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再更新的朋友圈—追記旬邑縣湫坡頭鎮衛生院張建華

正月十六,旬邑縣湫坡頭鎮西窪村荒郊野外,剛出現的新墳冢上,一個耀眼的花圈仍然在刺骨的寒風中搖曳著,上面用工整的隸書寫著:“沉痛悼念我們的好同事張建華同志”,落款為旬邑縣湫坡頭鎮衛生院全體同志。

時間追溯到2020年2月3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初十。這一天,張建華和往常一樣,開始全天的工作。

7:34,他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權威解答:天氣轉晴,出門曬太陽能否殺死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知識,緊接著又在單位工作群和朋友圈發了一條“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工作誓言信息。這是他微信圈的最後一條信息,一條具有千鈞重的誓言。

7:35,他首先打掃了辦公室衛生,又對全院公共場所進行了全面消毒。

8:00,他在機關灶上喝了一碗稀飯,吃了一個菜夾饃,便開啟了一天正式的工作。先給自己駕駛的救護車消了毒,再叫上值白班的醫生劉召陽和鄉村醫生任巧利,把他們準時送到彬旬站埝橋子村檢查點,又返回把值夜班的梁小軍和劉俊平送回家中休息。

10:07,他駕駛車輛與科室工作人員到所轄的散集、看花宮、坪坊等7個村12個檢查點發放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核心信息宣傳冊,至11:30,1200餘份宣傳冊按時全部發到各村監測點值班人員手中。

11:37,他在鎮衛生院配製消毒液,好在單位下班期間給鎮上各站所進行統一消毒。

12:09,他駕駛車輛行至鎮財政所門口,隨行人員下車剛打開財政所院門,聽見車喇叭不停響起,趕緊跑到車跟前,拉開車門,只見張建華趴在方向盤上已昏迷過去。院領導及同事聞訊趕來,一邊做緊急搶救,一邊送往縣醫院。經過一天多的全力搶救,2月5日,張建華還是走了,他連一句話也沒有來得及給家人、同事說,就這樣帶著不盡的留戀和遺憾走了。而陪伴他多年的救護車上,他那剛脫下的噴灑防護服是那樣令人傷心、不捨……

這一次上班,張建華連續工作了26天。2020年1月8日,他從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住院回到單位,而在他的請假條上赫然寫著2019年12月26日—2020年1月9日的病假。當院長問他為何提前出院時,建華只是笑了笑說,病好得差不多了,住著也是白花錢。

實際上,院長和同事都知道是他舍不下自己的那份工作,離不開自己多年奮鬥的崗位。2003年,張建華被招聘為鎮衛生院臨聘人員,2004年被招聘為縣合同制工人,主要負責轄區內公共衛生工作,包括15個村的慢性病、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扶貧等15項工作,他和4個同事忙碌著、奔波著,為6000多戶群眾預防接種,鄉親們無不認識他,他也被縣衛生局評為“健康衛士”,連續6年被評為全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這次住院回來,儘管醫院領導一再囑咐:“你的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儘量不安排重活、緊活。”但他主動要求春節假期值班,他說:“我請了兩週假,同事們替我做了許多事情,再加之我是本鎮人,我值班最方便。”還是馬不停蹄幹著公共防疫的每一件事情,守護著流行病傳染的每一個關口。

在疫情肆虐、全民防疫之時,他依然請命:“我從2003年非典防疫過來,我有經驗;我身體我知道,我行!”他第一時間向全鎮鄉醫進行了疫情知識宣傳,落實了防護措施,及時將全鎮的外來人口及存在風險上報縣衛健局。

整整26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他的朋友圈天天宣傳著最新的疫情快訊,記錄了他的工作痕跡,常常被刷屏、轉載,從未間斷,也為人們戰勝疫情注入了信心,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一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張建華是本鄉本土人,他的一生相對苦難。1989年9月,也就是他19歲那年,考上了三原縣咸陽市職工衛生學校,畢業後留校工作。由於家庭困難,2003年回鄉被招聘為湫坡頭鎮衛生院臨聘人員,2004年被聘為縣合同制工人,任該衛生院防疫專幹、公共衛生科科長兼救護車駕駛員。再有兩個月,他就整整50歲了。然而,天不惜才,一個工作上從不馬虎的人就這樣永遠不辭而別。

2017年4月,張建華的父親突發腦出血住院經治療明顯好轉,2019年2月又被檢查出肺癌晚期,於當年6月去世。

如今,73歲的老母親常年忍受著病魔的折磨,兒子在縣城上班,家庭全靠妻子一人操持。張建華雖說在本鎮工作,離家也不遠,但他從不因為家事請假曠工,利用閒暇的週末或者下班時間,趕緊去地裡勞作。妻子說起他,心裡滿是感激與不捨,“有幾次我去地裡,不知道他啥時已經到了,汗流浹背。平時在地裡他就放著一身衣服、一套工具。”

“這一次,臘月二十三到現在就回了3次家,大年三十晚上他也在單位值班,只是用視頻和我、我媽、孫子說了說話。還說,等忙完後再帶我媽去縣醫院查查身體看看病。前一天晚上接對門的村醫去檢查點時,回家轉了一圈,給我媽和孫子發了200元壓歲錢就走了……”她一邊抽泣一邊斷斷續續地說著。在給妻子的微信裡有這樣一段話:“除夕沒有和你們一起過年,正月十五,你給咱買個大燈籠掛到門口,讓媽心裡也高興點。再給孫子買個電燈籠,我一定回來陪你過十五。”佳節已到,人歸何處?陰陽兩隔難斷腸。“我曾多次勸說讓休假休息,可他總是說‘非常時期,工作太忙,等忙過了這段時間’,沒想到這成了最後的……”

“如今回憶起爸爸,他大年三十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個信息:今天就是三十了,感謝一年之中幫過我的人!不管是滴水之恩,還是舉手之勞,都銘記於心!這彷彿就是爸爸對自己的人生總結,也是對幫助過他的人的感激。”他的兒子望著父親的遺像自言自語著。

張建華走了,他永遠離開了他的親人、他的同事,還有他奮鬥過的地方。但是,和他曾經一起生活工作過的人們仍然用他喜愛的方式表達著對他的思念、眷戀。

前湫坡頭鎮衛生院院長馬萬興的美篇閱讀量已過15000餘次,“無聲痛惜淚奔滿面,春暖乍寒英魂仙逝。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公衛隨訪、慢病簽約、健康扶貧、預防接種、健康培訓……說不完道不盡,兢兢業業幹工作,踏踏實實做事情,往事歷歷在目,音容笑貌在眼前……”

退休村醫郭生萬朋友圈悼念:“踏著非典而來,踩著新冠而去!他為了黨的衛生事業,辛辛苦苦,共同合作,並肩作戰。他不怕一切困難和苦勞,給我們鄉醫帶頭、領先做了好榜樣。他帶病上班不惜生命,忘了勞累,直到倒在了疫情防控之中。”

曹亞利村醫群祭奠:“我們風雨同舟十幾年,您是我們十幾名鄉醫的領頭人,您是我們團隊的主心骨,如今您就這樣悄聲無息地離開了,從此我們的團隊就再也看不到您的身影,在這非常時期,我們仍然堅守在崗位不能送您最後一程,願您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疾苦。”

科室王姍姍、周晴和劉召陽說道:“再也看不到張老師的朋友圈,他帶領著我們公衛科這一群初出茅廬的小屁孩經歷著職場的風雨,工作上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誰有事他都第一時間幫助解決。現在他走了,我們就像沒了‘父親’的孩子,不知道從哪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