒子,朱元璋親自賜名:老大徐輝祖、老二徐膺緒、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壽。徐達死後,有3個兒子承襲了他的爵位。老大襲魏國公,老二襲指揮使,老四襲左都督。徐達的長女則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對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覬覦已久。

建文帝剛坐上寶座時,按照規矩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面聖。老大徐輝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謀反的跡象,他向建文帝建議扣押朱棣的兒子當人質。老四徐增壽卻為朱棣的兒子開脫。建文帝柔弱,亂髮仁慈之心,最後竟放走了朱棣的兒子。

徐增壽表面上忠於建文帝,暗中處處維護他姐夫朱棣,充當朱棣的眼線。他常把朝廷機密洩露給朱棣。建文帝也曾懷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沒有足夠證據。於是他分別找來老大和老四,向他們詢問關於朱棣謀反的的事和預防措施。老大徐輝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無保留地說,燕王有謀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並沒有聽取,也沒有采取防備措施。他又問老四徐增壽,徐增壽則替燕王說好話,堅定說朱棣不會造反。據記載,徐增壽說:




“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還造反呢?”

聽了徐增壽的話建文帝放鬆了對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著“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當燕軍渡江時,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壽與朱棣已經長期勾結。此時徐增壽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裡,當朱棣兵臨城下時,徐增壽還在派人給朱棣通風報信,準備做內應。一群文官發現了這個叛徒的勾當,氣憤至極,他們群起而攻之。皇宮內鬧出很大動靜,被建文帝知道了。他當面質問徐增壽,證據確鑿徐增壽無言以對。建文帝怒而殺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大將軍李景隆,沒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開門迎降燕軍。京師淪陷,建文帝火燒宮殿後消失。此時朱棣得知徐增壽被劈死,他匆匆趕來看到朝堂上徐增壽的屍體,撫屍痛哭,令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寶座,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


《明史》載:

王入,撫屍哭。即位,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輝祖對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沒有改變他的立場。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輝祖一個人守在徐達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狀,徐輝祖卻把免死鐵券中的文字寫了下來。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並軟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憤恨去世,終年40歲。徐輝祖的後世恢復了爵位。

老二徐膺緒,在“靖難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這次變動中安然無恙 。成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備受恩寵,官至正二品,中軍都督僉事。1416年,因病去世,時年44歲。


小姐姐講史


你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你說的建文帝一劍劈死的人是徐達的小兒子徐增壽,因為他背叛建文帝,勾結朱棣篡位。

徐達,朱元璋的發小,明朝開國第一功勳,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位列開國“六王”之首,死後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徐達有3個女兒、4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後代,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朱棣。三個兒子除了一個死的比較早,其他的都是子承父業,被封候封管。其中大兒子徐輝祖最像徐達,忠勇無雙,對建文帝忠心耿耿。

建文元年(1399年)4月,適逢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他的三個兒子做代表來京祭祖,此時,徐輝祖就建議建文帝扣押朱棣的兒子朱高煦。並且說,朱高煦天不怕地不怕,而且驍勇善戰,一看就是不安分的人,以後必是心腹大患。因為他已經察覺到朱棣(他的姐夫)有謀反之心,所以才這麼勸建文帝。但是建文帝不聽啊,他怕天下人笑話他,畢竟朱高煦是來弔唁爺爺的。而且他又問徐增壽對這事有什麼看法,徐增壽當然極力替朱棣說話了。說:燕王與先帝是骨肉兄弟(此處的“先帝”是指建文帝之父朱標),況且現在燕王日子過的很好,為什麼要反呢?建文帝覺得很有道理,就放鬆了對朱棣就警覺。

沒過多久,朱棣就造反了,以“清君側”為名,反動“靖難之役”。他們一路南下,來勢洶洶,建文帝的部隊是節節敗退。諷刺的是,朱棣的先鋒大將就是朱高煦。對,沒錯,就是那個被建文帝放回去的朱高煦。此時想必建文帝腸子都悔青了,後來又查出徐增壽與朱棣勾結,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及京城內外的虛實情況,一股腦地全都透露給對方,所以朱棣的部隊才會屢屢取勝。

建文帝知道實情後,立馬下令把徐增壽抓來,不等徐增壽說話,拿出佩劍,親手殺死了這個吃裡扒外的叛徒。大錯已鑄,後悔也來不及,雖然殺了徐增壽這個叛徒,解了心頭之恨,但是江山卻丟了。對待叛徒徐增壽一劍劈死都是輕的,即使五馬分屍千刀萬剮都不過分。


淵源歷史小課堂


徐達曾被朱元璋稱讚為是“明朝第一功臣”,憑藉著徐達和朱元璋的情深手足以及徐達為建立明朝所創下的卓越功勳,如此頭銜對於徐達來說確實是實至名歸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但事實上證明,徐達的幾位兒子之中除了徐輝祖能夠稱得上是將門虎子之外(徐輝祖曾經為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抵抗過朱棣的數萬大軍),其餘幾個兒子則於歷史上顯得籍籍無名。特別他的次子徐增壽,竟然最終還落得一個被皇帝一劍劈死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1:徐達一家對明朝重要性

其一:徐達的功勳

在朱元璋麾下的戰將中,個人認為以徐達,常遇春和藍玉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徐達更是以同朱元璋的手足情誼以及之後北上建功的卓越功勳獲得了朱元璋對其的極度信任。徐達曾於公元1370年大敗北元名將王保保,《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保保從古城北盾去,至黃河,得流木以渡,為明朝肅清了階段性的憂患。因而在朱元璋論功行賞之時,徐達憑藉著如此功勳在地位上便高於了其他的開國六公爵,受封中山王。

其二:將門出虎子的徐家

將門的徐家,自然也做到了虎父無犬子。徐達的兒子之一的徐輝祖沒有辱沒父親的英名。作為靖難之役中在南京的皇親國戚,相比李景隆的損兵折將,徐輝祖在白溝河之戰中,完美的掩護李景隆撤退。使得已經處於弱勢的朱允炆一方勉強保存了最後的有生力量。因為後續在燕軍的渡江中帶兵阻擊朱棣,在朱棣成功之後,徐輝祖成為了軟禁的對象。

2:和父兄對比的徐增壽

其一:徐增壽的動機

靖難之役後,朱棣面對那些曾經支持建文帝的舊臣之時,幾乎殺掉了所有不願歸順的人,但卻唯獨留下了徐輝祖。眾所周知,徐輝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得力干將,曾經于靖難之役中屢屢抵抗燕軍,給朱棣造成了極大困擾。朱棣不殺徐輝祖的原因如下:①親戚關係:徐輝祖的妹妹曾經下嫁於朱棣,也就是之後的燕王妃;②先皇因素:面對朱棣靖難之役後對徐輝祖的審判之時,徐輝祖曾手持先皇(明太祖)所賜予的免死金牌來抵罪論事,朱棣自然不會太過絕情;③民心因素:徐輝祖一心保衛建文帝,於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同樣是徐達的兒子,相對於徐輝祖赤膽忠心,他的弟弟徐增壽卻是牆頭草、隨風倒。徐增壽一面為皇帝朱允炆效力,一面卻暗地裡私通燕王朱棣,試圖巴結燕王上位成功,進而在將來的朝廷中升官加爵,在朱允炆面對朱棣派遣到南京來的朱高煦之時,徐增壽就曾在朱允炆面前極力鼓吹放走朱高煦,進而搏得朱棣的好感。果不其然,建文帝果真聽信了朱高煦這位狗頭軍師的建議,將日後造成禍患的朱高煦一放了之。

其二:暗中給朱棣傳遞消息

在成功放走朱高煦之後,徐增壽更是一度成為了朱棣安排在朱允炆身邊的眼線,朱允炆在部署針對燕軍的軍事行動的計劃的時候,因為察人不明,故屢屢對徐增壽極度信任,並委以大任。在徐增壽的安排下,朱允炆的一舉一動通過他源源不斷的告密而傳遞到朱棣那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還有什麼勝算?

其三:被朱允炆刺死

相比還在江邊抵抗的哥哥徐輝祖,弟弟徐增壽早已和朱棣暗通曲款。準備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和李景隆等一塊開門投降。但是運氣不好的是,徐增壽的計劃居然被其他的人知道了,在文官們的一頓群毆之後,徐增壽是臥底的證據被朱允炆所察覺。公元1402年,燕軍安然度過長江,此時此刻,建文帝才幡然醒悟,只不過一切都已經太遲了。面對建文帝的嚴詞質問,徐增壽無言以對,建文帝便在大怒之下將其一劍劈死。


歷史課課代表


有明一朝,能夠獲得一門兩國公的殊榮,而且,爵位還都世襲到了大明滅亡,創造這一奇蹟的,也只有徐達家族了。徐達家族,除了徐達獲封的國公爵位之外,另外一個國公,就是這位被朱允炆一劍劈死的兒子,以生命換來的。

徐達是在朱元璋投奔紅巾軍首領郭子興之後,募兵時跟隨了朱元璋。後來,朱元璋帶著淮西二十四將,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徐達也位列其中。徐達不但忠誠,而且作戰有勇有謀,屢立戰功,深受朱元璋信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封賞,徐達僅次於李善長,位居功臣榜第二位,獲封魏國公,並允許世襲罔替。

徐達共有四子、四女。

長子徐輝祖,在徐達去世後,襲封魏國公。次子徐添福早卒。三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之職。四子徐增壽(按照《明史》排行老四,按照《明實錄》排行老三),在洪武年間受封右軍都督府左都督之職,也就是被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殿上當眾砍殺的那位。

徐達四女中,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給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給安王朱楹;小女兒民間傳說叫做徐妙錦,因為在姐姐去世後,不願嫁給朱棣為皇后,出家為尼。

原本,徐增壽不會死,可是機緣巧合之下,他卻被建文帝親手誅殺。被當朝皇帝親自執劍,砍殺於金鑾殿之上,這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榮譽。這件事,還要從朱元璋選定繼承人說起。

朱元璋身為吳王之時,就將長子朱標立為了太子,建立大明稱帝后,立刻又將朱標立為了太子。朱標還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別培養。原本,大明朝一二代皇帝之間的交接,應該會很順利。可是,因為父子之間治國理念的差別,朱標壓力巨大,壯年之時就病逝了。

朱元璋原本還可以從諸兒子中選擇一位繼承皇位,他卻固執的按照嫡長制,在有皇長孫時,應該優先立皇長孫為原則,立了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就引發了燕王朱棣的不滿。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急於削藩,終於逼迫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為名,攻打南京。

徐達家族也分為了兩派。一派以長子徐輝祖為首,因為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在他看來,忠君就應該忠於朱允炆。而另外一派,就是以徐增壽為首,暗中支持燕王朱棣。

這就奇怪了,難道徐增壽僅僅是為了一個變數未知的國公爵位,就支持朱棣造反?這風險也太大了吧。實際上,並非如此。徐增壽是為了姐弟情義,所以,支持了朱棣。

原來,朱棣的正妃徐氏和徐增壽是同一個母親謝氏所生,即這兩人是真正的同父同母的親姐弟。徐增壽肯定和姐姐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他無條件的站在了親姐姐一邊。這種情況下,他選擇支持自己的親姐夫朱棣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按照《明史》的記載,朱允炆曾經懷疑朱棣要造反,還問過徐增壽的意見。徐增壽當然一口咬定,燕王已經富貴已極,不可能造反的,用以替朱棣開脫,同時麻痺建文帝。當朱棣真正起兵後,特別是最後一次燕軍直指南京都城時,徐增壽作為內應,數次將京師的情況暗中傳遞給朱棣。此舉,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了朱允炆派出的軍隊,數次敗給了燕軍。建文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覺察到了徐增壽的異常反應。

不過,朱棣大軍的動作的確比較迅速,很快渡過長江,包圍了南京城。建文帝也急了,“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徐增壽麵對朱允炆的詰問,拒不回答。建文帝見狀,自然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盛怒之下,直接親手持劍將徐增壽砍死於大殿之上。

朱允炆砍死徐增壽之後,到底逃往了哪裡,史書上沒有記載,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但是,徐增壽的屍體卻被攻入了皇宮的朱棣尋獲了,“王入,撫屍哭”。王,即燕王朱棣。

對於朱允炆而言,徐增壽是逆臣賊子,謀逆叛君,罪當誅,應該被萬世所唾棄。對於朱棣而言,徐增壽則是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應當名留青史,為萬世頌揚。立場不同,對於一個人的判定就不同,徐增壽就是一個歷史的明證。到底是錯是對,是忠是奸呢?恐怕並無嚴格的好壞之分,只是立場不同罷了。

再看後事。朱棣作為一代明軍雄主,除了殘暴的一面,還是有人性一面的。他並未誅殺堅定支持建文帝的自己的大舅哥徐輝祖,僅僅是將其禁足魏國公府,不讓出門。而對於因為支持自己而犧牲的小舅子徐增壽,朱棣則是不顧徐皇后的反對,執意加封定國公,並允許世襲罔替。定國二字,徐增壽的確配得起了。

從此之後,徐達後人有了兩個國公的爵位。魏國公為朱元璋所封,世居副都南京;而定國公由朱棣所賜,居住在新都城北京,爵位也都世襲到了大明朝滅亡為止。


奕天讀歷史


這位被皇帝一劍劈死的,是徐達的第四個兒子徐增壽,至於劈死徐增壽的皇帝,則是著名的建文帝朱允炆。

根據史書上記載,徐達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徐輝祖、次子徐膺緒、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壽。其中,三子徐添福英年早逝,等到朱允炆登基時,徐達活著的兒子就只有徐輝祖、徐膺緒和徐增壽三人。

當時,徐輝祖作為徐達的長子,不僅繼承了徐達魏國公的爵位,還在朝廷中擔任太傅一職,深受朱允炆的信任,因此對朱允炆忠心耿耿。

二子徐膺緒則擔任指揮使,四子徐增壽襲左都督,這兩人由於和燕王朱棣自小一起長大,所以向來和朱棣關係較好。



在朱允炆剛登基時,燕王朱棣為表忠心,就將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派來京城面聖。

大臣齊泰建議朱允炆將他們扣留在京城作為人質,防止燕王起兵作亂。但另一名大臣黃子澄認為此舉不妥,朱允炆便徵求徐輝祖的意見。

從血脈關係上說,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母親,正是徐輝祖的親姐姐,所以徐輝祖不僅是他們三人的親舅舅,還是朱棣的小舅子。但是,徐輝祖卻毫不猶豫站在朱允炆這邊,他建議朱允炆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並聲稱他這個外甥驍勇善戰,將來必成大患。

在這關鍵時刻,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卻站出來勸諫朱允炆,總而言之,燕王與陛下是骨肉兄弟,況且富貴至極,為什麼會造反呢?請陛下勿信小人讒言!在徐增壽等人的包庇下,朱允炆最終將朱棣的這三個兒子都放了回去。



結果讓朱允炆沒有想到的是,等到朱棣的這三個兒子回到北京城後,朱棣立馬就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於是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正式爆發,朱棣和朱允炆正式決裂,連帶著徐達的3個兒子也相互決裂,站在了對立陣營互為敵人。

長子徐輝祖選擇堅定不移地站在朱允炆這邊,並親自率軍到前線討伐朱棣的叛亂;二子徐膺緒選擇中立,總而言之,管你狼吃狽還是狽吃狼,我就坐在一旁看大戲,誰贏就支持誰。

四子徐增壽則選擇支持燕王朱棣,他在南京暗中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及京城內外的虛實情況等,都全部透露給朱棣,還不斷為朱棣通風報信。

然而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徐增壽為燕王通風報信,漸漸為朱允炆所知道。尤其是等到朱棣大軍渡江向南京逼近時,徐增壽又即刻派人跟朱棣聯繫,準備做內應,以迎接燕軍入城,結果不巧消息走露,徐增壽被人當場抓住。

朱允炆獲悉此事後,就派然將徐增壽押來當面質問,徐增壽沉默無語,這更是激怒了朱允炆,於是他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徐增壽砍死在殿廡之下,享年28歲。

後來,朱棣成為大明新皇帝后,為表彰徐增壽的功勞,就追封他為武陽侯,諡號為忠愍,不久又進封為定國公,並准許他的子孫世襲罔替。此後240年,徐增壽的子孫後代一直世代承襲定國公之爵位,直到明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